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诗歌特点
1、清淡如水墨画般的月夜江景,便通过抒写泊舟闲眺的清致而立呈眼前。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2、“移舟泊烟渚”诗的首句,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这里的“泊”字,有着停船宿夜的含意,所以这句诗既点了题,也为下文开始写景和抒情作了铺垫。次句“日暮客愁新”,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心头,说明在孟浩然舟泊暮宿的时候,产生了“愁”的思绪。
3、 这是一首阴冷坚硬、情苦调涩的诗歌。可以看作孟郊举场失败后对整个世界的感受。写一个不屈的灵魂在酷寒境界中挣扎的艰难境况:寒冷的严冬,天色青苍得令人发怵,而北风在光秃秃的桑树上呼啸;河里厚厚的冰层,没有一丝裂纹,且白天短促太阳也只是发出冰冷的微光;连石头仿佛也冻住了,敲不出火花,天地之间那广袤无际的阴冷压制并剥夺了刚正蓬勃的阳气。我内心的苦调谁能理会呢,只好在冰冻苦寒中吟出这短短的诗章。尽管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具体本事难详,但设想为孟郊举场屡次失败之后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他借酷寒吟诗来表达内心的孤苦与愤懑,对“壮阴夺正阳”的残酷现实发出他“苦调”的悲鸣,而这微弱的声音正是他不屈的抗争。这首诗令人想起韩愈的类似写酷寒的诗歌,都是运用一种极限思维的表达方式,给人的感受是逼仄艰险,似乎无跳出诗境的可能,被整个酷寒境界严密裹挟住了。孟郊诗歌境界的阴郁冷峭格调,在这首诗中得到鲜明的体现。当然孟郊诗歌的这种主体风格不只体现在乐府诗中,几乎漫向他的全部诗歌,如“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秋怀十五•二》)、“波澜冻为刀,剸割凫与鹥”(《秋怀•三》)、“老骨惧秋月,秋月刀剑棱”(《秋怀•六》)、“怪光闪众异,饿剑惟待人”(《峡哀十首•四》),等等,不胜枚举,都呈现出寒荒怪异的景象,有一种身躯被坚硬利器割裂的疼痛感,迥异于盛唐时代王、孟诗歌中那种优美的田园牧歌情调,足见孟郊诗歌刻意对这种境界的追寻,这与他的人生遭际的困窘和求新求险的诗歌观念密切相关。
4、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孟浩然的诗歌特点)。
5、总括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作为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王、孟二人的诗歌在总体的相似中,还是有些不同的。王维以隐者的心态,以心观物,思维凝练;孟浩然以逸士的性情,随心逐物,思维发散。王维用笔细腻,展示出绘画、音乐方面的艺术天赋,对色彩、声响有着敏锐的感受,遣词造句精工秀丽;孟浩然却用流动的笔触,轻淡地描写,没有彩绘,没有渲染,不加雕琢,不加锻炼,句法、章法并不刻意追求整饬。在意境的营造上,王诗显得幽深静谧,孟诗往往闲放悠远。王诗达意“隐”而不显,含蓄委婉,言外含不尽之意;孟诗“逸”而显豁,真率自然。所以闻一多在谈到孟浩然诗的时候说:“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他冲淡了,平均分散在篇中,甚至淡到令你疑心真正有诗没有,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唐诗杂论》)应该说,这个评价大体上是准确的。
6、从意境的角度看,王孟都注重主体性和客观性,形成了画面的和谐与美感。但孟子的诗歌往往以情景交融而告终。王氏诗歌不仅促进了山水的交融,而且还包括“哲理”一词。因此,在王的诗歌中,我们常常可以捕捉到“哲学沉思的精神”。尽管这一哲学得益于禅宗,但毕竟它使王的诗歌更为深远。孟也追求景物的和谐静美,但是仅仅停留在情寄于景,感怀生活,主题显得不够开阔。
7、 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诗句表达的境界“一时叹为清绝”(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8、诗囚 ――孟郊。因长年生活在穷苦潦倒之中,虽然都曾得到过当时韩愈的奖掖与资助,但并没使他们摆脱现实生活的困顿。所以在他的诗中象"泪"、"恨"、"死"、"愁"、"苦"这样的字眼随处可见。所以有诗囚之称。
9、而孟浩然则不一样,他营造的意境多为闲远型的。我们来看一下孟浩然的《晚泊浔阳望香炉峰》:“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这首诗也是写山寺的,一开始,就“挂席”而来,悠然远望,庐山香炉峰进入了视线。诗人用“都未逢”“始见”,表明了向往之情。在前面所说王维诗的“冷”和“咽”的诗眼之处,孟浩然用了“远公”的典故,就是东晋的名僧释慧远。释慧远当时住在庐山东林寺,所以孟浩然写他,就是仰慕慧远的超尘绝俗,怀着步其后尘的愿望。这里,他的思维是发散的,意境显得闲放而悠远。尤其是最后两句:“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这个“空闻钟”与王维那首的“深山何处钟”不一样。日暮时分,钟声悠然响起,从山上传到江边,余音袅袅,不绝于耳。这与“深山何处钟”所写的不知钟在什么地方响,显得很幽深、很僻拗的感觉不同。所以沈德潜就赞叹孟浩然这首诗:“此天籁也,已近远公精舍,而但闻钟声,写‘望’字意,悠然神远。”(《唐诗别裁集》卷一)孟浩然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比如“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洛下送奚三还扬州》)、“倘因松子去,长与仙人辞”(《寄天台道士》)等,都表现了这个特点。所以贺贻孙说孟诗“逸宕之气,似欲超王而上”(《诗筏》)。
