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起源简介73句精选

时间:2023-10-3009:08:19 对联的起源简介73句精选已关闭评论 59 阅读

对联的起源简介

1、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2、至于春联书写和张贴,清代《燕京岁时》有“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之记载。

3、对联俗称“对子”,简称“对”、“联”;别称“联对”、“联语”、“联句”;雅称“楹联”、“楹贴”、“贴子”、“偶句”、“应对”、“对语”等等,是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对联的历史悠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传统的实用文体。

4、及至宋代,对联创作已蔚然成风。象苏轼、朱熹、黄庭坚这样的名流大家,也有不少对联作品传世。北宋文学家王安石(102 1—1086)在《元日》诗中描写了人们张贴春联的情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元、明时期,宫廷、宦门、寺庙、佛门已经出现了铭刻于木柱上的对联,后人称之为“楹联”。同时,最早的寿联、挽联、题赠联也开始产生了。宋代大学者朱熹(1120—1200)还编有《联语》,可见楹联已开始盛行。

5、对联,雅称楹联,以其悬于楹柱遂名。产于唐,源于偶句,是桃符蜕变而来。桃符源于古人在门的两侧绘雕二神,左神荼、右郁垒,桃木制材,辟邪镇宅。后增藻吉词,蔚成春联。

6、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但其他文学则未必然。 

7、《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中华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8、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试想,还有那一种文学形式,象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呢?这种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9、综上,就历史渊源来说,“对”或者“对联”(我认为和楹联是包含关系)的起源也可以认为是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流变,在这个过程中又形成了楹联这样实用性较强的“产品”,但其根源仍然属于“对”。就现实意义来说,当前我们创作对联一部分是有实用性,一部分只是像诗词一样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这种新的“对”的形式或者叫“对联”其范围应该远远超过“楹联”。因此,在当前我们已经把对联和楹联作为同一个概念的情况下,为楹联溯源其路径只有一个,即在于“对”的形成路径上,为“楹联”溯源就是为“对”溯源,而不能将二者割裂开。

10、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11、大礼包里包含了窗花、红包、大大的福字以及对联及横幅,六个红包让过年的压岁钱有了稳妥的包装方案,中金环球的LOGO摇身变成折扣妥帖地合上红包,这是我们设计师别出心裁的巧妙设计。作为包装的大红包一方面印着作者的介绍,一方面同样是一个喜庆的福字,善于理财理家的你,如果按照边缘线剪开,又会多出一张新春福字,贴在自家的厅堂里。

12、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13、试细读三书:《晋书》和《世说新语》全同,陆云先自称:‘云间陆士龙。’荀后答复:‘日下荀鸣鹤。’”若按常理,上句句脚为平,下句句脚为仄;不能看作对联,也不能看作诗句。《野客丛谈》将上下句颠倒,作‘日下荀鳴鶴,雲間陸士龍’,因此成了上句句脚为仄,下句句脚为平;正是为了适应诗歌的格律要求,想用来说明:“晉魏間詩,尚未知聲律對偶。……所謂「日下荀鳴鶴,雲間陸士龍」者,……乃知此體,不待沈約而後能也。”这倒作了不是对联的一个明证。

14、对联产生后,它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起初,对联的种类只有唯一的春联,到宋、元、明以后,逐渐被用于人们的装饰、交际活动之中;从起初应用于文坛、官场、宫廷,到后来逐渐普及于广大民间、广大社会,以至于发展到名胜古迹、寺祠庙院、亭台楼阁、门庭书房、卧室案头以及店铺坊馆等。在民间,就连戏台、神座、花灯、香炉、箱柜、粮囤、车辕、畜栏等处,也都有贴对联的现象。

15、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

16、对联起源于桃符。它是用纸,布或竹子,木头或柱子写的双重陈述。这些单词简洁明了,它们是相同的艺术形式,相同数量的单词和相同的结构。它是一种独特的中国艺术形式。

17、在家乡,春联叫对子,贴春联叫贴对子,写春联叫写对子。以前的对子,都是手写的,五言或七言的上下联和横批,写在红红的纸上,对仗工整,内容有对来年美好的憧憬和祝福,寓意颇深。现在的对子,都是印制的,一到过年满大街的都是卖对子的,各种字体,以楷书为主,有墨汁印在红纸上,也有金粉印在红纸上,金光闪闪的,非常漂亮。

18、而且敦煌遗书时间上也有疑问,8月5日应是秋天,写的内容是岁日和立春日;若是认定是春联,三者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些都有待解释。

