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圣女贞德
1、然而到了5月24日,在圣·沃思教堂真正宣判的时候,贞德动摇了。她显得疲惫而失望,仿佛灵魂出窍,只剩下一具皮囊。她发誓,弃绝自己的信仰。回到牢房,她任由他们剪去头发,脱掉长筒袜子,穿上女装。但这只是短暂的幻灭。很快,她就不能忍受一个任人摆布的自己。她再次换上她的长筒袜子。这是对之前法庭上的誓言的彻底背叛。
2、贞德又是一位孤独的英雄。在她萌生率兵出战、保卫国家的想法时,没有人(或许除了上帝)对她予以支持,反而对她进行嘲笑与讽刺;
3、人们敬畏英雄,又摧毁英雄。在贞德身上,人们给她戴上了神圣的桂冠,当贞德反应过来时,人们把她投向了火海。贞德的鬼魂在全剧的尾声里最后说道:“创造这个美丽的大地的上帝啊,大地要到什么时候才肯欣然迎接你的圣贤呢?要多么长的时间,上帝啊,要多么长的时间?”
4、1912年,中文名:《卖花女》(《皮格马利翁》) 英文名: Pygmalion
5、不和任何国家结成永久的同盟,这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政策。
6、历史本身可能不太同意丘吉尔的说法。但似乎至今我们都没有对我们在性别等问题上的成见和偏见而感到足够地惊讶和反思。我们何以如此憎恨又热爱一个人?假如贞德不是一名少女,而是一个男人或者其他的什么,她的故事会怎样?她还是否能被人如此广泛地引用、争论并神乎其神的传说?(萧伯纳圣女贞德)。
7、余光中与“乡愁”:中国式经典是怎样炼成的?
8、另外NTLive拍摄的《科利奥兰纳斯》(抖森主演,第一季放映作品)、《危险关系》也都是出自丹玛尔仓库剧院,这座剧院仅有四排座位,观众环形而坐,上演萧伯纳的剧目可以说是再合适不过,文本成为舞台的中心,其品质值得期待。
9、一部贞德走向圣坛的故事,就是一部人性自相矛盾的秘史。
10、而在我看来,这种当代阐释倒是不经意间翻转了萧伯纳作品的原意。萧伯纳笔下这个受过天启的少女因为威胁到“僧俗两界”各方的既得利益而受难,但她无疑是历史未来发展方向的化身。在这版当代化的舞台阐释中,贞德如同一个来自过去时代的魅影,一次次徒劳无疑地与当下的政商精英进行论辩,试图指出他们应当行进的方向。贞德的孤立无援,对应的又何尝不是穿越时代的无望?
11、萧伯纳1950年逝世,丘吉尔1965年逝世。换言之,在1965年之前,萧伯纳与丘吉尔的对话已被证伪。
12、这时贞德向法国政府申请加入到保卫国家的队伍中,这个18岁的农村姑娘的要求并未得到政府当局的理睬,甚至遭到了无情的嘲讽,法国不可能依靠一支由女性带领的军队将英军逐出国境。
13、果然贞德的出现为法军创造了胜利奇迹,法军成功驱逐了英军的入侵。贞德在军事上的胜利使其一度成为法国人人敬仰的对象,被法国人尊称为“圣女”。
14、本书囊括了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斯托克奖等多项世界幻想文学大奖,算是实至名归吧。
15、《美国众神》,幻想题材小说,作者尼尔·盖曼(英)。
16、自从钉了木桌子,到院子里的活动渐多,有事没事,泡一壶茶,在透过树荫洒落的细碎阳光下,仅仅是看着桌面那些漂亮的弧线纹理,也能发呆出神小半天。
17、由于是小说,透剧就不好玩了,简单介绍一下:
18、1420年签订的特鲁瓦条约剥夺了他的王位继承权,转给英格兰国王亨利五世。当其父王查理六世死后,英王亨利六世(亨利五世之子)被英国人宣布为法兰西国王。
19、据说为了确保女魔已死,英格兰大兵从一堆焦炭里拨出她的尸体,放火再烧一遍。但刽子手却惊恐万分,他们因亲身烧死一个圣女而请求天父的宽恕。她的尸体被投入莱茵河。
20、不结盟体现了符合我们时代愿望的指导思想。这是不结盟政策富有生命力的有力证明。
21、由于它不同寻常的结构和标志着艺术技巧新方向的象征主义手法,《人和超人》已成为当代英美批评家关注的一个焦点。
22、此外,贞德是否还是处女以及她那些荒淫无状的道听途说也是审判的焦点,英国贝德福公爵的夫人安妮还特地在审判前检查了贞德的身体,结果发现贞德仍是处女之身。但才思敏捷的人们似乎不太相信,他们寻找着一切贞德不是处女的证据。
23、一个平凡的农村姑娘就这样成为了法国的奇迹,这个自称被上帝眷顾的少女却最终被教会烧死。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勇敢地挺身而出,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换来了国家战争的胜利,来自己的民族带来了希望。这位可歌可泣的法国少女值得大家尊敬,崇拜。
24、1894年,中文名:《武器和人》英文名: ArmsandtheMan
25、《巴巴拉少校》以救世军为题材,反映了贫富不均和劳资冲突等尖锐的社会问题。喜剧的主人公巴巴拉是个有理想的青年,虔诚的基督教徒,救世军中的少校。
