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
1、 《梦游天姥吟留别》(名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2、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
3、少年不得意,落魄无安居。愿随任公子,欲钓吞舟鱼。常时饮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空卷舒。汉家天子驰驷马,赤车蜀道迎相如。天门九重谒圣人,龙颜一解四海春。彤庭左右呼万岁,拜贺明主收沉沦。翰林秉笔回英盼,麟阁峥嵘谁可见!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龙驹雕镫白玉鞍,象床绮席黄金盘。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一朝谢病游江海,畴昔相知几人在!前门长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爱君山岳心不移,随君云雾迷所为。梦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长价登楼诗。别后遥传临海作,可见羊何共和之。(李白诗)。
4、诗写于宣州高楼酣饮,以忧语发端,如大海波涛,裂石拍岸;中怀谢脁,引发诗情,勾起逸兴,如仙风飘举,直上层霄,摘星揽月;终复归于愁,酒之不可浇愁,犹刀之不可断流,因以退隐作结。思绪起伏,变幻莫测,正表现其出处的矛盾心情。(李白诗)。
5、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6、本诗生动地描写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并且描写了蜀道上的奇异风光,壮丽景色。表现出诗人对山河的热爱。同时将人间险恶与蜀道难进行了有机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
7、本篇借司马将军以赞平定荆州之乱的唐将。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其于康楚元、张嘉延之叛乱于荆州,祸及澧、朗、郢、峡、归诸州,持反对态度,在《荆州贼乱临洞庭言怀作》诗中拟之为“修蛇横洞庭,吞象临江岛”,固知太白于安史之叛亦必否定,其从璘意在靖乱,心迹甚明。
8、本篇当是流放夜郎经过江夏时所作,无限羁情,发于笛声,不胜凄切,余意不尽。太白以绝句胜,且其绝句多不拘于声律,而求入于古调。此诗既切声律,又含古调,故读来悠扬而有韵致。
9、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10、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11、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12、本篇答杜秀才所赠五松山新作,历叙去朝后经历,知其自秋浦至五松山,曾从事采矿冶炼之业。太白于东鲁曾从事农耕,于皖南曾从事冶炼,其谪下人间,竟至与工农为伍,可谓一谪到底。然惟其如此,所以成就其为伟大诗人。
13、本篇寄赠崔成甫,当是送崔离宣城赴湘阴贬所。诗中表现的感情十分复杂,充满失落感。太白之作七律,多失粘,此诗亦然,然其音响节奏不减杜律,盖得力于歌行体之内节奏也。
14、王屋山为司马承祯、玉真公主修道之所,故太白心向往之。王屋山人孟大融似是太白道友,约游天坛,太白因寄此诗,答云:“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诗如郭璞《游仙诗》,表现出道教思想。
15、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16、本篇历叙与王判官聚散行迹,并因世乱而归隐庐山屏风叠。其所以退也,非所谓“社稷苍生曾不系其心膂”(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乃报国无门也。细味诗中“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二句,大有深意在焉。所谓“非济代人”,实是反语,愤激语,叹无知音也。“非”字大有文章,“且”字亦自有主意。且者,暂也。其隐也乃暂隐,以观事变,以待时机。后之从璘入水军,自非偶然。所以出者,盖心系社稷苍生也。
17、北阙圣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汉酺闻奏钧天乐,愿得风吹到夜郎。
18、善高飞的黄鹄想飞越而不敢过,善攀援的猿猴想攀登而发愁无处攀缘,其山之险就可想而知了。青泥岭的泥路曲曲弯弯,百步九折萦绕着山峦。行人攀至高山之顶,伸手可以摸得着天上的参星和井星,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只得坐下来抚着胸口长吁短叹。
19、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20、杜甫至兖州省亲,时太白亦居东鲁,两人相处甚洽。天宝四载秋,杜甫返洛阳。太白于城东石门为之饯行,并作此赠别诗,情真意切,正所谓“无限低徊,有说不尽处,可谓情深于辞”(《唐宋诗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