19、         书画考级|书法展|书法赛|

20、观其形式与内容,与中国早期基督徒有关联。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

21、明清对联盛行,丰富多彩,大量的长联出现。成都望江楼由清代名人顾复初所选写对联:"引袖拂寒星,古意苍苍,看四壁云山,青来剑外。停琴伫凉月,予怀浩渺,送一篙春水,绿到江南"。

22、紫禁城(故宫)对联318副,看了方知读书少

23、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24、为客户送上一份诚意满满的祝福也是本次行动的重中之重,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春联贺词资料,让员工及领导们共同参与春联措辞内容的讨论。最终敲定了藏头形式、大众喜闻乐见、最能接地气的对联内容,用以确保我们独一无二的特有特征。

25、关于桃符,传说在东海度朔山上有裸大桃树,树干弯曲伸展,长达三千里,叉枝又一直伸向东北方的鬼门,鬼门下的山洞里住了很多的鬼怪,这些鬼怪归神荼和郁垒两兄弟管辖,他们专门抓那些出去害人的鬼怪喂老虎。从先秦起,每次到了年终,,百姓们就把两位神将的图像画在桃木版上,或在桃木版上题写他们的名字,并把桃木板悬挂于大门左右,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每逢岁时,人们便挂桃符来驱鬼避邪、迎喜接福。

26、刘孝绰应为梁朝人,谭说不确。刘孝绰(481-539)字孝绰,本名冉,小字阿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载入《梁书》卷33列传第27(王僧孺张率刘孝绰王筠列传)。

27、(1)对联是独立的文体。因此需要把对联和古诗和骈文中的对偶句分辨清楚;把对联和律诗中的律句分辨清楚;把对联和诗歌的联句分辨清楚;

28、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这种悬挂桃符习俗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最初写二神名字或者描画图象,到后来有人在桃木板上写除祸祈福的吉祥话,进而发展到写两句对偶的诗句。于是便产生了所谓“桃符诗句”,即“楹贴”。这种题桃符的楹贴,便是对联的雏形。

29、如果读者还有兴趣,可参读《红楼梦》第76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林黛玉和史湘云以及妙玉联句大赛,其中的名句是‘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全诗有很多对句,例如‘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若有好事者将此书于扇面,并说是对联,而且说是唐代的,可能就会使我们忙乱一气吧。

30、话再说回来,刘教授在文中对南朝刘孝绰起源说、西晋陆云起源说、唐代敦煌遗书起源说一一作了考证,其结论是:“谭嗣同所持的起源于南朝·宋·刘孝绰说是不正确的,是把诗歌的联句当成了对联。当代学者所持西晋陆云起源说是不正确的,是把对话当成了对联。当代学者所持唐代敦煌遗书起源说是不正确的,是把刻辞或者诗歌的摘句当成了对联。从现有的资料而言,梁章鉅所持的起源于五代·蜀·孟昶说仍可继续认定为对联起源。较五代更早的起源说尚有待于学者发现和证明。”

31、「书法培训部、中小学校、大专院校、书法教师必备账号」

32、铜浑初庆垫(轨),玉律始调阳。五福除三祸,万古回(殓)百殃。宝鸡能僻(辟)邪,瑞燕解呈祥。立春回(著)户上,富贵子孙昌。又:

33、诚然,先生确实考据了很多材料,很费功夫,但这么简单逻辑就把其他起源说给予驳倒,恐怕有些不足信服。有没有什么问题呢?我也产生了以下思考:

34、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观其形式与内容,与中国早期基督徒有关联。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35、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36、更淮确些说,‘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是联句。联句是古代作诗的方式之一。方法是由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大抵为一人作一句或二句或四句,联结成篇。晋宋时已不少人作诗用“联句”,今存陶渊明、鲍照、谢朓等人诗作中均有此种形式。据清人赵翼《瓯北诗话》:“又如联句一种,韩、孟多用古体;惟香山与裴度、李绛、李绅、杨嗣复、刘禹锡、王起、张籍皆用五言排律,此亦创体。”

37、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对联的平仄要求为“仄起平收”,即上联韵脚为仄声的话,那么下联韵脚便要平声收尾,谓之“仄起平收”。至于对联中,偶有“平起仄收”之现象,但应视为变格,不应视为对联的常例。

38、糊涂居士写诗联的故事‍(对联故事妙趣横生)

