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的通感的诗句
1、其实诗歌就是修辞学,怎么把修辞方法化作写作者自身的一种习惯和素养,不是刻意和强迫,而是一种自然自在本能地无为和无所不为地自然自动地生成和显现,才是最大的成功。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24)便系马、莺边清晓,烟草晴花,沙润香软。
4、此外,童诗的主题与内容需要健康、积极、向上,弘扬真善美,彰显童年的欢快。即便有一点灰色、忧伤的小情绪,也应该与年龄相符合,不要出现暴力、血腥、反动、极端的主题,否则容易被评委黜落。
5、辞第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后以喻为国忘家。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6、(6)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7、本体的特性原先不为人知,用比喻加以形容,大家便一目了然。
8、从上面的例子里可以看出,一定是具有类似属性的事物才可以“通”,否则就不贴切、不稳妥了,这跟比喻中的本体、喻体是一个道理。我们再进一步分析刚才的例子:
9、象征。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如“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10、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1、翁显良.19古诗英译(M).北京:北京出版社.
1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文学翻译中的修辞认知研究”(16CYY008)。
13、翻日迥度昆明飞,凌风斜看细柳翥。
14、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15、(11)月凉梦破鸡声白,枫霁烟醒鸟话红。
16、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17、借光典出《战国策•秦策》,向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
18、高山峻岭固然令人震撼,但分手时的几句叮咛,石椅上皱巴巴的手帕也许更能摇撼人的心灵。诗人正是在普通的生活里,发现了自己的脆弱,苦闷,进而关心和迷醉于感情世界的挖掘。这无疑是对传统美学宣扬的英雄观的背叛。其实,艺术不存在题材的重大与狭小,重要的是是否真诚,是否透视出诗人的人格。
19、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20、(1)比喻要有相同点;
二、运用通感的诗句有哪些
1、(L.CranmerByng,译)
2、(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3、大家看,这些诗例,是不是符合我前面总结出来的规律和步骤?即:选择一个属性相通且比当前事物更易于感知的事物,然后把事物和感觉、感觉和感觉杂糅到一起。
4、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6、(10)钱锺书:《谈艺录》(补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48页。
7、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8、1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9、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10、(1)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11、(18)钱锺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073页。
12、《契合》中关于森林与神殿的意向,一直伴随着艺术家倪有鱼的创作,他在波德莱尔忧郁苍茫的底色中找到了与自己审美和哲学取向的共鸣。倪有鱼自2011年开始持续创作的“浮屠”系列是与气味有关的作品。他从世界各地,尤其是在东亚范围内收集以檀木为主的,古老的佛像底座,“在主角(佛像)抽离之后,把它们以一种形式化的状态累积起来,形成了一个有强度的仪式感。这个作品完成之后,如果在密闭的空间里,会弥漫隐隐约约的檀木香味。”艺术家说。
13、10庄周梦蝶《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14、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15、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16、钱先生以上精彩的论述,事实上已经明确地指出了文学创作上的描写手法通感,与心理学、生理学或神秘主义的通感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一个是形象思维,一个是特异功能或神秘经验。
17、富有童真、童趣,充满儿童的奇思妙想
18、译文1:NowtheSouthernsceneryismostsweet,/ButImeetyouagaininpartingspring.
