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赞美诸葛亮的诗句
1、杜甫并没有一直停留在对于诸葛亮的丞相祠环境的描写,而是笔锋一转,开始描写起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当年刘备为了请诸葛亮,那可是三顾茅庐,为得就是能够请诸葛亮出山,帮他完成霸业,诸葛亮也一心一意帮助刘备。(杜甫赞美诸葛亮的诗句)。
2、南宋大诗人陆游也有诗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智慧超群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武侯叹〉:七纵七擒强压弱,六征六败将非神。
3、唉,或许,杜甫更适合做一个记者,来真实记录这个时代的风起云涌。
4、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5、他客观记录下了“开元盛世”的富庶(shù),比如这首:
6、今人冯灌父摘句并书。这副联语从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摘来,意思是诸葛亮经邦济国的政治军事才能,比商初名相伊尹、周初名相吕望,只在伯仲兄弟之间,不相上下。
7、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杜甫赞美诸葛亮的诗句)。
8、耿恭拜井甘泉出,诸葛虔诚水夜生。11羽扇纶巾拥碧幢,七擒妙策制蛮王。
9、当然还要感谢所有关注过、支持过、帮助过雨巷的朋友老师们,没有你,她可能早已凋敝。四载春秋,绝非一个轮回,而是一个崭新的起点,从刚诞生的那一刻起,注定了这不能草草了事的一生,虽平淡,却最真。
10、杜甫只能“少陵野老吞声哭”,庆功宴上强欢笑。
11、上联是说后代深知诸葛亮的,是晋人习凿齿。他著《汉晋春秋》,首先摒弃一般史家以魏为正统的作法,推尊蜀为正统,并大力颂扬诸葛亮的勋业。
1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13、第二件倒霉事:杜甫在熬过了几年的“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后,得到一个机会:他趁着唐玄宗大祭祀,连忙献上华丽丽的《三大礼赋》。唐玄宗一高兴,就让他到集贤院等候分配,结果仍然落到了那个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手里。
14、关于诸葛亮之北伐,历来论说纷纭。赞之者以为诸葛尽其力而为之,天假以年,未必不可胜。惜之者以为孔明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尽人事而已。今略举两家之说:宋叶适论诸葛亮有云:“夫以孔明之智,非不知其不可也。且天下之心已去汉而安为曹氏之臣矣,虽其子孙,安得而强之!而况于徒托其义以为名者乎?……而今年出师,明年出师,驱其民于必死之地以求不可必之功此何为者耶?”(《水心别集》卷八)叶适以为孔明有三代君子之资,不幸不遭其时,借兴汉之名以自见,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然唐尚驰则以为“使武侯常存,殷若二敌国,胜于本朝百万之师,北向争衡,司马懿复惕息而不敢战,足明中原非曹丕所有也。”(《唐文粹》卷五十五尚驰《诸葛武侯庙碑铭》序)观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诗句,也偏重在设使诸葛不死未必不可捷。当时魏君臣有猜忌之心,司马氏畏蜀如虎,诸葛指挥若定,后方安谧,则胜败固未能定,事在人为,岂可断定诸葛的北伐为毫无意义之举?故杜甫之见差胜。又,帝蜀帝魏,说亦多端,杜甫并不斤斤于此,其云“运移汉祚终难复”,盖承认事实,先主既以绍继汉室为名而称帝于西蜀,诸葛复以讨贼为本身职责而六出祁山,义自正大,但志决身歼,其身先陨,则汉祚终难恢复,深可叹惜。不以成败论人,也并不是从蜀汉为正统的观念出发而称美,这也是比较恰当的。后人又何可引杜甫的诗而证成其蜀汉必为正统之说?
15、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16、忽然,官军收复洛阳的消息传来,战争结束了!
