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雪白居易赏析
1、“折竹声”于深夜时闻,衬托了冬夜的寂静,也暗示出诗人一夜无眠。
2、寒冬夜雪的静默,也更反衬了诗人的心神不宁。
3、“夜夜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已。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4、从构思来看,这个诗的感觉有点像《春晓》。
5、正是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去写诗抒怀,所以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平民之宴解读古典文学为己任,多谢关注!
6、《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描写的是“夜雪”,全用侧面烘托手法。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在众多的咏雪诗中,此诗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
7、庐山艺术特训营(www.lsystxy.com)
8、意思是: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9、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0、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11、(小题1)触觉、视觉、听觉(小题1)孤寂凄冷解析: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
12、这首词从字面看,平淡无奇,没有对雪美好姿态的描摹,没有气氛的渲染,质朴的语言下藏着作者的匠心独运。他抛开其他人正面写景的套路,从侧面出发,从人的感觉、视觉和听觉等方面写起,这种写法更加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13、相传白居易每次写完诗后,都要读给不识字的老妇听,老人表示听明白了,他才决定定稿。在白居易心目中,诗要方便理解和记忆,因此他的诗风也是平易通俗,深受大众的喜欢,而这首《夜雪〉又是秉承了这一特点,被广为流传。
14、这首诗明写人,暗写雪。可谓苦心造诣,诗人落笔于人,侧面写雪,韵味悠长,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
15、《唐诗鉴赏辞典》是国内文艺类鉴赏辞典的发轫制作。它首创的融文学赏析和工具书于一体的编写体例,已成为中国文学鉴赏辞典的固有模式。《唐诗鉴赏辞典》第一版于1983年出版,是文学鉴赏辞典系列的第一部。2013年的新一版《唐诗鉴赏辞典》共收唐代190多位诗人诗作1100余篇,由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古典文学专家撰写赏析文章。所收唐诗作品面广,各种艺术流派的诗篇兼收并蓄,较全面地展现了唐诗绚丽多彩的艺术风姿。全书约190万字。另配有唐代诗人年表、唐诗书目、诗体诗律等多种附录,是文学爱好者的首选读物。
16、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冬天所作。诗人当时45岁,任江州司马。当时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心中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17、刻意写不出好诗,所以白居易并非刻意要去写夜雪的,刻意的话,他还能呆被窝里吗?肯定跑去窗前,庭院去观察了。如此就人为地变换了观察的出发点和角度了。所以夜雪,夜雪,首先是夜,发觉这个夜怎么与以往的感觉不同。然后才发觉是下雪了,这才领悟冷是因雪而起,窗明也是因雪明亮。然后他进一步思想,夜这么深了,想来这雪一定下了很久了吧:
18、眼睛,看到雪色映的窗户发白;
19、“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是从听觉角度来写,不过写的是折竹之声,并非雪落之音,因此依然是侧面描写。“夜深”说明诗人被冻醒后就再没有睡着。“雪重”既照应了前文的“冷”与“明”,此时点出,又引出了下文的“折竹声”,是衔接上下文的一个关键节点。最后一句写“时闻折竹声”还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味。读完了整首诗,我们仿佛还能听见竹子时不时被雪压断的声音,引人遐想。
20、白居易另辟蹊径,从侧面着手,避免正面直写的尴尬。
二、夜雪白居易古诗赏析
1、夜雪唐·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2、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
3、《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首诗是从(触觉),(视觉),(听觉)角度来描写夜雪的.从诗歌描写的情境中.你可以知道作者的(被贬后的孤寂,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心情.
