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传
1、在对比中日两国近代出版的报刊杂志和辞典收录状况之时,陈力卫还对概念背后的社会思潮进行了复盘,重新回溯了近代中日两国的社会思想变迁和东亚文化的互动历史。尤其是对近代史的关键语词的词源进行了具体的验证,将语词概念在社会变局下的嬗变进行了梳理;又对近代新词汇的翻译史进行了正本清源的考证,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近代史中的文化输入与输出的双向互动,以及语词翻译和社会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这都对理解近代中日两国的思想文化史有着重要的价值。(萧轶)(陀思妥耶夫斯基传)。
2、怎么完成?我觉得,在尊重事实、常识、逻辑的前提下,耐得住寂寞,坚持不懈,那么,咱们就到了那句陈词滥调:有志者事竟成。
3、好想和哪位“幻想家”说一句:加油,只要活着,面包(身体和灵魂的伴侣)都会有的,只是可能做面包的粮食有所差别。
4、小时候,她身患重病,饱受残疾之苦,人们甚至估计她命不久矣;十几岁时,她渴望逃脱,却几乎以灾难收尾;成年之后,她成了准妈妈,却因医院管理不善,在孕期遭遇了一系列可怕的变故;而她的第二个孩子也似乎继承了她多舛的命运……
5、说到翻译,怎么来说这个事实、常识、逻辑呢?
6、约瑟夫·弗兰克的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是融合传记、文学批评和社会-文化史的光辉实验,他打破作家传记的常规,拓展了这一文类的界限。弗兰克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私人生活置于他与时代文学及社会-文化史的相互关系之中,重点关注其作品的诞生过程,也就是生活转化为艺术的过程,弗兰克称之为“神秘的突变”。首卷“反叛的种子”聚焦于陀氏初入文坛的风光无限以及积极参与当时风行的小组活动,对于《穷人》《双重人格》等早期作品的解析则预示了陀氏此后那些伟大作品中重要主题的发展演变。第二卷聚焦于陀氏因“彼得拉舍夫斯基事件”而受审,遣送西伯利亚,历经十年艰辛重返彼得堡,陀氏称之为“我信仰的重生”。
7、在临刑前最高检察署对他最后的判决是: “服苦役四年 ,尔后充当列兵” 。随后陀思妥耶夫斯基被送往西伯利亚的鄂木斯克要塞服苦役 ,服役期满后遂被派到西伯利亚边防军步兵第 7 团当兵。这种戏剧性的“死里逃生” 以及服苦役对陀思妥耶夫斯来说 ,既让他体验到人生痛苦的特殊经历 ,又让他再次经历了重大的应激。36 岁他与寡妇玛丽亚 ·德米特里耶夫娜 · 伊萨耶娃结婚。38 岁退伍。45 岁(1866 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 《俄罗斯公报》 上连载长篇小说 《罪与罚》,这部富于社会历史涵义的社会心理小说给作者带来了空前的声誉。之后 ,他又发表了 《白痴》 、《卡拉马佐夫兄弟》 等长篇小说。1881 年 2 月 9 日陀
8、but,进行着不代表必须要以此来结尾,那样的话,对比就没有那么强烈,反差不大的情况,故事也就失去了更深层次的指代意味。幻想当然就不可以称之为幻想了。
9、《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续接了《历史·声音·学问:近代中国文化的脉延与异变》中的“声音”部分,对近代中国的语言文字改革、统一与推广等历史脉络和结构异变,进行了多维度的社会互动网络考察;从语言的角度探究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复杂轨迹,呈现了文化与政治、精英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展现了近代中西文化之间的力量角逐和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内在张力,深刻地剖析了国族建构与社会转型诸问题的复杂性及其历史影响。(萧轶)
10、书号:ISBN-10:0875807461ISBN-13:978-0875807461
11、这本书汇集了侯麦于1948—1979年间撰写的重要评论文章。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包含了侯麦对电影美学的探讨,制作电影的经验,还有其对茂瑙、希区柯克、德莱叶等名导的作品评论等。展开了一幅20世纪电影艺术发展的生动图景,是现代电影美学研究的有力补充。此外,书中特别收录了让·纳尔博尼与侯麦在1983年的对谈,还原了侯麦作为“电影评论家”的又一面相。
12、当时整个欧洲甚至包括美国的一些人都认为,以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宣言为代表的世界民主文明的潮流已经终结,大势已去,今后这个世界将被希特勒所统治。但是威廉·夏伊勒不这么认为,但他也不完全清楚是怎么回事。他思考着两个问题:
13、1880年发表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或译《卡拉马助夫兄弟们》),是作者哲学思考的总结。
14、姑娘在度日如年的煎熬与思念中一天天的长大和成熟。约定的时间到了,刚开始房客并没有出现。姑娘虽说有点失望,仍旧在希望与盼望中纠结着。
15、北伊利诺伊大学“斯拉夫,东欧和欧亚研究”系列
16、1934年到了德国,正好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希特勒发出的那些战争叫嚣,在纽伦堡的演讲,在柏林的演讲,很多时候威廉·夏伊勒就是现场的听众之因而他有很深的感受。
17、假如我们认定人的真心能够完全和对方相通,那就大错了。无论是如何亲密的朋友、如何长年交往的朋友,彼此之间对对方的心思,还留有相互无法理解的部分。所以言辞就是维系之间的桥梁,若是这座桥只有渡行的设备,却没有栏杆、拟宝珠的话,就不能成为桥。
18、它有一个转换规则,所以我在译《古拉格:一部历史》时把所有俄国人的姓名全部按照转换规则转回西里尔字母拼写,再查《俄语姓名译名手册》,然后我把它附在索引后面。后来这本书出版了,中央d校一个研究国际共运史和苏联问题的老教师跟我说,老戴,你翻译的这本书上面的人我们全认识。
