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鸿章写的诗句以及诗的背景
1、书面意思是:这一万年来都是谁书写了历史,即使是八千里外,也要不远千里,浴血杀敌,立功封侯,表达了李鸿章青年时期的远大志向。
2、正如慈禧所说,李鸿章是“再造玄黄”之晚清重臣。对慈禧而言,李鸿章的离去,是“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3、菲德承先顾,祯符萃眇躬。
4、咸丰五年李鸿章因收复庐州有功,记名道府;六年,获按察使衔,引得谣诼四起,不能自立;七年,丁父忧;八年,庐州失守,举家逃往南昌,托身大哥李瀚章。
5、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6、武则天也是一名女诗人,《全唐诗》等录有其诗58首,多为庙堂祭祀之作,然也间有记游抒怀诗篇,其《如意娘》诗云: 看朱成碧思纷纭,蕉萃支离为忆君。
7、《入都》是清朝大臣李鸿章的组诗作品,共十首。收录于《李文忠公遗集》第六集和《李鸿章全集》第37册(诗文)中。
8、庾亮登楼:庾亮某次因为一些原因去了武昌,恰好,他在武昌有几个好友,他便和这几个好友相约去登南楼看夜景,几人登上南楼之后,觉得夜景非常美丽,便在楼阁中停留了一个晚上,众好友在良辰美景的衬托下谈性非常浓厚,虽然有一部分人在中途睡着了,但是庾亮和其余人却畅聊了一个晚上。这就是庾亮登楼的典故。
9、蓟州韩家,满门忠烈,对应杨家将。
10、这两个理论看似矛盾,本色却相通,同时夸大构想与谙练技能的高度连系,但板桥的方式要“如雷霆轰隆,草木怒生”。
11、这真是保藏家心目中的至上浪漫。
12、(原创问答)谢您邀请!
13、前辈自山东迁至辽宁铁岭,隶汉军镶黄旗,曾任刑部侍郎。
14、我想到我早早就受到朝廷的赏识,承蒙的恩惠最深。所以每每想到时局艰危,我就不敢透露自己的病情。我只希望自己能多活几天,亲眼看到国家的复兴。正是因为心中怀着这样的志向,所以我要是如此死去,那我大概会死不瞑目。
15、珠宫贝阙:屈原《九歌·河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
16、意思:大丈夫单手持握吴钩,心中激情澎湃高于百尺高楼。万年以来都是由谁书写历史,今朝且看我三千里外建功立名。
17、顾兔:亦作顾菟。古代中国神话传说月中阴精积成兔形,后因以为月的别名。
18、大家一般都尊敬的称呼他为:李中堂。
19、日落照着旗子和大将坛。
20、另外一个缘由是,拙政园曾为很多在汗青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供给了勾当场合。
二、描述李鸿章的诗句
1、徐吏部丰姿严峻,器量渊深。心贞似石,度式如金。奏当代平章之事,贻后人清白之箴。涉簪笏于云浮,尘缘净尽;有襟期于水澹,俗虑销沈。把酒临风,谓他事无容溷我;举头见月,问几生修到而今。
2、在两革科名一贬官以后,至扬州卖画为生。
3、此诗叙入都之目的为出群,为图新;入都之首要当交结求益。
4、八怪之首郑燮(郑板桥) 郑板桥和他的《竹石图》 清康熙年间的板桥,坐对纸窗竹影,铺开翰墨画起了他最爱的竹子。
5、与汝归耕定何处?牧童牛背互吟讴。
6、在扬州又从石涛笔法中获得开导,遂以破笔泼墨作画,气概为之年夜变,构成本身肆意挥洒,水墨融成奇趣的怪异气概,喜于画上作长文题跋,笔迹参过失落,使画面十分丰硕,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年夜的影响。
7、游侠儿贺铸,相貌丑陋。对应北宋词人贺铸,贺铸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
8、遮阳扇子还有被前人用于遮阳的,那是一种用竹子做成小骨二十余根,用蓝绢糊裱两面,长尺余的。
9、此中由双人合创"一字一画"折扇扇面的体例,后来被文人雅士们广为仿效,例如:梁启超的书法折扇扇面,由余绍宋配画山川图;陈法琛的书法折扇扇面,由其门生陈懋侗配画工笔折枝牡丹。
10、同治元年(1862)奉曾国藩命组建淮军,实授江苏巡抚,比大哥早三年成为封疆大吏。到这个时候,李鸿章方才顺风顺水,一路高歌,青云直上。平捻、洋务、外交、北洋、签约…国外,人称其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是“伟人”;国内,人称其是“汉奸”、“卖国贼”。
