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散文风原文
1、“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2、[18]杨绛:《〈杨绛文集〉自序》,参见《洗澡·前言》及《洗澡之后·前言》,《杨绛全集》第1卷,第2453页。
3、[55]参见亚理斯多德:《诗学/诗艺》,罗念生、杨周翰译,第13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4、我一直想我为什么喜欢杨绛,如果并不喜欢她的文章。正如我喜欢《围城》却对钱钟书不感冒一般。我喜欢的是杨绛身上恬静隐忍的性格。杨绛出身名门、才华横溢,可她并不持才傲物、放浪不羁。年幼求学时本本分分读书、勤勤恳恳上进,嫁为人妇便安心相夫教子、下厨房入厅堂皆无怨言,晚年亲人相继离去亦耐得住寂寞,安心整理书稿,做后亡人应尽之事。感觉她在人生的任何阶段皆无怨言,女儿、妻子、母亲、先生各个角色应对自如。她也曾经历逃难、饥饿、十年浩劫,我想夜阑人静时她也曾哭泣、懊恼、怨恨过,可她视于人前的总是平静——从心底里发出的平静——无论是在文字中还是在镜头前。(杨绛散文风原文)。
5、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散文风原文)。
6、《走到人生的边上——自问自答》(散文集),商务印书馆于2007年、2008年分别出版。
7、1911年7月17日,杨绛生于北京。1923年,杨绛在启明上学,举家迁苏州。1928年,杨绛一心一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但南方没有名额,杨绛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1932年,从苏州东吴大学到清华大学借读,并认识钱锺书。
8、杨绛创作《洗澡之后》“把故事结束了”的想法,可能缘自她翻译《堂吉诃德》时得到的启发。第二部“前言致读者”中,塞万提斯就提到了自己对于有人托名写《堂吉诃德》续篇的痛恨,这是他继续奋笔疾书的动力:“书上继续描叙堂吉诃德的事,直到他逝世入土。这样就没人敢再捏造些事情来污蔑他。他所干的事已经够多……不用别人再多事。”[28]这种不愿自己文字生涯受到外界无端干扰的思想,几乎就是杨绛本人心绪的写照。从当代文学批评来看,作品文本的“多义性”不再依赖于作者意图的阐发和限制。文本面向读者的开放姿态,往往使得作者如同唯一真理般的权威地位得到消解。杨绛在百岁之龄,深居简出,以“宅女”自居,并无太多理由要维护她作为小说作者的权威地位。因此,看起来是在《洗澡》发表了很久之后,她的身份早已脱离当年创作者的心境和思虑,此时自己也成为了《洗澡》的读者之从前构思考虑时的感受,与寂寞暮年的心境大相径庭。出于“贞洁”(珀涅罗佩)的考虑,她坚持让许、姚二人在姚家老太太的主张下结了婚,而在这个情节还毫无动静的时候,先令男方的前妻杜丽琳与其新欢在荒唐的气氛下不体面地私定终身。小说中以许彦成与杜丽琳办离婚手续来作为前后两桩姻缘的过渡:“许彦成就此和多年的老伴儿分手了。他临走利用学校热水方便洗了一个干净澡,好像把过去的事一股脑儿都冲洗掉了。”[29]
9、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例如我出国期间,他们连床都不铺,预知我将回来,赶忙整理。我回家后,阿瑗轻声嘀咕:“狗窠真舒服。”有时他们引经据典的淘气话,我一时拐不过弯,他们得意说:“妈妈有点笨哦!”我的确是最笨的一个。我和女儿也会联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只识得红、绿、黑、白四种颜色。其实锺书的审美感远比我强,但他不会正确地说出什么颜色。我们会取笑锺书的种种笨拙。也有时我们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10、[50]洪子诚:《作家的姿态与自我意识》,第158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1、可见这类作品在早期现代西方文学里属于小说兴起时代的典范文本,尤其可表述为文艺复兴时代的社会写实派,出现的时间还早于古典主义时代,其活泼丰富的笔法与素材对于现代小说发展有很大贡献。杨绛有一个研究心得,也许可以说明她对小说文体的信赖:
12、可能是因为《洗澡》太受欢迎,已经不适合重写了,因此作者另作一篇,来充当作者自己给读者的交待。这好比是巧工织就的精美布匹,原本只适合作为屏风观赏,然而偏被读者拿来当作被套、当作桌布,织造者不忍毁掉原本的心血,于是另为一匹以投其所好。钱锺书早就称许文学家写出的那种“包孕最丰富的片刻”[24],就在于“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围城》的结尾,“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就是“像韩立德(Hamlet)临死时所说,馀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25]。《洗澡》的收尾本也如此处理。
