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我们先来看看这词的上片。头两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般认为这两句话是化用了李白的《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个问题啊,你不能从天文学的角度去质疑,问了也白问,顶多说,如果他们当时真的有科学技术达到了,可以告诉他们明月是什么时候有的,那要直接给他回答了,那还怎么写诗啊。所以这种问法就是文学之问,天上的明月呀,你是几时出现的,我要拿着这酒,问你问个清楚。这叫无理而妙,没道理,但是又觉得很合理。在哪合理呢?在文学的范围内是合理的,在情感的范围内是合理的。
2、第三种做法是把内心的向往当众披露甚至大声嚷嚷,到处宣扬。这种向往的真实性最差,不信你当众嚷嚷一阵子:“啥啥姑娘我真的向往你,跟你分手后,我简直都痛苦死了”,看看周围人会不会哑然失笑。
3、真正寒冷的,不是天宫,是人间
4、经典咏流传: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丙辰中秋月凉凉,思念子由夜长长。
6、经典咏流传:曹雪芹《枉凝眉》
7、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8、经典咏流传:李叔同《送别》
9、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语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对四海友人的惜别之情的语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原文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10、——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细读
11、经典咏流传:孟郊《游子吟》
12、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我。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3、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14、与苏轼相交甚好的司马光尚且给苏轼这样的印象,与苏轼来往极少的王安石就更不用说了。虽然乌台诗案中王安石曾主动替苏轼说好话,为苏轼的从轻发落起了好作用,但这只说明王安石的个人品德不错,不能说明比苏轼年长15岁的王安石与苏轼是知心朋友。事实是,乌台诗案的发生正是源于苏轼对王安石新党政策的不满和抗议以及新党权贵李定等人对苏轼的不容和迫害。所以,在苏轼看来,王安石这块石头简直是花岗岩,无比顽固。
15、注意了,是中秋节,中秋节是亲人团聚的时候。这时候,弟弟苏辙和苏轼不在一起。按理说,苏轼应该多少有点伤感才是,可是他却说“欢饮达旦”,由此可知,“欢饮达旦”只是苏轼说给别人听的。还可以知道,“欢饮达旦”这样的话是可以说给别人听的。那就是说,在苏轼看来,那些和他一起饮酒的人应该知道一个道理并同意一个观点:中秋节有亲人不在的时候,一个人还是可以同朋友饮酒而至于“欢饮”的。这说明,有亲人在,当然会有家的感觉,亲人不在的话有好朋友在,也会有家的感觉,心安即是家嘛,只要能让自己心安,亲或者朋都无所谓。
16、石姝丽,荆门广播电视台一级播音员,荆门市播音主持艺术协会副会长,荆门市朗诵协会专家顾问,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客座讲师。
17、(译文)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18、如果问:“那为什么苏轼没说问苍天,而说问青天呢?”这应该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习惯上,呼喊“苍天”往往是出于悲愤(今天如此,宋代应该差不多),而这时候,苏轼内心主要不是悲愤,是寂寞、郁闷、不满,突然看到明月后,觉得天空景色不错,这时候,就不适宜用往往表示悲愤情绪的“苍天”了,于是就用了“青天”。另一个原因是,李白有一首诗《月亮吟》开头曰:“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可能受到了李白的影响。注意,“青天”和“苍天”在词汇学意义上是一样的,“苍”就是“青”,“苍天”和“青天”感情色彩上的区别,仅仅是习惯而已。
19、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20、自我安慰最为可靠
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哪个节日有关
1、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好的词汇当然代代相传,到苏轼这里更是信手拈来,写出自己的风格,抒发了他酒后随性不羁的情感:不知天上的宫殿,现在是何年何月?其实这又关他什么事呢?或许是因为喝醉了,苏轼此时显得有点萌萌哒,很可爱。时间已经很明确了,却又一问再问,这就表明此刻的苏轼酒入肝肠断,心意已生乱,澎湃之情即将叠出,蓄势待发,为后文直抒胸臆做了很好的铺垫。
3、经典咏流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5、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6、是“问青天”,不是“问明月”,也不是“问苍天”,为啥?
