好听的3个字母缩写网名
1、说唱机old-dec|点唱机old-dec
2、提起笔,才发现,最缺的还是文字功底。有人写出来的东西,平铺直叙,像一杯白开水。有人不会表述,想得很多,就是倒不出来。这群人中间,除了星河和苏学军,其他人没多少写作经验。初学写作者,往往有强烈的表达欲,想到一个点子,不顾一切要把它表达出来,这时候需要有人在旁边敲打敲打。旁观者没有那么急切的表达欲望,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文章的缺陷。有什么问题,给你指出来。有什么想法,帮你补充扩展。卡了壳,大家头脑风暴。一起交流,肯定比一个人瞎琢磨好。相互比较,才能看出各自的不足。
3、Chic | gentle
4、Janisa:上帝的恩惠。
5、江渐离是江南才子,早年的北漂一族。他国学功底深厚,自号“龙萍居士”,经常与严蓬、于向昀等人作诗填词,相互唱和。同这些科幻迷混熟了,他也开始创作科幻小说。江渐离的科幻偏重人性哲理,独树一帜,他写于1996年的《伏羲》获银河奖二等奖。
6、水木清华BBS科幻版成立后的短短几年,国内涌现出一批科幻论坛。《科幻世界》的官方论坛“天空之城”,是很多科幻作者和读者的聚集地。清韵书院的“天马行空版”,由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幻研究者沙锦飞和作家北星等人担任版主,潘海天、水泡等科幻作者是那里的常客。2001年,清韵论坛一个叫做“大角”的人提议说,中国没有自己的奇幻世界,咱们不如自己搞一个。于是,包括大角、水泡、今何在、江南、遥控等人在内的七名作者,共同创造了九州。大角就是潘海天,这是他发表在《科幻世界》上的那篇银河奖获奖作品《大角,快跑》中的主人公的名字。
7、1978年被称为“科学的春天到来了”的一年。这一年,全国科普大会召开,科普出版的气氛骤然浓郁,科幻创作随之复苏。郑文光在北京,童恩正、刘兴诗在四川,肖建亨在苏州,老一辈科幻作家重新执笔,叶永烈、王晓达、金涛等人也投入创作。1978年,童恩正在《人民文学》第八期发表科幻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获该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随后被改编为电影。同年,叶永烈写于1961年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出版,是当年的畅销书。1979年,郑文光的长篇科幻小说《飞向人马座》问世。《科幻世界》的前身《科学文艺》也在这一年创刊。其后两三年,《科幻海洋》《智慧树》《少年科学画报》《飞碟探索》《奥秘》相继创办,成为科幻小说的发表园地。(好听的3个字母缩写网名)。
8、 Heimdall:海姆达尔:众神的`守护神;
9、WiNtEr。||SuMmEr。
10、Victoria——Vicky
11、老师的名字是“吴岩”,星河依稀有印象。回家后,在他的那堆旧书里翻找,在一本杂志上找到了这个名字。
12、罗洪斌的这两个科幻迷联络本,一度成为北京科幻迷传说中的宝物。他常去北师大听吴岩的公开课,星河每次见到他,都会把他的联络本抢过去翻看,看有没有北京的女科幻迷。这两个本子,也登记了他所能找到的所有科幻作家和编辑的联系方式。后来,报刊或电视台的记者寻找采访对象时,吴岩都会让他们联系罗洪斌。
13、大会上,韩松被安排作了一个发言,谈中国科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他认识了台湾科幻作家及不明飞行物研究者吕应钟,把之前被《科幻世界》退稿的《宇宙墓碑》拿给吕应钟,请他看看。吕应钟将这篇小说带回台湾,交给张系国、张大春等人,参加台湾《幻象》杂志主办的世界华人科幻文艺奖。《幻象》当时刚创办一年,是台湾地区唯一的科幻杂志。(好听的3个字母缩写网名)。
14、AMAP=Asmuchaspossible越多越好
15、Deep love,深爱之人
16、简称:TBL
17、Belmode:贝尔摩德。
18、-her丶||-his丶