13、1994年,钱锺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也病中住院,与钱锺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锺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14、《西班牙流浪汉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初版。杨绛的文章1:(本文选自《忆孩时(五则)》。)回忆我的母亲
15、1935年与钱钟书结婚,并一同赴英国、法国深造。
16、《关于小说》(文论集),三联书店1986年初版。
17、《春泥集》(文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出版;
18、一九八七年师大外语系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合作建立中英英语教学项目,钱瑗是建立这个项目的人,也是负责人。在一般学校里,外国专家往往是权威。一次师大英语系新聘的英国专家对钱瑗说,某门课他打算如此这般教。钱瑗说不行,她指示该怎么教。那位专家不服。据阿瑗形容:“他一双碧蓝的眼睛骨碌碌地看着我,像猫。”钱瑗带他到图书室去,把他该参考的书一一拿给他看。这位专家想不到师大图书馆竟有这些高深的专著。学期终了,他到我们家来,对钱瑗说:“Yuan,youworkedmehard”,但是他承认“得益不浅”。师大外国专家的成绩是钱瑗评定的。
19、今日,火萎了,先生回家了,“我们仨”,再无生离和死别。在她身上,人们忘掉时间的残酷。105年无情而漫长,而她一如既往地柔韧,清朗,独立,充满力量,也给人温暖……/整编自国际先驱导报、人民文摘、环球人物等
20、妈妈并不笨,该说她很聪明。她出身富商家,家里也请女先生教读书。她不但新旧小说都能看,还擅长女工。我出生那年,爸爸为她买了一台缝衣机。她买了衣料自己裁,自己缝,在缝衣机上缝,一会儿就做出一套衣裤。缝纫之余,妈妈常爱看看小说,旧小说如《缀白裘》,她看得吃吃地笑。看新小说也能领会各作家的风格,例如看了苏梅的《棘心》,又读她的《绿天》,就对我说:“她怎么学着苏雪林的《绿天》的调儿呀?”我说:“苏梅就是苏雪林啊!”
21、在她96岁高龄之时,首次坦陈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走到人生的边上,她愈战愈勇,唯愿“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22、把译成的句子连起来,要句句通顺,不重叠呆滞。
23、“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也难怪,钱锺书要亲授她这样的评价,他夸自己的妻子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24、这是她年轻时常对他说的话。早年她和钱先生一起留学英国,在英国牛津生下女儿钱瑗。在她住院期间,常见钱先生苦着脸去看她。一次,他说,不小心将墨水打翻了,染了桌布。她说,不要紧,有我,我洗。几天后他又说,门轴坏了,不能锁门了。她又说,不要紧,有我,我修。他感激之余,对于杨绛所说的“不要紧,有我”深信不疑。
25、晚上的风是南面吹来,特别凉爽,风有时大。有时小。聊了许久开始和爸妈一起关好窗户,搬桌椅各种东西到屋里。
26、抗战时期在上海,生活艰难,从大小姐到老妈子,对我来说,角色变化而已,很自然,并不感觉委屈。为什么?因为爱,出于对丈夫的爱。我爱丈夫,胜过自己。我了解钱锺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27、豆浆是家里经常吃到的东西。杨老曾说过,“每天给他们亲手做豆浆。要打得非常非常细,我还会做杏仁酱,那个杏仁酱好吃着呢,我自己做豆浆,我还发明花生可以搁在里头,核桃也可以做……”
28、[45]参见钱锺书:《管锥编》,第1986页,三联书店2007年版。
29、原来,先生是称谓,字面意思表示:出生比自己早,年龄比自己大的。以此外延为对有一定地位、学识、资格的人可以称为先生。古汉语“先生”一词是对有学问者的尊称,并非所有人都可称为先生。
30、 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人自身。
