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城堡在线阅读
1、小说的结尾,K还在苦苦寻求进入城堡之路,巴纳巴斯一家也一样。(卡夫卡城堡在线阅读)。
2、克拉姆或许是城堡的象征之小说中他的名字处处存在,但是这个人从未现身,就像那个巨大的城堡,你看得见,而且近在咫尺,可就是走不进去。
3、卡夫卡的挚友马克斯·勃罗德(Max Brod)在为卡夫卡写的传记中,摘取了一段卡夫卡的日记:
4、卡夫卡是生活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小说家。他的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5、《城堡》,2018卡夫卡著赵蓉恒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6、(3)1978年之后的版权,于作者死亡后70年失效,即假设1979年作者死亡,2049年版权失效。
7、卡夫卡从来没有给予城堡确切的样子,确切的指称,《城堡》中的人物,也没有明确的样貌,我们只是通过对话的延伸,对城堡和人物进行模糊的立体的塑造。城堡“既不是一个古老的要塞,也不是一座新颖的大厦,而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建筑群”,“在那座城堡所处的山峰上,一切都很空灵缥缈,仿佛毫无重量似的向上蒸腾”,“成群的乌鸦在高塔上盘旋”。没有典型环境,城堡、村庄的样貌不明晰,洋溢的氛围不确切,只有人物对于外界环境变化的感知,借引起人物强烈刺激的视觉、触觉等才有一点环境的轮廓,环境或许对人物的行动、性格产生影响,但也有人是例外,比如阿玛莉亚。没有典型性格,每个人物都不是形容词的集合就能大致概括的,我们甚至不能确切知道每个人究竟长什么样子。对话中的相互矛盾,存在悖谬,让“城堡”一词具有空间和意义上更广阔的想象,人物的厚度,也更为明显。
8、究竟是什么促使K下定了要留在这里的决定呢?不知道!
9、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这种情绪使卡夫卡生前不为世人所理解。在《城堡》中,卡夫卡以冷峻的笔调叙述了一次绝望的挣扎,由此揭示世界的荒诞、异己和冷漠。
10、小说以《城堡》命名,所以“城堡”这一物体也成为这部小说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意向或者说是一个重要的存在。在小说一开头,卡夫卡这样描述了“城堡”:“K到村子的时候,已经是后半夜了。村子深深地陷在雪地里。城堡所在的那个山冈笼罩在雾霭和夜色里看不见了,连一星儿显示出有一座城堡屹立在那儿的亮光也看不见。K站在一座从大路通向村子的木桥上,对着他头上那一片空洞虚无的幻境,凝视了好一会儿。”(1)因此,也奠定了“城堡”存在的一种基调:“城堡”既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又是一个飘渺的难以触摸的虚幻的想象。
11、1925年《审判》出版,1926年《城堡》出版,引发世界文坛震动
12、一般公民的作品,其发表权和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50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如果是合作作品,截止于最后死亡的作者死亡后的第50年的12月31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著作权(署名权除外)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其发表权和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为50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50年内未发表的,著作权法不再保护。电影作品和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摄影作品,其发表权、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为50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50年内未发表的,著作权法不再保护。
