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轼人生境界的感悟
1、他的挫折人生可以用"时乖运蹇,忧谗畏讥,流离颠沛,疲于奔命"来形容。他"历仕五朝,三忝侍读,再入翰林,两除尚书,八典名郡,贬谪三州,一入大狱,两险丧命。"
2、面对人生的挫折,他坦然处之,得也萧然,失也萧然,任其自然。正如他的传世名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如果是流星,我们的生活处处都是细微的美好。比如我们或许做不到除暴安良,但是可以给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温暖的手。我们做不到行侠仗义,可是我们可以在工作当中凭良心做事。我们不用仗剑行走天涯,如果心存高远,脚下就是远方。
4、所谓“年轻气盛”,年轻人心高气傲并不足为奇;所幸苏东坡此后并没有恃才傲物,而是虚心为学,终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宋四家”之一。
5、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6、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66岁的苏轼结束在儋州近三年的谪居生涯,在北返中原途中东飘西荡。
7、 首先在于抒写慷慨豪迈的情怀,如〈江城子〉既写“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宕之情,亦抒发“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颇为壮观也。又〈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写对山河的热爱,对周郎豪情的仰慕,历史与今天、江山与英雄,洋溢着高亢的抒情格调。其〈浣溪沙.有赠〉抒写了“上殿云宵生羽翼,论兵齿颊带风霜”报国立功的豪迈之情。其描述音乐的词也有豪放之作,如〈水调歌头〉抒写了“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的壮伟情怀。
8、苏轼的人生态度,应该是豁达。即使在逆境中,也能自得其乐。
9、这很难说不是受苏轼的影响。
10、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苏东坡刚到海南之时,思想感情上的确曾经产生过短暂的彷徨与苦闷,但他很快便以他独特的人生观打透了这层隔膜。他曾写到:“吾始至海南,环视天水之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念此可以一笑。”这样的认识假如不以科学的观点去看,“有生孰不在岛者”倒是一个很豁达而深邃的哲学命题。谁都会在烦恼的包围之中,谁都摆脱不了作为社会的人的环境的束缚,要想求得解脱,只有对这种与生俱来的现象付诸一笑。这就是苏东坡在海南岛上顿然获取的哲理启示。他一再高歌:“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11、此时离他去世只有短短两个多月,回顾跌宕起伏的一生,如今他已经白发如雪,垂垂老矣。
12、苏东坡被贬岭南,有人问他“试问岭南应不好?”苏东坡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同样体现了苏东坡旷达的人生态度,他善于排解心中的苦闷,提倡顺其自然,对于人生的困顿能够安之若素。
13、喜欢敬请转发,慷慨莫过解囊
14、说起苏轼,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无论是他杰出的文学艺术成就、美食家的称号、幽默风趣的性格、笑对人生苦难的态度,都是人们一直乐于谈论的话题。前段时间很火的“怀民亦未寝”就出自他的一篇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的作品在我们学习的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他本人也以一种生动的形象长期活跃于我们的视野当中,就像我们亲切的朋友。
15、所谓“真空生妙有”,开凿了池塘,明月总会映照,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16、一个安静的生命,无意去抵制世间的枯燥与贫乏,只是想静享内心的丰富与圆满。
17、苏轼郁闷过、痛苦过、无助过,但这个不向命运屈服的男人,用豁达的心境面对着一切的不公。美食是他最好的疗伤药,诗和酒则伴他度过了漫长的独自贬谪时光。苏轼的豁达是人生最高境界都说人生无常,总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麻烦,但面对无法预料和掌握的人生有有几人能做到"一蓑烟雨任平生"呢?
