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的说说
1、中国佛教缩影,清凉山水胜境。
2、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3、苦才是人生,痛才是经历,累才是工作,变才是命运,淡泊,就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达观;就是“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然。淡泊之人,得意时不张扬,失意时不消沉;处顺境不失态,处逆境不失志;遇事沉着冷静,待人宽厚优雅;对成败得失一笑置之,对兴衰荣辱淡然自若。
4、佛曰: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5、南传佛教又叫做小乘佛教,主要依据的是巴利文经典,因此又称为“巴利文系佛教”;北传佛教又叫做大乘佛教,主要依据的是梵语经典,所以又称为“梵语系佛教
6、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7、扯远了,回来说说佛教。
8、所谓佛教是指佛的言教,佛陀的教育。“佛”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觉者”或者是一个觉悟的人。
9、起诸善业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10、自性就是一个完全自然的状态,完全放松,没有任何所求,来也自然,去也自然,顺其自然,不取不舍,无求无欲,保持一种安祥的状态。
11、世尊,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
12、下篇讲讲天主教、东正教以及新教之间那些相爱相杀的故事。
13、深入的研究、體悟、修行
14、无论如何选择,只要是自己的选择,就不存在对错后悔。过去的你不会让现在的你满意,现在的你也不会让未来的你满意。当初有胆量去选,同样该有勇气把后果承受。所谓一个人的长大,也便是敢于惨烈地面对自己:在选择前,有一张真诚坚定的脸;在选择后,有一颗不抛弃不放弃的心。
15、罗汉是小乘佛教中的最常用的术语,是指通过不断苦行,到达彼岸的人。在小乘佛教中,罗汉之上只有佛祖。
16、正统的佛教经典并无宣扬美好的词句,有生必有老病死忧悲苦恼!任何宣扬生命是美好的佛教词句皆是后人伪造!
17、……我现在可以告诉你,你在生活当中遇到任何一个人,如果他主动向你宣传佛理,那么他肯定是一个骗子
18、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9、“我也想见佛,但不知佛在何处?”
20、很少有人真正的能夠探索到
二、佛教心情说说
1、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
2、今天,我们运用佛家的语言来说一说《道德经》。
3、佛,是指真正醒悟了的人,代表佛教修行中的最高境界。在小乘佛教中,佛专指佛祖释迦牟尼;而大乘佛教中的佛就很多了,比如代表过去的燃灯古佛,代表现在的如来佛,以及代表未来的弥勒佛。
4、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6、因为这个人他既然是这个宗教里面的,那么他肯定讲的全都是这个宗教的好话,他的目的只是把你吸引过来。
7、——《大藏经》第51卷贤劫七佛传法偈(摩诃迦叶)
8、所以我说,佛学属于一种精英教育。你的智商不到那个程度,根本就领会不了深奥的佛理。
9、不要轻言你是在为谁付出和牺牲,其实所有的付出和牺牲最终的受益人都是自己。人生是一场与任何人无关的独自的修行,这是一条悲欣交集的道路,路的尽头一定有礼物,就看你配不配得到。
10、所以,佛教的孝亲观更为宏大、更为全具。
11、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
12、佛教重视孝道,《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地藏菩萨本愿经》《佛说盂兰盆经》等都是佛门孝经。在佛教的许多小故事中,也体现了佛教最朴素的孝道精神。
13、人于浮世,独来独往,独生独死,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14、如果有一天你想取消关注
15、见过一位女孩,在被男友遗弃时,希望自己能和男友同归于尽,后来,她知道男友早已另结新欢,铁定不可能再回头来爱她,于是她也想通了:既然因缘如此,为了让自己好好地活下去,就不想痛恨他一辈子了。当爱情受到挫折时,应试着化解自己心中的愤怒、不平。
16、由此我想到了耶稣和默罕默德。其实这三位宗教的创始人都不认为自己是神,都不让后世为自己塑身。但为什么后世的弟子就是不听呢?
17、缘,需要很多条件才能成立,若是随顺因缘,不违背真理,这才叫随缘。
18、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19、为什么会出现大乘佛教这样的变化呢?
20、一切如来,身语意业,无不清净。
三、有关信佛学佛的说说
1、人生在世,不可强求,顺其自然,一切随心随缘就好。
2、比如说:有一个人想要去学哲学,他去找佛学大师。佛学大师首先要考查他,看看他有没有资质,看看他有没有智慧。经历过考试之后才会把它收进来。如果水平不行就只能被淘汰
3、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4、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5、佛说: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唐僧本人的水平是一等一的高,但是即便是他最优秀的弟子,水平也只能达到他的一半。所以,唐僧自己创建的法相宗,还没有几代就已经彻底灭绝了。因为质量高的弟子太难找了。
8、男女间的爱,本来就是一种互相的占有。你想占有他,他也想占有你,因为都想占有,所以就分不开了,这样的“爱”,到头来,却只让对方更想逃走。
9、——《大藏经》第51卷贤劫七佛传法偈(拘那含佛)
10、佛教的孝亲观,至宋代逐渐成熟并形成体系,尤以宋代契嵩禅师的《孝论》为标志,把佛教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联系起来,提出了“孝为戒先”的重要命题。说明了佛教之孝重在理,儒家之孝重在行,两者不可分割。
11、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12、茶不过两种姿态,浮、沉;饮茶人不过两种姿势,拿起、放下。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也需要放得下。早安!
