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写山峦叠嶂的古诗
1、“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则是从不同时间描绘了长江上的景象。夜晚,皓月当空,俯瞰江水中的月影,就像是从天外飞来的一面镜子。这是诗人说出来的景象,而诗人未曾说出但也能让读者感受到的是夜晚的风平浪静。因为倘若有风浪,月影便会动荡,也便不能成镜。白天,阳光照射,抬头看天上,此时的江水蒸腾,在阳光的照射下幻化出海市蜃楼的奇绝景象。而之所以能才出现这样的景象,正是江岸辽阔,天空高远所致。倘若是在三峡,两岸山峦耸立,是看不到这般景象的。
2、去去陵旧东,行行芳桂丛。回溪十六渡,碧嶂尽晴空。
3、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陕西)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4、《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诗作。此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诗人大概写于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
5、⒃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6、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7、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8、当时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个是吐蕃,另一个是突厥。青海湖畔和玉门关一带正是唐朝军队和吐蕃、突厥人多次交战、烽烟不绝的边防前线。
9、对于李白和杜甫的这两首诗,大家有什么看法?还有对于康震老师的解读,大家认可吗?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10、《游钟山》宋·王安石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11、北宋前期是个人才济济的时代,犹以江西为最盛,自晏殊兴办书院起,历代读书人都以治理国家为己任,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决心。先看下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12、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醍盘饭霜栗。
13、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14、(傲骨嶙嶙)傲骨:指高傲不屈的性格。嶙嶙:山崖突兀貌。比喻高傲不屈。(重峦叠嶂):峦:连绵的山。山峰一个连着一个,连绵不断。
15、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第四联。
16、敦煌是我国边塞诗的发源地。据统计,敦煌遗书中留下的敦煌诗词有两万多首,是一座巨大的诗歌宝库和诗词源泉。敦煌古代诗词的主题是家国情怀,是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特别是千古名关玉门关和阳关,曾经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理边界线和文化叙述词,是文化中国的象征。
17、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18、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19、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20、对于本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从全诗来看,你同意他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二、描写层峦叠嶂的诗句
1、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2、冰谷明且秀,陵峦抱江城。粲粲吴与史,衣冠耀天京。水国饶英奇,潜光卧幽草。会公真名僧,所在即为宝。
3、回复关键字:八上古诗词赏析
4、释义: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调子,无奈这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
5、《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6、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7、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8、点击上面基础教育,再点关注后,好微文每天免费、自动收到哦
9、“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10、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11、太原市青年路小学语文教师马冬梅
12、氛氲发紫汉,杂沓被朱城。倏忽银台搆,俄顷玉树生。
13、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14、第二首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15、我随秋风来,瑶草恐衰歇。中途寡名山,安得弄云月?渡江如昨日,黄叶向人飞。敬亭惬素尚,弭棹流清辉。
16、诗的前三句写山多、烽火台多,以及边塞将士对烽火的依赖,均属静态描述,突出了唐军在玉门关一带边防设施的完善和布防的到位。至第四句笔锋一转,引入的动态画面,视野之中闯入了一匹马儿,但转瞬又消失在深山密林里。动静结合,形成叙述力度上的张弛美感。而“不见踪”则又将马行之疾,山林之深准确地刻画了出来。虽然已经看不见马了,但仍然能使人产生不尽的联想,让读者隐约地感到边防健儿身手的敏捷。这种结尾,颇为耐人寻味,正如诗人在《诗格》中谈到结尾一句如何处理时所写的那样:“每至落句,常须含蓄,不令语尽思穷。”全诗起笔突兀,收笔婉转,而又似乎绵里藏针,读来颇感意味深长,值得玩味。
17、西安小书虫童书馆,馆藏五万多册中英文绘本(其中可点读书五千多册),在《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用有声书轻松听出英语力》!
