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高深句子
1、点击下面链接阅读更多....不断更新中...
2、只有得到暇满的人身才能解脱,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千万不要虚度此生。
3、怎样才能长久坚持阅藏?
4、无常世间,没有哪个因缘会与我们相伴永远,可在冷酷生命中,三宝却与我们紧紧相系;感谢三宝,没有嫌弃我这一样一个凡夫俗子,在佛法的无尽智海中,仍赐予我一瓢之饮。我只有“将此身心奉尘刹”,才算名为报佛恩!(注:佛教称佛、法、僧、为三宝)
5、大家好我是阿呆。今天要读《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这本书,作者是进化心理学学者罗伯特.赖特。美国也很多人在学佛,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佛学体系,西方佛学将东方的“超自然”因素全部去掉,留下哲学和冥想修行部分。我们有必要了解下“现代化”的佛学。
6、天台宗之后,禅宗从体用角度阐发定慧关系。《坛经》说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最重禅定。禅宗将戒定慧三学融为一体,以定包容戒与慧,但又不重视坐禅,甚至摒弃坐禅这种形式。到了唐、五代,改用“参禅”法门,辟出新的禅法。所谓“参禅”,常常是抱定一句话头,如“狗子有无佛性”,“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洗钵盂去”等等,不论行住坐卧,牢牢咬定,毫不放松,极力参究。一直参下去,终有豁然贯通,直彻心源之日。禅师们将禅法全面融进日常生活,主张身口意业皆为佛事,挑水搬柴无非妙道,随缘任运,时刻把握悟的契机。禅宗对禅定作出本质性的变革。
7、灭诸生灭义,是义生非灭。
8、禅定的观想内容也很多,如有:
9、四川师大的清心博士用一句话概括了自己的学佛心得:
10、学佛并且出家后,我的生活一点也没被局限,反而更加宽广起来。因为外在的执着被慢慢地放下,烦恼在不断的自我观照下日趋减少。也许表面的生活并不像过去那样五光十色,而心灵的世界却越发丰富且灿烂。学佛并不在神通感应的追求,而在于自我的深刻剖析,以及随之而来的心境的提升和智慧的增长。学佛的好处无法言尽,不过有一点却始终令我感念于怀:靠着佛法,我的新生命终于已毫无疑问地站在了迈向解脱的起跑线上……
11、从福报上看“一即无尽”
12、比如,佛教也认为通过祈祷佛菩萨,能够获得一定“加持力”,但为什么有的病人即使拼命祈祷也不奏效呢,因为自身的“业力”过重,佛菩萨的“加持力”小于自身“业力”。只有当“加持力”大于“业力”时,祈祷才能在短期内产生明显效果。
13、量子力学有个著名思想试验叫“薛定谔的猫”,细节内容限于篇幅就不讲了。按照普通人的定势思维,箱子里的猫要么是死了,要么是活着,与是否有人观测毫无关系。但按照量子力学的解释,箱子里的猫可以处于“死-活叠加态”——既死了又活着!要等到打开箱子那一刻看猫一眼才决定其生死(请注意,不是发现而是决定)。而且可能一个人看的时候是只活猫,而另一个人看时则是只死猫,而且两个人看的结果都对!
14、其实有时候你的心情低落,并不是因为事情真如你想象的那么坏,而是因为你想得太多了,你越想,事情就越“坏”,越想,心情就越低落。当你心情低落时,最好的方法就是一个人出去走走,或者看场电影,吃点东西,旅游一下,总之让自己有事做,不要闲着瞎想。想得太多,不仅不能帮助你,反而会毁了你。
15、人身造化和天地一般,身心动静、行住坐卧,要顺时调护。
16、为什么范冰冰被罚款了?业力因果。
17、我們念佛,常常會發現自己念頭裡面很多的妄想,想斷都斷不了,好像雜念比佛念還多,不是淨念相繼,是雜念相繼。那我們要想想,為什麼我們會有這些念頭?歸根結柢就是我們沒放下,往往在念佛當中,這些放不下的、雜七雜八的東西都會起現形。所以檢測我們的功夫,檢測我們在哪裡還沒放下,就在念佛當中你就明白了。念佛當中常常起的那些念頭,就是平日沒放下的念頭。你檢測出來了,這叫覺悟了,覺察出來了,自己這一方面還沒放下,就趕緊從這方面下手,去放下。否則就會障礙我們的至誠心。
18、人的一生都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之中,而处理矛盾需要的是智慧,或可理解为一个人的悟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无可选择,但可以强身健体。命运轮回我们无法预料,但可以努力抗争!唯独智慧却需要自身的修行,其中分为处世的智慧、律己的智慧、研究的智慧!也就是——道德、心理、能力!