11、口语文释义: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荫反照水面是爱好好天和风的柔柔。
12、拙政园始建于明朝正德四年(1509年)。
13、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对华战争。联军很快攻占天津,进入北京。慈禧带光绪帝出逃西安。逃亡途中慈禧以光绪名义发布“罪已诏”,授予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令其迅速办理谈判事宜,朝廷“不为遥制”。
14、他一生留下了很多诗赋文章,却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研究,这也算是咄咄怪事。
15、簪绶:臣僚奏事执笏簪笔;一种丝质带子,古代常用来拴在印纽上
16、(背景)道光二十三年(1843),二十一岁的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这是李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时作的《赴试途中有感》(或作《入都》)诗十首。
17、《入都》是清朝大臣李鸿章的组诗作品,共十首。这十首诗是作者奉父命入京应试时所作的借以立志抒怀的作品,充分显示了李鸿章的胸魄气略。
18、秋风宝剑孤臣泪:秋风吹这宝剑,孤城落泪。
19、吴素,西垒壁白衣缟素亲自敲响鱼龙鼓,鼓声如雷,不破西楚鼓不绝,梁红玉黄天荡一役亲自击鼓退金兵,不退金兵鼓不停。
20、南院大王,辽官名。属北面官系,掌契丹六院部兵马。雪中先后两任南院大王黄宋濮和董卓。
三、对李鸿章传的评价诗句
1、童贯,敦煌媪相小宦官,原型就是北宋童贯,媪相就是童贯的别称。
2、卫敬塘,蓟州卫敬塘坚守拒敌,彰显离阳文士风骨。卫敬塘取自“儿皇帝”石敬瑭,可能是对那段遗憾历史的一种弥补吧。
3、李鸿章的诗写得好,赋也不错。特别是一篇《今夕止可谈风月赋》更是将其才情铺陈得淋漓尽致。
4、惟有娇痴小儿女,几时望月泪能干?
5、高秉《指头画说》记录,高其佩曾为兵部尚书卢舜徒写真,画一立像,高与真人相齐。
6、徐凤年,徐凤年好像没有一个特别的人物原型。前世大秦皇帝就是秦始皇。徐凤年的梧桐苑和贾宝玉的怡红院基本是一样的,梧桐苑里面的屋里设置描写作者从《红楼梦》里面摘抄了片段,当然我们现代人写古代和曹雪芹这种亲身见过的还是比不了的。贾宝玉有四大丫鬟,梧桐苑也是有四大丫鬟。所以这时候的徐凤年和贾宝玉有点像。但是,后来的徐凤年就是真正的自己了。
7、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8、宗藩体制是存在于中国与其周边大多数国家之间的一种以朝贡为主要特征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随着西方国家对亚洲的扩张,不可避免地要走向瓦解。李鸿章在处理宗藩事务中,将主权观念和“外敦和好,内须自强”的思想应用其中,自觉不自觉地加速了这一历史进程。本文以李鸿章处理琉球、越南、朝鲜三国事件的方针政策为例,说明他在宗藩体制瓦解中的作用。
9、即色即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0、频年伏枥困红尘,悔煞驹光二十春;马足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11、夤缘:攀附上升,比喻拉拢关系,向上巴结。
12、藻奠申诚敬,恭祀表惟馨。
13、我为官四十多年以来,吃苦耐劳,从未请过病假。之前我在马关受伤,大量失血,才导致了眩晕。去年夏天,在北上途中又再次患上了腹泻,身体元气大伤。在回到都城以后,我又因为诸事不顺而日夜操劳,长期焦虑。这使得我胃口越来越差,身上的老毛病也反反复复地发作。后来承蒙太后您的关心,拥有了特别假期。对您的关心和慰问,我非常感激。
14、这是由于很多宾客都看过中国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书中描述的年夜不雅园进门处的假山,同这座假山极其类似。
15、半生失计从军易,四海为家行路难。
