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谚语的作用
1、“雨下中,两头空”,指中午下雷雨,时间短,两头晴天。
2、天气谚语是广大劳动人们集体创作的口头通俗文学作品,是气象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天气谚语是广大农民集体创作,在民间代代相传,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被广泛应用并不断修正,所以它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远比其他气象文学作品大得多,天气谚语和其他谚语一样丰富了汉语的词汇,成为汉语多彩词汇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学角度来分析,天气谚语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3、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气象学成为一门专门科学。但是气象科学是一门极其深奥、复杂的学问,至今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是有限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固然能比较准确地为人们做出短期的、中长期的天气预报,但正如谚语中所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要让省、市的气象台精确地预报到每个小范围地区的天气状况,无疑有相当的难度。而崇明的气象谚语正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气象台预报的不足。(天气谚语的作用)。
4、比如“东北风,雨太公”、“瓦块云,晒死人”等
5、看云测天俗语说:“云是天气的招牌”。云的形状、高低、移向直接反映了当时天气运动的状态,预示着未来天气的变化。民间很重视看云测天。“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水凄凄;云往南,雨成潭,云往北,好晒谷。”云往东或东南移动,表明高空吹西到西北风,故有“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指春夏之交,云从东或东南伸展过来,常是台风侵袭的征兆,所以会“水凄凄”了。云向南移,说明冷空气南下,冷暖气团交汇,所以,“云往南,雨成潭”。云向北移,表明本地区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无雨便“好晒谷”了。天空上下云层一致,天气比较晴好。高低层云移向不一致,天气变化会很剧烈、复杂。正如谚语所说“天上乱云交,地上雨倾盆”、“顺风船,顶风雨”、逆风行云天要作变”。有许多谚语是看天的颜色测天,如“乌云块块叠,雷雨眼面前”、火烧乌云盖,有雨来得快”、“人黄有病,天黄有雨”、“日出红云升,劝君莫出门”、“傍晚黄胖云,明朝大雨淋”等。
6、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夏秋季节台风经常来袭,台风常常自东南向西北方向移动。因此,如果台风向西运动而在天空中形成虹,那就是“东虹有雨”了。
7、③云吃雾下,雾吃云晴。这句的意思就是,要看浓雾是不是罩雾,起于地往上弥漫包裹住云,这样天气必晴好。若是阴云密布下压包裹住雾,则下雨的概率大增。类似谚语有“早上地罩雾,尽管洗衣裤”。
8、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
9、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腰酸疮疤痒,有雨在半晌。
10、 民间群众常根据雷声预测天气,“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这条谚语指的是未下雨之前就雷声隆隆,表明这次下雨是局部地区受热不均匀等热力原因形成的,又叫热雷雨,雨量不大,时间很短,局地性强,常出现“夏雨隔条河,这边下雨,那边晒日头”的现象。 “先雨后雷下大雨,不紧不慢连阴雨”、“雷声水里推磨,下雨漫满河”。这几条谚语指先下雨,雨后静风、闷热,雨势越来越猛,雷声不绝,预示要降暴雨;如在降雨过程中,雷声不紧不慢,打打停停,预示会出现连续阴雨。 “西南雷轰隆,大雨往下冲”,指西南方位起雷暴,来得慢,雨势猛,时间长。“西北雷声响,霎时雨滴滴”,西北方雷雨来得快,风力大,有红云时还会降冰雹。 “东北方响雷,雨量不大”、“东南雷声响,不见雨下来”,也是根据打雷的方向判定雨量的大小。看雾测天
11、有关风向和天气的谚语东风急,备斗笠。风静闷热,雷雨强烈。急雨易晴,慢雨不开。雨后生东风,未来雨更凶。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
