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用典故的诗句
1、曹操《短歌行》一诗最后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说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也”。意思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有识之士。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他念叨的是如何让贤士归依自己;一顿饭要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缓而失掉了人才。诗人巧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不凡气度来勉励自己,以求一统天下伟业的实现,可谓用心良苦。
2、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3、典故是:“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4、在《史记》的记载里,此次贾谊被召见之后,即被拜为梁怀王太傅,足可见出汉文帝对贾谊的再次重用。但李商隐《贾生》“反其意而用之”,抓住“不问苍生问鬼神”一细节,认为汉文帝同贾谊所谈的只是与世无补的怪力乱神的事情,而不是关乎苍生社稷的大事,汉文帝明知贾谊才调无伦却不能用之。李商隐反用典故,借古讽今,批评当时统治阶级荒于政事,同时也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感慨。
5、全本《毕淑敏散文》整理汇总
6、(太阳贪战)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碧天万里无云,空劳倦客身心,恨杀太阳贪战,不教红日西沉。”
7、此外,李白显然是以“任公子”自比的,但是此处并非“正用”——像任公子一样钓一条大鱼,体现大干一番的豪情;而是“反用”——当下是盛世,水中无巨鱼,任公子也要放下鱼竿了,流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自然又蕴含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子的惆怅。
8、(挥戈再昼)李邕《日赋》:“愿挥戈兮再昼,俟倾藿兮长安。”
9、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陈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后被视为亡国之音。如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0、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11、辛弃疾用春意阑珊和美人遭妒,来抒发自己政治上不得意的心情,同时也告戒朝中当权者: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得宠一时,也归于尘土了。
12、译文: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13、这个分句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
14、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辞海》、《辞源》为“典故”一词立了两个义项:一是典故一词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我们今天所讲的典故当然用的是典故的今义。典故的今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作“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辞海》、《辞源》的释法与此有类,说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15、“用典”包括“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
16、————/END/————
17、(释义)鲁阳公以戈挥日,使快要落山的太阳向后退了三座星宿的位置。后遂以“鲁阳挥戈、挥戈鲁阳、鲁阳回日、挥日、回日、鲁人回日、戈回日、戈挥日、日挥戈、挥戈退日、回天倒日、鲁日、挥戈再昼、鲁阳戈、鲁戈”等称誉雄伟的气势、气魄;或表示珍惜时日;用“太阳贪战”表示时间过得甚慢。
18、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19、写作议论文时,可明确引用前人之言或事,以引出观点,或证明观点;写作游记类散文时,可以引用名人故事、名人诗文、神话传说,以彰显所写之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写作历史文化类小品文时,常常需要广征博引,明用典故。
20、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二、关于反义词的古诗
1、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2、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3、 朝闻道,夕死可矣!
4、(鲁阳戈)薛道衡《奉和临渭源应诏》:“微臣借暮景,愿驻鲁阳戈。”司空图《有赠》诗:“试问羲和能驻否?不劳频借鲁阳戈。”秦松龄《杂感》诗之一:“坐算几闻黄石略,战酣谁奋鲁阳戈。”
5、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是一首干谒诗,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6、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7、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8、所以作者最后寄语同时诸人,早日绝裾而去,免受覆巢之害。
9、事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杨意:杨得意的省称。抚:抚弄。凌云:指司马相如的《大人赋》。杨得意是汉武帝时一位掌管天子猎犬的官员,向武帝推荐了司马相如。
10、正例:最出名的就是三国时期的桃园三结义了、还有典出>:吐谷浑的首领阿豺有二十个儿子。一天,阿豺对他们说:“你们每人给我拿一支箭来。”他把拿来的箭一一折断,扔在地下.隔了一会儿,阿豺又对他的同母弟弟慕利延说:“你拿一支箭把它折断。”慕延利毫不费力地折断了。阿豺又说:“你再取十九支箭来把他们一起折断。”慕延利竭尽全力,怎么也折不断。阿豺意味深长地说:“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单独一支容易折断,聚集成众就难以摧毁了。只要你们同心协力,我们的江山就可以巩固。”后人用“阿豺折箭”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团结就是力量。
11、《世说新语》:晋明帝小时候坐在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就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和太阳哪个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从没听说过有人从太阳那边来,所以这样说。”元帝感到很惊讶。
12、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13、全本文学小说《无法悲伤》整理汇总
14、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15、秦观《鹊桥仙》全词引用的是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可词人不落前人之窠臼,从一个新的角度诠释故事,赋予古老的故事以全新的内涵。“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洗嗟叹悲戚之态,突出牛郎织女难得一见的珍贵,从而引发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一个颇具哲理意味的命题。显然,词的立意较之于其他同类作品,胜出了一筹。
16、活用,是用前人具有典型意义的语辞,融化到自己的意境或形象中,成为具有新的含义的艺术语言。
17、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18、“用事”可分为直用、活用和反用。
19、首联前半句典故出自白居易《长恨歌》:
20、要想破解“用典”之秘、准确赏析其艺术效果,其实不难,从字面上看,“用典”包括“用”和“典”,就是“怎么用”和“用了什么”。
三、反语古诗名句
1、“邺水朱华”两句是写宴会之文,意思是说,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就像当年的曹植,写出“朱华冒绿池”一般的美丽诗句,其风流文采映照着谢灵运的诗笔,意谓可以和谢灵运相比。
2、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一个宫室。是皇帝办公之处。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汉文帝曾把他召回,在宣室接见了他。指自己不知何时才能受到皇帝的召见。
3、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4、文后问“诗中运用了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任公子”的典故有些同学会感到陌生,好在题目中对最后两句诗有注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5、《韩诗外传》第一卷第九章、《新序·节士》、《史记·仲尼弟子传》、《高士传》等均载此事。
