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比手法写诗歌
1、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2、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3、(注)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4、D.第二首词最后两句由回忆转到现实,写出了词人梦醒后依旧感到惊心动魄,更加凸显出钱塘江潮的雄壮。
5、求岂知道者,议论无所苟。
6、D.全诗充满了对守节不移、忠义报国之人的赞美之情,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
7、侧面烘托(烘云托月)、对比
8、“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浮云”运用比喻的修辞,比作皇帝身边拔弄是非、蒙蔽皇帝的奸邪小人。“日”,一语双关,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日”即指太阳,也指皇帝。在诗词里常以浮云指小人,以白日比喻君主。浮云蔽白日是指奸邪之小人,围绕于君王四周,向君王进谗言陷害贤臣,使忠臣没有机会向皇帝进谏言。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10、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
11、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2、尽日竹烟消酒去,有时莺语入帘长。
13、掖庭终有一人行,敢道君王弃蕉萃②?
14、《酒泉子•长忆观潮》的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过片“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的形象。结尾两句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15、“还向空中举”描写孤单凄凉,无人为伴的大雁,尽管面对艰苦的环境,却依然要振翅高飞的形象,大雁的形象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大雁的高洁、追求理想,就是诗人尽管遭到忌恨和排挤,却依然志向不改,追寻理想的象征。
16、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17、答:全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畏俗屈的高尚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
18、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回乡偶书》
19、答:诗歌紧扣扫墓前后的不同景象展开对比。清明时节,大家纷纷到自己祖先的坟前扫墓,他们在坟前焚烧纸钱、泪雨滂沱,十分哀伤;扫墓后,坟头依旧清冷,只有狐狸卧眠坟上,而那些归家的儿女们在灯前嬉戏。诗歌通过扫墓前后的强烈对比,表达了“人生有酒须当醉”的旷达情怀。
20、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二、对比的手法写诗
1、本诗写景抒情有独到之处,请分析本诗是如何写景抒情的。
2、A.上片所写的角声之哀歌声之悲,奠定了全诗忧郁哀愁的感情基调。
3、诗歌两处写到“马”这一意象,分别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A.首句以“幽”饰“鸟”,突出了鸟的安静闲适;以“新”饰“阳”,写出了太阳的鲜洁明亮。
5、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
6、描绘了一幅凄冷的深秋月色图:月光如水倾泻在静默的城垣上,不时有乌鹊惊飞;银霜满树,木叶萧萧,寒风吹衣,一派凄冷肃杀之气。
7、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陆游《关山月》《关山月》通过战士切盼杀敌,将军临边不战;遗民渴望恢复,朱门歌舞升平;刁斗催老岁月,催不尽“壮士心”等几组对比,深化了诗的主题。我是第一个,望采纳
8、故园不可见,巫岫①郁嵯峨②。
9、(注)蒋冕:明代诗人,为人刚正,遭到忌恨和排挤。
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11、颔联:①运用反衬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利用情与景的反差,倍增其哀,造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②抒情方式上直抒胸臆,承首联写春意浓,然而再好的春色也无法排遣“客愁”,以“客愁”为诗眼点明全诗主旨情感。
12、意境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如上例的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与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13、D.这首诗融叙事、描写、抒情等手法为一体,既情感真挚,又韵味悠长。
14、译句:数九寒天可怜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
15、全诗分两段。“朝那”以上为第一段,写发兵攻伐。首二句写发兵行军,旌旗逶迤,渡过黄河。“发”字简洁有力;“旌节”运用借代手法,写出大军渡河的气势,这是视觉描写;三四句“聒”字写鼓声之壮烈,从听觉角度写大军的气势;“沧溟涌涛波”,运用烘托说法,以大海涌起波涛衬托大军的豪壮;五六句“有振瓦”“无寒歌”运用典故,写出“箫鼓”声势浩大,连屋瓦都被震动;以“易水送别”的典故写出大军的豪壮,但却没有当年荆轲的悲凉。这几句写出了将军为国挂帅出征忠心报国的豪迈气概。
16、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17、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18、小结: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手法;(定手法)
19、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20、A.首联点明事由,诗人相劝朋友不可因未被推荐成功,就如漂泊的游子般意志消沉。
三、对比手法的诗歌鉴赏
1、C.“此兴悠哉”中的“兴”指的是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高兴之情,兼切享名。
2、(1)苏词塑造弄潮儿在万顷波中自由、活泼的形象,抒发了对大显身手的弄潮儿的赞美,透露出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2)潘词塑造弄潮儿,塑造搏击风浪、身手不凡的弄潮健儿,是为了赞美弄潮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3、写景艺术:①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②意象丰密,色彩和谐。“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幽之境。③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如“苔径逐篱斜”。
4、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5、A.诗的首句照应题目,写出了北风之大,又为下文写马行之难做了铺垫。
6、颔联,运用对仗的手法,以“花开”对“叶下”,以“残菊”对“衰桐”,以“傍疏篱”对“落寒井”,更渲染出一种凄寂、寒冷的气氛;
7、B.颔联上句中的“芳草”象征作者归隐的理想,表明他想要归隐。一个“欲”字和一个“惜”字,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
8、译句:有缘分的话千里迢迢都会赶来相约赴会,没有缘分即使面对面都无法牵手。
9、D.本诗最后两句认为张求不通晓儒家的君子之道,所以人们大多不敢认同他的议论。
10、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11、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及意旨。
12、B.第三句使用“题柱”典故,劝勉朋友应继续保留远大志向和抱负,终会得到赏识。
13、这句诗中“娟娟”“轻”可见蝴蝶和白鸥往来自如或自在轻快。而诗中“老年花似雾中看”“愁看直北是长安”又写出了诗人年老体衰,漂泊异地的困苦和对朝廷的忧虑。所以,诗人用一幅蝶鸥自由往来的美好画面来反衬诗人年老体衰、被迫漂泊的困宭和无奈。
14、D.诗歌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和抒情等表达方式,首联尾联叙事抒情,颔联颈联写景。
15、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16、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18、太古以来无寸草,借问春从何处归?