16、在临终前,李鸿章写下了下面这首绝命诗:《绝命诗》李鸿章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李鸿章自诩“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有远大抱负和豪迈性情的他,在临死前留下的这首诗却是极度的悲哀和无奈。慈禧太后看到之后,痛哭流涕道:“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无人分担了。”由此可见,当时的清朝已经有多艰难,李鸿章对于大清朝的重要性。1901年,78岁的李鸿章在忧患中死去。
17、高其佩 其花鸟扇面是用指头创作的。
18、他的画,接收汉画像之长,古朴稚拙,翰墨极不求形似,恰是如许拙笨的美,使金农的画在似与不似之间,别成一家画风。
19、李鸿章在京城下榻于贤良寺。京城各国驻军只承认奕劻和李鸿章两位全权大臣的居住之所为中国地方,其余均为“外国辖境”。其实,奕劻住宅外有日本兵持枪护卫;李鸿章住所亦有荷枪实弹俄国兵把守,外国报纸评论云:奕劻“如一囚徒”;李鸿章“实际上是受到礼遇的俘虏”。
20、这个规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要知道为什么“诗歌除外”,就不得不了解我国历史上诗歌不除外的时期。那时的考试中,诗歌不仅不除外,还以其魔性征服了读者,成为了判断一个人才华的标准。应该说,诗歌的魔性基于人类的共同情感,就是欧美历史上的名诗人,也同样享受着“才子”的美誉。然而,“以诗取士”,就非常具有中华特色了。
四、评价李鸿章的诗
1、榭,是姑苏园林建筑中的一种类型,造型轻盈,建在水边或高坡上,下面排挤或半排挤。
2、鱼幼薇,唐朝鱼玄机,初名鱼幼微。
3、求此一跃,缘于“功名”,此两字频添李公之热血满腔。“半生知遇有殊恩”则似言昔时尝有知遇之恩。“半生”若作后半世解,则此句亦自信之语,谓己之后半世将为皇上所知遇也。李公此时落于人后,何至频有此自信之语,抑冥冥有告与?“枨触”,感触也。“闻鸡”用祖逖事。《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与刘琨善,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句谓心有壮志,每每有所感触,思图奋发。“记取秋风拭泪痕”者,言己昔有秋试失利之痛也。
4、一肩行李又吟囊,检点诗书喜欲狂;帆影波痕淮浦月,马蹄草色蓟门霜。
5、烟花:风月;雾中之花,琦丽的风景。
6、徐骁生当是人杰,徐骁死亦做鬼雄。笑去酆都招旧部,旌旗百万斩阎王!前两句化自李清照《夏日绝句》,后两句陈毅的《梅岭三章》。
7、咸丰九年,入曾国藩幕。十年,因与曾国藩意见不和,出走;十一年,重回曾幕。
8、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9、让人诧异的是,画面俄然显现艳极的牡丹,美到极致,反倒有了良辰美景以后的安于现状、和不忍卒看的凋败气味。
10、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往前一望,见白石崚嶒,或如鬼魅,或似猛兽,纵横拱立。
11、怯薛军,蒙古帝国和元朝的禁卫军,主要由贵族、大将等功勋子弟构成。
12、高其佩善用手指作画,他首创的“指画”成为绘画中一个主要门户。
13、劳劳车马未离鞍,一生在车马上东奔西走(为国家操劳),也没有离开过马鞍(也是说在车马上度过)临事方知一死难。到了重大事情之前,才发现,想一死了之还很难(并不能解决问题。)三百年来伤国步,一直为了清朝这三百年的基业而忧伤八千里外吊民残。就算在很远的地方也想着自己的子民困苦的生活。秋风宝剑孤臣泪,秋风和宝剑(比喻战争),孤独的大臣(指自己)的眼泪落日旌旗大将坛。落日,旗帜(比喻战争),大将的祭祀(指战死的将军)海内尘氛犹未靖,中国的战乱还没有完诸君莫做等闲看。请大家一定不要把这些事看轻了(指大家一定要继续努力)
14、心贞似石,度式如金: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武元衡《奉酬中书李相公早朝于中书候传点》一诗:“德容温比玉,王度式如金。”