13、K只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他不属于故土,不属于抵达的村庄,也不属于城堡,他是一个人,这样的经历可能与卡夫卡本人的经历、思想也相关,奥匈帝国崩塌,分裂成各个民族地区,为了政治地位上的强弱平衡,卡夫卡所在的城市布拉格被划分到捷克之下,他地理上的归属感不再坚若磐石;思想上,卡夫卡在给格雷特·布洛赫的信中说“在乡间时我总感觉抑郁。如此广阔的天地,需要有多么大的力量才能去感受啊。”虽然我们不一定必须要有能够感受广阔大自然的能力才能去感受大自然,但是卡夫卡的意识里,他在自然面前是自卑的,但他对城市又是蔑视的,城乡之间的分别,是一个人归属感的认同之这更加深了他的个体性。同时卡夫卡是一位肺结核病人,他的医生施特雷林格采取的治疗手段保守且态度自由放任,所在的疗养处日常单调而乏味,病人们醒着时,除了休息和聊天外,就只剩下一天五杯牛奶、测七次体温、交唾液样本、定期称量体重。这些经历和思想,导致卡夫卡的精神世界中,必然有让他坚持维系生活的坚硬核心、绵绵情感和作为自身一部分的孤独。K与卡夫卡相似,但远不如他悲怆。
14、《城堡》是卡夫卡的三部长篇小说之和《美国》与《审判》一样,《城堡》也是一部没有结局的小说。《城堡》的故事情节,简而言之就是讲述小说主人公,自称是土地测量员的K受城堡的聘请来测量土地。但是当K来到城堡管辖的村子时,却发现自己不被允许进入城堡。于是K为让自己进入城堡而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努力。然而K的努力都没有能够实现,城堡当局一直拒绝他的任何要求,连城堡管辖的村庄、村民以及村庄中的小学校、客栈都与K为敌。最终,K还是没能进入城堡。
15、可惜的是,这种短命的欣喜并没能活到父子俩的下一次「共识」。这不仅是因为下一次「共识」的出现极其困难,更因为这种欣喜本身就只是卡夫卡的一厢情愿。
16、而且,发生在这个宇宙里面的事件,可能只是一次偶然。
17、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QEgMUj8sJM2_CZPSmRCGg提取码:NRVC 书名:卡夫卡全集
18、K所有行为的支撑点是什么呢?是一个真正去到城堡的愿望,或者说,是真正获得肯定找到意义的追寻。小说没有结尾,存在他最后收到了城堡的召唤的言论,我并没有去进行验证持这一言论的依据是否可靠,但如果仅从我所阅读的这一版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来看,无论是小说中还是结尾,还是可能的续篇,K的追逐都只是陷入循环,没有成功,我也倾向于在众多版本中,卡夫卡的原版,K没有成功。
19、链接:https://pan.baidu.com/s/19kwIMRRCA-UEjZHfqxG_rw提取码:zf5e书名:超值金版-变形记城堡审判
20、弗里达曾经劝K.移居国外,但K.不置可否,他留下来意味着什么呢?当然有人指出K.的处境是说德语的卡夫卡成为捷克人的一种隐喻表述,也就是个体悬置在毫无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状态。如果换个角度,其实K.的处境未尝不是大多数人的现状,虽然你拥有自由,可以四处游玩,甚至出国旅行,但最终你还是要待在你无法离去的那一小块土地上。K.可以说是被蓦然抛掷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用我们的出生、婚姻或工作来比拟小说中K.的原始处境,那我们与K.几乎可以说完全一样。
21、 每个人心中的恶魔在把夜啃垮,无所谓好坏,这就是生活。早在二十世纪初,卡夫卡就惊恐地发现,在社会柔和的外表下,掩藏着人性的不真实。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这种恐惧来自他对未知世界的窥探,也来自于他敏锐的洞察力。卡夫卡发出了惊世骇俗的呼喊。他的尖叫振聋发聩,穿越一个世纪的长度,至今在我们耳边萦绕。他的预言犹如一个强大的结界包围着我们,尽管没有结局,却仍然无法挣脱。
22、诸多鲜明而强烈的感情在卡夫卡身上碰撞、交融,在他精确的感受力与强烈的表达欲之下,凝结成了让世人震撼的文学作品。卡夫卡以他自己的方式,描写那些「反常态」境况,呈现出人类普遍存在的困境和悖谬。在文学的陪伴中,他也将自己向内释放的精力,转换成了「卡夫卡式」的孤独与反抗,留给世人无限思考。
23、为了方便K与城堡的联络,城堡还派了一个叫巴纳巴斯的信使专门传递消息。