19、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所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如上面七绝,前两句写农民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第一句语中带情。(桑无叶,土生烟)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雨心忧如焚之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亨乐,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四、用对比手法的诗
1、D.“彻底远离世态炎凉、是非颠倒的社会”无中生有且过度解读。尾联“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也就是说,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所以尾联只是叙写了作者决心隐居不仕,归隐田园,并没有体现出作者彻底远离世态炎凉、是非颠倒的社会。
2、答: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步骤一)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步骤二)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步骤三)
3、本诗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什么作用?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问)请简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5、②“禽学人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禽鸟之声拟作人声,体现作者对山间景物的热爱。
6、(鉴赏要点)鉴赏此类诗歌应注意结合具体诗句的具体词语、点明作者“扬”或“抑”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样的作用。
7、A.首联之中诗人勾勒出了寂寞孤独的心境,这种心境与静谧的月夜在基调上是非常吻和的。
8、其次,运用双关。“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朝朝”面对这种情形,作者深知,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考虑到返回故乡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
9、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0、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②从此始。
11、(鉴赏要点)应指出诗句中描写了什么样的远景与什么样的近景。
12、③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及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步骤三)
13、B.八句写张求卖卜求生却更寒酸,甚至有可能饿死,六句阐述了相关原因。
14、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15、C.“村酿已熟,花开朵朵”是诗人想象的景象,是虚写。
16、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17、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18、(答)从顺序看: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六句则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从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角度看: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飞流,是动态的。
19、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五、诗歌中的对比手法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颈联“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描写白雪与梅花同样洁白,春江上微波荡漾,江岸边梅花洁白,一方面景中含情,“元”“自”描写景色自好,但诗人见景更起思乡之情;一方面在结构上照应标题“江梅”。
3、A.“奠定了全诗忧郁哀愁的感情基调”错误,上片分别描写了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凸显了边地雄浑、悲壮的景致特征,所写的角声之哀歌声之悲,体现的是慷慨悲壮的基调。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5、干戈况复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
6、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7、D.末句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也是他听了琴歌之后所规划的人生:从此要告别归隐生活。
8、运用今昔对比手法,表达人们对逝去的美好情感的留恋和感伤之情。
9、“8”——连续讲授新课时间不超过八分钟,让学生能够充分吸收知识的养分,在天有的课堂上快乐地成长。
10、“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12、D.尾联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表达出同样的喜悦之情。
13、尾联情景结合,以溪边的“红蓼”“风蒲衬托秋天的到来,加上自己即将远行,悲伤的氛围扑面而来,此刻感念朋友分赐的美酒,百感交集,以景结情。
14、全诗调动各种感官进行描写,生动形象的为我们描绘了生机勃勃、美丽的春景图。
15、诗歌的对比手法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对照比较,以便说明一定的道理的修辞格,对比又叫“对照”。如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②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例①把两种完全对立的人加以比较,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有的人虽死犹生,人民永远怀念他;有的人虽然活着,却如同行尸走肉,人民痛恨他。例②把老人与少年的不同的思想状态加以比较,形成鲜明的对比,以说明下文之“保守”与“进取”的道理。
16、C.颈联描绘了乡野的一个动态场景。牧童唱着山歌放牧而归,猎人带着猎物满意而归。
17、B.铜炉熏染,华烛熠熠生辉,在庄严华丽的气氛中,广陵客登场献艺,格外引人注目。
18、手法题特点:考察频率高,题型多变
19、(注)①林逋(967年-1028年),北宋著名诗人,中年以后隐居杭州西湖。②题柱:相传东汉灵帝时,长陵田凤为尚书郎,仪貌端正,入奏事,“灵帝目送之,因题殿柱曰:‘堂堂乎张,京兆田郎。’”后以“题柱”为得到皇帝赏识。③倚门:《战国策·齐策六》:“王孙贾年事闵王。其母曰:‘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谓父母望子归来之心。
20、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作用: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