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含仙的诗句
1、驰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换。——张抡《烛影摇红·上元有怀》
2、拂潮云布色,穿浪日舒光。
3、美好的文字能深夜续命。
4、寻得仙源访隐沦,渐来深处见无尘。——出自唐·朱湾《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5、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6、诗人无意描绘天平山的巍峨高耸和吴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却着意描写“云无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
7、空山白云护阴石,鹿过深苔印行迹。春风长茸暖犹浅,苍雪点身寒未湿。应归蓬岛群仙家,日永恣慵眠彩霞。自向琼田饱芝草,肯来禁苑偷奇花。谁言一金汝无用,骏马千金增价重。长遭鏖战惊尘沙,何如缓驾飞云车。
8、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9、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10、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11、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12、在苏州刺史任上,他深深感到“公私颇多事,衰惫殊少欢。迎送宾客懒,鞭笞黎庶难”(《自咏》),渴望能早日摆脱恼人的俗务。
13、幽深有径通仙窟,寂寞无人落异花。——出自唐·贯休《山居诗二十四首》
14、写下这首词后不久,唐婉便因伤心过度,郁郁而终。
15、仙跸九成台,香筵万寿杯。一旬初降雨,二月早闻雷。叶向朝隮密,花含宿润开。幸承天泽豫,无使日光催
16、脉脉眼中波,盈盈花盛处
17、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18、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19、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缨。——出自唐·李贺《天上谣》
20、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二、含仙字的诗句有哪些
1、全诗风格平淡浑朴,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
2、蓬莱愿应仙举,谁知会合仙宾。遥想望,吹笙玉殿,
3、俯观五岳之间,人生就如寄居那样无所着落。真希望能够隐居求仙,得道后长出羽翼,得以升天。想着往昔黄帝铸好鼎以后,上天便派龙下来迎接,黄帝就骑着龙升天了。真希望我也如此。在九天中徘徊,希望与黄帝相约在天上。
4、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5、解释:<轻>(1)神说传说中的人物,有超人的能力,可以超脱尘世,长生不老。(2)比喻能预料或猜透事情的人。(3)比喻逍遥自在、毫无拘束和牵挂的人。
6、奇峰耸立,雄伟壮观。世人望之,上不见其顶,似乎穿破云霄,直至天之尽头;下不知其底,似乎深入九幽,直至地之尽头。星辰点点,点缀其中,一颗颗星辰环绕,星光灿烂,流星花语,星辰坠落,绚烂多彩。
7、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
8、而司马光复相后,又把苏东坡召回京师,在“元祐党争”之后再次被贬,直至晚年流放儋州,也没过过几天清闲的日子。
9、真,真谛,真相,本源,真实。
10、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苏轼《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11、“仙”在中间的七言诗句
12、译文:仙气笼罩在山岭之上,温和的风吹着大地。潮水上涨和云合成一色,太阳光穿过海浪照来舒服的和光。
13、风姿绰约小天仙。美目流盼,灵秀天成。陈紫函《一剪梅》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编贝。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庄子《逍遥游》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14、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太平山上的白云泉清澈可人,白云自在舒卷,泉水从容奔流。
15、还道荒寒,婉娩流年,望望美人迟暮。——彭远逊《解珮环》
16、喜静看、匹练秋光,倒泻半湖明月。——张炎《疏影·咏荷叶》
17、经随羽客步丹丘,曾逐仙人游碧落。——出自唐·武三思《仙鹤篇》
18、石康说:“要想淡薄名利,首先手中要有名利可淡,淡薄是一种我们面对一件事实时的态度,对于我们不曾拥有的东西或不曾了解的东西,我们的态度应是试图了解而不是表态,对于我们不了解的东西表态毫无意义。”
19、当时夜泊,温柔便入深乡。——吴文英《夜合花·自鹤江入京泊葑门外有感》
20、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三、含仙的诗词
1、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2、飞腾逾景云,高风吹我躯。
3、摘自宋代词人秦观《春日五首》
4、结尾两句,流露出“既无可恋者,何以不休官”的情绪,集中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出世归隐的思想。
5、铜仙铅泪似洗,叹移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漫想薰风,柳丝千万缕。
6、然而这一名山胜水的优美景色在诗人眼里暗中却呈现为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
7、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
8、隐现,若隐若现,山高耸立,云层环绕,朦朦胧胧,如梦似幻。好似近在眼前,又好像远在天边,好像看得清楚,又好像看不清楚。
9、莫言一举轻千里,为与三山送九仙。——出自唐·武三思《仙鹤篇》