19、(fay)
20、 Espoir:法语希望的意思;
21、Jennifer——Jenny
22、吴岩有记忆作家名字的习惯。一次,在自家大院的收发室里,看到一封寄给郭以实的信件,他抄下收信人地址,写了封信过去,询问对方是否是自己喜爱的那位作家。他以前读过郭以实的《在科学世界里》,很喜欢。不久便收到回信,郭以实邀请他来家中做客。在郭以实家,吴岩读了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科幻小说《在地球之外》,读了苏联《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假想的未来”那期,模拟苏联宇航员和科学家第一次登上月球后的系列报道。
23、pamper娇纵
24、Brood(沉思)
25、Initially:倾城。
26、Jennifer——Jenny
27、这时的《立方光年》已经停刊。1996年出了四期,1997年改版。新版《立方光年》的计划是每年编印春季号、夏季号、秋季号三期,页数增至六十四页,字数扩至十四万字。栏目更丰富:“科幻空间”是新近完成或初次发表的作品;“静言手术室”是评论专栏;“网络载波”是专门刊载网络小说的地方;“时光倒流”是往期精选;“奇异玻色子”是读者来稿园地;“七嘴八舌”每期提一个话题,邀请读者发表看法;“异星酒吧”是杂谈,每期邀请一两位科幻迷以酒吧来客的身份露面;“四维航线”是科幻相关的消息、书讯及总结。
28、夜幕降临,大家移至小饭馆,边吃边聊,直到夜深才各自散去。
29、陈勇也是《立方光年》的主要作者之性格腼腆,聊起科幻却是滔滔不绝慷慨激昂。他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的,也是典型的理工科男生。讨论稿件时,喜欢抠技术细节。他的作品有着温柔的想象力,比如《银河皇帝梦》《玫瑰》,毫不硬派。
30、Dreamboat 理想爱人
31、10
32、2000年,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在《科幻世界》杂志上发表后的第二个月,就被转到论坛。读完这篇小说,大家觉得,这个娘子关电厂的工程师不简单。
33、加入《大众软件》后,凌晨改用笔名“林晓”。林晓,即凌晨之后的风景,出自王实甫《西厢记》中的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34、潘海天是福建人,说话慢慢悠悠,声音轻,又带点口音。他属于那种外表温吞内心狂热的人,在老教授空荡荡的桌前等待方案审批的时候,他会把没完成的草图往兜里一塞,心安理得地溜去看电影。聚会时,潘海天不怎么说话,其实想法很多。一次,星河、严蓬、杨平、罗洪斌去北师大参加活动。人没到齐,大家坐在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门口,边抽烟边晒太阳。一位女科幻迷到了,联系星河去接她。星河立刻跳上自行车,右手牵了辆空车,喊了声,我去接人。一直闷声不吭的潘海天突然不紧不慢地吐出一句:少镖头,又打猎去啦。大家愣了一下,狂笑不止。想起了金庸的《笑傲江湖》,林平之带着家丁骑马外出打猎,镖局门口,几名大汉齐声高呼:少镖头,又打猎去啦。
35、11
36、也是2007年,韩松去北京图书大厦,发现原先卖国产科幻书的地方,竖起了“中国奇幻”的大牌子。在这个专卖区,他只找到三五本科幻书,有《星云》,有吴岩主编的年度科幻选,有潘家铮四本选集中的两本。王府井书店同样如此,只有“中国奇幻”和“外国科幻”两个专卖区。他想起了刘慈欣当年描述过的奇幻与科幻大战的场面,大刘对科幻必胜充满信心。
37、William——Bill
38、从这一辑开始,《科学神话》丛书定名为《中国科幻小说年鉴:科学神话》,计划每年出版。然而,这也是它的最后一辑。
39、这一年,《科幻世界》发行量突破二十万册。夏天,杨潇和谭楷来北京,召开座谈会,同北京的这群作者见了面。吴岩、韩松、星河、江渐离、严蓬、凌晨、裴晓庆等人参加座谈会,大家拿出《立方光年》,给杨潇他们看。
