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说中26个师的意思
1、(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2、功在不舍:舍,停。
3、文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两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韩愈在《师说》中用用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其中有关重视孩子教育的句子是“,”。
5、韩愈在文中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由此得出的基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的句子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6、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7、点击蓝字标题,可以看该文言文的详细解释!
8、韩愈曰:“师者,”“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
9、“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0、下面是一位同学对文中语句的译文,请找出其中的错误,并给这位同学提一个关于文言文翻译的针对性建议。
1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
12、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13、(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青)
14、(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15、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16、孔子曰:“,,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17、韩愈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师说》)
18、文中“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两句,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心理原因。
19、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0、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二、师说中师的全部意思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老师
2、(25)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倒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遗,丢弃,放弃。
3、(46)不拘于时:指没有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不以从师学习为耻。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4、(注意蓝色字体的正确书写)
5、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
6、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主张“文以载道”,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7、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8、假:借助,利用。
9、须臾:片刻,一会儿。臾(yú)
10、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韩愈《师说》中最能直接证明这一观点的句子是:“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11、(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1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3、輮以为轮:輮: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一种手工艺)。
14、喜欢,就关注啦!喜欢就转发啦!您的关注与转发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点击下图可直接关注!
15、(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壮)
16、李氏子蟠年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52)之。
17、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18、(2018年课标Ⅰ卷)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19、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20、(5)锲而舍之(表假设或承接)
三、师说中有多少个师
1、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与他。
2、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并加以论述。
3、则必有我师——能向他学习的人
4、3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ú):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觉得是近似谄媚。谀,谄媚、奉承、巴结。
5、“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6、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翻译:因此,无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无论年长年少,知识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存在的地方。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当中,老师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人。不仅仅对于我们的知识有很好的指点作用,而且能够很好的教我们做人的道理。
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学习
8、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原创|高考古文解读系列)
9、(2)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10、韩愈在文中慨叹从师风尚长久不传、人难免产生疑惑的两句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1、顾足下之能,足以自奋;愈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事愧耻而不敢答也。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稇载而往,垂橐而归,足下亮之而已。愈白。
12、惑而不从师——从师,跟随老师学习
13、足下年少才俊,辞雅而气锐,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今乃乘不测之舟,入无人之地,以相从问文章为事。身勤而事左,辞重而请约,非计之得也。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若愈之愚不肖,又安敢有爱于左右哉!
14、例如:《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15、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16、(23)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读,通“逗”。
17、当“师”作名词时。
1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9、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
20、53古文:一般指先秦两汉时期与骈文相对的散文。
四、师说中26个师的每个意思
1、因此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实现到达千里之外;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聚成江河大海。千里马一跨越,也不足十步之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可以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的走。
2、(定语后置,“利”,“强”是定语)
3、例如:宋·苏轼《石钟山记》: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4、常:固定。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指真正有修养、有智慧的人,总是多方求师,虚心好学。这句话出自唐•韩愈《师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5、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6、金石可镂:金:金属。
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8、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9、(47)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
10、如要从下面三幅韩愈像中选一幅作为《师说》的插图,你会选择哪一幅?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11、(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12、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圣益圣,愚益愚
13、《师说》中韩愈针对有人不知道断句要问老师,有疑难问题却不愿请教老师的现象,作者的评论是“,”。
14、(9)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听见,引伸为懂得。道:儒家之道。
15、(3)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16、(28)相师:互相学习。
17、(8)擅长某种技术或在某个领域里有特殊技能的人。
18、——[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求阙斋读书录》
19、堆积土石变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水流汇积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诞生了;积累善行从而养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就可以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20、“我一直以来都是年级和专业的拔尖,始终在用自己的视角去思考问题。而我现在带的孩子有很多是艺考生,基础相对较薄弱。支教生活让我能够充分理解起步较慢的学生的思维模式,也能共情他们的心态情绪。在讲课过程中,我会代入他们的思考方式,力求用更浅显易懂的方式帮助他们消化知识点。”
五、师说中26个师字意思用法全部
1、(30)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58古道:指古代拜师求学的传统。
3、(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51如是而已:像这样罢了。如是,像这样。而已,罢了。
5、如:《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6、唉,古代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
7、例如:《尚书·大传》: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十都而为师,州十有二师焉。
8、朱熹《朱子考异》:余观退之《师说》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其言非好为人师者也。学者不归子厚,归退之,故子厚有此说耳。
9、大三暑假,送室友,坐高铁,临上车前我说:我去买几个橘子,你就站在此地,不要动。室友愣了一下,说:你什么时候都不忘占我便宜。
10、清代著名“书痴”林云铭这样评价《师说》:“公以道自任,故以师自处。是篇以‘耻’字作关纽,而以古今之不同,与‘传道’‘受业’‘解惑’等字面,前后穿插,细玩当作六段。”林云铭所谓“六段”是什么?能否借鉴韩愈笔法,以“说”为题写一篇文章?
11、《师说》中“师”字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
12、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13、韩愈作《师说》的时候,有人以为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大致是可信的。这年韩愈35岁,刚由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为四门学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
14、但他早已有名。他所提倡和不断实践的古文运动,在那一两年内,正走出少数爱好者的范围,形成一个广泛性的运动,他俨然成为这个运动的年轻的领袖。他用古文来宣传他的主张。
15、跂:提起脚后跟。
16、两年的时间,张倩倩除了为孩子们提供课本上的教学,也开设了各种地理小课堂,希望让他们了解到关于大山外更广阔的世界。
17、(状语后置,“于物”是状语)
1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表面含义是,尊师重教的古风不复存在,从中可见一斑。要想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必须联系前后文才行,详解如下:
19、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0、水:指游泳。名词,用作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