4、特点: 白居易对夜雪描写的最大特点是从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写的。 三个角度分别为:
5、在大自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冰清玉洁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卷帙浩繁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6、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是白居易诗歌固有的风格。
7、《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8、yèshēnzhìxuězhòng,shíwénzhézhúshēng。
9、你的每一个在看,我都当成了喜欢
10、投稿邮箱:ahhfsk@1com
11、刻意写不出好诗,所以白居易并非刻意要去写夜雪的,刻意的话,他还能呆被窝里吗?肯定跑去窗前,庭院去观察了。如此就人为地变换了观察的出发点和角度了。所以夜雪,夜雪,首先是夜,发觉这个夜怎么与以往的感觉不同。然后才发觉是下雪了,这才领悟冷是因雪而起,窗明也是因雪明亮。然后他进一步思想,夜这么深了,想来这雪一定下了很久了吧。
12、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13、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减。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14、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又见窗外一片通明。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
15、你好,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16、末尾一句则是从听觉角度来写,折竹的声音是怎么来的呢,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一定是雪下得大到了竹子不能承受的厚度,把竹子给压折了。”时闻”二字表明竹子接二连三的断,在表明夜的寂静之时也表明了诗人没有睡着。
17、“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18、赏析: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
19、角度;温度,第一句,从诗人感觉到天气变寒来突出雪之冷.亮度和颜色,第二句,深夜之中,原本应该伸手不见五指却"复见窗户明",所以由此展现出雪的洁白和晶莹,可以照亮黑夜.雪之大,一个"重"字最能体现这一特点,而最后一句,"折竹"更从侧面衬托出雪大,形象生动,曲折有致.2,大雪夜间降临,原本应该悄无声息,但诗人被寒意惊醒,一个"冷",一个"折竹声"婉转表达出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些许愁思和感慨
20、第四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两句暗写着因果关系:因“时闻折竹声”,故知“夜雪重”(两句共同表达一个意思,是流水句式)。“折竹声”,一笔双写,写折竹,写雪重,写雪夜的寂静(以声衬静),当然还写人心之静,之空,人与大自然的交融。(这里有一点“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诗境。)
三、夜雪 白居易诗意
1、yǐyàqīnzhěnlěng,fùjiànchuānghùmíng。
2、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3、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4、耳朵,听到大雪压折竹枝的声音。 诗人心情: 从侧面描写夜雪之大、雪夜之冷,渲染了一种凄冷的氛围;但细细揣摩,不难发现,外在环境的凄冷与诗人当时被贬江州时内心的孤寂凄凉相互呼应,诗人其实是借夜雪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愁苦。 是一种孤寂、凄凉的心情。
5、『古诗词欣赏』雪梅·其一▏卢梅坡
6、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7、此时的白居易的官职是左拾遗,相当于现在监察部门的官员,他多次向上请示要彻查此案,严惩凶手,皇上本就一直不喜欢白居易过于率直的谏言,这次也不例外,恰逢又被他人诽谤等凑在一起,皇上十分恼火之下,将他贬到了现在的江西九江,做江州司马。
8、首句从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明有雪,而且暗示雪大。次句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雪深,是积雪的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三四句是从听觉的角度着笔,深夜传来了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的有增无减。“折竹声”于深夜时闻,衬托了冬夜的寂静,也暗示出诗人一夜无眠。这不只是因为“衾枕冷”,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
9、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夜雪作者: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0、“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则是以动衬静,写出了夜的寂静与诗人内心的孤寂。“竹”是“岁寒三友”之也是“四君子”之可见它在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地位之高。连苏东坡都要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不管是“岁寒三友”,还是“四君子”,都是以高洁坚韧著称。然而面临又冷又重的积雪,坚韧的竹子也会被折断。这就不能不引发常常以竹自比的文人的思考,诗人当然也要想想自己的前途命运。他上书言事本是尽臣子本分,却无端遭到打压,他即使如竹坚韧,又是否能扛得住这恶势力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呢?
11、写这首《夜雪》时,白居易45岁了,任江州司马。当时因上书直言论宰相武元衡遇刺一事,遭到朝廷佞党陷害,被贬到江州,做了个闲差官,自己愤懑不平,只能用诗排解。诗人究竟是怎么写的呢?
