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塞古诗的意思及赏析
1、这首诗描写了一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的情景。枣红马刚刚装上白玉装饰的马鞍,战士就骑着它出发了。战斗结束的时候天已经很晚,战场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头上催战的鼓声仍在旷野上回荡,刀鞘里的钢刀血迹未干。诗人用寥寥数笔,就把将士们的英武气概,胜利者的神态生动地描绘出来。
2、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战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的爱国之情。
3、⑥阴山:阴山山脉。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6、投稿邮箱:bayixueyuan@1com
7、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反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英勇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从古至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
8、我们这代人是经历过战争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9、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将士们万里征战还没有返回家乡。如果卢龙城的名将李广而今健在,就一定不会让胡人的战马度过阴山。
10、这首小词通过对塞外古战场的描写,抒发了对历代兴亡和历史变迁的感慨。
11、与多数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
12、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13、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1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5、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16、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
17、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18、听诗、读诗、背诗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爱的教育,也是我们华夏民族流传千年的教育方式。给孩子早期的诗歌启蒙,不仅可以让他们领略中国文字和古诗词的音节之美,更可以锻炼孩子的吐字、用气,提升他们的语音语感,对这个时期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19、编制出品:八一学院士官诗词书画研究会
20、出处:唐代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出塞》古诗的意思
1、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
2、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3、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请转发朋友圈,让更多的小伙伴一起学习吧。
4、作者:张籍秋塞雪初下,将军远出师。分营长记火,放马不收旗。月冷边帐湿,沙昏夜探迟。征人皆白首,谁见灭胡时。
5、“古诗赏析”栏目再次营业啦!
6、百度百科——出塞(唐代王昌龄诗作)
7、从前愁苦凄滚的往事无穷无尽,金戈铁马之地,却是当年昭君舍身求和的路。曾经的一往情深有多深呢?犹如夕阳余辉照射下,深山之中的绵绵秋雨。
8、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9、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10、小朋友们知道春晓这首古诗的意思吗?知道作者是谁吗?他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写出这首古诗吗?让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首中国古诗吧!
11、《出塞》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出塞》这首诗的意思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译文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12、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3、王昌龄,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14、昭君出塞图王思廉①黄沙堆雪暗龙庭②,马上琵琶掩泪听。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③。注:①王思廉,元朝初年诗人,历经宋、金灭亡等历史事件。②龙庭,指匈奴集合祭天的地方。③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指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用“黄沙”“堆雪”营造气氛,衬托昭君愁苦的心境;用旁人“掩泪听”琵琶之悲伤衬托弹琵琶的昭君的悲苦、哀怨。《西京杂记》将罪过推到画工身上,意在说明个人的不得志,是小人嫉贤妒能造成的。而这首诗将矛头指向汉朝统治者,哀痛由于国家民族的衰亡,导致妇女成为牺牲品。这首诗以国家和民族危亡为主题,深化了昭君出塞的意义。
15、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一说山西太原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之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16、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17、出塞诗意: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可是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还没有回来。要是飞将军李广和大将军卫青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祝你开心
18、《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所对应的其实有一句歌词:孩子,这是你的家。秦汉以来的边塞,秦汉以来守卫边塞的军人,他们所守的是中原辉煌的文明,是我们共同的家。离家万里,不是个人的小家,是从边塞开始,是无故人,多胡语的`异地,是传统的化外之地,天下之外的地方。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长安是东方文明的千年古都,世界的中心,唐天子是天可汗,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在这时如果不是追忆秦汉时的艰难,写唐的胡马南下,简直是杞人忧天。所以,很大程度上,没有人认识到盛世中的危险因素。
19、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20、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画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三、《出塞》这首古诗的意思
1、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2、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3、词的下片抒情,写自己出塞的感触。
4、王昌龄出塞古诗带拼音版
5、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于是在第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6、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7、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8、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9、出塞清徐锡古诗:《出塞》清·徐锡麟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赏析)前两句“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颇具气势情绪慷慨激昂说出征的战士应高唱着战歌挥举大刀誓把清朝统治者杀到关外。“环”与“还”同音因此有胜利还乡的意味。
10、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11、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12、儿童背诵、学习古诗,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感悟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使孩子终生受益,好处数不胜数。
13、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战斗刚刚结束的场面加以描写,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将士们为国杀敌立功的勇敢精神。
