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人比而不周
1、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2、舉例:一談到儒與佛、儒與耶,有些人立刻就把他們對立起來,失去了所有的寬容與包容,更不要說融通了。這,是否是眼光短淺、心胸狹隘、認知不清的表現呢?
3、其君子忠信、待人一样而不结党分派;小人结党分派、不忠不信、待人不一样。
4、孔子的弟子中大多是破落贵族子弟,也有平民与贱民子弟。这些人都通过学习知识改变了小人的命运。
5、每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就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换个角度看,小人的比正是君子周的前提基础和条件。
6、中国有很多类似这样的名言警句,在不同的历史朝代下,他们都教育并且鼓舞了很多很多的人,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还会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是: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周:合群。比(bì):勾结。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第14章。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8、比,甲骨文时两个人站在一起,称为比。比:比较,分别。周:普遍、共同,无分别。小人:古时不懂修身之人的统称,反之,懂修身之道是谓君子。
9、君子为一姓或一氏的首脑或一国的担当,当然做事要周(全)、通盘考虑;
10、孔子在这一节里论述了君子和小人的行为区别,君子和小人在与人交结时因其动机和目的截然相反,所以其表现为行为时必然是截然相反的。由此可见,周和比的意思应该是相反的。如果说,小人为私欲勾结别人、图谋利益,那么,君子应该为道义团结和帮助别人、牺牲利益。
1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2、@仲大军 有道理!我们可能强调品德多了,两方面应该兼顾吧~
13、陶行知叶圣陶张志公等等
14、个人浅见,欢迎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15、另外,有一個不太相關的問題:鄙人只知夫子時代有季氏,不知有仲氏。「仲尼」、「仲由」是伯、仲、季的「仲」吧?關於「仲氏」源起只能向其後人@仲大军 請教。雖是小問題,也是知識。
16、《论语》:温故而知新
17、本章夫子對君子小人做了辨析,君子小人之辨是儒家四辨之這樣的句式在《論語》中還有很多。
18、也是百度上随便查了一下。
19、嗯.我觉得在生活中"小人",我能相处,因为这些一般都是小心眼,抠门的人,吃点小亏当练气度.要是在工作和事业上的小人,就可要注意,尽量跟他们保持距离,说不定一次的处事得罪了他,他会很记得.但总说来,一个斤斤计较的人和小人有什么区别,多宽容点.
20、例如,北宋新旧政党的斗争非常激烈。苏轼对新党和旧党势力的态度是“周无壁”。作为一个客观的是非问题,结果遭到了双方的痛恨。因此,君子常被世人误解,付出沉重代价,正因为如此,绅士才是宝贵的!
二、小人比而不周的比是什么意思
1、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2、每天早起10分钟,可以读一篇《大学》、可以读一章《论语》;每天晚睡半小时,可以读一篇《道德经》、可以读一篇《金刚经》、可以读一篇《中庸》...读经典最大的听众是自己,最大的受益者也是自己。您今天读经典了吗?
3、柳慧、李莉、朱立新、袁邵华
4、有“比”因为有私,有私因为有“我”。与“比”相对的是“周”,朱熹讲,周者,普遍也。所以,“周”又指面积大、范围广。心中存道、义、仁、公,放下私欲和喜好,无私,无分别时,便是“周”。孔子打破普通百姓不能学习文化的常规,提出有教无类,没有分别心,是“周。”《道德经》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化育万物,日月遍照古今,不分善恶美丑,也是“周”。
5、不比较人与人的异同,能包容与自己性情、作风截然相反的人,以此提升心胸、格局,是做人之“周”。不比较事与事的难易,不依喜好、能力挑剔工作,当仁不让,勇于挑战未知、突破自己。不分别工作的贵贱,不比较身份、学历的高低,处上位的人能放下身段洗碗、扫地、做饭,是做事之“周”。
6、通过转变思维、改变认知,减少私欲、喜好、分别心,稳定情绪后,便能容纳不同的人,接受不同的事,如此,才能海纳百川,提升境界,做到周而不比,君子不器。
7、夫子之所以辨析君子小人之間的差異,主要在於正人心,君子胸懷寬廣,處理公共事務需以忠信的價值觀來作為依據,以義來制利。
8、对正义的追求,与对仁爱的追求结合起来,指明了人类社会结合的根本原则,有仁义的地方,就有人人类的团结,有社会的发展。个人认为,孔子提出仁义原则,不仅仅是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应该认为是对全人类的贡献。
9、現在是拿教育當生財之道
10、本浅解记录,取自虚空先生直播的音频,由于直播中穿插有听众问答,稿件冗长,虚空先生未能过目,编排和整理是在确保先生解读原意的基础上,由热心听众完成,舛误难免,恳请读者海涵指正。
11、@任大援 ,谢谢。正义的解释缺少了重要的一种意义:没文化。
12、表示两个数字之间的倍数、分数等关系。扩展资料汉字笔画:
1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论语 为政》。多数人翻译成:“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孔子其实想表达的是,君子能够和所有人搞好关系,不刻意疏远一个人,也不刻意亲近一个人;小人呢?往往和一两个人走得很近,步调一致,因为这一两个人而疏远其他人。
14、关于比卦,还请正平老师解读一下。
15、周,是周遍;比,是偏私。
16、@張弛弘弢,分封是从商周就开始了的。周武王大封诸候,春秋时代是地道的封建社会,而战国已脱离了分封,进入了僭主社会。
17、反感是相互的,如果只有反感没有包容,是人权主义?