18、关城榆叶早疏黄⑻,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19、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20、老藤支我步湖漘,借与晴光一欠伸。杨柳得春青眼旧,山峦留雪白头新。铁琅珰语寻斋钵,银鱍刺肥收钓缗。有两黄冠共棋局,相携便作所欢人。
三、山峦叠嶂的诗词
1、其三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
2、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3、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4、形容山峦叠嶂的词句有: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纳兰性德《长相思》山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6、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7、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8、(李家村馆)李家村万达二栋二单元3013室18629016100;
9、诗的前三句写山多、烽火台多,以及边塞将士对烽火的依赖,均属静态描述,突出了唐军在玉门关一带边防设施的完善和布防的到位。至第四句笔锋一转,引入的动态画面,视野之中闯入了一匹马儿,但转瞬又消失在深山密林里。动静结合,形成叙述力度上的张弛美感。而“不见踪”则又将马行之疾,山林之深准确地刻画了出来。虽然已经看不见马了,但仍然能使人产生不尽的联想,让读者隐约地感到边防健儿身手的敏捷。这种结尾,颇为耐人寻味,正如作者在《诗格》中谈到结尾一句如何处理时所写的那样:“每至落句,常须含蓄,不令语尽思穷。”全诗起笔突兀,收笔婉转,而又似乎绵里藏针,读来颇感意味深长,值得玩味。(2)(4)
10、第三首诗通过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
11、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2、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3、杖黎得得入云看,中有幽篁下有兰。
14、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
15、长官不用求琴谱,但听风吹作弄声。
16、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17、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18、(解释):姹、嫣:娇艳。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出自):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示例):见垂柳拖丝,拂境清幽;~,迎风弄鸟,别有一种赏心之境。◎清·禇人获《隋唐演义》六十九回(近义词):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反义词):残花败柳(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鲜花的美丽所以是描写鲜花的美丽的。
19、⒀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20、整首诗格调悲壮,境界开阔,洋溢着豪迈的英雄主义气概,堪称盛唐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
四、形容山峰叠峦的诗句
1、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1)
2、我没去过庐山和泰山,但登上过华山。人言华山为天下第一险,确实如此。华山的险让人终生难忘。无论是攀爬的陡峭还是万丈崖间的穿行,都有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险感。待登上顶峰时,极目四望,便就会想起和产生古诗人登顶后的感触。虽然山不同,但大致登临感觉差不了多少。即如杜甫的:
3、最美的风景一定要有山有水。在我去过的一百多个国家里,很多国家都有漂亮的湖泊。我印象最深得还是新西兰南岛的几个湖泊,无论春夏秋冬,南岛的几大著名湖泊都很美。
4、三十六峰高插天,瑶台琼宇贮神仙。
5、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洒落到地面,形成银白色的一片光泽,就象一群群白鹤委下身子匍匐在地上。天气清寒,又有一阵阵清风呼呼地吹进人们的袍袖。诗句写冬季白雪纷飘,朔风劲吹的情景。诗人将落雪喻为白鹤委地,形象极为俊美,在喻雪的诗句中极为罕见,这样写,便把静态的雪写活了。而清风入袖的描状,可知冬时寒风无处不往、无隙不钻。这对进一步突出天气酷寒是有益的。诗句比喻精美,有极强的艺术魅力,使读者沉浸于高雅的艺术氛围中。
6、王钟奕太原市青年路小学六年一班
7、冰雪覆盖,江河沟渠都变成陆地了,天空阔野白茫茫地连成无垠一片。诗句写雪后江渠成陆、天野无界的景象。诗句中,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是雪。江渠、陆地、天空、旷野都覆盖和弥漫着瑞雪,所以才“合为陆”、“浩无涯”。诗人运用夸张手法,极有气势地画出了雪大而密、浓而厚的情态,把水陆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远景推到读者眼前。两句诗气象开宏,意境壮美,颇富浪漫色彩。
8、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9、《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有七首。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
1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还有一首,名字我记不得了,是宋代的。夏日炎炎长,芭蕉飘清香,双鸟共相嬉,心定自然凉。
1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12、颔联是全诗的核心部分,其中动词的使用更让诗句增色不少,请选取其中一个动词并结合全诗赏析其表达效果。
13、出品/《诗画中国》融媒体工作室
14、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
15、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16、代表作有《边塞》二首、《从军行》七首、《芙蓉楼送辛渐》等。
17、群山起伏,连绵不断,山上白雪皑皑,远远望去,好象变化莫测的白云在浮动,景色十分迷人,令人百看不厌。当温暖的春天到来之时,冰雪融化,万物复苏,群山又披上了一层美丽的绿装,山峦叠嶂,象绿色海洋中的波涛在汹涌,真乃人间又一奇观。诗句描写群山在不同季节的奇妙景观,语言朴实,色彩鲜明,平中见奇,宛如是一幅优雅淡美的山水画。
18、www.tuoxingwang.com
19、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20、《晓行望云山》宋·杨万里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五、山峦叠嶂的诗句
1、高高耸立的天山雪峰,云缠雾绕,终年不散,白雪皑皑,巍峨壮丽。诗句写天山阴霾重重、积雪层层的景象。皑皑雪峰,云雾缭绕,遮天蔽日。诗人仅用“常不开”三字,就恰到好处地点出了“雪云”的浓密稠实的程度。雪是白的,山是白的,云也是白的。白云锁雪峰,“雪”、“山”、“云”浑然一体,着笔全在“常不开”上。日照雪山是美景,而白云缭绕终年不散的景致更美,更富诗的意境。两句诗构成了一幅晶莹剔透的雪山白云图,令人再三惊叹诗人的造化神笔。
2、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3、伊昔升绝顶,俯窥天目松。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遗踪。
4、不得不说,康震老师的点评虽然不多,但是却抓住了精髓,“走向盛唐”和“走出盛唐”更是一言便概括了李杜两首诗的区别,令人叹服。
5、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
6、《庆清朝慢·踏青》宋·王观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晴则个,阴则个,饾饤得天气,有许多般。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
7、⒁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8、这首诗用笔隐曲,语浅意深,余味不尽。诗的前三句“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写山多、烽火台多,以及边塞将士对烽火的依赖,均属静态描述,突出了唐军在玉门关一带边防设施的完善和布防的到位。
9、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10、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11、《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2、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一作“雁门关”。
1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4、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15、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16、康震老师说,李白和杜甫,身处同一个时代,而这两首诗都是诗人在离开四川时候所写。但是两者之间其实是有区别的,李白离开四川是主动的,是杖剑游历,那是走向盛唐。而杜甫离开四川是被动的,他的依靠严武去世了,他没有办法了,所以他是走出了盛唐,对他来说一个时代结束了。
17、不矜细行终累德,绝艺胡乃神而娟。
18、三十六峰高插天,瑶台琼宇贮神仙。嵩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
19、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20、驼行网,带你发现美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