31、[36]参见黄子平:《体裁的“误读”》,《文学的“意思”》,第102—104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32、[46]参见杨绛:《翻译的技巧》,《杨绛全集》第2卷,第284—285页。
33、“倒影”的修辞设喻之构想缘起极早,1930年初,苏州《东吴年刊》曾刊载署名“含真”的散文《倒影》,实为杨绛的习作,其中就将童年时的梦比作水面的倒影了。她有意将文笔灵感与素材的时代隔开一段时间的距离,早有研究者指出这个距离意识实际上大有渊源,可上溯至杨绛对于萨克雷《名利场》的评价,她认为“把故事放在三十多年前”,乃可以看到变迁发展的全貌[7]。《事业》(1980年作)里的“求实女中”,显然就是杨绛曾经就读的苏州振华女中了,该校校训即“实事求是”。虽然主要情节围绕着周默君、陈倚云两代女校长的“事业”展开,但叙事部分颇为平淡,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少年同学的“诨号”,以及彼此逗趣时的连珠妙语。因而这篇小说虽寄托着作者于旧日母校校长(王季玉)的敬重,及对同窗闺秀们的思念,却写得并不特别精彩。最生动的部分,是作者揣度学中伙伴们的心理活动,在闲暇谈话中展示她们不肯示人的情感与才华,刻画她们所怀着的对未来的憧憬。这可能是与后来她在东吴大学办《年刊》时所熟稔的描述学生生活的文稿大有关系。经过杨绛的编织,不同时期的“倒影”发生了某些交叠。
34、 别人怎么看你,不干你的事,如果别人对你的看法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会被镜子里的形象吓坏。
35、但是风哪里就吹完了呢。只要听平静的时候,夜晚黄昏,往往有几声低吁,像安命的老人,无可奈何的叹息。风究竟还不肯驯伏。或者就为此吧,天地把风这般紧紧的约束着。
36、《回忆两篇》(散文),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初版。
37、2011年,百岁老人杨绛查出患有心衰,但她依旧乐观豁达,每天读书写作从不间断,晚上一点半睡觉。
38、“锺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39、中午吃饭的时候,我看见别人家楼顶的铁皮像一块块布一样飘着,可见这风的力量太强了,一块又一块的铁皮从楼顶吹走。
40、1949年6月19日毛泽东给宋庆龄的信,抬头是“庆龄先生”,
41、是什么支撑着她?又是什么安慰着她?是先天性格使然,还是后天磨练而成。网上有句话“平淡其实是很奢侈的”,我想那是因为维系平淡需要持续的修行。现代社会已很少有人有这个定力平淡下去,世人皆急躁、无人不焦虑。所以我在心烦时便翻翻这本书,看看传统的大家闺秀如何笑对菜米油盐的。是的,杨绛支撑着我、安慰着我。
42、[39]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新修订版),刘象愚等译,第232页,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43、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44、她八十余岁时,钱钟书和女儿钱瑗相继病重住院,她奔波在两座医院、两位病人之间,悉心照料,辛苦和操劳可想而知。钱先生临终,眼睛一直未合上,她在他的耳边柔声地低语:“你放心,有我。”听到这句话,钱先生安然离世。
45、余言欲撰小说,请默存为小说中人物拟作旧体情诗数首。……余乃略陈人物离合梗概,情意初似“山色有无中”,渐深渐固,相思缠绵,不能自解,以至忏情绝望犹有馀恨,请为逐步委婉道出。[42]
46、杨绛做事踏实肯干,从不抱怨亦不诉苦,为了支持丈夫的学术研究和作品创作,她默默承担家庭的重担,烧煤做饭洗衣服,担水劈柴做手工,家务活全部一力扛下,妯娌之间相亲相敬,总是一副笑眯眯的样子。
47、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48、在父亲的引导下,她开始迷恋书里的世界,中英文的都拿来啃。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49、1985年,她的散文集《隐身衣》出版了英语译本。
50、2007年,出版《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
51、看风。今天早上一起床,就好奇地看着窗外的雨,家家户户都在家里躲台风,马路上几乎无人无车。狂风把街上的垃圾吹上了天空,我们美丽的城市就这样被损坏了,心中特别难过这讨厌的台风。
52、[43]杨绛:《杨绛生平与创作大事记》,《杨绛全集》第9卷,第485页。
53、他并不求名,却躲不了名人的烦扰和烦恼。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静!
