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用以静衬动的诗句有哪些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2、大师说文|《蜀道难》真的表达了诗人爱国情怀吗?
3、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以夜晚的清净(明月清风)来衬托鹊与蝉夜晚的鸣声补充;我想知道楼上的那句是怎样得来的
5、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①。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②。万籁③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7、以动衬静,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8、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9、六两句,着意渲染清溪的幽静。但诗人并未把它写成一片死寂,而是以声音反衬寂静。诗人谛听着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并且饶有兴致地期待着山岩自己的回声。同时,他还感觉到在这清溪里说话,尽管暂时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但话声一停,环境越发显得清静。
10、明明是千帆竞发的盛唐,为什么李白却说“孤帆远影”?|大师说文
11、再如元稹的小诗《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寓引古鉴今之意,抒凭吊今昔之情,向来极负盛名。诗云《唐诗别裁》说它:“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养一斋诗话》称它:“一十个字,足赅《连昌宫词》六百字,尤为妙境。”究竟妙在何处?在于“小处寄慨,倍觉喝叹有情”(纪昀)。
12、命题人:附小通榆路校区吴楷雯
13、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1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5、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其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16、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低头。
17、清晨的阳光争先恐后寻找着大树的“漏洞”,在泥土草地上洒下点点斑驳,要是这洒下的是月光,这些斑驳定是广布在深蓝夜空中眨着眼的星星。一阵风吹过,树叶打着闹着,阵阵唰唰声回响在我的耳边,没有风铃那样清脆,但却柔和而悦耳。有些穿着枯黄边披风的树叶经不过这风,安静的,坐在风的手掌里,飘呀飘。时不时从森林的深处,传来几阵鸟鸣,清脆而又嘹亮,不知是哪个女高音演员正在放声歌唱。闭着眼,倾听这天籁般的歌声,没有任何人的打搅。心,沉进去,陶醉着。几只小鸟是主唱,大树簌簌打拍子——免费的伴奏,有个热情的观众,从山上最高处急急忙忙赶下来,不愿错过音乐会的一分一秒,发出汩汩流动声,不停的说着“等等我!”
18、天上的明月、石上的清流、浣女的欢笑、莲叶的晃动,真是一幅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的画,难怪作者在这首诗的最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出示最后一句。通过这句诗我们可以走进诗人的心里,仿佛听见诗人在说什么?(相机出示表格内容)
19、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0、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二、运用以动衬静的古诗
1、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2、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山中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寂静得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早已归宿的山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这诗主要写春山的月夜之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以动衬静的修饰手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3、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4、命题人:附小新兴路校区陈慧慧陈丽林
5、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
6、著名文学理论家。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海峡青少年读写》杂志编委会主任。擅长文本解读,提出“还原法”“比较分析法”,对语文教学影响深远。孙教授在文本解读方面的著作有:《文学文本解读学》《解读语文》《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月迷津渡——古典诗词微观分析个案研究》等。
7、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8、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一说山西太原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更有‘诗天子’之号。”
9、图文参考:网络(侵删)
10、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1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鹿柴》
12、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13、小组合作学习,尝试运用。老师还带来两首古诗,请同学们尝试用刚才的方法,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表格。出示要求:(1)四人一起在小组内把这两首诗读一遍。(2)其中两个同学各选一首诗,把想象的画面说给组内同学听,另外两个同学进行补充。(3)小组讨论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组长把讨论的结果在诗中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4)小组讨论表格中要填的内容,交流时由组长汇报。
14、反衬,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
15、——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释义):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16、他靠纱窗望出去。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梳月亮象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
17、③善于创造,形象生动。如“云孙捧出南箕簸,月姊舂来北斗量”,“一山如龙入云起,一山化作长江流”等句,化静为动,化无生命为有生命,使形象新颖流动。
18、你能找出文中多处“以动衬静”的手发吗?此外好的文章是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例如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在文中运用也使文章生动可感,比喻,拟人和夸张也使文章更生动。
19、(问)这首诗在写作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20、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最后结出“行人临发又开封”,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致使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推崇为“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
三、关于以静衬动的诗词
1、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2、以动衬静的古诗名句举几个:
3、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4、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觉闻繁露坠⑵,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⑷,泠泠疏竹根。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石泉远逾响⑹,山鸟时一喧。......................................
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6、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7、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8、显然,这正是化动为静带来的奇效,远远望去,那倾泻的瀑布不正像一条巨幅的白练挂在山间吗?