10、在诗歌创作的艺术形式方面,孟浩然也有其独特的见解。他主张诗歌要用形象思维,通过诗的语言塑造形象,通过形象显示诗歌的意旨。读者“弃象忘言”而得意。他在《来闍黎新亭作》诗中写道:“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孟浩然借用了佛学和道家哲学中的“弃象忘言”说,提倡诗歌创作的抒情言志、表情达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11、其实,如果放大孟浩然的生平简介,已不难发现,没有名字,是不是没有“体制”的身份,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已可想而知,所谓"名落孙山”是否在这里已经体现了,没有身份地位,只能留一个“浩然"!在原野,在田园!而社会和人类历史也是公正的,称其“孟襄阳",也算是一种补偿吧!
12、 最让孟郊感受深刻的是举场经历的辛酸况味。如《灞上轻薄行》:
13、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14、http://www.678yx.cn/mobile.php/?s=Game/open_game/pid/439/game_id/2html
15、 总之,孟浩然诗歌由于蕴藏真情,故从结构到语言皆无须刻意雕琢、苦思,只是原原本本袒露襟怀就能够表现他的神韵,做到了人与诗的交融。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古今没有第二个诗人到过这境界”。
16、古代成年男子都是束发带冠的,散发意味着舒适和自在,同时,散发也是不受世俗约束的隐士的象征,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那就是要去归隐啊!
17、概括地说,孟浩然以朴素自然之笔,写出了那些淡泊的生活,普通的景物,使之达到生动逼真的地步,从而复现出日常生活境界。他以朴实打动人,使人在他的诗歌艺术天地中,感受到真切的日常气息,唤起真正的生活体验,渐渐进入崇高的艺术境界,这就是孟浩然诗歌特有的“淡”。
18、(2)意象的怪异:如《闲怨》“妾恨比斑竹,下盘烦怨根。有笋未出土,中已含泪痕”,这首诗前面已经详细分析,其突出特点就在于孟郊想象出那还未出土就含有泪痕的竹笋形象,极具震撼力,这是第一次塑造这样悲苦的意象。又如《望夫石》“望夫石,夫不来兮江水碧。行人悠悠朝与暮,千年万年色如故”,也是出人意外地塑造出在江水边,千年万年等待丈夫归来的“望夫石”的坚贞形象,取得了出人意表的效果。
19、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是多么怀念辛大呀,那就到我的梦中来吧,我们在梦中相见,以寄托思念之情吧!
20、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
21、 这是一首公认的“清远”之作,刘辰翁评曰:“起得高古,略无粉色,而情境俱称,悲慨胜于形容,真岘山诗也。复有能言,亦在下风。不必苦思,自然好,苦思绝不能及。”前四句有一股穿透历史的疏荡之气,以简朴凝练的笔墨表现出时间的力量,正如王尧衢所评:“‘代谢’者,有后事代之,则前事谢去也。日往月来,此往彼来,便成古今。‘古今’者,往来之积也。惟江山古今不改,迹常留,所以我辈得有今日岘山之登临也。须登临人,方可登临,我辈自负不浅。”尽管人生短暂与江山永恒之间形成一种无可奈何的张力,容易产生对生命短促的悲慨,但孟诗却强调“我辈”今日的登临,带有一种难以抑制的自豪感和飘逸感。五六句展现江山此刻的景象,照应“登临”的题目,尾联又合到岘山,转回历史胜迹,今日读羊公碑而泪沾襟,并非为羊公而悲,而是人事代谢,转瞬古今,而未来的人也必定为我辈登临而悲伤。这种前能见古人后可观来者正是显示时间的力量。全诗没有一个生僻难字,却表现出令人咀嚼的隽永韵味。
22、雄浑壮丽。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如曹操的《观沧海》显得胸襟豁达,豪情横溢。最具代表的是盛唐诗歌中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23、 这种乡愁除了与旧游友人分享,还需要与亲人们分享。如《入峡寄弟》云:“吾昔与尔辈,读书常闭门。未尝冒湍险,岂顾垂堂言。自此历江湖,辛勤难具论。往来行旅弊,开凿禹功存。壁立千峰峻,潈流万壑奔。我来凡几宿,无夕不闻猿。浦上摇归恋,舟中失梦魂。泪沾明月峡,心断鶺鴒原。离阔星难聚,秋深露已繁。”孟浩然年轻时期生活较为惬意,跟兄弟们闭门读书,从未出远门进行过冒险的活动,但一旦踏入江湖,那种艰辛就难以言表,在三峡的旅行就经历了这种况味,所见的景象是千峰耸立、万壑奔流,几天几夜都能闻到凄厉的猿鸣,引发思乡的归恋,却乡梦难成,遥想兄弟们天各一方,星散难聚,加上深秋的露珠寒冷侵袭肌肤,更是苦不堪言啊!