19、本书是约瑟夫·弗兰克享有盛誉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文化传记的第五卷,也是最后一卷,它以罕见的才思和优雅描写了作家人生的最后十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十年间写出了《少年》《作家日记》及其登峰造极的杰作《卡拉马佐夫兄弟》。
20、一个例子是《第三共和国的崩溃》的作者威廉·夏伊勒。他1925年大学毕业,上的也不是什么名牌大学,是个学院,大概是个社区大学,毕业后他就上欧洲去了。从1925年到1940年这十几年他先后在法国、德国、近东和印度工作过,作为美国一些电台报社的通讯记者在欧洲采访。他在法国工作过多年,把法国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21、埃里克·侯麦,国际电影大师、法国新浪潮电影旗手,多次荣膺国际电影大奖。他也是一名作家、电影评论家,曾任法国电影杂志《电影手册》主编。
22、一个平民百姓、一个房地产经纪人取得了被学术界、被专业人士给予这么高评价的成就。为什么?有什么诀窍?我也不知道。但是,在我翻译的五本书中,有三本书的作者是这么一种类型的人。所以,我觉得,一个业余人士在某个专业领域有所作为,并不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3、玛丽恩巴德悲歌。1823年9月5日,歌德从卡尔斯巴德到魏玛途中的马车厢里写下了著名的爱情悲剧《玛丽恩巴德悲歌》,这也是他告别激烈而炙热的爱的痛苦,进入平静祥和、勤奋写作暮年的序曲。
24、一口气读完,私以为,小说完全可以称呼为是一部标准的备胎日记,对男女之间爱情及备胎心理的描写,细致入微,引人入胜,抓得准,把的牢。假设是站在一位正处其位的人的角度来思考的话,正可谓:真是相思苦、辛酸泪。 认真的读起来,小说描写的故事极其的简单。 一位名叫娜斯简卡的姑娘,在情窦初开的年纪,遇到了一位好心的年轻房客,在接触的过程中,两个人相互之间互生爱慕。房客是一位有爱心、负责任的年轻人,因为在莫斯科还有些事情需要办理,不得不暂时别过。 两位处于恋爱中的年轻人,共同商定,一年以后,在彼得堡的一个桥上相见,如果还是一个未婚、一个未娶的话,到时候就可以双宿双飞,开始幸福的生活。
25、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有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洁白来。而且还不肯爽快地处死,竭力要放他们活得长久。(鲁迅评)
26、我涉足翻译这个行业非常偶然。那是2006至2007年,我刚刚向原来工作的公司提出辞职,这时候新星出版社购买了美国历史学家威廉·夏伊勒,就是《第三帝国的兴亡》那位作者的另一本历史著作《第三共和国的崩溃》的中文版权。出版之前他们想找个人把原有的一个译本看一看,看看有没有什么大问题。我的朋友止庵先生当时在新星出版社担任副总编,他就找到了我。
27、日本语词概念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传播,深刻影响了自晚清以来的中国社会。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民族主义和近现代史的文化复杂性,导致中日之间语词概念的传播、互动与共享关系受到了种种因素的干扰,以至于后世在谈论时总是以讹传讹。陈力卫在《东往东来: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一书专门讨论这个问题,把当时的字词典进行了一一对照,梳理了中日近代新词的互动共享及其历史脉络,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近代中日文化的互动关系。
28、迄今为止,《第三帝国的兴亡》被认为是研究纳粹德国的权威著作,所有研究纳粹德国的历史学家都不能回避这本书。《第三共和国的崩溃》被认为是描写两次大战之间法国的最佳著作,至少《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么评价的。一个新闻记者因此成为权威的历史学家。
29、既然求助不得,那怎么办?这又是我喜欢的事情,自己想办法解决吧。怎么解决?按照自己常规解决问题的办法。通常我对问题做出判断、对事情做出决定有三种依据:
30、我觉得,这大概就是我为什么能够以两年科技英语的基础最后完成这么多大部头译著的原因。
31、推荐理由: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同志,曾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短论二百三十二篇。这些短论思想性、针对性、时效性强,语言简洁明快,观点敏锐清晰,形式生动活泼,讲道理浅显易懂,不空发议论,文风朴实,或赞美表彰,弘扬正气;或批评鞭挞,斥责歪风;或分析道理,揭示规律。2007年5月6日,浙江日报社经再三征求习近平同志的意见,并在征得习近平同志同意后,以《之江新语》的书名,将这些短论结集出版。
32、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作家。
33、范 晔,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西语译者
34、这本书共收录《新恋爱讲座》《终结的美学》和《致青年武士的精神谈话》三个短篇集。除恋爱外,还涉及社交艺术、性格养成等方面的问题,见解独到、发人深省。本书也是三岛哲学及美学思想的体现。
35、1868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完成了《白痴》。这部小说中,拿破仑和1812年的卫国战争是重要的背景题材。
36、我急忙拉开窗帘,但是这一天的清晨又暗淡又凄凉,正像可怜的、临死的人渐渐熄灭的生命。太阳没有出来。雾霭遮住了天空,天色雨蒙蒙,阴沉而凄凉。细雨叩打着玻璃窗,一道道冰冷的肮脏的水流淌着。一片昏暗。微弱的晨光投进房间里来,勉强跟圣像前神灯的摇曳的灯光交相辉映。临终的人无限悲戚地瞧了我一眼,摇摇头。过一会儿,他死了。
37、封闭的列车。1917年4月9日,列宁从苏黎世火车站登上开往俄国的列车,这趟列车就像一枚炮弹,摧毁了一个帝国,却也改变了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