12、民间群众常根据雷声预测天气,“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这条谚语指的是未下雨之前就雷声隆隆,表明这次下雨是局部地区受热不均匀等热力原因形成的,又叫热雷雨,雨量不大,时间很短,局地性强,常出现“夏雨隔条河,这边下雨,那边晒日头”的现象。
13、俗语说:“云是天气的招牌”。云的形状、高低、移向直接反映了当时天气运动的状态,预示着未来天气的变化。民间很重视看云测天。
14、但这种来自民间经验的预测天气的方法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用天气谚语预测天气实际上是凭人的视觉、听觉、感觉和经验,过于主观,缺乏定量数据;其次,这种预测通常只能对即将到来的天气变化做短期的预测,很难做到对一个天气变化整个周期的预测,即使有推测也不一定准确,如山东省气象局曾通过对比分析1977年~2004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与次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济南20时地面观测资料,对天气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不一定雪打灯,而八月十五与正月十五都能看到月亮的现象出现较多。
15、有人说,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既有气象卫星在空中为我们探测风云,又有各种精密仪器为专业人员做研究分析,更有学识丰富的气象专家每日观测预报,如果再要依靠民间气象谚语来“猜天”,岂不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当然,天气谚语形成于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农耕社会,是人们凭经验对气候现象作出了归纳和描述,而没有能够从理论上做出科学的解释——这确实是它的局限性。然而许多天气谚语是经由不断的观察,并在实践中反复验证以后形成并流传的,有足够的可信度,可供后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应用。
16、天气谚语中还有用非常形象的事物来说明未来天气情况的,例如“正月十五一朝霜,拔秧娘子要用轿子扛”、“清明过后三朝霜,条条沟里好铺床”等。
17、⑤有的谚语是说天气变化与大气层之外的因素的影响和触发机制等有关,诸如天体的引潮力、太阳黑子等的变化、甚至其他星座与日月地的相对位置等。
18、葫芦熟透后,皮质犹如木头,非常坚硬,是不可能再晒破的,因此,这谚语说的只能是嫩葫芦满墙头的盛夏季节了。夏至、小暑、大暑期间,天气酷热,此时因多雨、气温高、湿度大,早晚出现雾气的机会很多,而“晨雾浓,毒日头”的概率非常大,因此,农谚又有“十雾九晴”的说法。
19、从这一点上来讲,阿兮觉得老家农村另一个农谚:“早起雾露,晌午晒破葫芦”,更精准有依据。至于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如下:
20、 雨雪天气现象出现的早晚、强度及方位,都对应着一定的天气形势,因而能判断推测出天气变化。 “雨前毛毛没大雨,雨后毛毛没晴天”。是指一开始就降毛毛雨,预示这场雨不会大,若降了大雨,转为下毛毛雨,预示仍要继续下雨,不易转晴。 “开门雨,下一指;闭门雨,下一丈”、“早落雨,晚砍柴;晚落雨,穿雨鞋”,是说清晨开始下雨,时间短,雨量小,晚饭前后下雨,时间长,雨量大。 “雨下中,两头空”,指中午下雷雨,时间短,两头晴天。 “久雨傍晚晴,一定转晴天”,阴雨时傍晚前后雨止转晴,预示阴雨结束,天气转晴。闻雷测天
21、预测天气冷暖方面的如“立春东南风,回暖早相逢”、“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煞牛”、“立冬晴、一冬冰,立冬阴、一冬温”、“腊月打雷回暖早”等。
22、例如,“东虹日头西虹雨”是说,人们如果在傍晚看到东方天空有虹,则预示着当地天气晴好;如果早上看到西方天空有虹,则表示当地将会是阴雨天。这样预测是否有科学依据?
23、日晕,又叫圆虹,一种大气光学现象,是日光通过卷层云时,受到冰晶的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
24、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
25、便捷地帮助百姓估测常见的天气和气候趋势,安排好生产生活。
26、一般到夏季的季节转换多在立夏节气开始,如果在谷雨就刮南风,就表示季节转换偏早、偏强,则到盛夏的三伏就可能多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