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轼被贬后写的诗
1、可是政敌并没有放过他,元丰二年(1079),他因“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锒铛入狱,史称“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对于苏轼的打击是巨大的,他虽然没有被判死刑,但心灰意冷之下,从此绝了“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致仕念头,对政事再无念想。
2、此词咏杨柳,上阕主要写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下阕与上阕相呼应,主要是写柳絮的归宿,感情色彩更加浓厚。
3、黄庭坚评此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4、不管是恶劣生存环境,还是流落荒野的孤寂,都没有让海棠失去色彩,反而嫣然一笑竹篱间,这一笑让遍山的桃李显得粗俗。又引用杜甫“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之意,将山野海棠比作空谷佳人,愈见海棠高格。
5、苏轼一生风雨飘摇,他本是北宋文坛的领袖,博采众长,是集官僚、文士、学者三位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6、海棠被造物主故意安排在这空谷中,周围草木桃李烂漫,或许她内心苦于幽独。但面对周遭的一切,她还是嫣然一笑,这笑,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7、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宋·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8、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9、喝点小酒,我在船上醉卧。水是我的枕头,山在向我作揖求饶。月亮在船前边转圈边唠叨。
10、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1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12、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13、介绍:聆听文人故事,品读诗词之美,于醉美的文字中,体味人生百态!
14、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
15、少年的苏轼过的还是比较顺畅的,他从小就受到父亲文化气息的熏陶,他的文学天赋异禀,在苏轼21岁的时候,他随父亲,弟弟进京赶考,兄弟二人一举获得进士的头衔,同时,苏轼还得到了大文豪欧阳修的器重。
16、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17、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邙。
18、苏轼对他的变法又予以否定,故苏轼又一次被流放,这之后,苏轼也没有一直如此,当司马光的变法又不符合时代发展时,苏轼的罪名轻了,这时的苏轼又被召回朝廷,做了翰林。
19、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20、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二、苏轼被贬之前写的诗
1、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2、译文: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不知是哪位吹笛者,将人从好梦中惊醒。
3、不过,虽然杜工部没有吟咏海棠,但是苏轼写了不少的海棠诗。
4、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光照苍凉。
5、这首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一题为“黄州临皋亭作”。苏轼因为写诗揭露新法的弊端,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成为失去自由的罪人。
6、旦随老鸦起,饥食扶桑暾。
7、苏轼有文人常见的“寒梅情节”,对梅花可谓是情有独钟。“数枝残绿风吹尽,一点芳心雀啅开”,也正是这种无畏寒冬的“寒梅精神”,让他获得了新生。苏轼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乐天派文人,即便身处逆境也不自怨自艾,而是投身诗书、拥抱佛老,达到随遇而安的境界。
8、第一次被贬黄州写下了最好的赏月词水调歌头第二次被贬是在边疆了写出了“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名句啊
9、重要的是,就算暂时身处陋邦地瘴,也要嫣然一笑。
10、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这首诗写于定惠院,这是苏轼到黄州后最先寓居的地方。
11、到黄州后,他开始住在定惠院,以后又迁到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元丰四年春天的一个傍晚,词人在临皋亭上倚栏观江,见落日斜照、春意盎然,又逢短暂的春雨令水天生出奇妙的景致,心神激荡,便将这美好的景色记录了下来,即成此篇。
12、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13、整首诗,跳脱出前人吟咏海棠的窠臼,形象鲜明,文辞豪迈,自成苏轼一家之风。清代查慎行誉之“千古绝作”。
14、这首咏物词约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时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黄州的第二年。章楶,是苏轼的同僚和好友。
15、尾联“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即我应该去为官府充当水手,这一生经历的风浪实在太多太多,岂止是知道几个渡口而已。言下之意,这官船要走的路苏轼早以娴熟在心,还需要向谁去问路?字里行间,它透露出的是苏轼的蔑视与嘲笑,可谓嬉怒笑骂皆成诗。
16、现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自己的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过如此良宵,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还在。不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此时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17、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18、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19、西湖的鱼鳖,胆子真不小,竟跟着游人跑。西湖的荷花,没有人照料,倒也开得飘飘摇摇。
20、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三、苏轼被贬后所作的诗
1、在这里,苏轼写下了著名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和这首海棠诗。所以这里可以看作是苏轼黄州创作的第一站。
2、颔联“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即故乡的山水,让我在这里忧思成梦。地名叫惶恐滩,更是让我倍感忧伤。谐音双关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让它饶有趣味,还让苏轼内心的情感变得细腻起来,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或许后来文天祥的“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便是受苏轼这里所启发。
3、这位被一贬再贬的文人,他本来有理由觉得自己冤屈而愤恨不平,但是他用实际行动超越了那样的情绪,在逆境中升华人生境界,活成了千百年来最可爱的人!