9、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10、在给六年级学生分析衡水小升初分班真题时,采用难度AB级对比阅读法分析,同一篇文章普通学校的阅读题和衡水题难度相差较大。例如衡水卷的问题涉及了“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这在初中阅读中才有。
11、(问)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2、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了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沈从文《边城》)
13、王维还有一首诗《鹿柴》:
14、(释义):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15、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6、可乐和冰块第一次相融的气泡爆破,
17、《山行》描写的是()季节的美景。
18、如杜甫的七律名作《蜀相》,由诸葛亮的祠堂写到这位蜀汉贤相的一生事业。其颈联云:“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之所以显得格外厚重,就是因为它所包容的内容异常丰富:前一句,抵得一篇《隆中对》,后一句,抵得两篇《出师表》;从三顾茅庐到白帝托孤,他与先主刘玄德的君臣遇合,从七擒孟获到六出祁山,他治蜀的政绩和北伐的功业;“天下计”言其宏图,“老臣心”表其忠贞;……。老杜以外,哪个诗人曾有过这样的笔力?类似这种手法,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19、里类喜欢流水,因为流水中氧气充足,饵料丰富。鱼类有顶水而上的习性,但若水流过急,流速过大,鱼儿在这样的水中难以稳住身体,给觅食带来困难,这时,水域中水流稍缓的地方就是钓点所在。而在诸如池塘、湖泊的静水中,鱼类也不喜欢,在这种静水中若有小股流水进入,这种地方将是垂钓的绝佳钓点。
20、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四、以动衬静诗句举例
1、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2、用吸管喝冰水时的声音以及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4、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5、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说,在寂无人声的大山里,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到夜静更深的时候,这山里更使人觉得就象空无所有似的。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刚刚升起的月亮,惊动了躲在窝里的小鸟,它们不时地鸣叫几声。
6、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7、讲解老师:附小通榆路校区马莉
8、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知了象征复活之后便是死亡,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10、如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
1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2、用动的景物反而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用这样的手法创造出来的意境,既单纯优美又不寒俭枯涩;既安恬平静又不死气沉沉;既绝少人迹又不幽僻冷寂。
13、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14、这两句写富春江静态美。江水色泽,青白一片,水流清澈,深可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可以看见鱼儿在往来嬉戏,甚至连细小的石子也历历在目,足见江水的明静和、清澈。动态的游鱼进一步衬托出了江水的静态美。
15、A、杜牧B、杜甫C、贺知章
16、阅读力=学习力!写作力=思考力!
17、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18、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鹿柴》(释义):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19、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0、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五、关于以动衬静的诗句有哪些
1、《出塞》这首诗中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
2、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3、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4、我想,这位教师所说的以动衬静,是有一定道理的。“明月别枝惊鹊”,“别”如果当作动词,就是离开的意思。明月移动,离开了树枝,竟能把鸟鹤惊动,可见其境之静。这样理解,大概没有多大问题。但是,下面一句“清风半夜鸣蝉”,是不是以动衬静呢?好像没有什么动态的可视意象啊。同样的,学生所举的诗句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好像也不完全是以动衬静。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以闹衬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用人的声音来表现山的空,山的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是这样。正是蝉的喧闹,鸟的喧哗,才更加显得山林幽静。
5、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6、(释义):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7、指名分别读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诗句,读出景物的变化。(静态读慢轻,动态读明快。)女生读静态描写,男生读动态描写的诗句。作者写到了看到的,也写到了听到的,他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都不是很响亮,只有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作者才会听到这些声音?相机出示动静态描写的作用:
8、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9、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10、(问)《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1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最典型的以动衬静。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12、同理,月出和鸟鸣亦是以动衬静,来突出显示春山的幽静。字里行间,它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后来苏轼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也是同样的一种表现手法。由于王维写这首诗的时候,还是在盛唐时期,所以也暗喻了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13、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14、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15、他靠纱窗望出去。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梳月亮象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象声浪给火煮得发沸。几星萤火优游来去,不象飞行,象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象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
16、以静衬动的句子是“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这三句是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
17、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18、“蜻蜓蛱蝶飞”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写出了乡村的农事的繁忙,出自宋代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意思是白天变长了,大家都在田间忙碌,篱落边无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19、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第一句语中带情。(桑无叶,土生烟)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雨心忧如焚之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
20、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