18、感悟六:随缘而适心阳光。
19、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
20、苏东坡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
二、对苏轼的人生感悟
1、安静,不必遁入山林,与世隔绝,而是以“出世”之心,过“入世”生活,在凡尘中始终保持独立与自由。
2、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
3、按理说,苏东坡受了这样的打击,应该颓废才对,可是苏东坡有一种十分特殊的能力,就是能把所有人生的不幸都消化到美食里。正因如此,让他在海南的日子“甘之如饴”,为啥?原来他迷恋上了海南当地的生蚝。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5、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6、好的各位朋友,本篇文章就到这里,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这里是(黑蛋文化),喜欢文章欢迎您关注我们V,还有您的点赞、推送、评论和转发,也是对文章最大的支持,感谢阅读。
7、此时的苏轼,经历了时光的沉淀和岁月的洗礼,他变得更加豁达乐观,他积极向上的人生状态逐渐地反映了出来,这与其思想不断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追求一种不为世俗所累的境界,向往一种既入世又洒脱的生活。
8、水光潋滟晴方好(1061——1079)
9、说来命运也是一大讽刺,苏东坡正要定下心来快快乐乐隐居,过“淡而有味”的生活时,却突然被调离谪居地,再度卷入政治纷争中。1086年神宗一死,太后就让保守派的司马光复位。短短几个月,苏东坡从七品官升为三品翰林,在下一步就是二品宰相(宋朝没有一品官)。
10、比如,苏轼初到黄州时写下的诗句:“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11、苏东坡将自己的平生功业概括为三个谪贬之地,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旷达。
12、品读苏东坡,感悟对生命的态度,对人生的选择。
13、主人公卢生和淳于棼不就因经历过一番由高官显爵而衰老病薨或削职回乡的人生变幻,从而创造了“黄粱一梦”和“南柯一梦”的成语吗?因此,苏轼的“人生如梦”的人生感悟,并非泛泛而发,实际融入了他自身的人生体验。
14、他曾经任杭州通判,并先后任密州、徐州、湖州的父母官。后来因为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任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一个研究苏东坡的外国人曾经作过统计,苏轼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频频往返于庙堂和江湖之间,还坐过130天监牢。然而,他一生达观,留下的诗文中很少悲观厌世之作。至于苏东坡历次被贬的原因,真正可以称得上是“莫须有”。
15、朝廷分为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和以司马光、欧阳修等人为代表的守旧派。两派激烈斗争,最终由于宋神宗的意志,守旧派无奈退出。司马光、欧阳修等人纷纷辞官,而留在官场上的苏轼、苏辙等人因为名盛就成为变法派攻击的靶子。苏轼后半生基本都在贬谪中度过,甚至因为宵小构陷而入狱,险些被处死。
16、肉身难免要化为灰烬,他的精神却上可为星辰,下则为河岳,照耀滋润着后代人的精神。
17、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8、苏轼能从传统哲学思想中汲取了精神力量。苏轼在贬谪期间用庄子的哲学思想和佛家思想来修身养性,他一生深受儒、释、道文化的熏陶,他汲取并融合了三家的思想精华。这样不仅可以让他在饱经沧桑的岁月中静心修养,以便实现对现实的超越,同时还能提升精神境界,达到养生的目的。
19、安静与内心丰富并不冲突,内心丰富的人既不害怕独处,也不害怕人群,因为他们既可以独处,也可以在人群中保持一份恬淡平和。
20、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苏东坡,苏仙。北宋时期人,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皆位列于唐宋八大家。苏轼一生才华横溢,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然而却命运多舛,仕途不顺。苏轼天赋异禀,年少时就名闻天下,终成一代文豪,名流千古。但是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深陷政治斗争泥潭,甚至成为两派斗争的靶子而险些丧命。虽然他爱国爱民,有一定的执官能力,但终其一生都没有达到过世俗标准的那种成功,大部分时间都在困厄受穷。
三、苏轼词中的人生境界
1、“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也就是苏轼在信的最后,对儿子千叮咛万嘱咐:你可千万不要把生蚝的事情说出去,要是这个秘密被透露了,恐怕那些北方人听说这里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就该学我,求着皇帝把他们贬到海南来,跟我抢这天下的美味。
2、正是维摩境界(1094——1101)
3、不过苏轼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文人不该单纯作为我们同情或敬仰的对象,除去时代和阶级的隔阂,他们的仕途失意和我们受挫的心境是有相通之处的。文学就像苏东坡式的旷达,它并不高高在上,而是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是可以感知与借鉴的。在疫情形势严峻的当下,或许我们可以想想:如果是苏轼,他会怎么做?