10、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前赤壁赋》
11、列子何必待,吾心满寥廓。
12、因思往事却成憨,曾读仙经第十三。——出自唐·吕岩《七言》
13、云边仙女夜骖鸾,月下霓裳舞袖宽。
14、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
15、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闻笛》
16、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古诗十九首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
17、有人说,是美好的爱情呀,如“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18、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桃花溪》
19、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20、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晏几道《蝶恋花》
四、包含仙的诗句
1、解释:(1)见〖白鹤〗。(2)专指神话中仙人所养的白鹤。
2、在此深山之中,岁月不知,昼夜难分。我凭几独坐,静听寂然,静得连一声蝉鸣也听不到。在长松之下,有仙人数位,对坐不语,南昌仙人梅福也似列坐其中。赵炎夫子如南昌仙尉,正当妙年华品,为磊落青云之士。庭中讼息,政简无事,与众宾客在堂中宴坐,杳然如画中之神仙。
3、泉水淙淙潺流,从容自得,闲静雅致;白云坦荡淡泊,逍遥而惬意。
4、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杜甫《日暮》
5、荷花十里,清风鉴水,明月天衣。——张可久《人月圆·会稽怀古》
6、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史达祖《临江仙·闺思》
7、仙经已读三千卷,古法曾持十二科。——出自唐·吕岩《七言》
8、仙境是什么样子的?仙境里面有什么?
9、如今获遇真仙面,紫府仙扉得姓名。
10、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韦应物《同褒子秋斋独宿》
11、运本还元于此寻,周流金鼎虎龙吟。身不老,俗难侵,貌返童颜骨变金。
12、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出自唐·罗隐《黄河》
13、玉樽盈桂酒,河伯献神鱼。
14、虽然人不可能脱离社会,不可能完全摆脱人事困扰,但一颗云水逍遥的心,也足以让我们洒脱面对人事,足以逍遥人生!
15、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
16、画中之山,如峨眉挺拔于西极之天,如罗浮之山与南海相连。此画工真是一位善于推思的能工巧匠,用彩笔驱赶着高山大海置于我的眼前。满堂的空灵苍翠如可扫,赤城的霞气和苍梧的岚烟,仿佛可从画中飘浮而出。洞庭潇湘的美景意境深远,我之情意随着三江七泽之水而回返往复。
17、丹灶早已生出尘埃,清澈的水潭也早已寂静无声,失去了先前的生气。地宅荒古长满了杂草,庭中苦寒,芝术之类的药草皆已老去。我很想登临此山,借以保有我的闲逸之致。观览奇异遍及各个名山,所见却都不能与这座山匹敌。我寄心于山上青松,由此悟认不再会有客旅情怀了。
18、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
19、羡青山有思,白鹤忘机。——汤恢《八声甘州》
20、《寻隐者不遇》在诗人的笔下得到了无形地消解,逐渐从“失落”转化成“诗意”。在这首诗中,诗人设置了一个简短的问答。问与答的设置,常常能为诗歌带来许多奇思妙想。像是《回乡偶书》中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又或是《清明》中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都已成为我们记忆里的经典。
五、含仙字的诗句
1、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2、译文:桂花从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其颜色洁白、新鲜。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3、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王维《山居即事》
4、秋山抱奇姿,不肯事妩媚。
5、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辛弃疾《念奴娇·梅》
6、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7、见说嵩阳有仙客,欲持金简问长生。——出自唐·曹邺《寄嵩阳道人》
8、满院东风,海棠铺绣,梨花飘雪。——蔡伸《柳梢青》
9、愚者爱惜费,但为後世嗤。
10、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杜甫《醉时歌》
11、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12、这种自由自在,自得其乐的生活的描述,是古代诗歌的一大特色。
13、叹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远。——周邦彦《过秦楼·大石》
14、花心定有何人捻,晕晕如娇靥
15、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曹丕《燕歌行》
16、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王令《送春》
17、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
18、造句: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貌若天仙,还是相貌平平,只要你昂起头来,快乐会使你变得可爱??人人都喜欢的那种可爱。
19、奏舞鸾裀.风驭云輧不散,碧桃紫奈长新。愿逢一粒,
20、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苏轼《西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