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教案
1、. 1《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2、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3、①C②B③A④D(主要根据押韵和全诗含义来填)
4、《扬州慢》一词表达了作者感怀家圆、伤时念乱的心情。上阕全写眼前实景,写出了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纪行写景扣紧驻、看、想、闻开展描述层次;下阕伤今怀古以杜牧当年扬州诗之胜反衬现在扬州之冷清萧条,扣住扬州著名的代表性景物—二十四桥、芍药—来写。结构图:
5、阅读方法解密:①四言诗一般是“二二”式,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6、考查思维品质。考生要答好高考诗歌鉴赏题,从思维品质的角度看,考生的思维必须具有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和批判性。思维深刻有利于考生在阅读给出的诗歌时能把握住诗歌表象背后的深层次的东西,思维敏捷有利于考生鉴赏诗歌时能敏锐地捕捉到诗歌的言外之旨、深层意蕴,思维灵活有利于考生鉴赏诗歌时能充分联想和想象深化、充实对诗歌的理解,思维有批判性有利于考生作答思想内容类的题目时,能辩证看待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7、设问,问答两体。“所思在远道”是不是对“采之欲遗谁?”的回答呢?自问自答,自言自语,你能从中捕捉到什么信息?
8、自问自答,自言自语,可见境况孤冷;而孤冷的境况又曲折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9、:准确分析诗词的题材。如登临.征行.赠别.赞美.庚合……,根据题材来赏析作品;
10、答: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初春的美丽画面.使初春的美丽景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11、D.词以独特的抒情方式咏梅,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
12、(提问)唐朝王湾《次北固山下》的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13、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14、”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15、使学生领悟: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16、B.“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一问一答,将卖炭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
17、(2)小组讨论,制订”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计划”,落实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及安排。
18、本题考查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长安一片月”“月光”都描写了月;“秋风吹不尽”“趁着风飘荡”都描写了秋风。
19、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20、本单元安排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本次语文实践活动,旨在使学生在阅读感受本单元五篇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整体上了解爱国、认识爱国、从而真正地学会爱国。
21、原诗的零丁洋:珠江口的海面。起一经:指本诗作者精通一种经书,经过考试(文天祥二十岁时考取状元)出来做官。干戈:古代兵器,这里指战争。
22、另外,教师引导鉴赏的语言必须有感染力。公事公办式的面孔,干巴巴的理论,这是学生所不愿看到听到的。这一点无需多说。
23、②五言诗一般是“二三”式(后三个字还可以划分为“二一”式或“一二”式),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4、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梨花比作雪花,设喻新颖,造语奇警,不落窠臼,充满了浪漫的想象,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25、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26、(答题模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27、不能。“见”是看见,是无意中的偶见。“望”是有意向处看。
28、C(意为不知何故久留他乡)D(柳词景不是山河破败,只是主观观感)
29、3考查辩证思维。高考诗歌鉴赏题对考生辩证思维的考查是通过所设计的“思想内容类”的题目来考查的。这种考查要求《考纲》是这样表述的:“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的“文章”取的是广义文章的含义,包括诗歌在内。这类考题相对于上边谈到的形象类考题、语言类考题、技巧类考题而言,出现频率较低,但并不是不考,比如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3卷诗歌鉴赏题就考到了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面对这种考题,考生在作答时,一定要辩证分析,不能将作者表现在诗歌中思想内容一棍子打死,或完全捧上天。
30、A.这首诗从“风”写起,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就写出了风之大、风之猛,表现出塞北之风的狂暴肆虐。
31、(1)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2、D.本诗运用双声词、叠韵词,采用了重章叠句,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