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菱角上市的文言文
1、我们都静静地听着,站在暖和的太阳下,发现着每一条路和在每一条路上攀登的生命。
2、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3、“我替我阿毛买来的。我阿毛病了要桃子。”
4、D.小说结尾交待淹死学生的种种信息,如学校完整的名称,学生的数量,以及具体的地点,采用了长句叙述,给读者一种肃穆而压抑的沉痛感。
5、C.顽强—顽固D.笔画—画笔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7、A.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
8、现代文阅读(32分)
9、阅读材料,写一篇记叙文。
10、A.①和②之间B.②和③之间
11、腊月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
12、(截然不同)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
13、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14、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于是就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鞋呢?”他说:“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5、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16、(选自《特区青年报》,有改动)
17、(4)要客观对待别人的不足;
18、①开头先呈现阿毛生病半月的画面,接着跳跃到王老大在临近杀场的桃园种桃为生;
19、此桃园非彼桃源,这个桃园是废名静心构思的“桃源世界”。这个桃园里蕴含着生活的大悲苦,理想世界的幻灭。桃园里桃花是纯美的,阿毛是纯美的,乡村是纯美的,人性是纯美的;但这美丽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挥之不去的哀愁,又是一组矛盾的隐喻。废名正是用宁静、和谐、桃源式纯美的古老乡村文化折射出对现实社会的沉痛思索。有人评价废名“奇古之貌,似螳螂,眼镜下有同情的悲泪”。那么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这篇《桃园》,去品味废名的“悲泪”,以及他古典的温情与悲悯。
20、A.爷爷的菜园里种满了西红柿、桃子、青葱、大蒜等蔬菜。
二、菱角文言文翻译
1、你,内心清澈、葱茏、没有磐重的世故、杂芜的沉积和理性的禁忌,你的精神
2、(1)卒有杀人当死者,方系狱,病瘫未溃。(4分)
3、(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②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③炳烛:点燃蜡烛照明。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炳,光明,显明。④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⑤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昧行: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4、(7)博学而笃志,,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5、有个从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的北方人。他在南方做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道:“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呀!”问的人又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上,哪里没有呢?”菱角明明是生长在水中的,那个北方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6、“小艇在车库里。”午饭时爸爸说,“问题是车库也没多大地方了,而且没法拿上来,走电梯或者楼梯都不行。
7、“瓶子的酒我看见都喝完了。”
8、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9、⑥我有个四叔公,膝下无子,解放后摆小人书摊为生。“文革”开始,书摊不让摆了,靠一点微薄积蓄过日子;母亲隔三差五给他们十块八块钱。叔公家也住横八字巷,春节去拜年,两位老人穿戴得格格正正,裤缝都用搪瓷缸子盛了热水熨得笔挺。桌上一碟糕一碟糖是再也少不了的,甭管是不是做个样子。
10、王老大又是一句:“你这是桃子吗!?”