6、“反用”则恰恰相反,作者的情感与典故原意是反的。比如李益的《塞下曲》:
7、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8、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9、还珠古时合浦盛产珍珠,地方官员很贪,使当地百姓大肆采珠,珠蚌产量越来越少。东汉的孟尝到这里做太守,革除贪污流弊,合浦又盛产珍珠了。故以“还珠”比喻官吏为政清廉。
10、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列传第六十二文苑)
11、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文多不录。
12、关于“用辞”,也可以分为借用、活用和反用。
13、(原宪室)李白《白马篇》:“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
14、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15、译文: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
16、风骚原指《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17、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18、(典源)《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通“挥”)之,日为之反三舍。”
19、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20、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四、运用反语的古诗词
1、“诗话词话”栏目:
2、诗人就必须要把句法精炼,用越少的字数来表达越多的意思,同时声调、韵律也不能被打破,字数少了要做对偶、找对子也相对容易啦。
3、所谓“典故”,一是指过去的典章制度和历史掌故,二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如果不是东风给周郎方便,铜台中深锁的就会是二乔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5、(鲁人回日)江淹《萧拜太尉扬州牧表》:“徒怀汉臣伏阙之诚,竞无鲁人回日之感。”
6、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7、为您拂去几丝生活的浮躁
8、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9、这首诗颇受欢迎,也基本算是逐句用典了,看起来很简单,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这些玩意儿有谁不懂啊。但是,李商隐的诗就有这么个特点,哪怕逐字逐句给你讲清楚了这些典故的来历和含义,你还是很难理解诗的本意。
10、龙门:据《后汉书•李膺传》载,李膺当时名声很大,被他接待的读书人,感到庆幸,称为登龙门。后来往往把登龙门用来比喻士人忽然得到的荣耀。
11、长城《南史·檀道济列传》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说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12、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13、暗用,即在文中不加说明,化典入文,但读者通过自身的阅读积累或联系上下文能明白此处使用了典故。
14、亦有陈东泣上书,陈东心似武陵渔。缘溪行为求鱼计,冒死谏成得意初。荒谬几人称陆贾,忠诚何处觅包胥?茫茫大陆沉将了,寄语诸公早绝裾。
15、这首诗开头诗人写友人盛情宴送与自己痛苦心态,于是“拔剑四顾”,悲从中来,心绪茫然。而茫然的心绪与友人的盛情形成极大反差,曲折反映出离京时思绪起伏不定的心态,揭示出世路艰险在他心灵上投下的阴影,从侧面切入了本题。
16、张季鹰“见秋风起”,“遂命驾而归”。而辛弃疾此处反其意而用之,纵使西风吹拂,自己又怎能像张季鹰那样回归故里呢?
17、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鲙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18、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19、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20、考场上,无法正确赏析“用典”手法的症结有二:没发现“用典”和“反用”情况下理解错误。
五、什么叫反用典故
1、这首诗,我想可以算是成功的。因为放诸今日之网络,它的批判讽刺,仍不过时。
2、梁扬,《辛词用典问题初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4月
3、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4、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5、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6、三尺①指剑。剑约长三尺,故为剑的代称。如《汉书·高帝纪》:“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②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如“枉用三尺”。
7、胡说八道húshuōbādào(解释)没有根据或没有道理地瞎说。(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龙门远禅师法嗣》:“秘魔岩主擎个义儿,胡说乱道,遂将一掴成齑粉,散在十方世界。”(结构)联合式。(用法)含贬义。形容人说话没有根据。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正音)说;不能读作“shuì”。(辨形)胡;不能写作“糊”。(近义词)胡言乱语、信口开河、胡说乱道(反义词)有凭有据、言之有据(辨析)~和“胡言乱语”;都有“毫无道理地瞎说”的意思。但~多用于口语;“胡言乱语”多用于书面语。(例句)(1)我母亲也怕起来;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2)星期日的上午;不得不坐在教室里听那个主教的~;也是一件苦事。
8、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说整阙用的全是周瑜破曹的故事,词人多层面地展示了周瑜的飒爽英姿,特别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周瑜雄才大略的非凡风采跃然纸上。词人讴歌周瑜的丰功伟绩,折射出词人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真切渴望。
9、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
10、好啦,诗词中的典故就说到这里,总结一下:
11、抱柱相传古代名为尾生的男子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最终淹死在水里。后以“抱柱”比喻坚守信约。如李白《长干行》:“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12、“正用”就是作者的情感与所用典故的原意保持一致。比如前面说到2008年浙江卷考查的《日暮倚杖水边》,屈原正直爱国,白居易忧民忧时,作者以被贬异乡的屈原、白居易自况,他们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博大胸怀、坚贞节操自己也仿佛一从中表达高洁秉直的信念和壮志难酬的苦闷,这就是“正用”。
13、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高山流水"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觅、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阳春白雪,是春秋时期“乐圣”晋国的师旷所作,出自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的琵琶曲,其特点是综合应用琵琶文曲、武曲的表现手法和演奏风格,常跟“下里巴人”对举。
14、百勺说诗之十八(中)|第310期
15、在白居易《长恨歌》最后一部分,运用浪漫的想象,在临邛道士的帮助下,在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杨氏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而李商隐《马嵬》(其二)反用典故,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著一“徒”字,讥讽之意可谓明显。
16、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17、《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18、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9、唐朝的大诗人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说:“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站得最高。”
20、重视注释,破解“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