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有哪些
1、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2、儒家传统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如过山车一般,经历了几次大的震荡。(儒家思想有哪些)。
3、进入北大社官方微店直接购买《古代宗教与伦理》(增订本)!
4、一说到哲学,很多人都会想到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或者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却很少有人知道拥有厚重文化基底的中国哲学到底有哪些代表人物,甚至很多人说中国根本没有哲学。(儒家思想有哪些)。
5、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6、再如宣扬“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否定人的斗争思想。
7、周礼当初就是极其繁琐的。武王克商之后,周公最重要的政治贡献之一就是立即着手礼乐制度建设,以确立新的统治秩序。他先根据周制,把夏、商流传下来的诸多礼节改造成“曲礼三百、威仪三千”,形成一整套政治活动和日常生活、交际往来必须遵守的极为细密的礼仪制度,可谓繁琐至极!这些礼制分为吉礼(祭祀礼仪)、凶礼(丧葬礼仪)、军礼(行军打仗、田猎、阅兵礼仪)、宾礼(诸侯朝见、聘问、会盟礼仪)和嘉礼(婚冠、生育、庆贺、宴会礼仪)五大类,并根据贵族们不同的身份地位,配上不同等级的礼仪和相应的音乐,形成一套繁琐的礼乐制度,以体现贵族等级区分。此外还制定了极其完备的田制、官制、禄制、乐制、法制、谥制、畿服制、嫡长子继承制等典章制度。后来的儒家学者统称之为“周礼”或“周公之典”。
8、在人性论上与孟子相对立,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君子、小人都一样,“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
9、在北京大学出版社主办的讲座中,陈来和曾经他的学生、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的杨立华共同回答了学子们对于儒家文明起源方面的诸多的疑惑,也回应了当下某些学者的儒学观点。
10、孔子,儒家创建人,思想核心是“仁”和“礼”。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
11、不过《易经》里“以诚修身”则是符合儒家思想对“诚”的解读的,虽然在荀子的年代,学者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但是《易传》的内容仍然不断强调修养德行,闲邪存其诚,修辞立其诚。这是儒家思想的发挥。
12、儒家津津乐道的一件史实很能说明问题:“虞芮之君争田,久而不平,相谓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质焉?’乃如周决平。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班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二国之君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吾等小人,不可以履君子之庭,只取辱耳!’遂相让以其所争田为闲田而退。天下闻之,归者四十余国。”(《通鉴外记》卷二下)。《史记·周本纪》也说:文王“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尹佚之徒,皆往归之。”可见,文王礼贤下士、仁慈爱人的美德,闻名遐迩,大得人心,已经变成巨大的政治感召力。这就是当时特定条件下实行仁政德治所取得的政治军事效果和社会效果。
13、中国号称“礼义之邦”,礼仪之繁琐在整个世界无出其右者。如孔子声称:“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他本人也做出了守礼的榜样:当他朝见鲁定公时,提着衣襟,弯着腰,贴着屋檐,迈着小碎步,说话时低声下气,表现出非常奴性的种种肉麻丑态(见《论语》第第十),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卑微屈从的画像,所以被当时的人讥作谄媚君主(《论语》第三:“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儒家的奴性软化思想和君主的专制独裁政治,实有密切关系。
14、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
15、可见,儒家学说以道德伦理替代法制、反对暴力革命、“犯上作乱”,提倡安分守己、忠君尊父等专制文化意识,正好帮助专制统治者驯服和约束天下臣民,从而减少了暴力统治的阻力,这种学说无疑是中国皇权专制的组成部分和帮凶。儒家固然教导帝王要行仁政,也教导民众要忠君,但它对帝王远没有对民众的约束效力大。封建统治集团主要不是拿儒家仁政思想规范皇帝及其官员的行为,而更多地是拿儒家忠君思想去束缚臣民的手脚。这种学说之所以能被封建专制统治者所“利用”,正是因为它本身具有“巧妙”维护专制统治的功能。
16、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17、但到了阶级社会,礼逐渐为统治者所利用,主要蜕变为防止诸如以下犯上、为臣不忠等,则大大增加了礼制作为驯服工具的作用,这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极为有利,因而数千年来统治阶级和儒家卫道士才不断强化“礼”的神圣性,无疑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但我们还应该看到,“礼”的基本精神就是“退让”或“礼让”,没有“退让”就没有礼,即所谓“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这很符合农业民族的保守性格。与富于进取精神的西洋文化相比,这种以“退让”为基本精神的“礼仪文化”,对民族性格和历史发展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到十九世纪,两种文化直接较量的结果就是明证。
18、重义轻利:儒家重义轻利,重官轻商,重本抑末,与现代商品经济不相适应。
19、无论哪个时代,孝敬父母绝没有错。但儒家强调的“孝道文化”并非现代平等相处、尊老爱幼的伦理美德,也并非单纯的“孝敬父母”这么简单,而是父亲对子女一方的绝对专制和奴役,子女一方要绝对服从父亲的决定,父死还要守丧三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第一》);儒家认定“父恩厚、母恩薄”,故而子女孝父的程度必须大于孝母的程度;为父者只有权利而无义务,为子者只有义务而无权利;“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子相争皆是为子之错;罪莫大于不孝,为子者不孝必遭严惩,为父者不慈则无制裁。“子之于父,弟之于兄,犹卒伍之于将帅,胥吏之于官曹,奴婢之于雇主,不可相视如朋辈,事事欲论曲直。若父兄言行之失,显然不可掩,子弟止可和言几谏。若以曲理而加之,子弟尤当顺受,而不当辩”。(南宋·袁采《袁氏世范》卷上《父兄不可辩曲直》)显然,这种“孝道文化”乃是片面的、不平等的、不问是非曲直的专制伦理制度,它大大树立了父亲在家庭的专制权威和奴役地位。我们今天要肯定和提倡这种极不健康、极为专制的封建“孝道文化”吗?
20、不难看出,岐周文化最突出、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就是以“仁政德治、亲民至善”为核心的“岐周政治文化”和以周礼为社会礼法规范的“礼制文化”,这些后来分别成为儒家“仁政”和“礼制”两大主要思想内容。
21、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22、红楼二尤的悲剧:失足少女,要用一生来弥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