26、大国之间的困难只能靠坦率友好交谈才能排除。
27、新、旧时代的众神纠纷。美国新时代,旧神们由于信徒凋零、祭祀寥落,晚景凄凉,几乎沦为凡人。新神作为新生力量,信徒众多,日渐壮大。旧神不甘大权旁落,遂起纷争。
28、——〔塞浦路斯〕马卡里奥斯,引自《中东风云人物》
29、名副其实的国家是没有朋友的,有的只是利益(利害关系)。
30、年他参加了“费边社”,主张用渐进、点滴的改良来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暴力革命。在艺术上,他接受易卜生影响,主张写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
31、根据赫理斯的描述,《圣女贞德》在公演时的口碑状况不难洞察。它是否如赫理斯所说的“只有我一个人曾经苛刻地批评它”暂且不论,至少在《圣女贞德》的批评者中不包括丘吉尔。《关于的论战》中没有萧伯纳与丘吉尔这段流传甚广的对话。扩大范围,以“丘吉尔”为关键词,对赫理斯版《萧伯纳传》进行搜索。书中共两处提及,不过均未涉与萧伯纳的论争。由此可以明确,在权威的赫理斯版《萧伯纳传》中,没有关于萧伯纳与丘吉尔语言交锋的记载。
32、——〔法〕戴高乐,引自1968年5月12日《纽约时报杂志》
33、时长:2小时45分钟(含20分钟中场休息)
34、哈勒在《不可抗拒的丘吉尔》中所提及的《圣女贞德》(SaintJoan),是萧伯纳于1923年发表的一部六幕历史剧。这部作品以英法百年战争背景,以奥尔良乡村牧羊女贞德率众退敌、收复失地的事迹为题材,塑造了一位为国捐躯的女英雄的形象。对于以诙谐幽默见长的萧伯纳来说,《圣女贞德》是他众多作品里唯一的悲剧。而正是这部悲剧,成就了他在作品发表两年后(192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在对萧伯纳的授奖词中如是说:“或许可以说,这部想象力丰富的作品(《圣女贞德》)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表现了在一个对真正的英雄主义极为不利的时代里的英雄主义。”(《诺贝尔文学奖文库》之《授奖词与受奖演说卷·上》,第168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5月版)
35、历史学家说,贞德审判是中世纪以来地下力量与经院官方第一次强有力的对抗。就是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所描绘的那样,“没有墓地和画像纪念你,但你知道英雄纪念碑在生者的心中。”以莎翁《亨利五世》为代表的舆论,很长一段时间内主导着贞德的历史审判:他们坚持认为贞德是一个荒淫、狠毒、狡猾,带有强大的破坏力的女巫或魔鬼。
36、乘坐公共交通时建议隔开距离,不要紧密贴合或在公共交通中聊天。回家后记得洗手并且更换穿着衣物,换下来的衣服在通风处悬挂。
37、1923年,中文名:《圣女贞德》 英文名:SaintJoan
38、想想便觉有趣,为便于小鸟们招朋引类,遂在树枝间置二个小瓦盘,一盛米,一盛水。
39、由于《不可抗拒的丘吉尔》只是点出了引发萧伯纳与丘吉尔对话的由头,没有注明对话的具体出处,所以,我们只能从其他资料中查找相关线索。
40、贞德是法国的一位普通女性。十四世纪上半叶,英法两国爆发战争。到十五世纪初时,法国士兵连连受挫,不敌英军。年轻的贞德获得了“上帝的启示”,发誓带兵收复由英军占领的法国失地。她向政府申请加入军队,保卫法国,然而并未得到理睬,反而遭到嘲讽。在贞德发疯似的爱国热情与法国濒临沦陷的双重条件下,贞德获准率兵征战,并奇迹般成功击退英军。贞德的胜利引来英国政府的不满,他们联合法国天主教徒陷害贞德。法国人做出妥协,出卖贞德。最终,贞德被判女巫之罪被活活烧死,年仅21岁。
41、2016-2017年英国国家剧院秋冬演出季剧目
42、查阅《萧伯纳传》,的确有一章专门论述《圣女贞德》,标题就叫《关于的论战》。令人惊讶的是,《萧伯纳传》里这场关于《圣女贞德》的论战,并不是发生在萧伯纳与丘吉尔之间,而是发生在传主萧伯纳与作者赫理斯之间。
43、要把牺牲、痛苦、眼泪和仇恨保持在最低限度,……通过节制和暂时的妥协来达到目的。
44、演出时长:约200分钟,含中场休息20分钟
45、萧伯纳是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杰出的代表之是现代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批评家,是18世纪以来英国最重要的散文作家,现代最优秀的戏剧评论家,音乐评论家,政治、经济、社会学等方面的卓越的演说家和论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