24、《春晓》诗人抓住一瞬间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全诗语言平易浅近,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25、 最后来看看孟浩然平日的生活实况。其《田园作》云:“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粤余任惟迁,三十犹未遇。书剑时将晚,丘园日空暮。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谁能为杨雄,一荐甘泉赋。”诗中展现了孟浩然三十岁时隐居田园的境况及慨叹无人引荐的苦衷,尽管居住环境类似于陶渊明的园田居,幽静恬美,果木成荫,但他不甘心只是幽居“养恬素”,因为不遇于世,晨兴昼坐故多感慨,既不能像鸿鹄冲天一般肆志,又不愿像鸡鸭争食那样猥琐,勾心斗角。然而乡曲无知音,朝廷无亲故,即使自己有扬雄那样的才华,也没有人向朝廷推荐啊!由此可见,闭门读书的孟浩然也有年轻人该有的宏大志向,只是苦于没有机会罢了。当然,隐居其间更多是潇洒旷逸的情趣,如《洗然弟竹林》云:“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俱怀鸿鹄志,共有鹡鸰心。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这是四十岁前隐居时的情景:他与志同道合的几个兄弟,在一起隐居读书,志向高远,情怀高雅,遇兴则欣然赋诗,酣饮畅游,像竹林名士那样,时常随意弹琴作乐,展现的是一种风怀澹荡、率性适意的隐士生活情调。又如《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闭关久沉冥,杖策一登眺。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两心喜相得,毕景共谈笑。暝还高窗眠,时见远山烧。缅怀赤城标,更忆临海峤。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这是他应举失败隐居终南山时的景象及心情:在长久闭关之后的一个黄昏雨后的时刻,杖策登览终南山的翠微寺,体味到道家静处的微妙,感受到儒道在面对自然山水的时候有相同的爱好,在两心相悦、谈笑畅怀之后,展开了对越地名山天台山的向往,最后说享受这大自然的山水清音就很好了,不必学阮籍那样学凤凰鸣叫的长啸,即是说无须刻意做作,一任率真就够了。再加上孟浩然“伫兴而作”的创作方式和他那些具有“清绝”格调的作品,于是孟浩然便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个韵味十足的雅人形象。
26、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山光:山上的日光。池月:即池边月色。开篇两句是说,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
27、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致。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28、《夏日南亭怀辛大》是一首五言古诗,中间六句似对非对,形式朴素,古朴自然;还有,本诗语言平易,读起来朗朗上口;再有,选用“江阳”韵,清亮动听,铿锵悦耳。此诗压仄声韵,而“敞”、“响”、“赏”、“想”全是上声,上声字朗诵时,声音是从高往低的,又由低向高,悠扬起伏,节奏舒缓,不但有音韵之美,又很契合本诗的悠闲、舒适的情绪,利于表现题旨。宋严羽有:“孟浩然之诗,有金石宫商之声”,说得很有道理。
29、 孟浩然并没有立即实现自己的诺言,而是再次出发,北上洛阳,然后东游吴越。在《自洛之越》中说:“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面对三十载书剑无成的不遇境况,要长揖谢公卿,去吴越山水胜境中漫游,学习范蠡扁舟泛湖海,追寻酒中真趣,不再刻意追求什么名利了。实际上诗中还是表现那种难以释怀的政治愤懑。
30、 孟郊乐府诗收录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共32首,其中古乐府24首,新乐府8首。分别如下:
31、** 《擂动九州》出版,受到楹联爱好者青睐!《擂动九州》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邮购热线15729028727