7、经典咏流传:屈原《离骚》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9、高层圈子朋友少,尤其是知己少
10、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阙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11、“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唐·白居易《卖炭翁》)
12、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13、经典咏流传:《为祖国而歌》陈辉
1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15、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16、和人谈心问人家问题时应该问人家有什么困难或者需不需要帮什么忙(而不应该问人家的钱是不是多得用不完,要不要帮忙用一用)。苏轼和月亮谈心的时候,就十分注意月亮不好的处境。你看苏轼就是这么问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意思是:“你不会有什么不满吧?为什么总是在我和弟弟各在一方、不能团聚的时候最圆呢?”从科学和常识的角度看,一年中月亮变得最圆只能有利于亲人间的团聚(因为为了过节,亲人们会有意识地聚会),而不会让本应团聚的亲人偏偏不团聚。这个道理不但今人应该懂,宋代人也应该懂。那苏轼为何会觉得月亮故意在他和弟弟不能团聚的时候变圆呢?其实苏轼这么问,并不是真的问月亮,而是问自己。
17、4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18、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19、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20、就这样凡间的苏轼面对着一轮明月,不由得被打乱了心绪:一个太圆满,一个太寂寞;一个太明亮,一个暗自伤。继之“高出不胜寒”,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被写了出来。
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这些瑰宝中有一颗夜明珠光耀千年,它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苏轼这首咏月的词胜在哪里呢,我们来探讨一下。
2、经典咏流传: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最美的元宵词
3、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5、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
6、15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7、西安丝路之声文化有限公司
8、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0、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11、情感的两个类别
12、庄子和李白终究没有冲出大气层,苏轼可就不一样了,奔着天宫就去了。李白只是只想着“出”,苏轼却杀了个来回。太冷,又回来了,这样写极富浪漫主义精神。
1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4、还不信的话,你不妨做个试验。你先把自己喝得大醉,然后斟满一杯酒在月光下跳舞。为了降低难度,允许你喝得不是大醉,是中醉、小醉或微醉,你看你能不能斟满一杯酒在月光下跳舞。你很快会发现你办不到这一点。不要自卑,你办不到,苏轼也办不到。苏轼是文学家,不是舞蹈家,更不是杂技演员。再说,杂技演员演杂技(例如手持满满一杯酒月光下跳舞)也没听说过喝得酩酊大醉之后演杂技的。由此可知,“起舞弄清影”只能是说苏轼的心灵在舞蹈。再重复一遍强调一下,所谓心灵在舞蹈,不过是说内心宁静、愉悦而已,这是与和无趣者饮酒时内心的失落、烦躁相对而言的。
15、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16、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一引《复雅歌词》:“是词乃东坡居士以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水调歌头》,兼怀子由。时丙辰熙宁九年也。元丰七年(1084),都下传唱此词。神宗问内侍外面新行小词,内侍录此进呈,读至‘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上曰:‘苏轼终是爱君’,乃命量移汝州。”
17、经典咏流传:刘禹锡《陋室铭》
18、无论是小时候朗朗上口的
19、现在你是不是觉得苏轼有点薄情寡义甚至狼心狗肺?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苏轼就是这种感觉,他只是直率地说出自己的感觉而已,主观上绝无伤害家人的意思,谁也不能以顾全家人的面子为名义,要求苏轼作假,宣称天上再好,也没有家人好,而且不能要求苏轼不要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一个人有了说出什么的欲望而不让他说出,这和一个人有了吃喝拉撒的欲望而不让他吃喝拉撒,违反人性的程度是差不多的)。那该怎么理解苏轼这种感受呢?谈这问题会涉及到人类情感的种类。
20、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诗还是词
1、苏轼有许多女朋友,但是据现存苏轼诗词文记载,有名字者不过王弗、王闰之、王朝云三人,其关系之契合,说到底也只是能过日子而已;而且三人年寿不永,王弗只活了27岁,和苏轼生活了12个年头;王闰之活了46岁,和苏轼生活了26个年头;王朝云活了34岁,和苏轼相处了13个年头(注意是“相处”,不是“生活”,王朝云来到苏轼身边作丫鬟时才12岁,确实是“未成年少女”,故不能说生活)。
2、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节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被调到密州任职。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3、最后两句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是什么意思啊,你到底是要到天上去,还是在地上啊?我不知道。他喝醉了,他不知道这话是在问自己,还是在问远方的弟弟,他是在问月光,还是在问酒杯。我想啊,作者其实只是想在醉意阑珊之际,寻找到一个聊以解嘲的答案。没错,人间让他不愉快,处处都在推进改革变法,他自己仿佛是一个持不同政见者。密州这个地方的不比杭州,更比不得开封,地瘠民贫,灾害频发,他自己啊,心情很不愉快。所以在这一时期呀,他还写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怀念他原来的妻子王弗。