40、1995年春节,凌晨借了别人的一台老式笔记本电脑,父母出门走亲访友,她一个人待在家里写稿。一气呵成,完成了科幻小说《信使》,灵感源自她的一个梦。聚会时,拿给大家看。众人赞不绝口,没想到科幻中的爱情也能写得那么热血激昂。星河推荐给《科幻世界》,这篇小说发表在1995年第7期上,获得当年银河奖的二等奖。这是凌晨发表的第一篇科幻小说。
41、北欧有一个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描述的是一个名字叫ken的男孩拥有一把有魔力的笛子,能够使人昏头转向迷失神志,后来他用它打败了巨龙为村庄赢得了生机,于是这个名字所代表的是颀长美貌、有智慧且勇敢的男人。借鉴童话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来起名,也增添了名字的唯美大气感。
42、Toxicant°罂栗花|Toxicant°彼岸花
43、吴岩的科幻公开课起初在北师大的“五百座”讲堂,后来搬到面积较小的新2教室。听众以本校学生为主,但有一堂课,教室里却多出了一位名叫严蓬的高中生。
44、适逢郑文光七十岁寿辰,郑文光和他的妻子陈淑芬也被邀请到场。北京的江渐离和天津的王立春,两位科幻迷推着轮椅,陪同郑文光入场。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张伯海为郑文光颁发“终身成就奖”奖牌。这之前,吴岩瞒着郑文光,编辑了一本《郑文光70寿辰暨从事文学创作59周年纪念文集》,收录郑文光的科幻作品、非科幻作品、创作谈,及晚辈的评论。金涛作了序。吴岩自己掏钱印刷,星河和他一同校阅。
45、除了在北师大讲课,吴岩也会在家组织一些科幻迷的小聚会,一般在晚上。他那时一个人住马甸,一室户,房间不大。一整面墙做成了书柜,摆满各种书,教育的、心理学的、科幻的。吴岩亲自做三明治,招待大家。没有主题,随意闲谈。后来,郑文光也从和平里搬到吴岩家附近。老先生行动不便,所以,中国科普作协科学文艺委员会的例会经常在他家召开。宋宜昌说,主要是来看看郑老师。
46、Bucolic(田园的)
47、AYW=Asyouwish如你所愿。
48、精彩内容
49、科幻这东西,一聊起来就没边没际,时间过得很快。从上午聊到夜幕降临,午饭在附近的小馆子随便吃点。结束得早就各回各家,如果意犹未尽,吃完晚饭接着聊。有时候聊了一晚上,感觉没聊透,出了门,走在路上,还在你一句我一句地争论。说得口干舌燥,找个地方坐下,吃点夜宵,继续聊。在外面一直走到深夜,不知道走到了哪儿,也没想过该往哪儿去,反正就这样一直走着。到最后,困得脑袋转不动了,才打车或搭车,各奔东西。
50、ゆ、流苏Forget。|ゆ、褐瞳Cutey。
51、《立方光年》创办后,参加聚会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北京本地的,也有外地来京上学的。
52、“我生活在黄土高原,就在这与海最没关系的地方深深地爱着大海。去年在紧张的工作中抽空跑到海边,真有人类登火星成功的感觉。照这张照片时,脚下有一条银色的小鱼,那是我在海中见到过的唯一一条鱼。我把它想像成一条巨大的蓝鲸,于是有了前面那个故事。”
53、1999年年底,北京的一家报纸发文称,北京市的某项科普基金中,有关科幻小说的项目无人承担。该报感慨,中国为何没人再写科幻小说了。
54、Eurus:对于拒绝者现在这个ID最初的认识是,希腊神话中,阿涅弥伊里的东风神。后来听说是英剧《神探夏洛克》里夏洛克的妹妹,智力极高,“划时代的天才”。所以一直很好奇具体是那种说法,怎么来的。直到后来看了2019年成都Major的采访才知道,这个ID是他老婆起的,他本人表示很喜欢。
55、Monet:因喜欢动漫而取的ID,角色来源《海贼王》多弗朗明哥篇中的Monet,长有翅膀的绿发姐姐。想来大家也都知道,Monet很喜欢看日漫。
56、Formerly原来
57、在这群人的努力下,中国科幻保住了一粒种子。1985年,《科学文艺》与天津《智慧树》杂志合办首届“银河奖”征文大赛,取“群星汇聚”之意,旨在培养作者。次年5月,银河奖颁奖仪式在成都举行,中国科普作协理事长温济泽、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鲍昌出席会议,为科幻撑腰。但未及颁奖,《智慧树》即已停刊,国内的科幻刊物仅余《科学文艺》一家。
