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牧童的古诗六首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2、释义: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切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发展具有普遍性。也可以是运动的绝对性。借为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借代的修辞方法,即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4、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5、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
6、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7、雷震《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8、一朝辞蠹简,万里试牛刀。 —— 林鸿 《 送陈主簿稔之延平 》
9、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10、作债税牛犁,为事不忠直。 —— 寒山 《 诗三百三首 》
1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2、犬误随行客,牛偏识牧童。 —— 杨万里 《 宛陵道中 》
13、唐代诗人储光羲的《牧童词》:“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
14、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15、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16、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17、《所见》作者是清朝文学家袁枚。
18、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 杜牧 《 九日齐山登高 》
19、旷野牧童:谢华铭兄——回敬李华铭兄为弟作《史记》,小诗一首以表谢意。
20、杜预春秋癖,扬雄著述精。在时兼不语,终古定归名。
二、关于牧童古诗词三首
1、〈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牧童〉刘驾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2、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3、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 刘禹锡 《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
4、牛头努目瞋,出去始时晌。 —— 寒山 《 诗三百三首 》
5、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6、王昌龄,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7、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鲁迅 《 自嘲 》
8、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9、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10、自古至今,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田园牧歌式美好生活的蓝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情享受这淳朴、安闲、洒脱的田园生活,连神仙吕洞宾都心向往之。愿我们把“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的美好永留心田。
11、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 —— 杜甫 《 牵牛织女 》
12、吕岩(713~741),字洞宾(即吕洞宾),河中永乐(一云蒲坂)人,唐末、五代著名道士,约唐僖宗乾符初前后在世。咸通初中第,两调县令。黄巢之乱爆发后,携全家到终南山,放迹江湖间,转而学道,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相传他后来在长安酒肆,遇到仙人钟离权,遂得道,不知所终。这就是民间盛传的“黄粱梦”故事,许多小说家戏曲家,都取这个故事为小说、戏曲的题材。吕岩所作的诗,流传很多,全唐诗辑为四卷,流行于世。
13、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内容非常的繁杂。从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开始,就形成了多个文化流派。在两千多年的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厚的历史印记。长期以来,儒家佛家和道家三教合流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和文化现象。
14、《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15、村晚:乡村的傍晚。题目点明了地点和时间。
16、(译文):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17、城形类北斗,桥势似牵牛。 —— 萧贲 《 长安道 》
18、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 李绅 《 宿扬州 》
19、峰如连牛亦奇哉,岂谓河自峰腰来。 —— 冯敏昌 《 河津观龙门歌 》
20、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三、有关牧童的古诗十首
1、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2、思还本乡食牦牛,欲语不得指咽喉。 —— 王昌龄 《 箜篌引 》
3、不学田舍翁,广置牛庄宅。 —— 寒山 《 诗三百三首 》
4、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 李白 《 秋浦歌十七首 》
5、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6、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牧笛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7、洗足柳遮寺,坐禅花委苔。唯将一童子,又欲上天台。
8、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9、老子骑牛沙上去,仙人化鹤苑中还。 —— 汪元量 《 函谷关 》
10、绿草长满了池塘,水几乎溢出了塘岸。彤红的落日半挂在山腰,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11、农告西成将洗车,牛在田兮郎不家。 —— 曹家达 《 洗车雨 》
12、旁古无寸寻,一上戛牛斗。 —— 李贺 《 赠陈商 》
13、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 白居易 《 卖炭翁 》
14、数稻兮登场,牵牛兮入屋。 —— 崔敦礼 《 田间辞三首 》
15、烟光牛渚外,秋色雁行边。 —— 蒋冕 《 题画 》
16、丈夫莫恨功名晚,剑气时高射斗牛。 —— 张嗣纲 《 初度自述 》
17、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18、今日旗亭折杨柳,龙泉如虹射牛斗。 —— 黄仲昭 《 壶山惜别送郑惟廉归常山 》
19、“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只有干净如孩童般的心灵,才能毫无欲念地感受自然的美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0、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四、有关牧童的古诗
1、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2、释义: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3、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
4、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5、出自:唐代·吕岩《牧童》
6、壁立如屏翰,文连并斗牛。 —— 王希文 《 为母舅谢东园公题良平芝山八景 》
7、釜已游鱼鳖,涯难辨马牛。 —— 陆葇 《 自丰城抵万安江水大涨 》
8、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牧童
9、通过对稚子脱冰、穿线、敲冰和冰块落地等情景的描写,表现出孩童生活的无限乐趣和诗人对孩童的喜爱之情。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10、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1、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12、何许数声牛背笛,天涯芳草正斜曛。 —— 周权 《 晚春 》
13、不如牛与羊,犹得日暮归。 —— 贾岛 《 句 》
14、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 —— 屈大均 《 秣陵 》
15、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6、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17、月有微黄篱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 —— 蒋捷 《 贺新郎·秋晓 》
18、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9、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0、《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五、描写牧童的古诗有哪几首
1、钟傅原本是一个书生,因李宪推荐做了兰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顺,多次被降职。钟傅在镇守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的时候,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钟傅不信。牧童应道人之请,即兴作下此诗。
2、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3、一朝移根忽我寄,伧父邪许牛车胜。 —— 李锴 《 古藤歌 》
4、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5、”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6、握牛兮谁歌,和之兮余舞。 —— 崔敦礼 《 田间辞三首 》
7、湍似黄牛去,涛从白马来。 —— 李峤 《 江 》
8、衔:口里含着。此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9、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10、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1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还有脱和卧卧,写出了牧童睡觉的畅意与舒畅。
1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 雷震 《 村晚 》
13、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4、(以上内容可上下滑动查看)
15、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16、清朝袁枚所作《所见》。全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这首诗创作的时间就是诗人袁枚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时称“随园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曾官江宁知县。为“清代骈文八大家”、“江右三大家”之文笔又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17、要衣须破束,欲炙须解牛。 —— 李咸用 《 长歌行 》
18、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 —— 杜牧 《 村行 》
19、③弄:逗弄,逗引。三四声:不多,表示笛声断断续续地传来。
20、养得一牸牛,生得五犊子。 —— 寒山 《 诗三百三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