4、每逢佳节倍恨月
5、“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8、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
9、许浑学习谢庄,苏轼学习他们两个,“但愿人长久”突破了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打通空间的阻隔,也就是打通了人情感共鸣的任督二脉,遂成了千古名句。
10、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11、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水调歌头》版行者末云‘但愿人长久’,真迹云‘但得人长久’。以此知前辈文章为后人妄改者亦多矣。”
12、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13、乘风而去这种形象自由轻快、任意驰骋,境界异常开阔。没事乘个风啥的也不是苏轼的专利,“乘风归去”是不是苏轼最先写出来的?不是,仍然是学习借鉴前辈们的,如:
14、最先这样写的不是他。李白有一首诗《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意思是这从亘古到如今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存在的呢?我停下酒杯问一问它。同样是设问开头,同样是写把酒问月,同样是豪气云天。不同的是,李白写的是诗,而苏轼写的是词;李白写的是月,而苏轼写的是明月;李白赏月的时间很普通,苏轼的月是在中秋节佳节,有特殊的意义,赋予了更多的感情。这种上来就问的写法极富艺术表现力,类似的诗句还有:
1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6、言归正传。从苏轼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话时的口气和心态看,他对“天上宫阙”(实际是月亮上的宫阙)的向往显然属于第二种做法,即真诚的、深挚的向往且把这种向往形诸笔墨变成文学作品,以苏轼性情中人的品质和天资过人的才干,他绝不会自卑和作伪,而此时此刻对世间无趣生活的不满又使苏轼不可能只是想着美好的生活而拒绝付之行动。也就是说,这时候,“告别无趣哪怕羽化登仙也行”的想法,对苏轼来说,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17、后人曾这样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就是说《水调歌头》堪称经典中的经典,王者中的王者。
18、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19、(以上字数:16758字)
20、经典咏流传:骆宾王《咏鹅》
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名句
1、月是故乡明,明月最乡思。
2、内心哀伤的苏轼会自己调节心情,如上所述,他认为和自己不喜欢的人饮酒还不如自己一个人饮酒,于是他就在月亮下一个人饮酒了。但是,一个人饮酒绝非苏轼的本意。这时候,苏轼必然会思接千里,神驰八荒:“人世间没有我的知音,那天上会不会有我的知音呢?”
3、先说为何是“乘风”。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时间是1969年7月20日至21日,交通工具是美国的“阿波罗”11号飞船。苏轼那时候当然不知道人类会有登上月亮的一天,更想不到一种叫做“飞船”的交通工具。但是苏轼已经幻想着去月亮上了,而且苏轼幻想中的交通工具极其简易,唾手可得。这种交通工具就是“风”。苏轼为何能想到风呢?这应该是受到“列子御风而行”故事的启发。另一个原因恐怕是,除了风之外,苏轼想不出什么更好的交通工具了。
4、—TotheTuneofPreludetoWaterMelody
5、有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异名。
6、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7、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8、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9、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为:
1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1、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12、由此可知,肯定是想到了司马光、王安石这种地位高的人,苏轼描写“天上宫阙”时才顺手使用了“高处”这个词汇。按理说,“高处”和“低处”相对,“低处”指身边较低或极低的地方,“高处”指身边较高或极高的地方(今人当然可以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是司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最深的沟在菲律宾东北的太平洋里,即马里亚纳海沟的斐查兹海渊,深11034米),但是最高也就是泰山之顶,再怎么高也跑不到太空里去,跑不到天上去,跑到天上去,那就应该用“仙界”、“仙境”等词汇,用“高处”显然不可以。所以,这里的“高处”只是借用而已,当然借用得不错。
13、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14、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朝代:宋代作者: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5、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问月问年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
16、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17、新疆乌鲁木齐广播电视台
18、那苏轼为何要骗那些和他一起饮酒的人,让那些人误以为苏轼“大醉”了呢?生活中装醉的原因复杂,可能是第二天有要紧的事要办,也可能是觉得正在喝的酒不好喝,还可能是装醉拒喝等待其他人喝得快要醉的时候开始拼命劝酒从而把桌子上所有的人灌得烂醉如泥。但从这首词的情境看,苏轼装醉,显然是觉得一同饮酒的那几个人没有谁是他真正的知音,与心灵并不契合的人饮酒,已经是一种错误了。现在的情况是,不但饮了,而且饮了一晚上,饮到天快亮或者天已经亮了,这更是一种悲哀。
19、经典咏流传:《三字经》全文朗读+注音+注释
20、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