4、译文: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杨花离枝坠地,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娇柔的柳枝,就像思妇受尽离愁折磨的柔肠,那嫩绿的柳叶,犹如思妇的娇眼,春困未消,欲开还闭。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
5、可是问题偏偏就出在他的文士身份上,他与变法派不和,自请外任离开朝堂,几番改任后,在湖州任内写了《湖州谢上表》,措辞激烈,语气愤懑。正是这篇文章成了政敌手中的把柄,他们罗织罪名,造出了一桩“乌台诗案”,苏轼的人生从此陷入低谷。
6、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7、我们作为读者可以这样理解,这是诗歌的一个作用,至于诗人,还是那句话——未必没有也未必必然有这样的隐喻。
8、惠州市肆寥落,然日杀一羊。不敢与在官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
9、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10、被贬黄州后,他作《卜算子》,以孤雁自喻。
11、此外他还研发了东坡肉的做法,吃货本性难移!
1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3、闲看树转午,坐到钟鸣昏。
14、这首西江月寄情山水的词,就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所作。词前有序:顷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结尾更是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生动地表现了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词人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读来回味无穷,令人神往。
15、下片“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便是苏轼直抒胸臆,抒发内心的孤独。意思是说:苏轼深陷孤寂的环境中,突然惊起回过头看,但没有人能够理解苏轼孤独的心。也就是意味着,苏轼在这样的环境中,无论怎么回顾,看到的只是更多的孤独。普通人世无知音,都会孤苦难耐,何况是苏轼这样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人呢。
16、更著短檐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
17、这首诗是苏轼初到黄州之时所作,苏轼的身体和精神都还沉浸在“乌台诗案”的迫害中。但在这首诗里,苏轼已然表现出不同于常人的豁达与从容。
18、甚至苏轼觉得他们“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到这里,他已然把海棠当作了知己,或者说另一个自己。
19、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把它抛离在家乡路旁,细细思量仿佛又是无情,实际上则饱含深情。受伤柔肠婉曲娇眼迷离,想要开放却又紧紧闭上。蒙混随风把心上人寻觅,却又被黄莺儿无情叫起。
20、不是,而是诗可以讽喻政治,这是诗歌的一个作用。
四、苏轼被贬惠州后写的诗
1、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2、《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贬居黄州时,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3、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
4、第一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不过在此之前,因对“王安石变法”提出异议而受排挤,他就去杭州、密州当官。
5、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6、第二次被贬到惠州,他又喜欢上吃荔枝,有诗为证~《惠州一绝》:
7、天教日饮俗全丝,美酒生林不待仪。
8、他在黄州四年,后来的日子愈发滋润,在他的《临江仙》(图六)里可见他的小日子和大胸怀。
9、全词熔写景、抒情和议论于一炉,表现作者身处逆境,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世界,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风格。
10、苏轼这一生命途多舛,文学上的成就虽高,却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还一次比一次被贬的远,
11、怎忍心踏碎那水上皎洁的月光。