58、AYCE=Allyoucaneat你都可以吃
59、 Twinkling at dawn:破晓星;
60、1996年,杨平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康柏培训中心,当教员,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单位,教它们如何组建局域网如何连接局域网和互联网。培训中心的同事架设了一台文字MUD游戏的服务器,基于《东方故事2》。同事离职后,杨平接手服务器。查看源程序时,他发现一段奇怪的代码,不知道是谁加进去的。《东方故事2》是古代武侠背景的游戏,这段代码描述的却是中科院的场景,中科院的楼房,中科院的操场,中科院的马路。而且,这块区域在游戏中是完全独立的,并未与这个世界的其它任何场景相连。
61、《立方光年》是这群北京科幻迷自己办的一本同人刊。有这么一本小册子,可以把口头讨论的成果落实在纸上,也可以督促大家修改。印出来,就像是作品真的被发表,哪怕粗糙点,像那么回事。另一个原因是,大家希望尝试不同的题材和写法,《裂变的木偶》这种实验性的文字,不那么主流,和杂志的选稿思路不太合拍,恐怕没地方发表。需要有自己的阵地,或者说,试验田,可以自由自在地写稿发稿评稿。而且,有一本小册子,也方便拿出来给别人看,或是寄给外地的科幻迷,互相交流。
62、3 . Junior disappeared
63、1 . Breeze清风
64、大家互起绰号,“胖头鱼”是罗洪斌,因为他脑袋大。“摇滚番茄猫”是严蓬,因为他爱听摇滚爱吃番茄。“面虫儿”是江渐离,“吸血鬼”是柳文扬,“丁丁”是杨平。“丁丁”这个绰号是《科幻世界》编辑顾文瑾取的,1998年,她来北京找这些作者玩,席间聊起《丁丁历险记》。她小时候看过这套连环画,但记不清丁丁的模样,杨平在旁边绘声绘色地向她描述。顾文瑾瞪着杨平,说,我怎么越看越觉得你像丁丁呢。旁边有人插嘴,杨平的头发自从上次听星河讲鬼故事吓得竖起来后,好像就没见软下来,真有点像丁丁啊。众人哄堂大笑。
65、put down his放下他
66、1994年第6期《科幻世界》发表柳文扬的短篇小说《闪光的生命》,写的是一个只有半小时生命的复制人如何用他的一生去爱一个女孩。那年,柳文扬的另一部小说获银河奖二等奖。次年夏天,他去成都领奖,与《科幻世界》编辑部的一位成都姑娘相恋。他先是在京蓉两地来回飞,后赴成都完婚,放弃在北京高校教书的工作,迁居四川。大家开玩笑,文扬,你这是入赘《科幻世界》啊。再后来,女孩到北京上学,他又跟着返回北京,靠写作维持一家的生计。有段时间,柳文扬几乎包揽了《科幻世界》的封面故事。封面故事是命题作文,根据杂志封面的科幻画构思故事。不好写,投稿的质量不怎么样,经常请柳文扬救急。他来回换着笔名写,其中一个是“周平”。篇篇急就章,但篇篇精彩,严蓬评价说,甚至比银河奖征文栏目的一些文章更好看。
67、孙维梓也在这趟车上,他是南京人,那时已经六十多岁。上世纪九十年代,孙维梓、吴定柏、郭建中是《科幻世界》杂志的三位主力翻译。孙维梓为杂志贡献过近百篇科幻译作。1995年,他因用眼过度,眼底黄斑区受损,右眼视力降至0.0医生警告他,只能在自然光条件下稍许看些大字。后来虽然置换人工晶体,作了激光手术,但右眼还是于2003年失去视力。孙维梓将电脑屏幕字号调到最大,在盲人软件的帮助下,坚持翻译,直至完全失明。
68、战队名:TheKnightsTemplar(圣殿骑士)
69、Review:旧爱。
70、战队名:ThelambofGod(上帝的宠儿)
71、Dummy:假人。
72、北京的女性作者还有于向昀。于向昀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分校中文系,作者之外的另一身份是书商,1997年出版长篇科幻《无法确定》。凌晨本名姓余,这两人被大家放在一起,戏称为“大小鱼”。于向昀是“大鱼姐姐”,口齿伶俐,擅长做诗填词。凌晨是“小鱼妹妹”,热情爽朗,声音温柔好听。