4、丰子恺说:“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
5、这里有一个很好的参照,那就是苏轼的仕宦生涯,从苏轼进入仕途到去世,在他四十余载的仕宦生涯中,有三十多年却是在贬谪的岁月中度过的。
6、苏东坡:胸怀浩气,自然快乐
7、富贵,美色,权力不过都是过往云烟,终将消散.人生在世,不可过度贪恋这些虚幻的东西.唯有心灵的充实才最真实、最重要.譬如宝黛刻骨鸣心的爱情.或许,宝玉一世为人,唯有黛玉让他真正体会到人间生活的充实.这只是我的感受,请参考
8、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
9、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10、当大彻大悟以后,我们发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那么见和不见又有何不同?生命之旅又有何意义呢?
1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2、可在苏轼,我们无需过于叹惋。经历过“乌台诗案”和“黄州惠州儋州”的他仿佛一直对人生怀有热情:“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在困境中的创作不止步于自身郁愤的排解,还能坦白地点亮一盏夜游烛火,为自己和他人指明方向。
13、这是因为苏轼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他已不在意清苦的物质生活条件,而能很平静地接受它们;还有一点就是他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性格和随遇而安的心态起了重要作用,这是苏轼思想境界提升的体现。
14、苏轼初到南海,看到海天茫茫,杳无边涯,也不禁有些伤感,他自问:何时能出得此岛啊?此时的苏轼已经62岁,老年人很难适应异地的气候。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惟有一幸,无甚瘴也。”但是自由的灵魂和乐观的态度,很快让他达观起来。
15、Hi~关注王和尚,感悟人生大境界
16、海岛浮荡在沧海之上,以超脱的视线来关照九州万方,何处不是海岛呢?俯仰之间,人生出路就在胸中,又何必烦恼呢?
17、就是要做一个有知识的人。才华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在社会上走一遭,如果没有才华,没有特殊的专长,就没有办法安身立命,更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也就谈不上发展,干什么吆喝什么,如果作为一个农民,就要有耕种方面的知识,作为一个士兵,就要具有打仗方面的知识。
18、苏轼有两大爱好:藏酒与藏药。有人问他:你身体健康为何存了这么多药呢?你不善饮酒,却为何藏了这么多好酒?苏轼笑着回答说:有人得病,用了我的药而痊愈,我见了就好像自己也身轻体健了;看到别人开心饮酒,我自己也就开心了起来。
19、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20、活着虽好,可总有死去的那一天啊。什么珍爱生命全是骗人的,这样做反而回适得其反,我们要做的就是过好眼前的这一天。至于明天怎样,我们是不能预测的。
四、苏轼的人生境遇
1、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2、苏轼初遭贬谪时,心情是很低落的,这既是人之常情,也是士大夫阶层的普遍心理。苏轼虽然有孤寂与落寞之情,却没有任何的幽怨。
3、0独守内心浩然之气
4、作者何陽,沐陽斋主人,陕西乾县人,宝鸡工作,二十岁时研究四柱命理,地理堪與,通读儒家四书,并常阅读,中华经典书籍《道德经》。在易学方面主要研读易经、阴阳系统论、人体生物节律学等。对祖坟影响后代性格,贫富状况颇有研究。幼承庭训,濡染书艺,心骛二王,着意欧,赵以为形意本质,常与各界文化名人谦恭学习,书法作品先后被泰王国驻西安总领事馆、电影《建军大业》《空天烈》《霹雳火之火凤凰》《战境·火线出击》剧组等社会各界人士收藏。
5、这首诗语带调侃,细读却苍凉感慨。如今他心如死灰,如老树叶黄根枯,一生饱经风浪,如一叶扁舟在狂风暴雨中颠簸起伏。
6、年轻的时候总是或多或少的有些执念,总觉得有些地方一定要去,有些美景一定要看,有些梦想一定要实现。但是当真的见到了自己想见的风景,经历了种种坎坷,再回头看,会发现当初的执着只不过是过眼云烟。
7、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 一改以往靡艳风格,冲击了北宋词坛。苏轼也自然成为了豪放派代表人物。〈东坡乐府〉中的豪放之作不多,如果以〈江城子.密州出猎〉为参照,其激昂排宕,有不可一世之慨的作品大约只有十首。其豪放词特点如下:
8、人生就是一场游,心中浩气不灭,又有什么可计较的呢?