12、惠州地区广东的东北部,这里四季如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各种各样的水果长得比别处也更加香甜;苏轼初次来到惠州之后,应当说他的内心是极为消极,也很是悲痛,毕竟这里远离当时的中原,可以说是与世隔绝,但是大文豪就是大文豪,他与别人就是不一样,虽然内心很排斥这个地方,但是来到这里之后,他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里的建设,不仅兴修水利,大力发展教育,带领当地的人们共同致富,也正是苏轼在这里精心的经营,也慢慢地让外界开始了解了这个地方。
13、第208篇文章,1528字
14、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15、译文:夕阳美丽的景色倒影在手中的玉杯里,青山绿树把一杯的玉液都染绿了。认得这杯中琼浆是故乡岷山和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初次看来,万顷的江水都好像那尚未过滤的酒。
16、《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
17、苏东坡苏东坡被贬杭州,主要发生了如下事情:清理运河的淤泥、新建新水库、清理西湖、建苏堤、兴建三潭印月、赈济灾民、建医院等。
18、但是,好景不长。半年后,湖南提举董必察访广西,闻知此事,即遣使者渡海,先是算了张中的官,后是将苏轼父子逐出官舍。一个小文人为一大文豪便就此断了出息。
19、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华夏。
20、苏轼还有一首写海棠的得意之作,曾数次自书送人,颇为喜爱。
五、苏轼被贬后写的诗表现乐观
1、不恨这种花儿飘飞落尽,只是抱怨愤恨那个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早晨一阵风雨,杨花踪迹何处寻?一池浮萍,全被雨打碎。满园春色分三成,两成变尘土,一成随流水。仔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点点全是分离人的泪。
2、在这里,怎么能生活久呢?
3、此词是作者贬居黄州期间寄给时任鄂州太守的友人朱守昌的。 西江月
4、杨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由它飘坠。离开了树枝,飘荡在路旁,细细思量仿佛又是,无情,实际上则饱含深情。它被愁思萦绕,伤了百折柔肠,困顿朦胧的娇眼,刚要睁开又想闭。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
5、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6、也就是说,苏轼再次被贬,而且是比惠州更远地方。如今的海南岛是旅游胜地,但在一千年前,海南岛属于人烟稀少的荒凉之地,被贬到那地方,充其量只是比砍头轻一点。此时苏轼已经六十一岁了,身体大不如从前,小儿子苏过陪着他前往儋州。这期间,苏轼的生活很糟糕:“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
7、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8、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9、移廉州由澄迈渡海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
10、综观苏轼的这首诗,从凄凉转为豪放,从沉重转为轻快,它是对苏轼豁达胸襟的体现。总的来说,苏轼这首诗,将豁达写到了极致。
11、敛收平生心,耿耿聊自温。
12、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13、张中只好卷起铺盖走人。
14、黑黑的菱角,白色的芡实,这里十分常见;青色的茭白,叶子凌乱,那雕胡米就像裹进绿盘。
15、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
16、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17、苏轼初到儋州,原住官舍,后被朝廷得知逐出。所幸当地大众和一些文人学子对他很友爱,帮他修造草屋五间,牵强遮风避雨。苏轼遂把草舍命名为“桄榔庵”。儋州日子尽管极端艰苦,可是苏轼依然“超然自得,不改其度”(《与元老侄孙书》)。一方面勤勉创造诗文自娱,一方面“著书认为乐”(《宋史》本传),进一步修正收拾在黄州时业已完结的《易传》和《论语》,一起又作《书传》十三卷、《志林》五卷。在《答苏伯固书》中他说:“某凡百如昨,但抚视《易》、《书》、《论语》三书,即觉此生不虚过也”。
18、他还亲自主持配制了“圣散子” 这一味药方,价格便宜,疗效显著,救了不少传染病人。后世也用于临床。
19、一个闻名于世的大作家,人已六十有过了退休的年纪,不只没有高官厚禄,留守京都,象现代的某些作家那样,弄个副部级待遇,住作家楼,出门有车,反而还要被逼投荒南蛮之岛、家离子散。
20、贬儋时,苏轼已年届62岁,他认为此去再无生还期望,便把全家安顿在惠州,只带子苏过一同渡海。其时儋州非常荒芜,“北船不到米如珠”(《纵笔三首》)。苏轼“尽卖酒器,以供衣食”,常常以红薯、紫芋果腹。为了处理衣食之困,他向儋州太守要了一块官地播种,以便自力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