19、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借古讽今在咏史诗、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借对历史上的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向当权者提出忠告等。
20、①部分代整体: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三、运用通感的诗句
1、投稿:3433408418@qq.com,注明原创,商务合作QQ3433408418
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3、不知道现在的诗人们走得太远,还是有意回避,反正大家都忘记和忽视了一个诗歌的基本常识,那就是触景生情(还有有感而发),因为只有它才是诗歌产生的本源和推动力。
4、鸿雁《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5、常见的修辞手法一共有14种,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用典,点化,双关,互文,同感,反复。
6、所以小学生诗歌季更看重诗歌中闪现的童真、性灵,更在意小诗人们诗为心声,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对于世界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各种奇思妙想。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8、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9、壁还敬词,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
10、四合院是一个盒子。《胡同文化》
11、(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12、她体段柔软,仿佛生就一身藤骨。
13、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14、方家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15、我今误落千万山,身同伧人不思还。
16、钓鳌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只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后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17、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18、月色冬天来了手法,举例与谁斟?朗夜风吹沙。
19、(1)胡范铸:《钱钟书的〈通感〉与陈望道的〈官能底交错〉》,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
20、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通感的古诗句
1、李国涛.汪曾祺小说文体描述.文学评论,19
2、夸张的三种类型: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3、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4、参观展览时,倪有鱼品赏了多款香奈儿经典香水,他反思道:“我体会到了艺术与之相通的地方,就是对于微妙细节无法言说的部分,你如何去盲评。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调动所有的记忆和感知。这个感受其实就是我们在观看不熟悉的艺术的时候,面对陌生,感官的敏感调动,也是我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对待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系列探索的一部分。”
5、(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6、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7、朱曼华.20中国历代诗词英译集锦:英汉对照(M).北京:商务印书馆.
8、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9、(5)用结果代替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10、人的五感是强大的世界分析器,它之于身体就像直觉之于思考。直觉也是艺术创作非常重要的部分,这样一种激发感受通常是各感官融汇而成的。
11、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
12、(诗心雅韵)诗词对仗32法
13、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喻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14、1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5、广东盈隆律师事务所彭世明律师
16、例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如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
17、我以为散文作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文体家,从事散文的单一文体而又能不断地拓展这种文体。我们还缺少生活吗?我们还缺少情感吗?我们还缺少思想吗?唯独欠缺的是如何准确深刻地表现它们,尤其是凭借散文的表现。我们一直都奔波忙碌在追寻汉语言本身博大精深的漫漫征途上,其内涵与外延的无限可能性愈来愈焕发出词语的美丽与魅力。先秦诸子百家,唐宋八大家,中国古代优秀散文是我们获取艺术能量的源头之一。半部《论语》知天下,一卷《史记》见中华,《古文观止》可谓字字珠玑,篇篇锦绣。而我们时常身在宝山不识宝。
18、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19、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20、提示:对偶很好辨识,考查意义不大。重点要记住对偶的表达效果。
五、用了通感的诗句
1、问鼎春秋时,楚望而却步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政权。《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今常以喻谋求夺得。例:这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会。
2、通感的作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3、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玉楼春·春景》
4、对比(对照)。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5、《当代诗人词家作品汇编》已在网下出版三十多辑,由著名诗人袁第锐题写书名,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设计精美,装帧精致典雅,采用优质轻型纸印刷。系多人合集。本书质量高,可读性极强,颇具收藏价值。自推出以来受到全国各地诗友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好评如潮。
6、(诗词学堂)绝句作法:重字法
7、如儿童肌肤;甜蜜如双簧管;
8、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
9、李犁,本名李玉生,出生于辽宁抚顺,黑龙江长大并学习写诗。属牛,性格像牛又像马。2008年重新写作,评论多于诗歌。出版诗集《大风》《黑罂粟》《一座村庄的二十四首歌》,文学评论集《烹诗》《拒绝永恒》,诗人研究集《天堂无门——世界自杀诗人的心理分析》;其中诗论集《烹诗》获第三届刘章诗歌奖和第十届辽宁文学奖文学评论奖,另有诗歌与评论获若干奖项。专职评诗、编诗、写诗。
1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1、问鼎《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12、王畿优本少赋役,务闲酒熟饶经过。
13、反复是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叠词是词和词常常可以连起来用,以词的形状来判断,有两个要素为组成词的单个字是同一个字;单个字的组成部分也要是同一个字或偏旁。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向来受到人们的赏识。徐釚《词苑丛谈》:"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梁绍王称之"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4、(诗词学堂)创作楹联的技巧(1)对仗
15、(7)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16、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17、10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或《晋书•张翰传》)。“(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菰(g)菜羹:菰菜、莼(chn)羹。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例如,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徐自华《慧僧先生解职归见》:“转瞬西风又起,忽摇动莼鲈乡思。”
1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19、谭学纯,朱玲,肖莉.200修辞认知与语用环境(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20、“我们读诗”策划人:阳光秒针右骑王静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