39、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40、宋代以后,中国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北宋诗人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过年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41、若是认为从诗中摘出符合对仗的句子,就是对联的话,从《诗经》中就能找到,如“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青青子吟,悠悠我心”。又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岂不是说,《诗经》是迄今为止,得以保存下来的我国最早的楹联。”这样,那还有什么唐代敦煌遗书起源说呢。

42、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对联,但是,对偶并不等于对联。对偶要转变为对联,还必须具备外在的形式。这种使对联获得独立的外在形式,是我国古代一种民族习俗——挂“桃符”。因此,对联始于古时的“桃符”,即对联源于春联,春联始于桃符。“桃符”又称“仙木”。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原人民在旧历辞旧迎新之际,用两块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样,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旁,意在驱邪祛鬼,祈福避祸。根据神话故事《山海经》等书记载,相传在东海度朔山有一棵弯屈伸展三千里的大桃树,它的枝丫一直伸向东北的鬼门,山洞里的鬼神都要由此出入。桃树下有两位神将把守,名叫神荼、郁垒。他们一旦发现有害人的恶鬼,就用苇索捆住送去喂虎,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

43、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44、春联属于对联的一种,对联也叫楹联。楹联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分为春联、寿联、挽联、庙联等。楹联起源于桃符,在先秦时期,过年时会在门前挂桃符避灾,后逐渐发展为春节贴春联。另有春联来源于春贴的说法,因古人在立春时会贴“宜春”二字,后演变为贴春联的习俗,唐朝刘丘子有十二幅为立春和岁日所写的对联传世。

45、对联发展鼎盛期是在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之后,在除夕前颁布圣旨,要求公卿士庶家门口必贴春联,亲自微服出巡。到清代时期,对联大力发展,更显鼎盛。出现了无数对联高手,例如大学子纪晓岚等。

46、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

47、其实,《诚斋杂记》写得很清楚,‘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分明是诗,而不是对联。若是从韵脚看:卿和生押韵。我们知道诗押韵,对联无韵。

48、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49、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50、有人认为谭说或源于《诚斋杂记》。据《四庫全書總目》所载:《誠齋雜記》二卷,内府藏本,舊本題元林坤撰。前有永嘉周達觀序,稱坤字載卿,會稽人。曾官翰林,所著書凡十二種,此乃其一。誠齋,坤所自號也。四庫全書对它的评价不高:“……中皆剽掇各家小說,餖飣割裂,而不著出典。……其弇陋可知也。”

51、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愿景。春联中的纹饰,如鱼,寓意年年有余;美好的语言,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美好的祝福语表达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渴望。

52、相传桃木有闭着的作用,周朝时期,人们便把写有神荼,郁垒名字的桃符挂在门上,用于祛除厉鬼。

53、春联,又叫“春贴”、“门对”。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汉族特有的文学形式。每个人小时候肯定有跟父辈一起写春联和跟兄弟姐妹一起贴春联的经历。但是关于春联,很多人却只知其一不知其如春联的起源、发展和其中的讲究等。

54、真正贴于门框门柱而独立的对联应首创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对联。到宋朝对联渐成世风,王安石有诗为证:《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由此而见,宋朝贴对联,过年贴春联就很普遍了。

55、第祈福禳灾的文字并不就是楹联,还有玉以及在玉上的刻辞,其中有不少四言的。试看《红楼梦》宝玉的刻辞:“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和金锁上的刻辞“不离不弃,芳龄永继”,都是祈福的。这可能是由早期的禳灾的刻辞演进而来。

56、对联区别于其它文体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就在于它的上下联,从字数、句式、内容、到平仄、韵律等,全用对偶。因此,要探索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就不能不首先涉及到对偶。

57、  它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每一副楹联,都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要求字数对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语意相关。从形式到内容要形成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58、作者曾参加《书法杂志》举办全国百幅优秀作品展获优秀作品奖,市书法家协会及市工会北京日报举办《振兴中华》书法大赛获三等奖,北京和日本千叶县书法展获优秀奖。参加191987年北京-东京书法展,崇文书画会何瑶琨基金会书法展三等奖,国家建材局举办书法展三等奖并曾参加市书协在文化宫举办的书法庙会、连云港等五市楹联展及唐诗三百首四体书法艺术杂志社等。

59、例4  《八月十五夜宣上人獨遊安國寺山庭院步人遲…乘興》聯句 

60、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61、一个是梁章鉅所持的起源于五代●蜀●孟昶说;