19、*印光大师:极乐世界无生老病死之苦.无成住坏空之变.虽圣人亦有所不知
20、读《地藏经》时,有种百感交集、热泪盈眶的感受;读《金刚经》时又有种通体畅快、轻安自在的感觉;读《米勒日巴传》、《虚云老和尚年谱暨法汇》时,则完全被前辈高僧大德们的行持所打动。如果你也想一探佛门的万千风采,并学会坚韧、学会抵御各种低级但却难以抵挡的诱惑、学会尊重并探求真理,那就不妨试着打开这几本书看看吧!
二、佛教高深句子功夫
1、6) 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2、佛不是造物主,也不认为自己是“万能”的,所以世间苦难赖不到佛的头上。
3、信佛的人用的微信签名的句子:
4、相由心生,改变内在,才能改变面容。一颗阴暗的心托不起一张灿烂的脸。有爱心必有和气;有和气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心地善良的人,容貌一定动人。
5、這裡還有一個,拜佛的時候也是關鍵是要攝心。拜佛口裡不必念出聲音,心裡默念佛號,一邊拜心裡一邊念著佛號。口上如果念佛的話,一邊拜的時候容易傷中氣,所以不必出聲,這是單純用心去默念,持這個佛號。有的人也可以用觀想,他覺得持名可能還不夠攝心,也可以用觀想,拜的時候,拜下去觀想著佛就在眼前,在自己面前放光、接引。
6、答:念一句佛號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確實是經上說的,可是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得到這個殊勝的利益。為什麼?這是有標準的。標準在哪?在我們是不是以至誠心來念。什麼是至誠心?我們的念頭裡面沒有夾雜著妄念。所有的這些妄念統統放下,只單提一句佛號,用至誠懇切的心,一心只求早日見到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將來作佛度化眾生。這個念非常的純,就是覺明妙行菩薩告訴我們的,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念念都是這樣子,達到這個標準,那麼每一句佛號,這個念就能夠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所以至誠心要緊。
7、佛教:身边有“小人”,默念3句话,反败为胜!
8、*梦参老和尚:一定要报母恩
9、是则为难;若以大地,置足甲上,
10、*印光大师:极乐世界(女人.畜生.生彼世界)皆是童男之相.莲花化生!
11、佛教修行者都希望现生就获得究竟的空性成就,但毕竟每个人的根器不同,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未能实现,那么只好退而求其次——求生净土。所谓净土是指在六道轮回之外,有一些更高级的生命居住的更高级的世界。通过发愿、祈祷、念诵、禅修等修持方法,与这些高级世界、高级生命的频道相感应,就可能在临终的时候去往这些净土,暂时离开“轮回大粪坑”,在这些环境好、寿命长的高级世界里进一步修行,朝着终极解脱的目标稳步迈进。等修到一定程度,再重回粪坑救人。
12、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13、《五蕴皆空经》说的“无我”说的就是你并不存在,我们讲过“实在”的概念,我们无法确定世界上的其他东西是不是幻觉,佛陀要说的是,连你自己都是个幻觉。所谓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蕴皆空经》记载了佛陀和五个僧人的对话:
14、您若悟出了财富的无常无自性,而又随缘来去的特性,知道财富的任运无执的去处,岂不是闷声发大财?