54、 一般人的信心,时有时无,若有若无,或是时过境迁,就淡忘了,或是有求不应,就怀疑了。这是一般人的常态。没有锻炼,信心是不会坚定的。一辈子锻炼灵魂的人,对自己的信念,必老而弥坚。
55、《堂吉诃德》(塞万提斯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初版。
56、“我与钱钟书是志同道合的夫妻。我们当初正是因为两人都酷爱文学,痴迷读书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钟书说他「没有大的志气,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这点和我志趣相同。”
57、像丁尼生(Tenny son)诗里的“夏洛特女郎”(The Lady of Shalott),看厌了镜中反映的世界,三步跑到窗前,望一望真实世界。她的镜子立即破裂成两半,她毁灭了以前快乐而无知的自己。
58、杨绛在《旧书新解——读〈薛蕾丝蒂娜〉》(1981年作)这篇论文里,介绍自己读与《堂吉诃德》齐名的西班牙文学名著LaCelestina的心得。这部戏剧体小说,主要部分的作者是费尔南多·德·罗哈斯(FernandodeRojas,约1470—1541)。此书现用的标题是后来意大利文译本的名称,是作为小说中男女青年恋人之媒介的老妇名字(杨绛在文中简称她为“薛婆”)。黄子平从杨绛的文章里,便看出她有意在体裁上进行“误读”,将戏剧作为小说来读,其中有极具现代性的理解[36]。杨绛虽然最初以戏剧家获得大名,但她似乎更希望在小说文体上取得成就。她的大多数小说里,那种对于三角恋故事的反复书写,也是在戏剧(包括了喜剧和悲剧)中进行了反复演练的。
59、我的感想:风有好有坏,好的是春风一吹,吹醒了细流的小河和欢快的鱼儿,吹出了绿油油的大地,吹红了桃花,吹绿了草地上和路边美丽的大树,吹开了五颜六色的花儿。
60、[9]钱锺书:《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第2184页。
61、论及女儿个性,钱钟书说:“刚正,像外公;爱教书,像爷爷。”两位祖父迥然不同的性格,在钱瑗身上都很突出。
62、“她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她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她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杨绛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搜狐网)
63、[2]参见《荷马史诗·奥德赛》,王焕生译,第35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64、半年之后,她化悲痛为力量,翻译柏拉图对话录之一《斐多》,她“试图做一件力所不能及的事,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
65、杨绛创作剧本《称心如意》(1944)、《风絮》(1947)初版封面
66、[52]杨绛:《杂忆与杂写》,“自序”第1页,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与前引同题文集内容不同);杨绛:《杨绛散文》,“扉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67、[3]参见钱锺书:《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第148—149页、第464页,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68、爷爷钱基博是一位古文学家、教育家,先后任过上海圣约翰大学国文教授、北京清华大学国文教授、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69、[25]钱锺书:《谈中国诗》,《写在人生边上/人生边上的边上/石语》,第99—100页。