62、关于“对”的形式至少在《诗经》中就已有体现了,尽管没有这个概念产生,但是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对”的意识的萌发过程,其后和诗歌一样继续得到发展。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把这样的对句或者说联语,挂在楹柱上形成了“楹联”这种新的形式,但是“楹联”本质还是“对”或者说“对子”。因此,不妨作一个大胆设想,即对联和楹联有别,更准确说是对联应该包含楹联,楹联只属于对联的一部分。只是我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楹联这种功用性使其得到广泛地普及,而将两者混到一起,武断的认为楹联应该从“对”中单独剔出来,作为单独体裁,割裂了二者的本质联系。显然,我们现在把孟昶的桃符称之为史料下可考证的第一幅楹联或者说春联,问题不大,但称之为对联的起源,这就成了一种谬误。

63、  什么是平仄声呢?在近古与近代通行的韵书中字分四声,平声不分阴阳统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三种声调为“仄”。现代汉语字音以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旧声分类与今声分类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例如:

64、本来对子写的时候是用条石压着的,我和弟弟硬是凑过去,不停地用手来捏着对子纸头。爸爸分工,弟弟摁着对子纸头。原因是他能在爸爸写好一个字后,能把空余的部分,分毫不差的拉到下一个字的位置,我来把写好的对子晾在躺柜上。看着一排排的对子整齐地晾在柜子上,闻着墨汁的味道,说这个墨汁的味道真臭,妈妈说墨香,怎么会是臭味呢!晾的对子多了,一副贴到大门口的对子,写的频率最高。“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横批:“春回大地”。这副对子,现在看来也很大气,寓意满满。想象一下,这样一副宽大的、红红的、寓意深刻的、祝福满满的对子贴到大门口,进出大门的时候看一眼,多美!

65、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

66、于是梁章钜在《楹联丛话》卷一“故事”中,开篇就写明:“尝闻纪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按《蜀梼杌》云: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此在当时为语讖,实后来楹帖之权舆。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

67、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68、今天,河北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楹联协会常务理事、邯郸市诗词楹联协会副会长甄艳芳为您带来有关春联的起源与发展的知识。

69、我一直思考,陆云为何如此高调自报家门?陆云(262~303年)字士龙,晋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六岁能属文。少与兄(陆)机齐名,号曰‘二陆’。吴郡陆氏是当时江东地区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三国●吴时,陆氏一门有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尤其是二陆之祖陆逊、父陆抗都是吴国重臣。

70、以上文字写在第0610卷背面,前后均无题记。其正面为《启颜录》的抄本,尾题:“开元十一年捌月五日写了,刘丘子投二舅。”

71、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72、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按韵脚来分,上联韵脚应为仄声,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

点击展开全文
愿往后余生的暖心句子八 个性说说

愿往后余生的暖心句子八

愿往后余生的暖心句子八字 1、 若深情总被辜负,余生尽是孤独又何妨。我像疯子一样喜欢你,你却想瞎子一样看不见。青春总是多了伤感,凉了时光,疼了心脏。 2、伤害你的人从来...
农村丧事对联大全20句精 个性说说

农村丧事对联大全20句精

农村丧事对联大全 1、接下来,就要为亡者修容净身,修容净身即为体体面面,干干净净的上路,同样寓意来世可托生到书香之家,这也是千百年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理...
赞美老师的诗句名言排比 个性说说

赞美老师的诗句名言排比

赞美老师的诗句名言排比 1、假如我是诗人,我将以满腔的热情写下诗篇,赞美大海的辽阔和深远。 2、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孩子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孩子一步步踏实地向上...
赞美老师的古诗十首小学 个性说说

赞美老师的古诗十首小学

赞美老师的古诗十首小学 1、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峰》唐·罗隐 2、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12)北宋状元吕蒙正发迹前写过一...
愿往后余生的祝福语53句 个性说说

愿往后余生的祝福语53句

愿往后余生的祝福语 1、又是一年,照顾好自己,如果尚有余力,记得保护美好的东西,不畏不怖不怂不退不磨叽。祝自己生日快乐。(愿往后余生的祝福语)。 2、亲爱的自己,这个世界...
赞美老师的古诗要完整四 个性说说

赞美老师的古诗要完整四

赞美老师的古诗要完整四句 1、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为我们这祖国的日夜操劳,累白了头发。累黑了胡茬。老师为我们付出这么多。难道不应该回报一下他们吗?尊敬老师是最重要的,是...
往后余生的句子和老公 个性说说

往后余生的句子和老公

往后余生的句子和老公 1、那年夏天,你在阳光下笑的明媚。我将灵魂奉上,只愿,与你共度余生。(往后余生的句子和老公)。 2、每一个今天都将是往后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