13、古人说“相敬如宾”,虽是老生常谈,却是能够维系长久爱情的真正智慧。
14、要想了解某个宗教的方方面面,只能看教外人的客观阐述
15、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1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7、所以学佛从哪里学?从孝亲学起。以孝亲为基础,由此即彼,就能够孝顺一切众生,尊敬社会大众。你能够爱父母,更进一步就能够爱国家、爱众生。
18、所以認為生命在死了以後
19、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20、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着,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四、人生感悟佛教说说
1、自儿子外出后,杨黼的母亲茶饭不香,夜不成寐。听到儿子敲门的声音,母亲喜出望外,从床上爬起,来不及穿衣服,扯过被子披在肩上,倒穿着鞋子,出来给儿子开门。
2、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3、我们都知道佛教起源于印度。
4、我可以告诉大家,天下的圣人是一家,只不过是他们表义的方式不同而已。
5、当然,其哲学基础是其所为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行无常是指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无时不刻都在变化中的,而且都是刹那生灭的,前面的因导致了现在的果,现在的因又会引起后面的果;诸法无我是说宇宙没有主宰,同时我们人对于自我的认识也是虚的,所谓的自我只不过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五蕴就是身和心,佛陀说它是种种因缘和合的结果,当中并没有一个实体叫做“我”,但是我们却把此身心称为“我”;涅槃寂静就是说只有真正悟透的人才能最终超脱,跳出六道轮回,到达彼岸。
6、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悉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7、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都属于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有显宗(汉族地区的佛教),也有密宗(就是藏传佛教,又叫喇嘛教)。
8、(请问,你们理论这么高级,干嘛还摆着功德箱呢?干嘛还让人花几千几万烧高香呢?)
9、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10、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11、那么,我们为什么用佛家的语言来说呢?用佛家的语言,能说得通吗?他们是一家吗?
1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13、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下面名片的字体“供佛的好处”,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14、绍兴最佳学佛寺院厚重的佛教文化成为平水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目。云门书法胜地,历来为文人所重,风景名胜甲于越中。唐人有“越山千万云门绝”之吟叹。寺前青嶂,矗如列屏。秋如万重,灿若褥绣。若耶溪绕门而过;秦望山据背在上。云门寺
15、他怕鬼、怕神、怕下地獄
16、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17、佛教在大约公元1000左右的时候在印度突然“消失了”,这和伊斯兰教的扩张有关系。而传到中国的没想到被发扬光大了。当然中国的佛教是非常中国化了的,诸如讲求顿悟的禅宗之类的。
18、……这种人那其实就像咱们国内的这些国学培训一样。他只不过是成功学的大师,属于一种忽悠者
19、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20、(这就好比你去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的人会说他们的产品不好吗?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他会说的天花乱坠,让你无论如何都相信这是好的)
五、佛学的说说
1、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2、(以下文字略,请听音频)
3、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4、杨黼半信半疑,踏上了回乡之路。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走了一个多月,直到家门口,也没有碰到过这样的人。
5、拜佛,是心诚意敬的将双手合掌,低头弯腰,五体投地。两肘两膝以及额头着地,完成头面接触佛足的最高敬礼,故又称为顶礼。弯腰低头表示谦虚,承认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而当五体投地,接触到大地时,则令人感动于大地孕育众生,负载众生,涵容一切的精神,所以,能怀着感恩心,以饮水思源的心,感谢大地,感谢一切众生。
6、改信宗教,很正常,不必要有理由。基督教徒改信佛教的有,佛教徒改信基督教的也有。宗教应该互相尊重,才是圣人的弟子。宗教应该宽容,谦让,才是好宗教。
7、世上没有不平的事,只有不平的心。不去怨,不去恨,淡然一切,往事如烟。早安!
8、佛家是用神秘玄妙的话语,来表达“关于我们自己的学问”。而道家,特别是老子是用哲学的语言,来表达“关于我们自己的学问”。即使儒家,也是如此。
9、生命给予我们的,不是那些艰难,而是成长,是学会举重若轻,是将曾经无法释怀的那些过往,统统放下。
10、喋喋不休不如观心自省,埋怨他人不如即听即忘。能干扰你的,往往是自己的太在意,能伤害你的,往往是自己的想不开。
11、儒家孝养父母有三个层次: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但佛教孝养父母还有第四层次:孝养父母之智——增长父母慧命,让父母懂得因果,懂得宇宙人生真理,出离轮回,这才是真正的孝。如莲池大师在《七笔勾》里说:“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12、为什么?因为它是以拉人头为主,他需要的是人智商越低越好。因为只有这些人的智商越来越低,他才不会去质疑佛教的庄严性和神圣性。你什么都不用想,只要磕头念佛就能保佑平安,这多简单
13、菩萨是大乘佛教中的术语,是指到达彼岸之后,慈悲为怀,回过头来再帮助别人的人。
14、甜蜜的爱情,往往是最痛苦的。期待、要求,希望得到对方“真心”的对待和付出,可是,这种心是“真心”吗?《金刚经》中有一段话:“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15、佛学越传越少,因为它需要的是智商高的人。而佛教则越传越多,越来势力越壮大。
16、然而,孝不仅是某一朝某一夕的体现,而是应该时刻在心的。佛教素来对孝道极为重视,遍览佛经,佛陀以孝道自行化他的行为十分常见。《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中言,“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四重恩是指:父母恩、国王恩、众生恩、三宝恩。连世尊亦常感叹父母恩重,难于报答,教诲四众弟子要时时念父母恩,报父母恩!
17、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着于生灭,心便能安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悦。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18、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19、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禅语书坊”,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免费收到文章了。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20、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佛教与其他宗教相比,有着自己的特色:首先,佛教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佛教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是依据某种条件暂时聚合而生成的,没有任何事物是可以永恒不变的,这就从根本否定了“神创造万物”的假设。此外,佛教中的“佛”只是对觉悟者的通称而已,“佛”与我们的区别,不是人格与地位的不同,而只是觉悟的时间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