11、A.水浒传(zhuàn)B.假期(jiǎ)
12、桃园的故事是一个现代语境下希望幻灭与生存困境的故事,恬淡自然的景色与人物心灵深处的诗意与美感融合在一起,营造出古典语境下抒情诗一般诗境。它的诗化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3、操蔼暇结漫惯锲鸿
14、D.“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谁都逃脱不了天道的惩罚,从出生就无限接近死亡,这是一条永远改变不了的规律。
15、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
16、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是哪一项?()
17、A.打扮—装扮B.独断—武断
18、陶家村在菱荡圩的坝上,离城不过半里,下坝过桥,走一个沙洲,到城西门。
19、D.财如晓日腾云起,利似春潮带雨来。
20、圣诞节一到,孩子们又提出了买一条手划艇的要求。
三、有关菱角的文言文
1、A.重阳节B.中秋节C.清明节D.元宵节
2、D.赵抃从杭州退休,当地百姓苦苦挽留,赵抃说六年后会再回来。
3、C.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5、语言文字运用(15分)
6、(分外)超过平常;特别。
7、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8、B.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9、《过年》这篇短文写“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天天打扫剩菜”,守岁“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写出了与课文不同的另一种感受。《除夕》这篇短文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的习俗: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大忙特忙,迎新送旧,忙围炉的年饭。重点描述一家人在这一天的忙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10、庸人当道,需要的是奴隶,或者可以说,他们是“这些奴隶的占有者”。奴隶没有自由,占有者也并不需要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和他们的奴隶一样,都是庸人。”但究其实,人却是有思想的存在物,心灵和行为上自由的人必然是国家、社会体制上的共和主义者;因为人自身的状况决定着他们所属的共同体的特征和要求。但当时德国的问题是庸人既不愿做自由的人,也不愿做共和主义者。他们希求与动物一样,只是卑微地生存和繁殖;或者更准确地说,作为一个人他们也许知道自己该希求哪些属于自己的东西,但在政治的淫威下,为人“非常审慎”的德国人就不再做非分之想,“不再希求别的”了。
11、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12、①奈保尔在《米格尔街》中写道: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横八字巷里的人们也是。他们生活在那个荒凉又贫瘠的年代,随波逐流地游荡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中从来没有“希望”这个奢华的词语,却也竭尽所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出了动静。
13、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4、灯是早已吹熄了的,但不黑,王老大翻起来摸茶壶。
15、现代文阅读(20分)
16、(材料二)在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的档案馆里,京沪高铁全线的部分设计资料见证和记录着京沪高铁的诞生和成长轨迹。中国铁路设计集团公司档案馆:从编号91到这6个4米高的大柜子里都是当年京沪高铁的设计资料,有2533卷、4760册,设计图纸有7万余张。在这些历史资料中,仅设计文件中的初步设计总说明书就有400多页,达40多万字。
17、“桃子拿玻璃瓶子来换。”
18、第三部分:习作与表达(30分)
19、>>>为小说的开端:简单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背景。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一个舞台“桃园孤单得很”一句奠定了全篇的悲凉的感情基调。
20、(节选自马尔克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拉美式的孤独》)
四、菱角的古文
1、(译文)晋平公问师旷:“我今年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吧!”师旷说:“为什么不在晚上点燃火烛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臣子怎么敢戏弄他的君王啊!我听说:‘年少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正午时的阳光;年老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火烛时照明的光亮。’点燃火烛照明,和在黑暗中摸索哪个更好呢?”晋平公感叹:“说得好啊!”
2、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3、(1)人在摔跤时往往会喊一声“妈呀”,这是人回到生命源头寻找安全感的本能反应。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两句也表达了这个意思。
4、“爸爸,我们桃园两个日头。”(阿毛的言谈举止中透着艺术家的格调,阿毛在作者笔下就是一个桃园的精灵,惹人怜爱。)
5、汤圆的特点就是软、滑,而且馅料可以是火腿、肉丁等咸料。除此之外,汤圆的外表看起来也比元宵细腻得多。
6、tōnɡxiāojiǎohuojīnɡhuánɡmóɡuǐ
7、“是。”爸爸是信口答着。
8、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4分)
9、阿毛回身家去,捧出了三个红桃。(还是“红”。桃园中最触目的颜色是红色,春天桃花盛开的“红”;西城落日的“红”,照壁上画着的将要被天狗吞吃的日头的“红”和阿毛捧给尼姑的三个红桃,红色是生命和鲜血的颜色,这里捧出的实际上是阿毛小小的心儿。)
10、C.纯粹轻盈心甘情愿D.单纯轻盈坚定不移
11、你这日头,阿毛消瘦得多了,你一点也不减你的颜色!(这一句好似嗔怪之语,照应下文的“阿毛病了”。)
12、那正是桃园茂盛时候的事,阿毛一个人站在篱墙门口,一个尼姑歇了化施来的东西坐在路旁草上,望阿毛笑,阿毛开言道:
13、(2分)韩愈元稹(每处1分)
14、(这篇小说是1927年创作的。当时就连文学界的旗手鲁迅也在“彷徨”之中。而废名,在这个彷徨的时代过于悲观了。他描写了一个卑微的人的可怜的生活,他让卑微的王老大的生活毫无希望,而且把像是希望的东西也全部碾碎。这隐晦的反映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残忍和冷酷。)
15、奶奶问:“这路怎么样呢?”
