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宪成事例
1、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体会世间百态,而不要读死书。
2、在江南,有许多类似“退思园”那样的园林,供归隐的官员消磨意志、吞吐人生。但是,却很少看到东林书院这样的机构,在另一个层级上,发挥人的政治主张,讥讽朝政,针砭时弊,并真正做到了朝野震动、全国向往。
3、讽议朝政,品评人物,抨击当权派。一时“士大夫抱道杵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明史》卷231《顾宪成传》)。一部分在职官吏如赵南星等也遥相应合。东林d以此得名。与东林d同时,另一批官吏士绅又组成浙、齐、楚、宣、昆各d派。
4、朱翊钧喜欢写字,张居正认为这是微不足道的技能,劝朱翊钧多学习。
5、作文到此是不是写完了?没有。我再次回扣作文材料,对博士生的所为进行了一个分析。接着,再由特殊到普遍。“其实,再伟大的抱负,也需深耕于具体的工作之中。天地一号响当当的背后,不也是创始人北大高材生陈生精心养好每一头猪,认真卖好每一块肉吗?”
6、后来,张居正还是回乡守孝了,朱翊钧让张居正秘密跟自己联系。
7、在国内各种城市发展论坛上,“无锡的困境”,常常是一些“专家”讨论的重点。
8、优贡三年一选,是本省学政离任之时,择定本省秀才品德学识优异者,造册上报。名额为“大省无过五六名,中省三四名,小省一二名”,全国加起来不过六七十名。
9、 回乡后,顾宪成创立了东林书院,并以东林书院为阵地,通过讲学、论辩、研讨、撰文、出书,对王守仁“心学”及王学末流在道德修养和认识论方面宣扬的种种虚、空、玄的主张和说教进行猛烈的抨击和批判,从而推动了实学思潮的高涨。东林书院既讲学又议政,吸引着许多有志之士,包括一些因批评朝政而被贬斥的官吏。他们不顾道路远近,纷来沓至,人数之多,竟使东林书院的学舍都容不下。
10、13万+高端读者,1万篇+精选文章,专注创业/财经/科技/政经/股市
11、《明史》对于顾宪成入仕之前的简历记载十分简略,但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却对入仕之前顾宪成的事迹有更多的记叙,这是一位从小就认真、执着因而有点认死理的年轻人。但对于一位思想领袖恰恰是不可或缺的。而顾宪成进入仕途之后,处处表现出来的,正是他的这种认真、执着而又认死理的个性。而这种认真、执着而又认死理的个性,导致顾宪成毕生为他所认定的真理而奋斗,毕生向他所认定的不符合道德、有损于国家利益的人和事作斗争。
12、作文要求,“全面理解材料,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与含意,恰当引用材料二中的两句名句名作”。注意“全面”二字,就是要我们注意问答之间的关系。只有关注这一点,我们才能构筑起材料中的思辨关系。材料二事实上是道理论据,并且我们必须引用两句,多引或少引都是不符合要求的。
13、华歆听了,严肃地回答道:“开始的时候,我考虑良久,犹豫再就是怕人多了行船不便,弄不好会误事,所以才拒绝人家。可是现在既然已经答应了人家,怎么能够又出尔反尔,因为情况紧急就把人家甩掉呢?”
14、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给毛主席写信,说“有失有得”,批评“小资产阶级狂热性”。毛泽东憋了三天,雷霆震怒。会议转向之时,张闻天依旧支持彭德怀的观点,从此政治处境进一步恶化。
15、日本使者来到京城,趾高气扬。明朝主张日军撤回其本土,不再侵犯朝鲜,日本使者答允。
16、 顾宪成曾经说:“在朝廷做官,志向并不在皇上,在边地做官,志向不在民生,居于水边林下,志向不在世道,君子是不这样做的。”他在讲学之余,往往议论朝政,品评人物。朝廷之士仰慕他的风范,多和他遥相呼应。由此东林名声大噪,而忌恨的人也多。从而被他们的反对者称为“东林d”。
17、金:跟慈善文化、孝文化有关的,还有一个张义庄祠,本身叫张义庄。张义庄祠就是施子祠里面看到的,有一位姓张、一位姓过,一位姓张,一位姓施。这个祠堂里面有一个长弄堂,一百多米长的,建筑很有特点,在惠山很有名。这个义庄也是做好事的,收留穷人、给钱给米等。有一位姓王的人在北京工作的,是交通大学毕业的。他听说无锡在恢复祠堂,因为这个张义庄祠在308部队进驻以后拆掉了,他就根据回忆做了模型,因为他本身是搞导弹的,做了这个房子的模型。他希望政府能根据他这个模型把祠堂恢复起来。他说,他是受到了这个祠堂的好处。当时他家里是看守这个祠堂的祠丁。家里很穷,是这个张义庄祠的老板给他钱让他读到高中,然后他1949年还是1950年就考取交通大学,他读大学的钱也是张老板给的。是这个义庄养活了他、成就了他。后来他在交通大学读到两三年的时候,国家要搞导弹,钱学森回来,就把他挑去。他是搞飞行器控制的,现在年纪蛮大,是两弹一星中很重要的工程师。他是感受到了义庄的这个好处,是受益者,所以他希望把它修复出来。
18、细考游庠录的体例,本年之前考中的秀才选为贡生,都会注明干支,如“甲申岁贡”等等,当年录取的秀才选为贡生,只注“岁贡”两字,陶鸿基下面只注“贡”字,极有可能是当年岁贡。
19、前几天,我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写一点东西。一名同事问:“你听的是《二泉映月》?”