9、北师大康震教授主讲的“唐宋八大家的人生与艺术”中有一段很精彩的话,特意打出来分享:
10、庐山烟雨、浙江潮这些美景都是大家所喜欢的,在古代更是很多文人墨客趋之若鹜的地方。当时的交通不发达,很多喜欢游历山水的人行走很久才能到达。可是当我们到达之后又能怎样呢?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那山就是山,那水就是水,仅此而已。
11、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12、温一壶老酒,看岁月苍茫,和尚诗壁:窗前把卷读君诗
13、这句话传达出苏东坡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体现了苏东坡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14、所以说,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就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在上学期间,要有求知若渴的精神,要敢于下工夫,不要怕吃苦,要用头悬梁锥刺骨的学习劲头学习。
15、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6、苏轼曾说“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意思是说在苏轼心里,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高低尊卑贵贱之分,“玉皇大帝”也好,“卑田院乞儿”也好,在他心里都是一样的,他都可以陪他们聊陪他们玩,这其实是苏轼仁厚宽容的博大胸怀的体现。
17、大体上一样但也有差别感悟生活是通过你的生活,或者是别人的生活所得到的感悟,范围较小,而感悟人生通过人的一生二得到的感悟,比较大,广,更深刻,更有哲理性
18、生活的秘密就是,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内心生活是不能与人分享的。
19、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20、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过度发达的时代,繁杂的各种信息让我们应接不暇,使我们变得浮躁。
五、苏轼人生境界的感悟PPT
1、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2、我觉得他最有名的还是水调歌头东坡是苦的不然他不会我欲乘风归去但他又害怕天宫的凄清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不像易安居士一样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不像柳河东一样把自己的悲凉与凄清写在纸上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他觉得月亮何事长向别时圆不正表明了他的抑郁和痛苦么?他只是一个在战乱中被埋没的人
3、晚年苏轼写和陶诗的时候,或许会想起他在东坡躬耕的日子。但他回顾一生,不是陶渊明纵浪大化的无我之境,而是“庐山烟雨浙江潮”的顿悟与平和。看清现实的每一步并超越现实,正是苏轼获得超高的文学艺术成就之原因和人格魅力所在。
4、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风土人情,开阔了苏轼的眼界,让他饱经沧桑、历尽忧患,也升华了苏轼的人生境界。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仕途中的低谷,却成就了苏轼思想性格、心态的最高峰,也成就了苏轼文学成就的最高峰。
5、大体上一样但也有差别感悟生活是通过你的生活,或者是别人的生活所得到的感悟,范围较小,而感悟人生通过人的一生二得到的感悟,比较大,广,更深刻,更有哲理性
6、他又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就叫做东坡汤。这本是穷人吃的,他推荐给和尚吃。方法就是用两层锅,米饭在菜汤上蒸,同时饭菜全熟。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芥菜,下锅之前要仔细洗好,放点儿姜。在中国古时,汤里照例要放进些生米。在青菜已经煮得没有生味道之后,蒸的米饭就放入另一个漏锅里,但要留心莫使汤碰到米饭,这样蒸汽才能进得均匀。
