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对联对偶的形式
1、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2、楹联是书面语,更正式,同时,学术性也更强。楹联是一门学问,上下联如何对,是有很多讲究的。
3、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4、行文至此,我觉得还要重申的是,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意义重大,而认识春联,了解春联,写好春联,乃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5、最近看到一副网上被追捧的“神联”:鸟在笼中,恨关羽不能张飞;人活世上,要八戒更需悟空。意思尚佳,但上联末字“飞”是平声,终究是错联。其实只要把上联改成“鸟在笼中,恨张飞只得关羽”就可以了。
6、第一副是理发店:挥舞双拳,打遍天下英雄,莫敢回手;运动寸铁,削平宇内豪杰,谁不低头?
7、紫气东来已应千祥云集——吉星高照还期百业俱兴
8、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9、翠阁我迎宾,数不尽甘脆肥浓,色香清雅。园庭花胜景,祝一杯富强康乐,山海腾欢。
10、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11、第二“要适时”,也就是要有时代的特征。与过去相比,如今过节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现在许多地方禁燃爆竹,你还在写“爆竹声声辞旧岁”,显然是不合时宜了。
12、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13、下联:十年经验九区跑遍八面玲珑忙得七窍生烟到头六亲不认五体投地依旧四肢勤快三更加班只为二项目标一生奔波
14、内容应该是相关的,上下相连。上下对联的意思必须相互联系,但不能重复。
15、 题材不限,内容健康积极,不涉及政治话题。
16、不由想起了春晚小岳岳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段子。平仄是其要求之但我想,楹联也如文章一样,最重要的是内容,若过于为平仄等规矩所束缚,岂不是“寻章摘句老雕虫”?
17、比如,戴兰斋所撰春联:紫燕春风寻旧主,红灯瑞雪映新门。其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副春联里,上联、下联用字的声调都是平仄相间,同声调字连用时,超过三个就换平仄了。平平平后换成仄仄,仄仄仄后换成平平。上联和下联构成对偶的字词的声调在平仄格式上完全相反。紫燕对红灯,仄仄对平平;春风对瑞雪,平平对仄仄;寻对映,平对仄;旧主对新门,仄仄对平平。更重要的是,上联以仄声字收尾,下联以平声字收尾。这种形式实为公认的春联的定格。
18、对联和诗联都讲究对仗,但是结构比诗联更灵活,上下联结构要保持一致性,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这样才能形成对联特有的节奏美。
19、拆字联:是对联的一种别具一格的形式。拆字,也称析字,离合,是将汉字的字形各部分拆离开,使之成为另几个字(或形),并赋于各字(或形)以新的意义。
20、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