12、“花团夜雪明,叶剪春云绿。风影清似水,霜枝冷如玉”是出自唐·白居易《有木诗八首》其八。这几句大意是:团团花簇像明亮的夜雪,片片绿叶像剪下的春云,风里的树影像水一样清澈洁白,经霜的枝柯像玉一样寒凉晶莹。据李时珍讲:“岩桂,俗呼为木犀,其花白者为银桂,黄者为金桂,红者为丹桂。”白居易此诗所写的桂花四季飘香,花团雪白,当是开白花的“四季桂”。这是一首借桂自喻的寓言诗,通体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中唐以后,朝廷中党争激烈,诗人不愿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他要保持自己的芳洁,不肯与小人为伍,诗中的银桂即诗人的身影。
13、下雪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别说文人骚客了,就连我们普通人遇见纷纷扬扬的大雪的时候,也非常兴奋。面对这上天赐予的精灵,前人留下了很多瑰丽的诗篇,但是白居易这首诗,却以其朴实的语言,另辟蹊径,成为众多咏雪诗词中的奇葩。
14、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但诗歌前半部分并未点明送别事,只在最后一句点出“又送王孙去,萎萎满别情”,可见言草实则为言情做铺塾,借景抒情,以草示人,用枯荣交替的野草暗示自己和友人之间的聚散。
15、精彩之余呢,诗歌要借景抒发什么样的心情呢?我们先了解一下诗人的创作背景。
16、《夜雪》只是其中的一篇而已,不过虽然篇幅短小,却写得耐人寻味,波折委婉,有一种曲径..."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白居易的诗歌多以通俗易懂见长,这首诗也不例外,睡着睡..
17、这首写雪的诗,也是托物诗,总要有所寄托才是。白居易的一生创作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入仕途、丁忧回乡、遭贬江州、历职京杭”,而遭贬江州(815年)是他诗词生涯的一个重要的分界点。
18、江西美术专修学院(www.jxmyedu.com)
19、⑴讶:惊讶。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20、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
四、夜雪白居易赏析100字
1、第一句:“已讶衾枕冷”,“讶”字,写出了语气和神态,写出了大动作,大反应,写出了强烈的感情,以人的反应侧面烘托着“雪”之“大”。“冷”字,写出了触觉(人之感觉),写出了天气特点。“衾枕”意象,对应题目中的“夜”。“讶”“冷”二字,从效果上写雪;“衾枕冷”,于矛盾中见出诗人的匠心:衾枕,即被褥,这里借指“被窝”。通常情况下,被窝是暖和的,这里却说“被窝冷”,这是不合常理的,是矛盾的。诗人用“衾枕冷”表达大雪的“严寒”,侧写雪天之冷。很妙!这一句写室内,写人,写人的活动,写人的惊叹,写雪天之冷。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有异曲同工之妙。
2、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3、2016庐山艺术特训营
4、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冬天所作。诗人当时45岁,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任江州司马。我想我们都还记得那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在《琵琶行》这首诗中,诗人说自己是“天涯沦落人”。那么“天涯沦落人”的心境是什么样的呢?带着这样的人生背景,我们回头再看一看《夜雪》这首诗,就能完全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了。
5、很清新很自然的一首小诗,讲述了自己在一个雪夜里醒来,判断夜与雪的灵感,自然天成,无须雕饰。好诗!