24、我们知道,K就是卡夫卡(Kafka)自己的姓名缩写,这小说写的是卡夫卡的一生,终其一生都在从事创作,没有原因,没有结局,他就是想进入文字最深处的城堡,试图在语言文字中找到世界的出口,可这当然是没有结果的。卡夫卡死前有没有被允许进入文字深处,我们不得而知,但他一生都在写作,努力接近那个城堡。
25、上世纪90年代,《卡夫卡全集(插图本套装全9卷)》曾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此次再版,我们依照现行规范改换了个别文字,并从国外有关书籍中遴选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图片资料392幅,以作较大补充,其他未作更动。
26、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最伟大的作家之影响遍布全世界,被尊为现代派文学大师。出生于奥匈帝国时期的布拉格,曾为保险公司职员,业余从事创作。生前在德语文坛几乎鲜为人知,死后引起世人广泛注意,成为美学、哲学、宗教和社会观念上激烈争论的焦点。先后出版《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和《饥饿艺术家》四部中短篇小说集;此外写有三部未竟长篇小说《失踪的人》《审判》《城堡》,在生前均未出版。
27、在酒店的酒吧里,K勾搭上了曾经是克拉姆的情人,弗丽达小姐。实际上,K接近弗丽达也是有自己目的的,就是想进一步接近克拉姆。
28、卡夫卡的小说,都有一种荒诞不经的风格,通过异化现象,创造出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让读者惊艳于他丰富的脑洞和想象中时,也感受到无法克服的荒诞甚至恐惧。
29、卡夫卡的好友布罗德曾问他,世界上是否还有任何希望,他做出一个著名的答复:“有无穷无尽的希望,只不过不属于我们。”
30、那么对于有些执拗的K.来说,城堡又象征着什么呢?这里需要说明一点,许多没有读过小说的人往往从他处得来这样的故事印象,即K.一直想进入城堡,但被挡在城堡门外,始终无法进入。这样的认识部分正确,K.起初确实想进入城堡,但他从来都没有沿着通往城堡的路走到过城堡门口,而是一直都在城堡山下的村庄里。他并不是一定要进入城堡,而是想和城堡的重要官员克拉姆面谈,既与自己的土地测量员的工作有关,也和克拉姆的情妇弗里达有关(弗里达被K.诱骗,背叛了克拉姆)。所以,对K.而言,城堡及克拉姆象征着生活的意义,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寻找到存在的依据,即打破日常生活的幻想,探寻超越现实之上的生命意义。最后的结果证明寻找意义是徒劳的,因为他不断打破日常生活的常规与安定,所以村民都将他视为异类。小说中巴纳巴斯的妹妹阿玛莉亚拒绝了城堡官员索尔提尼的召唤,并将那封用词粗鲁下流的信撕碎扔到信使的脸上,最后导致巴纳巴斯一家被全村人鄙视。官方没有明文的处罚,索尔提尼也没有发表任何声明,但被孤立、被鄙视却在无声无息地进行着,这正是可怕之处。阿玛莉亚用沉默对抗一切,坦然接受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变故,在某些方面她是与K.最接近的,如果把K.比作婞直骨鲠的入仕者,那么阿玛莉亚就是刚傲慎独的隐士。
31、“可是我看到过一个官员雪橇的车厢内部”,K说,“那里面没有什么文件。”…“那有可能,”奥尔加说,“不过,如果是那样的话,那就更糟糕。这说明那位官员有如此重要的公务在身,有关文件太珍贵或数量太多,不能随身携带,这样的官员都是马不停蹄、飞驰而过的。…”
32、“在这方面,大人可以不必担心,这里还没有听到谁抱怨报酬低呢。”“唔,”K.说,“我这个人可不是那种胆小怕事的,就是对一位伯爵,我也有什么说什么,不过同这里的老爷们当然还是心平气和地打交道要好得多。”
33、所有的角色都在告诉K以及读者我们,这些荒谬性的合理性。以至于这个噩梦般的城堡村庄的岁月仿佛都是我们自己赋予其可怖的意义。人类所生活的社会是由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一切的不公平或者在我们看来荒诞可笑的元素,都是始于人类、孵育于人类。我们所承受的生活的荒诞,是我们对荒诞的纵容。如果这么一想的话,可以说,卡夫卡从来就不属于荒诞派或者超现实派,而是妥妥的现实派。
34、不过后来,城堡又承认聘用过这么一个土地测量员,就是在这样稀里糊涂、莫名其妙的状态下,这本小说开始了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