15、近年来,素食人群越来越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植物肉的兴起,不但能避免屠杀动物,而且健康美味,颜值、口感都丝毫不输动物肉。
16、佛家的黄财神真能保佑人发财吗?
17、佛教著名偈语,《华严经》中最多:
18、不要带给自己烦恼,也不要带给别人困恼。对自己好,就要用心;对别人好,就要关心。看别人,烦恼起;看自己,智慧生。体谅别人,就会做人;清楚自己,就会做事。人经不起考验,故不要轻易考验于人。走入人心很难,走入己心更难。心未定,故一切不定;若确定,则当下就定。心静则智生,心乱则愚起。
19、为什么马云那么有钱?业力因果。
20、答:應該不需要好大的體能,它不是一個激烈的運動。打佛七就是繞佛、拜佛、念佛,其實都很輕鬆的。如果你沒有參加過,可以從明天開始參加,今晚灑淨。佛七當中最關鍵是我們修成片的功夫,念佛要成片。每一句佛,每一句佛的繼續念,中間不要夾雜任何雜念,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練這個功夫。佛你如果七天打下來,真正做到佛號念二個鐘頭都沒有任何雜念,那恭喜你,你的功夫不錯。能夠保持下去,一輩子都不改變的話,你這一生一定往生。所以,你還要通過佛七來訓練自己。
三、佛教高深句子菩提
1、能动静忘怀,利水清月现。
2、妄想来了,就让它来,我总不理会它,妄想自然会息。
3、*宣化上人:什么是《老实念佛》?
4、知道吗?上方蓝字阅藏分享能点开!试试
5、*宣化上人:所有的佛法都在《阿弥陀佛》这四个字里边包括着
6、在《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他給我們的開示當中,有一段話講得好,我想把這段話念給大家,跟大家分享。「菩薩告眾曰」,這是菩薩告眾人,告訴眾人說,「汝等慮身纏世網,念頭不得乾淨耶?」這是問他們,你們是不是憂慮,現在身被世網所纏,世間這些各種各樣的因緣,就像網一樣纏住我們,念頭也不得乾淨,這個問題跟您問的是一樣的,您問如何減少妄念攝心念佛,一樣的道理。
7、时间是刹那刹那的过,刹那刹那的催人老。
8、这个随从说:“哦!这个你问问他啦!”
9、問:因為我才二十七歲,所以老是退轉,主要是貪玩,有時很精進,不過我真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也願往生,不知如何才能精進念佛?雖然已知道要好好念佛,提問題就是有懷疑,可是不提我心裡又老想著,煩請鍾老師幫弟子解惑。
10、人活一世爱最真。人活一生情最亲。人生苦短,知足常乐。一个人生活一世,懂得取舍,懂得舍得,懂得满足,懂得知足,心才能开阔。人才不会被生活约束在欲望的城堡。知足常乐,乐在自知,乐在自足。
11、一切幸福都并非没有烦恼,一切逆境也绝非没有希望。把好自己的口,明了心中的事,干好手里的活,走好自己的路。
12、如果有一天你想取消关注
13、《维摩诘经》没有一点形式主义的味道,真正大乘道不用装起那个学道的样子,有的人一脸佛相,满口佛话,一身佛气,进了房间把空气都染污了,我最怕这种人。当然不只佛教徒如此,我看到这样的基督徒同样害怕。有一次有辆基督教的宣传车开到我家门口,讲了两个钟头还不停,我已经忍辱波罗蜜吃了好几个了,只好写张条子递出去,上面说:上帝曰不要骚扰别人的安宁。他看了只好把车开走了。人家问我递了什么条子,我说是道教张天师画的符,只有他懂我懂。所以,不要搞这么多形式,反而引人反感。……
14、我们是带着有色眼镜观察世界。我们一直都在赋予周围事物内涵。我们眼中的世界,就是一个充满了“色”的世界。当你认识到空和无色的时候,再去看万事万物,你看到的东西就会比以前看到的更真实。人们对这些东西先入为主的各种感触,其实是不真实的。佛学是让人更自由,是让你能够自由选择你想要体察什么东西。
15、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心本来就不大,别什么都装进去。对昨天纠结不放,是对今天和明天的亵渎。
16、说:“比丘要了生死,要没有生老病死苦,想把这个生老病死苦停止了。”
17、*宣化上人:阿弥陀佛给你的一份合同
18、阅藏分享佛法是妙药,千万别再加一句“是药三分毒”,谤法!