20、③④类似于②③组合,整体上也看是一种包含关系,名言③包含名言④。“关心”与“治”同样有差距。
21、从1972年起,张闻天多次给毛泽东写信,要求回北京治病。1974年,又写信要求回上海养老。1975年,他又写信要求去苏州或无锡居住。这次终于得到了批准。
22、有一年,洪水泛滥,淹没了许多村庄和大片的良田,百姓叫苦连天。华歆和王朗的家乡也遭了灾,房子都被大水冲走了,盗贼也趁火打劫,四下作案,很不太平。无奈,华歆和王朗只得和别的几个邻居一起坐了船去逃难。
23、不但如此,顾宪成还将无锡作为起点,不断前往苏州、常州、宜兴等地讲学。在一次次的讲学中,将自己的政治主张,推广开去。他在东林书院中撰写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成就了自己的千秋功名。
24、然而,就是在这个故居里,我看到了张闻天在无锡游玩的照片。他去了太湖,去了惠山,照片上,满脸笑容。
25、“个人之工作与天下之大业常常是融为一体的,很难分出你我。”我先提出这个观点,后面紧跟着比尔盖茨的事例进行论证。“刚从哈佛大学辍学的比尔.盖茨,一边梦想着将来有一天,家家户户的书桌上都摆放着电脑;一边与合伙人一头扎进编程的世界中。这伟大的志向与坐冷板凳的编程工作就这样合二为一。此时此刻,我们又该如何去区分比尔的‘一室’与‘天下’?”一开始的时候,我用的是袁隆平的事例,当时,我是这样写的。“世人熟知,袁隆平一辈子把自己种在田里,研究杂交水稻,这是他的爱好,这也是他的工作。但这爱好和工作的背后却是改造国家的宏愿,他要让生活在这块黄土地上的人们吃饱饭。此时此刻,我们又该如何去区分袁院士的‘一室’与‘天下’?”后来,发现事例不够典型,材料讲的是名校生、博士生和高材生,所以比尔盖茨的事例更典型更有力。先观点后事例,这种结构还是比较好用的。不过,事例论证也有个缺陷,不能穷尽所有可能。
26、无锡人是宽容的。像阿炳这样,曾经生活放荡不羁,又是身处社会底层的人,也能在生活过程中,找到种种温暖。阿炳音乐中的力量,很多来自于这种宁静。
27、前天,刚去了一趟无锡。路过三凤桥肉庄,一时兴起,进去一观。未曾想天降暴雨,被困店内。灵机一动,我就走了几步,去附近的秦邦宪(博古)故居。
28、这是一座千年古城,鼋头渚还在,惠山还在,城市中的旧精魂,当然也还在。从GDP来看,无锡目前稳居全国第13位,在江苏省仅次于苏州和南京,很有希望在今年超过青岛。
29、这首歌的名字,叫《无锡旅情》(很遗憾,QQ音乐并未得到这首歌的版权,但大家可以搜索互联网听歌)。
30、之后不久,又邂逅一块旗杆石,依旧是在古华山门附近,量了一下,高六十六厘米,和之前遇到那几块类似。石上依旧只有四个字,线刻“同治丙寅”。
31、一次,朱翊钧读《论语》中“色勃如也”,不小心读成“背”字,张居正马上厉声纠正:“是勃!”吓了朱翊钧一跳,旁边的人也大吃一惊。从此朱翊钧十分惧怕张居正。
32、以前,各地一些叛乱,大臣们都隐瞒不报。此时,张居正严令不得瞒报,所以每次刚有叛乱,就被剿灭了。
33、华歆与王朗是一对好朋友,两个人都很有学识,德行也受到大家的称赞,分不出谁好一些,谁差一点。
34、主体段如何展开,学生有时卡壳。我认为树立假想敌或对立面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作文要求恰当引用材料二的两句名言,我发现陈蕃与刘蓉的名言恰恰与我的观点对立,于是我就利索地把它们引用过来了。
