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促织原文一一对应翻译
1、例如:①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左传.肴之战》)
2、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3、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
4、(6)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5、郁垒、神荼是什么?怎么读?
6、调位法: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8、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9、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10、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11、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
12、译文2:Yourcloudlikehairismoistwithdew,itseems;/Yourjadewhitearmswouldfeelthecoldmoonbeams.
13、夫妻二人对着墙角流泪哭泣,直到傍晚时,才拿上草席准备把孩子埋葬。夫妻走近一摸,还有一丝微弱的气息。他们高兴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里孩子又苏醒过来。
14、(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15、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还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
16、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17、C.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伺:等候
18、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19、(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20、(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二、促织原文及翻译注释
1、⑤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字义同“灭”字)
2、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
3、(试题解析)该题答案为B,A项前“乎”相当于“于”,后“乎”与句子整个语气配合,表疑问语气。C项第一个“而”解释成“但是”,后一个“而”表并列关系,不译。“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这个句子中,“不言法”与“法未紊”之间显然存在着转折关系;“所谓忠者不忠”与“所谓贤者不贤”无论从语法结构还是从语意上分析,都极其相似,从全句来看,是并列关系的连词,在这里可以不译。
4、A.鲁迅,原名周树人,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后被收录进入小说集《呐喊》;《祝福》也是一篇短篇小说,同时期被收录进入《呐喊》。
5、B.苑君璋受命突厥,拒绝唐使招降。刘武周死后,突厥任命他为大行台,在夜袭代州一役中失利,唐高祖派遣元普招抚他,赐予优待的铁券,他没有接受。
6、(13)入定雪龛灯焰直,讲经霜殿磬声圆。
7、“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8、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此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作语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作语气副词的“其”可作感叹、揣测、反问、希望、命令等多种语气,必须与整个句子结合起来分析。
9、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0、成名沿着古坟向前跑,只见一块块石头,好像鱼鳞似的排列着,真像画中的一样。
11、文章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说明他们“莫能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标不学本;继以植后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说明他植者不明此理,思想上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结果适得其反;最后以治民与种树相映衬,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说明使天下长治久安,不仅要“治民”,更重要的还要“养民”,使道理阐述得更深刻、更有说服力。
12、《聊斋志异》全书十二卷,四百八十八篇,通过花妖鬼怪故事,人神鬼相杂、幽明相间的艺术画面,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罪恶,讽刺科举制的腐朽和弊端,歌颂男女青年的纯真爱情,批判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
1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手法分析鉴赏的能力。
14、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未考中秀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己去寻找,也许还有万一找到的希望。”成名认为这些话很对。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破墙脚下。荒草丛里,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最终没有成功。即使捉到三只,也是又弱又小,不合规格。县官定了限期,严厉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覆去只想自杀。
15、这里的“东”“南”“北”“西”都是方位词,都充当“向”的宾语,放在前面,以示强调。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向东”“向南”“向北”“向西”。
16、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17、对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8、这惊、怒、悲、忧的一系列感情变化,更增强了悲剧气氛。待发现爱子“气息然”,又陷入更深的焦虑。“
19、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20、(4)中的“而”通“尔”,意思是“你,你的”,联系语境看,“字”是动词,养育。
三、促织原文及翻译注释段落划分
1、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2、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3、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而马邑困于兵
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7、当然,这队伍里看来也有个把光景好的农家子弟,那穿戴已经和城里干部们的子弟没什么差别,而且胳膊腕上往往还撑一块明晃晃的手表。有些这样的“洋人”就站在大众之间,如同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他们排在非凡的甲菜盆后面,虽然人数寥寥无几,但却特别惹眼。
8、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
9、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10、(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情景式默写
11、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12、还用“yyds”?相信我!接下来你会需要这份“夸人语录”的
13、例如:(2008年江苏高考题)“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题目中给的词义是:度:考虑。“度”字前有动词“失”,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风度”的意思,“考虑”是动词,明显不当。
14、坚冰深处春水生——今日大寒
15、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16、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
17、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18、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19、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20、②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四、促织原文一一对应翻译ppt
1、还流露出对自己功业无成的愧疚和慨叹。第二段回忆祖母的期望,“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竞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的垂问,和“吾家渎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的自语,以及持象牙朝笏的一段勉励,生动地表现了老祖母对孙子的疼爱与厚望。也流露出功业无成愧对祖母的悲伤。
2、蟋蟀在高层住宅出现不是什么新闻,可能性有很多。一部分有趋光性的且长有飞羽的蟋蟀很喜欢在夜间飞向有灯光的高楼,如石首棺头蟋。楼中有喜欢养蟋蟀朋友,蟋蟀越狱后跑到你家。11楼并不高,我们这16楼上都会有飞上来的蟋蟀叫。
3、(9)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4、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5、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如:
6、①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
7、(18)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
8、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10、故事的背景:祸患起于宫廷,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征民间”,一头促织会带来“辄倾数家之产”的后果。围绕着征集促织,充分地表现了官府的贪鄙,“游侠儿”的居奇,里胥的刁猾。故事背景的简要交代为全文作了铺垫。
11、(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12、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13、第三组: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
14、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15、(高三上试题)山东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16、A.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17、(试题分析)③是说后来的士兵;④是说饥荒时选厢兵的标准,⑥是作者的结论。
18、①俅以幸臣躐跻其位;②得全首领以没;③扈从以行;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19、林黛玉初入贾府,拜见王夫人时,王夫人将贾宝玉描述成“孽根祸胎”“混世魔王”,黛玉也听母亲说他“顽劣异常,极恶读书”,这些是通过别人口对贾宝玉进行了贬抑,对宝玉属于侧面描写。但是林黛玉初见贾宝玉时,“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这是通过黛玉亲眼所见,对宝玉进行正面的肖像描写。黛玉对宝玉的外貌极具赞扬。先是听别人说宝玉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顽劣异常,极恶读书”,后来自己亲眼所见,感觉极佳,可见用了欲扬先抑的描写手法。
20、(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五、促织 原文
1、成名反复思索,莫非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吧?细看图上面的景物,和村东的大佛阁很相像。于是他就忍痛爬起来,扶着杖,拿着图来到寺庙的后面,(看到)有一座古坟高高隆起。
2、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3、(1)“无以”,没有办法来……;“终”,过完;“更相”,互相。
4、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5、康熙元年(1662),蒲松龄22岁时开始撰写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春,40岁的蒲松龄初次将手稿集结成书,名为《聊斋志异》,南高珩作序。此后屡有增补。直至康熙二三十九年前后和康熙四十六年,该书还有少量补作。《聊斋志异》的写作历时四十余年,倾注了蒲松龄大半生精力。
6、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7、巡抚先给皇帝,皇帝很喜欢,便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让成名中了秀才。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
8、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9、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
10、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更具对称美,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依据这一特点,可有效帮助我们理解词义。
11、(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12、所以“迷”的意思是“迷失了”。
13、下面有关作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14、C.“而立,指四十;不惑,指三十”错,应该是:而立,指三十;不惑,指四十。
15、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16、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1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18、具体说,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
19、(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20、成名的妻子走进巫婆的屋里,只看见暗室拉着帘子,帘外摆着香案。求神的人在香炉上上香,拜了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