15、李鸿章临终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乱,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做等闲看。
16、全诗说话朴实,写得则很是平实内敛,却自有深致,耐人寻味。
17、“平章事”,缘于贞观八年,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书要求他病小有痊愈,可以隔三两日便到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之名盖起于此,因任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
18、我知道自己重病难以治愈,大概快到了生命的尽头,现在口述这份奏折,希望圣上可以明鉴此事。
19、外国人对我国的侵略还没有停止。
20、南来北往走西东,看得浮生老是空。天也空,地也空,人生迷茫在此中。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沉为谁功?金也空,银也空,身后何曾握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鬼域路上不重逢。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劳一场空!如来清冷月,常游究竟??结果空,众生心水静,菩提影现 中。
五、写给李鸿章的诗词
1、褚禄山,这名字和外貌描述是借用了安禄山;可以八次叉手而成宫调,被李义山称为“褚八叉”,唐代诗人温庭筠可以八叉手而成八韵,有“温八叉”之称;为徐骁挡下十一剑,有些像周泰为孙权挡剑。至于褚禄山出场,说口蜜腹剑,借用了李林甫的典故;让徐凤年睡自己的美妾,历史上也不乏这些人。
2、声色双甲李白狮,对应北宋名妓李师师,色艺双绝。
3、既迫王公屡请,方乃俯遂群心。
4、曰责人畛域难化,故习难除,而己之畛域固习,以视彼等,犹不过五十步笑百步也。”
5、徐淮南、徐北枳来源应该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6、国难未除家未复,此身虽去也踟躇。
7、"兰雪"两字出自李白"东风洒兰雪"之句,意味着主人萧洒如东风,干净如兰雪的高贵情操。
8、接下来,李鸿章叙述了虞某人上门求官的史事,说他心慕宠官,利欲熏心。从而歌颂“卓哉徐公,心无偏颇。”本来在门庭若市、世人皆愿作桃李的当下,徐勉完全可以“倘其要结能行,夤缘可恃。谈权贵,则赫然心惊;谈势利,则欣焉色喜。”然而,他却只谈风月。
9、公元1843年,21岁的李鸿章意气风发,充滿蓬勃向上的朝气。在奉父命赴京准备乡试的途中,李鸿章写下这首《入都》,表达了自己立志报国的志向与自信。
10、回头往事竟成尘,我是东西南北身;白下沉酣三度梦,青山沦落十年人。
11、至于其它的诗词,作为晚清著名文人、政治家、裱糊匠,李鸿章的诗词很多,没必要在这里全列出来,在百度汉语、古诗文网等等可以搜到很多。
12、由于学问好,所以张之洞的诗是典型的文人诗,我们后人,若无专业修养,是读不出味道的,不像读李鸿章“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那么过瘾。但张之洞在晚清诗坛的地位远远高于李鸿章,汪辟疆的《光宣诗坛点将录》把他点为梁山好汉五虎将的“双鞭呼延灼”,钱仲联的《近百年诗坛点将录》不大同意,让他屈尊做了“船火儿张横”。
13、文化特点 文化自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汗青的成长进程,是以,文化既具有地区特点和平易近族特点,又具有时期特点。
14、德迈娥台敞,仁高姒幄披。
15、孤单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16、但是,两园近似的环境还有很多。
17、(张之洞《劝学篇》版本二)
18、把酒临风,谓他事无容溷我;
19、临事方知一死难:事到眼前才知道免不了一死。
20、他早年曾从同亲魏凌苍学画山川,担当黄公望一路,供奉内廷时曾随蒋廷学画,画法工整 ;后又向指头画年夜师高其佩请教,进而崇尚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