19、世人贪婪,总想寻找两全,但这世间难有什么两全之策。人生百年,不过是教人如何取舍。
20、四川大学博士生满纪:
四、佛教高深句子图片
1、*宣化上人:真正参禅的人就是真念佛,真正念佛的人也是真参禅!
2、弦论可以很好的满足统一场论的要求,这样的理论是爱因斯坦生前孜孜以求的。弦论不仅认为空间和物质是“虚幻不实”的,时间也是一样,宇宙中并不存在所谓“客观的时间”,时间只是一种错觉。用佛教的话说,时间是妄想所成,本无自性。
3、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
4、做人的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5、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我们欲望过多;人心本无累,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
6、这日本学者竟然骂莲池大师迷信,难怪出家人都反感日本学者
7、《为什么佛学是真的》最大的优点就是不故弄玄虚,赖特用的是现代科学的知识来解释佛学的概念,这里没有六道轮回,没有因果报应,没有“神通”,他把佛陀当做一个觉悟了哲学家来看待。
8、如果说基督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说不通”,那么佛教给我的第一印象则是“说不清”。
9、在这一节星云大师演讲集中,我们了解到:专一的信仰能积集宏大的感应,涣散的信仰徒然头头落空,处处不着实。
10、其中的条件和关系,佛教称之为“因、缘”。一切事物或现象称为“法”。佛教的基础理论为“万法缘起”。
11、上次发文距现在有几个月了,由于老衲日理万机,一直未能抽出时间,实在不好意思。
12、业力是佛教徒解释世界万物的万能大杀器。无论碰到啥稀奇古怪的现象,一句“业力使然”咣当就把你嘴堵上了。我经常调侃佛教徒“业力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到了基督徒那里,这口筐换了个名字,叫“上帝”,反正什么事情都是上帝老人家安排的。
13、做事,进有招退有术;做人,心无边行有度。看淡纷扰,看轻得失,来了、去了,随缘随喜。功名利禄皆为过眼云烟,不是自己的不要强求。真正的君子是,明知有机可投却不为所动。做人不求问心无愧,只求无愧于心。
14、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15、空无边处定:修习者排除了一切有关物质形态的意识,只对“虚空”作无边无际的思维所达到的精神境界。修此定者死后升入“空无边处”天。
16、*广慈老和尚:如果家里念这个咒鬼神、蚊虫蟑螂统统都能走掉!
17、一朵花与一个虚空孰多孰少?孰大孰小?一粒花种子由种在土壤里到萌芽成长,需要雨水的灌溉、肥料的培育、阳光的照耀,还要有风来传播花粉,有空气来沃养成长……所以,一朵花是集合了全宇宙万有的力量才得以绽放的,一朵花即是一个虚空,“因缘有二法,实性则无二”——这也是一多不二。
18、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己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文偃诗〉
19、問:我念佛時常常覺得自己對遍法界虛空界的眾生,作獅子吼般的念佛,覺得非常攝受,非常專心、歡喜,但今日一位師兄慈悲的跟我說,最好的方法是持名念佛,就是念佛,我不知道我這個方法是不是屬於持名念佛,是不是不如法,容易出問題?
20、业力是一种自然规律,不像基督教的人格化上帝,存在“大爱”和“大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五、佛教高深句子山河一诺,遍踏阡陌,未见浮生能几何
1、所以真正往生的把握想要早日拿到,那必須要精進念佛,要發懇切的願望,對於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貪著要放下。這是需要有一個過程,真正瞭解這一生遇到淨土法門得之不易,我們那種殷重的心就能發出來,知道淨土法門的可貴,我們才能夠生起這個精進心。這是我們過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遇到了因緣我們才能夠視之如珍寶,自己多加的用功,相信您會有長足的進步。
2、从信仰上看“一即无限”
3、*学诚法师:找出家人的过失,对自己伤害最大!