18、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算教育家呢
19、《周易程氏传》云:“人相亲比,必有其道;苟非其道,则有悔吝。”所以,无论是“君子周”还是“小人比”,其关键所在,在于是否“周、比之以其道”。
20、所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可解释为,君子待人接物平等、中正、无私,小人则以私欲、喜好、利益为先。这是修身与否的本质区别,而越是无私,越是周而不比,越符合天地、圣人之道。
三、小人比而不周上一句
1、民营教育家可未必是道德上的小人。民国时期的陈嘉庚、张謇都是很了不起的人呢。虽然我不愿意用“君子”这个词。
2、孔子的言论是封建等级社会的现实反映,身份意识较重,是上一个时代的产物,可以理解,很难完全照搬。
3、《论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其次,行义,必须按照“礼”的方式。《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依照礼而行,“礼之用,和为贵”,就能够尊重了他人的权利空间,达到和谐和共同发展。“逊以出之”,谦逊地表达自己,就为他人留了发言权,能够接受他人的思想,能够集思广益。从我看,仁义礼逊信这些原则,已经构成了一个系统。应该说,论语是对那个时代人生与社会关系(伦理学)的第一次系统性的表达,今后所有的工作,都是局部的变动。
6、孔曆二千五百六十七年夏曆丙申年八月廿三2016年9月23日星期五
7、此观念对世袭制度之冲击,使其所到之国,无不受利益集团排挤,又因孔子并未发挥为将其政治理想付诸实施,所需与既得利益者妥协之技巧,以致处处碰壁。
8、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阳虎想要见孔子,而孔子却不想见到阳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
9、《论语》注:“忠信为周,阿党为比。”这个解释虽然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如果我们结合了《周易·比卦》来看,情况要复杂一些。
10、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11、宋代政治家范仲淹,推行政治改革,启用了一大批支持新政变法的人。后被小人攻击,说他结党营私,于是被罢免。欧阳修听说之后,主动上书皇帝,说自己是“同党”,请求辞去现任官职,申请贬官外放,并替范仲淹讲话,说范仲淹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大义才提拔重用一批人参与改革的,并非为了偏私,拉帮结派。虽然皇帝没有听进欧阳修的话,依然将范仲淹等人贬去外地,但欧阳修说他不后悔,他反而觉得能成为范仲淹的“同党”,一同被贬,感到非常自豪。
12、李善长(1314—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76岁。李善长为什么结局如此凄惨?
13、25子曰:“君子易事難説也。説之不以道,不説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説也。説之雖不以道,説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14、除此之外,唐末的牛党李党之争;明末的阉党与东林党之争,都是使得国家灭亡的罪魁祸首。
15、在孔子眼里,受过教育的人为君子,没教育者为小人。
16、@仲大军 “靠學費養活吃飯”??