1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15、《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16、《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第一首诗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生动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充分表现了胜利者的骄傲神态。全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17、秦时的边关跨越千年,如今已是一派国泰民安的祥和盛景。这里已换成一批新时代的戍边军人在默默坚守,其中不乏有八一学院的士官学员。他们手握钢枪,用责任与奉献卫国戍边。无论是面对高海拔造成的缺氧、高强度紫外线带来的灼伤,还是遭受噬血蚂蝗的叮咬、沙尘暴的侵袭……所有的艰苦,在抵达界碑的那一刻,都化作一声声震惊九霄的呐喊:“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有他们在,就不会有“胡马”越过“阴山”的困扰,他们就是新时代的“飞将军”。那一轮高悬的冷月,是戍边人夜行的灯盏,照亮了他们无悔的军旅。
18、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只要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19、词的上片写景,描写塞外古战场的荒凉景象。
20、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四、出塞的古诗解析
1、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2、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3、汉元帝时,昭君奉旨出塞和番,在她的沟通和调和下,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六十年。她死后就葬在胡地,因其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所以昭君墓又被称为“青冢”,杜甫有诗“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纳兰由青冢想到王昭君,问她说:“曾经的一往情深能有多深,是否深似这山中的夕阳与深秋的苦雨呢。”作为康熙帝的贴身侍卫,作者经常要随圣驾出巡,所以他的心中也充满了报国之心,但他显然不想通过“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方式来成就自己的理想抱负,所以在尾句中作者又恢复了多情的本色,他以景语结束,将自己的无限深情都融人到无言的景物之中,在这其中,既包含了豪放,又充满了柔情,甚至我们还会体味到些许的凄凉与无奈。
4、秦汉以来,明月照耀下的边塞(存在着,守卫着,等待着,坚持着……),(此刻望着边塞望着明月的诗人所想的是)出塞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只要龙城仍有像李广一样的将军驻守,外敌的骑兵就不敢踏过阴山(入侵中原)。
5、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6、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7、出塞古诗的意思诗意
8、作品赏析: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9、出塞:到塞外去戌守边关。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自秦朝到汉朝,明月一直照耀着战事连连的边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要是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戌守边关,匈奴的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任用良将,平息战乱,使国家和平,百姓安宁的美好心愿。①但使:要是。②飞将:汉代著名将领李广。③不教:不让。④胡马:外族入侵的骑兵、匈奴。
10、《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长安是东方文明的千年古都,世界的中心,唐天子是天可汗,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
11、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12、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13、《出塞》这首诗引用了“龙城飞将”这个典故,说明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14、名家画廊|陆抑非,中国现当代杰出的画家和卓越的美术教育家。
15、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16、纵观全诗,雄浑大气,气势宏大,语气一气呵成。诗人以苍劲有力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并且,融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于一体,让诗人的情感融合于诗歌的字里行间,因而,使诗的意境深远壮阔,让人读来振奋人心,而又觉回味无穷。
17、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18、王昌龄出塞古诗赏析
19、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是在历史的角度找到坚实的立足点,衬托出当时的好大喜功不合理、不能持久。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20、在这时如果不是追忆秦汉时的艰难,写唐的胡马南下,简直是杞人忧天。所以,很大程度上,没有人认识到盛世中的危险因素。同时,中国传统文人乃至兵家对战争都不是向往或鼓励的。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万里所指,是从边塞到远方的战争之地的距离,并不是边塞到军人故乡的距离。
五、出塞古诗意思解释全文
1、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2、自秦汉时期以来,明月就如现在这样照耀着边关,远征万里的征夫还没有归家。但是如果龙城的飞将李广现在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赏析:全诗描绘了边疆的苍凉景象以及久戍士卒的心理,全诗洋溢着爱国激情,表达了诗人希望早日平息边塞战事的心愿。
3、谢章铤在《赌棋山庄词话》中曾说过:“长短调并工者,难矣哉。国朝其惟竹垞、迦陵、容若乎。竹垞以学胜,迦陵以才胜,容若以情胜。”而读完作者这首词风苍凉慷慨的词作,可以得知谢氏此言不虚。
4、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5、出塞的诗意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出塞的诗意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赏析:这是王昌龄在所处的`时代,在这时如果不是追忆秦汉时的艰难,写唐的胡马南下,简直是杞人忧天。但是却没有人认识到盛世中的危险因素。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6、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7、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8、俗话说:日读古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诗歌是承载口述传统的中流砥柱,千百年来,传达了各种文化的内在价值。诗歌贯穿人类整个历史,不论是何种文化、不论其在哪一片大陆,诗歌都在传诵着我们共同的人性和共有的价值观念,将最简单的词句转化为对话与和平的有力催化剂。
9、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10、孩子学习与家庭教育方法分享和研究
11、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12、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13、《出塞》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表现的内容是厚重和复杂的。既有对远征士卒的浓厚同情,对朝廷好大喜功和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家国的荣誉和战争的正义性,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14、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15、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的诗。并不直接叙述自己的思乡之情,反而说“家中”之人思念自己。换置身份。挺有想像空间的。个人比较喜欢这首。
16、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17、在这时如果不是追忆秦汉时的艰难,写唐的胡马南下,简直是杞人忧天。所以,很大程度上,没有人认识到盛世中的危险因素。
18、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古诗译文:1)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2)秦汉以来,明月还是那样照着关塞,离家万里远征,将士至今没有回还。如果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还在,就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3)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如果英勇善战的将军们依然健在,绝不会让匈奴的兵马越过阴山。
19、《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20、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不是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关城)没有什么变化,战争自秦汉以来都没有间断,离家出征到万里之外的人还没有回归家乡,只要有李广飞将军镇守龙城,就不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南下侵略.答案补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