17、第四件倒霉事:就在杜甫来接妻儿的路上,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几乎埋葬大唐王朝的“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长安失陷,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
18、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
19、11羽扇纶巾拥碧幢,七擒妙策制蛮王。至今溪洞传威德,为选高原立庙堂。
20、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21、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22、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23、此联悬挂于杜甫草堂大廨。1960年3月叶剑英参观草堂时,曾赋绝句一首赞美杜甫和草堂。这副对联乃摘用这首绝句的前两句。上联借用杜甫赞扬李白的诗句来赞扬杜甫,歌颂杜甫常以惊天地、泣鬼神的诗作,揭露社会黑暗,抨击贪官污吏。下联则意指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他那独有的满腔爱国柔情,忠义正气,直冲霄汉,迫近斗牛,昭示于天地之间。
24、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9五月驱兵入不毛,月明泸水瘴烟高。
25、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囊里名琴藏古锦,壁间宝剑挂七星。
26、这首诗描写细腻、动人,颇为难写的夜雨景色,却写得十分耀眼突出,使人从字里行间,呼吸到一股令人喜悦的春天气息。这首诗题虽是《春夜喜雨》),但是全诗不露喜字,却又始终充满喜意。
27、所有人都看到了杜甫的忧愁和眼泪,却没有看到他骄傲的微笑。
28、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29、三为诸葛亮深谋远虑、奇才盖世的雄伟智略。这也是杜甫评定诸葛亮的一个重要方面。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一联已可当一篇诸葛传赞。杜甫以为诸葛的才德固在伊吕之间而萧曹何能及!杜诗此一联已论定了诸葛亮在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侪孔明于伊吕,晋张辅《名士优劣论》已有此见。张辅说:“夫孔明包文武之德,刘玄德以知人之明,屡造其庐,咨以济世,奇策泉涌,智谋纵横……孟子曰‘闻伯夷之风,贪夫廉’。余以为睹孔明之忠,奸臣立节矣,殆将与伊吕争俦,岂徒乐毅为伍哉!”(《艺文类聚》卷二十二)伊尹、吕尚的地位几与周公相近,孟之称伊尹为“圣之任者”,司马迁谓“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杜承张辅之论以评诸葛,其“伯仲之间”一语较张辅之言更为明达。后之论者,对此没有什么异辞。宋刘克庄说杜甫此诗把“诸葛侪之伊吕伯仲间,而以萧曹为不足道,此论皆自子美发之,考亭、南轩,近代大儒,不能废也”。其说甚是。“指挥若定”固不仅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仅就军事上的指挥而言。特别是在先主崩殂之后,诸葛力任国政,宏纲细目,皆若预定,至于用兵布阵,自然是井井有条,致令司马懿行其营垒,观其遣事,也不得不赞为“天下奇才”。观陈寿所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袁准所论“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种种善政,都是指挥若定,深谋远虑。杜甫以“指挥若定”一语来概括、标举,寥寥几个字所蕴含的意义是很多很大的。《八阵图》的“功盖三分国”诗句也与“指挥若定失萧曹”相为补充。“功盖三分国”是作横的比较并世无与其俦;“指挥若定失萧曹”,是作纵的比拟,与伊吕相伯仲。杜甫《古柏行》云:“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邱山重”。栋梁之材,邱山之重,诗人对诸葛之景仰至矣!
30、记室得何逊,韬钤延子荆。四郊失壁垒,虚馆开逢迎。
31、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32、古石幽香名士骨;苍松翠柏老臣心。光绪戍子(公元1888)仲冬,豫章(今江西南昌)萧执中题古老的碑碣石刻,散发出诸葛亮高尚气质与品格的清香;青绿色的松柏树,象征着诸葛亮忠于蜀汉帝业的高杰心灵。
3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4、上联是说诸葛亮本在读书耕田,为感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从隆中一对,三分定局开始,直到北伐中原,六出祁山病死,始终为国事奔劳不息。遗恨的是统一天下这件古今大难事未能成功,只留下前后《出师表》,犹可想见他的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