32、 当然,时代风云不可能对孟郊没有影响,因为他毕竟生活在那个时代,也有强烈的功名愿望。如“建中之乱”就在使孟郊感到痛苦绝望的时候,也激起他的报国的豪情。他著名的《杀气不在边》说:“杀气不在边,凛然中国秋。道险不在山,平地有摧辀。河南又起兵,清浊俱锁流。岂唯私客艰,拥滞官行舟。况余隔晨昏,去家成阻修。忽然两鬓雪,同是一日愁。独寝夜难晓,起视星汉浮。凉风荡天地,日夕声飕飗。万物无少色,兆人皆老忧。长策苟未立,丈夫诚可羞。灵响复何事,剑鸣思戮雠。”此诗以首句“杀气不在边”为题,有学《诗经》的意味。各家一致认为此诗作于建中三年(782)的“建中之乱”时期,以自己的遭遇和感慨为主线,突出“河南又起兵”之后,山河破碎的惨像:济水、黄河皆阻绝,私客旅行与官府漕运都不通,不仅自己一夜愁白双鬓,而且“万物无少色,兆人皆老忧”。但孟郊此年才三十三岁,因此雄心勃发,如匣中之剑忽然发出奇异的响声,要跃出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又如《猛将吟》:“拟脍楼兰肉,蓄怒时未扬。秋鼙无退声,夜剑不隐光。虎队手驱出,豹篇心卷藏。古今皆有言,猛将出北方。”刻画一个文韬武略兼备的猛将形象,显然是自己理想的化身,在猛将身上寄托了在国难当头时欲效命疆场的愿望。再如《羽林行》:
3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简单的两句诗就自然而然将故人的热情淳朴、客人的愉悦满意及主客之间亲密无闻的情意,都包含其中了。这主动表示要“还来”与首联“邀”有对比深化之妙,很耐人寻味。
34、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
35、(1)孟郊精通音乐,晚年曾被郑余庆荐举担任“试(代理)协律郎”的职务,就说明他的音乐修养很深;
36、 吴振华(1964—),安徽宿松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学博士,博导。主要研究古代文学及中国诗学。曾在《文学遗产》《学术月刊》《文艺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国学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出版《唐代诗序及其文化意蕴研究》《李商隐诗歌艺术研究》《韩愈诗歌艺术研究》《唐诗品读》《唐宋散文品读》等。
37、⑵就诗歌的意境说,二者都创造出“静”,但一个是佛教的“空灵”,而另一个却是道家的“清幽”。
38、就这样,在四处求助无果的情况下,诗人只好悻悻然地返回"江东”——襄阳,进入下半生的归隐山水田园的诗意人生!在上面《留别王维》这首诗中,很显然是告别好友的那种心绪表白和铭志宣言。诗中“寂寞",即清静无为,《庄子.天道》有“夫虚静恬淡,寂漠(莫)无为者,万物之夲也"句。而作品不仅表达他的依依别离情愁,更有愤懑与无奈!宣告他的求仕之梦,是水中捞月,竹蓝打水一场空!既然求助无门,那出路在何方呢?结论:经历仕途被拒即落榜之痛,另一扇门被“上帝"打开,“欲寻芳草去",昂首走向田园,寻觅芳草地,即为伟大的田园诗派诞生的成因。定位了盛唐诗歌百花园里又一片耀眼的景象!孟浩然一生存留二百多首诗篇,与王维齐名,同为盛唐田园诗派的领军人物,被后人誉为“王孟”。就是他一生的这种经历,成就了田园诗——盛唐的田园诗派,也形成了他的质朴简约的诗歌艺术风格。
39、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田园诗派,后人为了突出两人对田园诗派的突出作用也称为:“王孟诗派”。该派有陶渊明、“二谢”(谢灵运、谢朓)诗之长,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风格冲淡自然。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隘境界,更多地抒发了个人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博得时人的倾慕。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他的旅游诗描写逼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得气势磅礴,格调浑成。
40、 深秋的清晨,诗人行舟江上,见黄叶飘落大雁南飞的景象,忽然体会到北风的寒冷,于是情不自禁的思念家乡,而襄阳的山水却远隔在空阔无际的楚云之外,旅居作客他乡,思乡之泪似乎已经流尽了,而自己所乘的一叶孤帆依然在天边飘荡,更加惨沮的是自己还是像当年的孔子那样不知津渡何在,前途依然是一片迷茫,就像眼前的大海一般茫无涯际。这种乡愁中融入了孟浩然追求仕途的失意,遂显得深沉。
41、例如这首《宿建德江》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也是唐诗中五绝写景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