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关于牧童的古诗
1、第四句更是非常精彩,“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以地为床以以地为床以天被、为帐篷。周围乃是一片苍茫大地,牧童和老牛在一起,就是他生活的全部,躺下来看到天空一轮明月。
2、相比儒家在古代被奉为正统思想,佛家是来自国外的文化传播,道家思想可谓是我们国家最原汁原味的文化体系。从老庄哲学发端开始,虽然历史上极少有哪一个朝代真正把道家思想作为立国之本,但是却并不妨碍它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播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至少延续几千年,从未断层。
3、(学古诗)望岳——杜甫
4、袁枚出生于贫困家庭,但是他天资聪颖,7岁开始作诗文,12岁考中“秀才”。21参加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是当时200多位考生中,最年轻的一位。
5、一竖忽然起,恐牛残豆苗。
6、“牧童骑黄牛”:一个放牛的孩子骑在黄牛背上。
7、(学古诗)游子吟——孟郊
8、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9、我们来看吕洞宾的人生经历,同样也是经历科举不利。既然在仕途上无法获得长进,那就在归隐当中寻求生命的真谛。而后他最终羽化而登仙。
10、作者简介: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清代诗人、散文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
11、唐杜甫《天池》诗:“九秋惊雁序,万里狎渔翁。”清王韬《淞滨琐话·画船纪艳》:“停泊处如鱼贯,如雁序,粉白黛绿,列舟而居。”唐李白《天长节度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鹤发之叟,雁序而进。”王琦注:“雁序,雁之飞也,若有行列,先后之序不相紊乱。”唐高适《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诗序:“族弟秘书,雁序之白眉者,风尘一别,俱东西南北之人。”宋楼钥《祭叔父郴州文》:“雁序雕零,门户亦替。”清柯煜《赠沉鲁瞻》诗:“客馆因依同鴈序,霜天酬唱作龙吟。”。
12、石鼓歌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13、清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14、所以前面的这两句唐诗,显然就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概括所看到的场景。也是为后文当中主人公的出出现做好铺垫。果不其然,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就写牧童吃饱了饭以后,就已经是黄昏时候。
15、回复“唐诗”、“宋词”,即可查询诗词。
16、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17、——清 袁枚《所见》 翻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羃羃黄云麦垅秋,牧童横笛倒骑牛。
18、(学古诗)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19、他没脱蓑衣,就躺下来观赏高空中的明月。
20、牧童作者:卢肇朝代:唐体裁:七绝牧童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二、写关于牧童的古诗有哪些
1、描写牧童骑牛的诗句
2、翻译:分别后再次相逢着重着谈话,牧童骑在黄牛上吹着横笛。
3、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
4、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5、千万考生的语文高效提分平台
6、别后相逢重着语,牧童横笛倒骑牛。——宋李弥逊《访雪峰真歇禅师》
7、牧童 牧童见人俱不识,尽着芒鞋戴箬笠。
8、田家元日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9、(学古诗)天净沙·秋——白朴
10、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11、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12、蒿里 牛羊窸窣,时见牧童儿,弄枯骨。
13、(学古诗)劳劳亭——李白
14、(学古诗)出塞——王昌龄
15、过骊山作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6、(学古诗)明日歌——钱鹤滩
17、记录着一个国家渊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18、岳阳别张祜 半夜州符唤牧童,虚教衰病生惊怕。
19、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20、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三、关于牧童的古诗句
1、《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2、《清明》——杜牧(唐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所见》——袁枚(清代)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田家元日》——孟浩然(唐代)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村晚》——雷震(宋代)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山中》——李涉(唐代)无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隔林呼不应,叫笑如生鹿。欲报田舍翁,更深不归屋
3、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4、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还有脱和卧卧,写出了牧童睡觉的畅意与舒畅。
5、途中春 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6、(学古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7、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8、“弄”字营造出无限的情趣,把晚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得活灵活现,充分表现出晚归的牧童劳作一天后,轻松闲适的心境。达到了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的效果,创设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又用“六七里”和“三四声”这些不确指的数字,突出原野的辽阔和乡村傍晚的宁静。“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这两句描写了牧童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则食,困则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9、闲步 樵人相见指惊麏,牧童四散收嘶马。
10、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11、《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村晚》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牧童》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牧童》栖蟾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12、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13、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
14、翻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15、(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16、(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李白
17、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18、⑥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19、翻译: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
20、清代诗人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宋代诗人雷震《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唐代诗人吕岩《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唐代诗人栖蟾《牧童》:“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宋代诗人黄庭坚《牧童》:“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四、关于写牧童的古诗大全
1、“新课标大语文”用心做教育
2、空灵山应田叟 牧童唱巴歌,野老亦献嘲。
3、(学古诗)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4、(学古诗)易水送别——骆宾王
5、个人愚见是指牧童骑着牛。虽然在《清明》这首诗中没有明确表明,但一般的古诗词中和古代的画中,牧童总是和骑牛、吹笛、捕蝉等行为联系在一起,突出的是孩童的纯真。如清代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6、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7、《清明》作者:杜牧(唐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8、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共同构成了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首句一个“铺”字,就将一望无垠的草地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弄”有逗弄之意,格调轻松、欢快,似乎能直观感受到牧童的快乐。末尾两句,更是活脱脱将一个天性自由的牧童形象刻画地淋漓尽致。
9、(学古诗)田间——汪楫
10、——宋 黄庭坚 《牧童》 翻译: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皷腹台前成现句,牧童也解倒骑牛。
11、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1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3、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拓展资料译文:
14、(学古诗)春日——朱熹
15、(学古诗)咏华山——寇准
16、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17、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18、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荫西。
19、所见这首诗中描写了牧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天真快乐的天性。
20、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五、有什么关于牧童的古诗
1、“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④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3、共拈短笛与长鞭,南亩东冈去相逐。
4、归来饱饭⑤黄昏后,不脱蓑衣⑥卧月明⑦。
5、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6、这一首唐诗是吕洞宾流传下来为数不多的作品之一。却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也让我们能够更加懂得道家文化道家文化之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7、本栏目由中共佛山市委宣传部、佛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佛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办公室、佛山电台花生宝贝共同出品。
8、——宋 释心月《钱泉都庄偈》 翻译:皷腹台前有着现成的诗句,牧童也解开束缚倒下骑着黄牛。落日断霞连岳顶,牧童归去倒骑牛。
9、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菊酒携山客,萸囊系牧童。
10、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同样的这里有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从这两句中,我们能得到鉴赏诗歌有一个小小的诀窍了吗?对了,就是抓住动词。往往一个好的动词是胜过一百个形容词的。
11、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牧童》刘驾
12、吕岩〔唐〕(约公元八七四年前后在世)一名岩客。字洞宾,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初前后在世。相传他后来在长安酒肆,遇到仙人锺离权,遂得道,不知所终。这就是民间盛传的“黄粱梦”故事,许多小说家戏曲家,都取以为小说、戏曲的题材。
13、(学古诗)题诗后——贾岛
14、《牧童》这首诗的作者吕岩,又名吕洞宾,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著名道士。他自称“回道人”,世人称其吕祖或纯阳祖师。吕洞宾是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
15、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16、小朋友,你们是否到大森林里面玩耍过呢?在草地里打几个滚,听虫鸣鸟叫,看蝴蝶飞舞,总是忍不住跳起来捕捉蝴蝶、蜻蜓。
17、(学古诗)嫦娥——李商隐
18、(学古诗)小儿垂钓——胡令能
19、看完了名师的解析,快拉到文首,跟着谭玉洁老师的声音,再次品读本诗!
20、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