16、作者认为“元白较胜于韩孟”之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2分)
17、(2)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用“,”两句刻画出庄宗在惊闻兵变而出逃时树倒猢狲散的狼狈形象。
18、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诗经•卫风•氓》)
19、“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腊八熬腊八粥这一民俗,也说明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20、古时每逢农历十二月初中国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在河南,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五、关于菱的古文
1、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不要不懂装懂,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对于不懂的东西,要实事求是,虚心向人请教,才能得到真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孔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是智慧。其实有的时候只有诚实,虚心承认自己的错误,接受别人的批评,才是真正的聪明!
2、虽然菱角壳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但是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因为它的壳质地特别坚硬,如果直接服用不能及时的被消化掉的话,很容易戳伤我们娇嫩的胃肠,严重的时候就会引起腹痛。所以在服用的时候我们需要将它们磨成细末,或是煮水喝,这样它的副作用就会降到最低。家里如果有癌症病人的话,可及时在菱上市的这段时间收集足够的菱壳。一般来说,服用两年左右就差不多了。
3、B.“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微风像孩子的手,拂醒一夜沉睡的人们;嗅着窗外桂花香气,倾听着鸟语,感到一天的心情都是愉悦的。
4、(译文)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头,以为是老虎就一箭射去,射中石头箭头没入其中,近看才发现是石头。于是李广又重复射石头,但是最终也没再有箭能够射进石头里。李广以前住过的郡里曾经有老虎,他曾经亲自去射。李广在右北平时也射过老虎,老虎跳起来伤了他,李广最终也射杀了老虎。
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6、C.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
7、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严肃地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才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肖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肖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不肖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8、假如一个人感到自己并不是独立的人,而是像被饲养的奴隶或马匹一样是其主人的所有物,那么,很自然地主人就成了整个社会的目的,世界就属于主人的了。他会认为,世界就应该是现在他所统治的这个样子,或者应该是他自己以为的这个样子。他要按照自己的
9、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10、娴熟——熟练各形各色——各式各样
11、与“春节”有关的古诗:
12、(3分)C(纯粹,不掺杂别的成分;单纯,简单纯不复杂。轻盈,轻松;轻快,轻松愉快。心甘情愿,心里愿意,一点儿也不勉强;坚定不移,稳定坚强,不动摇。)
13、阿毛虽然说栽橘子,其实她不是想到橘子树上长橘,一棵橘树罢了。她还没有吃过橘子。(这是以隐晦曲折的方式在传达阿毛潜意识中对一个完整而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14、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15、⑨还有位麻脸老太太,是外婆的好朋友,她有一双粽子大的小脚,真正的三寸金莲。老太太和外婆有一桩共同爱好:看戏。像什么越剧、锡剧、扬剧、沪剧、京剧,不挑不拣,来者不拒。《珍珠塔》《打金枝》《西厢记》《白蛇传》这些传统剧目,她俩讲起来头头是道,余味悠长。
16、燃:燃烧燃料自燃燃灯燃放
17、王老大恨不得翻起来一脚踢破了它!世界就只是这一个瓶子——踢破了什么也完了似的!(其实,王老大的愤怒是来源于内心深处对自己这些年来耽于喝酒,疏于照顾女儿的愧疚。)
18、蜀之鄙⑧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⑨,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⑩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⑪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19、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很久都不放纵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20、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同时告诫人们不能平面、静止地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