17、帮我买一本明版《论语》,该有多好啊!但是,这类郁闷,就动摇了我学习孔子的坚定性,久而久之,也可能使我这个身份性的小人真的变成道德上的小人,去当“民营教育家”了。
18、@任大援 我以为上面@仲大军 的那句话孔子是走市场的民营企业家不过是一种调侃,没有恶意!(微笑)
19、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20、更不用说,人还有情感的偏高,利益的瓜葛。
四、小人比而不周的周是什么意思
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2、孔子强调教育的作用,无论出身贵贱,皆可成为君子,以显示教育与非教育之差别。
3、《论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4、历史证明,范仲淹是一个君子,他周而不比的做法,成为诠释孔子这句话的一个典范。
5、不归按:诗皇皇者华:“载驰载驱,周爰咨诹。”毛传:“忠信为周。访问于善为咨。咨事为诹。”郑玄笺:“爰,于也。大夫出使,驰驱而行,见忠信之贤人,则于之访问,求善道也。”
6、礼记仲尼燕居:“女三人者,吾语女礼,使女以礼周流无不徧也。”孔颖达疏:“周流,谓周旋流转,言我使女等恒以礼周旋流转,无不遍于天下。”则周有流转无穷义。
7、就拿东汉时期的清流人士来说,那些诸如陈蕃一样的清流名士,要和宦官、外戚斗争怎么斗得赢呢?经常把他们抓起来,或坐牢或杀头。唐代也有过清流名士和宦官军阀斗争的,也没赢过。到了明代,东林党人和宦官的斗争也是很激烈的,但是君子们往往头破血流,斗不过这些权贵。而“小人比而不周”,往往互相勾结,为了利害关系而混在一起,但他们不是以道义来团结人。周,以道义而言;比,以利益而言。所以我们应该学习怎样成为君子,又不落入君子的弊端,经常打败仗;但是我们又不能成为小人,又要获得小人的好处。高明的人在这方面一样能驾驭得很好。
8、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①,小人比而不周。”
9、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0、这段话的意思很清楚,是说追求道德的人与人交往时,不是结党营私,而是根据道义,普遍交往,不回护某些特定的人。或者说,公平待人而不是偏爱某些特定的人。
11、《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12、大学校长、中学校长,小学校长,都应该是教育家。民营大学,也有很多教育家。
13、此文出自孔子·论语《论语为政第二》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14、此章之义,与子路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相近,可参彼注。
15、@仲大军,孔子说“回也不改其乐”,不知是否也是夫子的自况。不知你的老祖是如何说的?
16、《论语》: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1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出自《论语·为政第二》。
18、他们当面是人,背后是鬼。他们更刻意亲近上司,伺机打小报告。善于表面功夫,善于俟机邀功抢功,踩着别人肩头攀高,一旦有坏事就找替死鬼来背黑锅。落井下石是他们的一贯伎俩。挑拨离间是他们渔翁得利的最佳手段。一手制造纷争事端,却把自己撇清,任由他人争斗,自己扮演和事佬,假装好人。
19、钱穆先生和清代刘宝楠解读此章时,均明确指出,《论语》每提到的“君子”和“小人”对举,往往有两个意义,或以位言,或以德言。二人均认为此章乃以德言,不以位分。君子以忠信待人,其道公;小人以阿党相亲,其道私。杨伯峻先生也是这样翻译的,以君子团结,小人勾结为释。
20、这些事是相互的,不是单方面的。
五、子曰小人比而不周
1、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孔子55岁。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2、《论语》:视其所以
3、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广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结,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结却不顾道义”
4、第主张“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学校”,强调要确立教师在学校的主导地位,他认为要办好学校,关键在于领导和教师,“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选教师”,因此,他十分重视选择校长和教师;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6、8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7、但说实话,好像这样解读就很难说明白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区分。周而不比,比而不周
8、《论语·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9、没有人帮打哦自己去打吧去卖拜神用品店们会教样做了我见香港黄大仙有人打小人位太太拿着只鞋边用力狠狠打边嘴巴狠狠念着打人没听全部听打断手打断腿
10、(論語晨讀)第646天
11、为什么呢?君子和所有人搞好关系,是因为君子和光同尘,对别人没有所求,心胸开阔,光明磊落;小人则不同,贪财好色,见利忘义,他们和一两个人亲密,是因为他们交往的人,都是为了能够给自己带来某种好处。
12、比:通常指勾结。朱熹认为,“比,偏党也”。比应指只关心个人或小集体利益而不关心大集体利益的行为。周、比二字实质就是公、私之分。
13、(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译文)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14、而这句所谓的君子的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讲的是君子会团结周围的其他人,但是却不会互相去比较,而小人就会互相去比较,却不能够做到真正的团结。周就是团结的意思,比就是比较的意思。我觉得这句话说的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15、王引之经义述闻:“文十八年左传『顽嚚不友,是与比周』,杜注:『周,密也。』哀十六年:『周仁之谓信』,注:『周,亲也。』离骚『虽不周于今之人兮』,王注:『周,合也。』说文:『比,密也。』夏官大司马『比小事大,以和邦国』,郑注:『比,犹亲也。』吴语『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韦注:『比,合也。』盖周与比皆训爲亲爲密爲合,故辨别之如是:以义合者周也,以利合者比也。晋语云云,彼之所谓比,即此之所谓周,周以举义者也,比德以赞事者也。彼之所谓党,即此之所谓比,举以其私者也,引党以封己者也。比与党相近,则辨之曰『比而不党』。比与别相近,则辨之曰『比而不别』,文义正与此相类。”
16、两个数相比所得的值,即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如8∶4的比值是
17、《论语》:子游问孝
18、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19、请任老师指正,特别是前面关于周、比的词义,不知道这样理解是否合适。@任大援
20、意思是: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广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结,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结却不顾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