6、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7、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8、《夜雪》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小诗。
9、“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10、已讶衾枕冷,负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首诗是从(感觉)、(视觉)、(听觉)角度来描写夜雪的。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谪居江州时孤寂的)心境。
11、触觉:第一句,从诗人感觉到天气变寒来突出雪之冷。
12、这首五绝作于任江州司马时。是说,夜间忽觉被窝里有点冷,继而看见窗户发亮,原来是下雪了;时时听见竹子被压折的声音,方知雪下得很大。觉衾寒窗明,而知有雪,闻折竹之声,而知雪重,写来曲折有致,构思巧妙,别具一格。就景写景,又景中寓情,“冷”、“夜雪”和“折竹声”,委婉传出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无限感慨。
13、31省2000+高中学校的支持认可
14、”复见窗户明”,雪依然没有露面,只是转为视觉的角度来写。本来夜已深,夜色应该是黑漆漆一片,但是诗人抬眼看窗户,却发现窗户白亮。这正是积雪很大很厚,反射的光给黑夜带来了光明。
15、“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6、古风泊客┃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17、公益读写,全程免费,还有证书奖品
18、首句“中”衾“和”枕“表明了时间是晚上。半夜里惊”讶”于”冷“,则暗合了雪。紧扣诗题”夜雪“。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刚下雪的时候,气温不会下降,只有下过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感受到雪的威力。这里的”冷“则暗示出雪不是初降,而是下了很久。雪本来就是无声无息的,一个”讶“字表明作者根本就不知道,这些都是通过诗人的感觉描写的。
19、整首诗为我们呈现出了冷寂的氛围意境,这已经很能为我们说明诗人的内心世界了。如此,我们也能明白,诗人为何会把一位弹琵琶的歌伎引为知己,写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名句了。江州之贬成了白居易人生的转折点,他由前期的“兼济天下”,转为后期的“独善其身”,从这首《夜雪》中已见端倪。
20、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全诗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五、白居易夜雪解释
1、赏析白居易说,想来此时的夜已经很深了,我知道外面的雪一定是下得很重了。因为时不时的,就听到外面竹子折断的声音。
2、字词典故“衾qin1”:被子。
3、“复见窗户明”是从视觉写雪。虽然是从视觉写,但依然是侧面描写,因为诗人看到的是“窗户明”,而不是“雪花白”。在无光的漆黑夜晚,雪能把窗户映照得明亮一片,非大雪厚雪不可。这一句也是人的正常反应,紧承上一句而来。假如是我们碰到这样的天气,晚上睡觉被冻醒,总要爬起来看一看怎么回事:这鬼天气怎么这么冷?看见窗户明亮,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4、夜雪(唐)白居易yǐyàqīnzhěnlěng已讶衾枕冷,fùjiànchuānghumíng复见窗户明。yèshēnzhīxuězhòng夜深知雪重,shíwénzhézhúshēng时闻折竹声
5、《夜雪》立意独特,构思精巧,反复吟诵,更叹诗人深厚的文字功底,全诗自然流畅,不曾雕饰,似是写实,却又不仅如此,诗人彻夜无眠的聆听雪压竹折的声音,还映射着他的孤寂与落寞。全诗短短二十字,无一字一句直接写及如何下雪,却句句紧扣诗题,从各个不同侧面衬托出夜间下雪的情景,可谓另有云天之妙。
6、第二句:“复见窗户明”,“明”字,写出了视觉效果,与“夜”的“黑”形成鲜明对比,点示了一个有特点的情境——“雪夜”之“境”——窗户由于(雪)反光而显得明亮。“窗户明”,以“小”写“大”——它引发的联想是整个大地的一片银亮、清冷。(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小写大”。)
7、这首诗如果仅仅是在写雪,也就称不上千古名作了。
8、这首五绝作于任江州司马时.是说,夜间忽觉被窝里有点冷,继而看见窗户发亮,原来是下雪了;时时听见竹子被压折的声音,方知雪下得很大.觉衾寒窗明,而知有雪,闻折竹之声,而知雪重,写来曲折有致,构思巧妙,别具一格.就景写景,又景中寓情,“冷”、“夜雪”和“折竹声”,委婉传出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无限感慨.
9、次句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雪深,是积雪的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10、这首诗只有二十个字,却完美地描绘了一幅洁净、静谧的雪夜图画。
11、赏析:白居易说,想来此时的夜已经很深了,我知道外面的雪一定是下得很重了。因为时不时地,就听到外面竹子折断的声音。
12、“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说明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表明雪下得大、积得深,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烘托,句句写人,却处处见出夜雪。
13、全诗布局井然,层层推进,从触觉、视觉、听觉三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结尾句以有声衬托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隽永清新,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也将诗人彻夜无眠的孤寂表露无遗。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帖,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体现出白居易诗歌一贯的风格。
14、『古诗词欣赏』水仙子·夜雨▏徐再思
15、全诗布局井然,层层推进,从触觉、视觉、听觉三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结尾句以有声衬托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隽永清新,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
16、诗人彻夜无眠的孤寂也表露无遗。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体现白居易诗歌一贯的风格。
17、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这首诗朴实自然,诗境平易,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18、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19、讶:惊讶。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20、《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