70、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
71、杨绛先生说:“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没有经过艰难困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有了亲身经验,才能变得聪明能干。
72、老去的只是光阴,不老的,永远是她的人格魅力。
73、杨绛先生习惯早上散步,早年每天坚持走七千步,练大雁功,但由于动作太大,老年人并不适合多练习,后来改练八段锦,在屋内能走上三四千步。
74、短篇小说《鬼》(1979年作,发表于1981年)里“时间的距离”尤其久远,这更属于丢弃了个人记忆的“倒影”所虚构出来的文本。从标题来看,这个作品好像是一个增补,补的是当年钱锺书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初版《人·兽·鬼》在目录下有钱锺书1946年初作的致谢词,说“此书稿本曾由杨绛女士在兵火仓皇中录副”,似乎让人觉得杨绛对于文本(text)付出了未加以心力、纯粹是机械性的“编织”工作,而其中的图案(texture)设计则全是钱锺书的事业。《猫》确是写“兽”,从中屡见人性(“狗能模仿人的幽默”);《纪念》只写“人”,缺乏了人的灵动,更像是愚蠢乏味的动物(“只像牛拉磨似的绕圈子”);而《上帝的梦》明明写“神”,却将之降格于人的情绪活动(“上帝也有人的脾气”);至《灵感》中,作家死后魂游地府,被自己作品里的人物纠缠不清,当了司长的阎王罚他去充当“性灵”作家“神来”之际脑袋里的“鬼”(即小说人物),称“神者,鬼之灵也”。由此可知,钱锺书处理这组作品的方式,就是“万殊一相”的思想,使隔阂的名物彼此连通。杨绛写《鬼》显然就是沿此思路,小说记述被继兄霸占家产的孤女,受迫卖作人妾又形同活寡,半夜逾墙穿穴,与青年塾师幽会,被当成女鬼。受过大学教育的塾师,心甘情愿地将这番“艳遇”当作《聊斋》里的故事,过后即回家成亲去了,暗结了“鬼胎”终究凭子而贵的姨娘,满心惭愧和感激地受到夫家的重视。杨绛的小说技巧更长于揣摩人物心理的复杂变化,较多体贴与温和的描述,不似钱锺书的冷隽嘲谑笔调。然而从小说的基本构思角度来看,《鬼》仍属于《人·兽·鬼》的写作模式,杨绛从机械性的编织者身份变成了另起炉灶的设计者。这篇小说曾更名为“见不到阳光的女人”(2001),这倒并非平时常见的修辞意涵所可指涉的——古希腊经典文学中,用以表示“生存在世”的固定词语horonphos,字面意思就是“看得见阳光”。杨绛似乎一度想用改换标题的方式,切断这部作品与《人·兽·鬼》系列的联系,但后来又改回原题。
75、我早已无父无母,姐妹兄弟也都没有了,独在灯下,写完这篇《回忆》,还痴痴地回忆又回忆。杨绛的文章2:(本文选自《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坐在人生的边上
76、1997年,杂志第5期《方五妹和她的“我老头子”》,《十月》发表。
77、“再三改写”的几个短篇,在此可以《ROMANESQUE》(1946)作为代表。对比最初的《文艺复兴》刊载本和后来的修改本,《ROMANESQUE》中除了洗练辞藻,开篇花去颇多笔墨的自行车不见了。描述江湖骗子用作幌子的家宅里辉煌明亮的设施一节,本有些渲染之词,诸如“跑进这屋的人,会自愧重浊,不是水晶心肝玻璃人儿,才配住这光滑透明的房间”云云,只改作一句“太阳灯太亮”。尤其是点题的“romanesque”,经人物对话道出,在小说里多次出现,原本只是“小说调儿”,杨绛晚年将之改成了“浪漫故事调儿”,其反讽意味变得比较明显,有意无意间也更合乎文学史家对她早年创作风格的评价[8]。同时期发表的《小阳春》(1946),在后来重新出版入集中,几乎都没有任何改动。这篇小说写具有博士学位的大学教授在自己夫人和女学生之间的感情纠葛,多是从男子的心理活动出发,同样带有反讽意味地,将龚自珍诗“美人才地太玲珑,我亦阴符满腹中”呈现成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钱锺书《容安馆札记》第七五四则,于龚诗二句下批注:“李笠翁《凰求凤》第六(注:钱锺书此处引用有误,实为第七出)出评语:有醋才,有醋理,有醋学问,熟读十三篇方能为此。”[9]即表明深晓男女爱情间心力较量的复杂与残酷,其中的道理与《兵法》相通,然而终究又因为属于欲念所驱的行为,荒唐之处令人想要嘲谑。《小阳春》开篇“其实是秋天,俞斌博士心上只觉得像春天”的语气,也与《围城》里戏谑李健吾剧作《这不过是春天》标题的声口如出一辙。总体来看,《小阳春》这篇与钱锺书的小说情景与情节模式太过接近,隔了这么久远却不加修改,似乎可认为本来就不属于杨绛编织文本的“自创”样式[10]。