4、古印度时不注重文字记录,知识相传全靠一张嘴,你告诉我,我告诉他。佛教在诞生之初,就是释迦牟尼一个一个地给弟子授课,说这世界太苦,要从苦中解脱就得明白世事的无常,这就是佛教的原始教义。
5、五戒者,一杀戒,二盗戒,三淫戒,四妄语戒,五饮酒戒。此五戒名曰学处,又名学迹,是在家男女所应学故。又名路径,若有游此,便升大智慧殿,故一切律仪妙行善法,皆由此路。又名学本,诸所应学,此为本故。又名五大施,谓以摄取无量众生故,成就无量功德故。
6、關於出現狀況的這些現象,像往外跑、發出怪調,或者有人甚至起這些惡念,要把年紀大的同修扔出窗外,這些都是出現問題了。這個時候主七的人要趕緊做安排,把這些出狀況的人調離,讓他恢復正常,給他開導,甚至給他讀經消業障,可能是有冤親債主附身等等,都要去跟他這些冤親債主溝通、迴向,代他懺悔等等,要做這些安排。所以最好是每天有聽經,不聽經,念佛的時候他還是在打妄想,打妄想的時候就會招惹這些問題。
7、《了凡四训》不仅改变了我对命运的看法,而且促使我由此真正进入佛法,开始寻求命运生命的真理,以前读研究生时对佛学也有接触,但是只限于一些玄妙的理论(如三谛圆融,一真法界,唯识无境),而根本不知道佛法与儒家学说一样,不只是学问研究的对象,而是实践的真理。直到读《了凡四训》之后,我才真正把佛法当作解决生死问题的我唯一钥匙,深入下去,也才真正了解佛法是圆满的,才开始生起正信。
8、说到这里,我们在这里补充一个跟“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有关的历史典故。明末时期,因为张献忠的缘故,导致兵匪之乱,老百姓为了活命,四处逃命,有一群百姓逃进峨眉山的庙中避难。庙里的主持,见难民可怜,开门收留。可不久一伙土匪就追到此处,还闯了进来。但更令人意外的是,土匪头子和主持认识,主持请求他们放过这些难民。
9、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10、1)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11、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12、各位看官,老衲近日迫于七哥淫威发奋写作,早已腰酸背痛眼睛花,没想到出了家还得这么拼命加班,轮回果然很辛苦……
13、正在攻读博士后学位的妙方谈到了对她影响最大的几本佛教读物:
14、精神病人眼中,朋友的脑袋就是个西瓜,所以挥刀砍去酿成血案;
15、世界本质:“缘起性空”+“三界唯心”
16、早期佛教的禅定通常分“四禅”和“四无色定”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又各含由低渐高的四种境界,合称“八等至”
17、北京师范大学吴铭博士:
18、*宣化上人:我告诉你们一句真话,我最欢喜的事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
19、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20、我的父母曾经不解地问过我:“你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学历好歹也是个博士了,为什么还要信佛呢?”以他们的观念来衡量,似乎学佛只应该是下里巴人经营的买卖。我的不少同学也有类似的疑问,在对佛法并不了解的情况下,误解和偏见以及排斥,总是挂在他们那随意就妄加评论的嘴边。在大多数我所接触过的普通民众中,他们似乎都认定佛教是一个坏东西(badthing),因而根本就没有了解它的必要。不仅如此,还应该避而远之,甚或大加讨伐。这种对佛教的态度让我感到很伤心,因为我自己的接受佛教,是这么些年来不停地求知、思索、观察和体验的结果。但我最终捧若至宝的佛教,却被大多数的人们因不识而误解、甚至丢弃,这让我确实有种难以言述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