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关于爱国的古诗
1、 (2)唐 张继 唐 王维 秋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愁 孤寂忧愁
2、 “生气”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希望(王师)是____________。(五年级上册关于爱国的古诗)。
4、 垂緌饮清露 天光云影共徘徊
5、龚自珍的时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正是这样的时代,产生了这位近代史上启蒙思想家。他意识到封建的闭关锁国政策行不通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暴露出封建主义衰朽没落的本质。他以其才华,起而议政“医国”,宣传变革,终因“动触时忌”,他于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辞官南归,在途中写下三百一十五首《己亥杂诗》。
6、教师引导:从这首诗中,你能读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7、闻道皇华使,方随皂盖臣。——王维《送李判官赴东江》
8、教师引导:是的,就像同学们所说,达官贵人在这里不是商讨恢复中原的大计,而是天天寻欢作乐,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快停止呀!此时诗人内心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9、 无: 王师:
10、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范晔
11、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12、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范晔
13、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4、2020中考语文都考了哪些名著?看完就知道暑假该读什么书了!附:21本经典名著赏析+必考知识点
15、预设:我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国家的深切担忧。
16、《己亥杂诗》写了诗人对死气沉沉、缺乏生机的社会现状深感痛心,希望巨大的社会变革迅速到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和对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
17、教师提问:我们先来看这三首诗的题目,结合着注释,想想它们是什么意思?并说说你对题目有怎样的疑问?
18、不仅如此,五五五(5)的孩子们还制作了书签。看:
19、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20、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21、《示儿》是诗人陆游八十五岁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前两句突出一个“悲“字,“死去元知万事空”的意思是说“我本来知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都和我无关了”,“但“字使意思一转,指出唯有一事不空,那就是“不见九州同”。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以万事之空来村托一事的不能忘怀,遗憾、悲愤之情袭扰着临死前的诗人。后两句由悲愤转为激昂,“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家祭无忘告乃翁”,则是诗人把看到祖国统一的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统一祖国的热切心情。
22、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扬子江》)
23、师:转念一想,半壁江山已失,统治者一味的卑微屈膝,休战言和,到什么时候才能看到祖国一统河山啊!诗人不禁愁绪万千,悲叹道:“……”。
24、弥留之际,陆游悲的不是个人得失,而是国家和民族的统留下了这传诵千古的名诗《示儿》。谁能给我们读读整首诗?
25、1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郑思肖《二砺》
26、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27、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28、教师过渡并组织活动:同学们说的很好,借助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方法。诗题给同学们带来了这么多的思考,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古诗。请你诵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
29、《州桥》(宋)范成大:“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30、小结:(指名学生说)死后无牵无挂,但是就挂念国家没有统一。盼望早日北定中原,祭奠时把祖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31、素臣称有道,守在於四夷。——田锡《塞上曲》
32、拘:拘束 拘谨 拘禁 拘管 不拘一格
33、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屈大均《秣陵》
34、认识“祭、乃、熏”等7个生字,会写“祭、乃、熏”等7个生字。
35、教师点拨:临安就是南宋的都城,有一个成语叫做“偏安一隅”,指的就是在残存的一片土地上苟且偷安。关于这段历史谁还有补充?
36、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