73、小男Renゝ|小女Renゝ
74、Luminous(夜光)
75、第三件事是成立高校科幻协会。飞腾成立之初,作者和作品不多,李奕、安春啸和苏锋建议,在大学组建科幻社团,招收和培养作者。当时,全国各地已有不少高校科幻协会,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幻协会,1996年,经北航团委批准注册,受宇航学院和校团委领导。成立当年,举办第一届“航天与科幻”大奖赛,作为第47届国际宇航大会POP(PublicOutreachProgram)计划的一部分。
76、←、Cloudy|Sunny、→
77、KAY,Kaye为Katherine的简写。有人说Kay是个过重但时髦的女人,表面看来友善甜美,私底下擅于算计且冷酷。
78、Andrew——Andy
79、大家组了一个编委会,顾问吴岩,总编江渐离,执行主编严蓬,主编助理李可。每期的责编由不同的人轮值担当。头衔只是头衔,并无高低之分,讨论稿件,还是和以前一样,平等交流。文字编辑有严蓬、凌晨、阮帆、苏学军、杨平等,美术编辑包括金霖辉、喻京川、史叶红、席恒青等。罗洪斌、廖东等人负责对外联络。
80、Remain残骸
81、周宇坤与四川统计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曾德强,合办过一份名为《宇宙风》的科幻小报。《宇宙风》创办于1995年7月,略晚于《立方光年》,八开八版两大张的胶印小报,每季度出版。那两年,除了《星云》和《立方光年》,全国各地还涌现出不少民间自办的科幻同人刊,大多昙花一现。1996年,成都老科幻迷徐久隆创办《上天梯》,印了一期。同年,天津科幻迷创办《超新星》,印了四期。1995年年初,河南郑州的科幻迷范霖创办《银河》,八开小报,1996年改版为杂志。范霖自掏腰包投了八千块钱在这本同人刊上,改版后不久,因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而停刊。
82、《科学神话》由上海《科学画报》主编饶忠华和林耀琛负责编辑,总共出了三辑。每一辑都很厚,五百多页,相当于科幻作品集,收录的是中国作家的原创科幻小说。前半部分是全文选入的短篇,约二十来篇。后半部分是故事梗概,几百字的简介。第一辑出版于1979年,收录1976年至1979年的科幻作品。第二辑出版于1980年,第三辑出版于1983年,分别收录1980年至1981年的科幻作品。
83、1997年,《超新星》以杂志形式又出了两期。夏天,带着最新一期《超新星》,大家再次组团前往北京,参加《科幻世界》主办的1997年国际科幻大会。之后,几位主力参加高考,各奔东西,《超新星》就此停刊。此时的联谊会已有一百多人,天津作者群的规模仅次于北京,包括李梦吟、董轶强、张卓、冯志刚、钱笑、舒东、李奕、刘健、王麟、星仔等人。李梦吟提议,既然咱们有这么多作者,不如也办一个科幻创作小组,鼓励更多的人写科幻。
84、Onlylove||Justlove
85、很长一段时间,水木清华BBS科幻版是国内最专业的科幻论坛。刘慈欣和宝树也是这里的常客。宝树的长篇小说《时间之墟》最早就发表在论坛上,刘慈欣的《全频带阻塞干扰》也在这里连载。刘慈欣的网名是“NZG”,娘子关的拼音首字母缩写。论坛上的人都知道,“NZG”是娘子关电厂的一名工程师,业余时间写科幻。刘慈欣的作品,老良评得较多,比如《纯粹理性批判——刘慈欣的》,其他网友也提过不少意见。大家都是高材生,有些什么科学技术或人文历史方面的硬伤,一眼就瞧了出来。搬文献列公式引经据典,各种挑刺。有些批评,尖锐得甚至有点刻薄。
86、等老师走进教室,星河才发现,自己想错了。老师很年轻,看起来比自己大不了多少,对国内外科幻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了如指掌,对科幻理论也有系统研究。听了他的课,星河才意识到,自己以前对科幻的了解有多么肤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