7、解决了饮食住宿问题后,苏轼带着释然的心态遍游黄州山水:在游览黄州赤鼻矶时,他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他在黄州与朋友同游兰溪,还写下了有名的《游兰溪》:“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不仅体现苏轼寄情山水的乐观心态,也体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笑对人生的积极向上。
8、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9、狂人阮籍:放浪形骸的红尘过客,嚎啕大哭的真男人
10、二十多岁苏轼承蒙司马光等人的提携,刚刚步入朝廷,就遇上王安石变法。王安石为人偏激、理想主义,但是他的一系列变革思想符合宋神宗增加朝廷财政收入的企图,就这样王安石得到重用。在新法执行的过程中,许多老百姓因为制度腐败和官吏贪腐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11、1079年4月苏轼赴湖州任太守,按常例上了一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舒亶和何正臣等人就把这篇三百多字的上表里的几句牢骚话拿出来做文章,并把当时新出版的《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潜心研究了近四个月,弹劾苏轼包藏祸心、讥讽新法、指责皇帝、谩骂朝廷。之后,103天的“审查”造就了宋朝第一个文字狱——乌台诗案。次年元月,苏轼贬谪黄州。
12、他时常带着一条狗到处闲逛,与当地村民席地而坐,与之攀谈。他可以跟任何人交朋友,就像他跟弟弟苏辙说的那样: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与淳朴的村民聊天,不必有戒心,自由自在,洒脱快乐。有些村民面对“知识分子”苏轼,不知道谈什么。苏轼就说:谈个鬼故事吧。如果对方不好意思,他就继续说:谈你们熟悉的事情就好了。
13、他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于浅显朴实的诗句中启迪我们观察同一个事物,要有辨证客观的思维,要正确看待立足点的不同带来的不同结论,只有克服身处的局限,站高望远,开阔视野,方能透过远近高低的不同获得我们找寻的真谛,好比我们所学的课文画杨桃一样。
14、宋代,有这样一位,有着如此多的人格和身份的诠释:他是大文豪,大诗人,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也是巨儒政治家,厚道的法官,皇帝的秘书,还是酒仙,幽默大师、瑜珈修行者,佛教徒,造酒试验家,工程师,他更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他就是苏东坡。不过,这还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
15、作为一名诗人,就要具有写作诗词方面的知识,做为一名老师,就有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这样你才能够传道授业解惑,才能够把学生教好。
16、如苏轼到海南儋州之后,生活条件是相当清苦的,他以为自己在有生之年无法再回到家乡:“并鬼门而东骛,浮瘴海以南迁。生还无期,死有余责。”苏轼到海南后,情况比想象的还要艰苦,连书籍都看不到,苏轼一开始无法适应海南的气候:“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17、苏轼在金山寺见到自己的画像,他在画像下追忆了自己一生的经历,一时间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一首《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18、公元1057年,三苏进京参加科举考试,21岁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引得欧阳修啧啧称赞:“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而“三十年后世人更不道著我也”、“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一时间苏轼之名誉满京城,“学士大夫莫不知其名,家有其书”,并以结识苏轼为荣,连当时的仁宗皇帝退朝后也高兴地对皇后说:“妙哉,妙哉,朕今日为子孙找到了两个宰相”。
19、苏轼又是善良而豁达的。他极好饮酒,几乎无日不饮,虽然酒量不大,但是特别喜欢喝酒的感觉。酒入豪肠,胸中一团热气,顺着四肢百骸畅行无阻,足以让他飘飘欲仙,如御风而行。但是他最喜欢的却是看别人饮酒,与朋友对坐酒前,看朋友开怀畅饮,他自己也像孩子一样笑起来。
20、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