78、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79、女儿钱瑗一语道破:“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就连钱锺书自己也承认,“杨绛的散文比我好。”他还说,“杨绛的散文是天生的好,没人能学。”
80、而钱锺书的婶婶见杨绛虽是名门闺秀的出身,却完全不摆千金小姐的架子,反而事必躬亲任劳任怨,很是感慨,夸杨绛说“你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宣哥(钱锺书小名)是痴人有痴福。”
81、比如她在《堂吉诃德》里译的诗句,各体兼备,于众多译本中最为杰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她对小说这个文体包含诗歌时如何展现其特色是最有把握的——这也是《围城》里的现代诗作要让杨绛代笔的原因。可以看到,她在小说《“玉人”》里也让主人公作了些打油歪诗,都颇具谐趣和机心。如“眉是初二月,眼是月初三。二十四小时,等于一寸半”。宋人笔记《玉壶清话》就说到有咏新月诗句,“一二初三蛾眉影尚单”,这素为性灵派诗人所乐道,多有用此典故者。而分别将眉眼比作初二和初三的月亮,形容女主人公细眼弯眉,已是新创一格了;继而又在眼眉间距大上做文章(小说男主人公谓之“有快乐相”),将两个喻体(初二月与月初三)的时间距离换算成两个本体(眉眼)的空间距离,组成了醒目刺眼的嘲谑效果。小说中女主人公感受生命衰老后,发现丈夫却迷恋所作诗词里“玉人”的青春魅力,意识到了家庭婚姻的危机,自然和这首同样出自丈夫之手笔却将自己面相缺憾故意放大进行嘲谑的打油诗大有关系。虽然杨绛存世作品里最早有振华女校时写的五古旧诗[41],但她后来并不再以诗人身份写诗,而是更乐于将此才能展现于小说人物身上。
82、[10]李奭学即认为这篇小说的情节像极了《围城》《人·兽·鬼》的类似场景。参见李奭学:《“夫唱妇随”新诠》,《误入桃花源:书话东西文学》,第125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83、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锺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
84、但杨绛先生与钱锺书并非没有吵过架。他们曾在出国的轮船上起过争执,因为一个法语“bon”的读音,杨绛认为钱锺书口音带乡音,钱锺书不服,二人找来同船的一位懂英文的法国夫人来当裁判,结果裁定杨绛赢。然而输的人,输得不开心,赢的人,自然也不会高兴到哪里去。二人都觉得很没有意思,因而商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但之后几年,两人遇事都会共同商量,商量之后再决定,不是全依钱锺书,也不是全依杨绛。
85、阿圆小时候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
86、[48]吴学昭:《听杨绛谈往事》,第109页。《冷屋随笔》之三(《今日评论》第1卷第14期)中尚未引及雪莱此诗,至《写在人生边上》出版,改题为《一个偏见》时才增补了进去。
87、平装,各大电商网站都在预售,一般在2016年6月10日后有货,价格14元左右。
88、[54]杨绛:《杨绛生平与创作大事记》,《杨绛全集》第9卷,第474页。
89、听风。现在全世界人都好像在躲今天的台风,台风在外面呼呼地响,我在房间里写作业,窗外的风声,警车声,救护车声让人害怕,最怕有人出事,现场肯定是惨不忍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