35、金:我比较欣赏华氏家族,华氏义庄很有名,是农村自治的典范。华家跟惠山也有关系,据族谱记载,他们是从陕西过来,一开始是在惠山,当时叫华坡,华家住的山坡,那是还不叫惠山,叫华山,现在还有个“古华山门”牌坊。相传晋朝,西域僧人慧照来到无锡秀丽的西神山麓驻锡开丛林,传道,建惠山寺,从此就有了惠山之名。五代时,钱镠开创吴越国,为保一方平安,后向赵匡胤纳土归顺,华家随之迁到开封。后来南宋时期,华家迁到无锡东亭,华幼武自幼丧父,母亲靠纺织缝洗衣物养家,在灯下一边缝衣,一边教子念书。由于过度操劳,他母亲患上了消渴症(糖尿病),到了晚年,双目失明,行走不便。华幼武陪伴母亲,侍奉汤药。1342年,华幼武筹建了“专事奉母之所——春草轩,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家庭养老院”。华氏一族孝老爱亲的故事在当时广为流传,很多文人为此写诗歌颂,成就了许多佳话。明洪武三年(1370年),华贞固遵从父命,举家从隆亭迁至荡口。在荡口,华贞固购置了一块空地盖房屋,开垦鹅湖的荒滩,家族慢慢兴旺起来。后来华家开始办义庄,家族的人生老病死,家里有困难,义庄出钱。义庄也办学校,华氏子弟免费来上学。明弘治年间,华贞固的曾孙华守吉曾经创办了无锡历史上的第一所义庄。到了清代,华氏家族的老义庄、新义庄、春义庄、襄义庄、永喜义庄先后在荡口北仓河沿岸落成。这些义庄本着“崇善孝义”的廉义精神,在当地济贫扶困、赡老扶幼。如同华氏治家有家规一样,这些义庄也都有着严格的庄义庄规。
36、陈:书院跟慈善文化关系很深,您能讲讲惠山的书院情况吗?
37、旗杆夹为左右两块石条,中间植木,旗杆石墩为四角、六角、八角形石墩,中间有孔,树立木杆。
38、要求的第二点要写一篇发言稿。何谓发言稿?发言稿实质上也是一种交际语境下的文体,这是一种公共说理的场景,所以基本的称呼和落款是需要的,其次要有读者意识(或对象意识)。
39、一天,突然有一人手持木棍闯入宫里,打伤守门人,被捉住审问。这人自称叫张差,说话颠三倒像疯子一样,但观其相貌很狡黠。进一步审问,张差又说自己的柴草被人烧了,自己来告状,路上遇见两个人,说“你没有状纸不行,拿一根木棍就可以当状纸。”再次审问,发现张差不像疯子,自称张五儿,说有人让他跟着一个不认识的老人去办事,事成之后会分给他土地。进京后到了一个大宅院,又有人让他进宫去打人,如果出事会有人救。
40、无锡话很好听。置身这种吴语环境中,你会更乐意当一个倾听者,而不是倾诉者。
41、陆羽旅行的目的,在于品尝泉水。后来,他撰写了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人称“茶圣”。
42、金:我有的时候一感动就会捐助的。我做善事的时候不太会考虑个人得失和钱多钱少。所以只要尽力了,献出爱心也会快乐一点。
43、在d争的过程中,东林d人反对以皇帝为首的当权派的胡作非为,反对王公、勋戚对土地的掠夺,反对矿监、税使的横征暴敛,代表了人民的愿望,得到了市民的支持拥护。但明末激烈的d争大大削弱了明朝的力量。
44、朱常洛的母亲王贵妃长期失宠,视物不清,病重之后,朱常洛才知道,就急忙去见母亲,王贵妃拉着朱常洛的衣服哭着说:“我的儿子长这么大了,我死也没有遗憾了!”朱常洛和周围的人都痛哭不止,不一会王贵妃就去世了。
45、邵涵初《锡金游庠录》收录有清代无锡县及金匮县秀才名录及科名,遍查此书乾嘉两朝,并未找到癸亥年岁贡生的记录。在嘉庆癸亥年的秀才名录上,最接近的只有一条:“陶鸿基”,备注“贡改名漟”,可知陶是贡生,至于是哪年的贡生,并未注明。
46、明末d争指明末东林d与宦d、浙d之争。明万历时起,朝政日趋腐败,d派林立,d争迭起。万历三十三年(1605),被明朝政府革职的吏部郎中顾宪成,与同好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等人,在他的故乡无锡东门外东林书院讲学。
47、明清制度,会试一甲授翰林院修撰、编修,其余二甲三甲择优入翰林院附设的庶常馆学习,三年期满散馆,考核合格者留翰林院,才正式授编修、检讨之职,成为翰林。己巳年并非会试之年,可知这个翰林不是一甲,而是庶吉士三年散馆授官。
48、成人是弹簧,压力越大反弹越强;孩子是橡皮泥,加力后就变形。
49、无锡不仅仅是一个后花园而已。2500年来,无锡这座城市,始终焕发着很强的原创力。
50、范蠡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之后,功成身退,在七月初七这一天,携西施泛舟归隐。
51、《资治通鉴》通俗故事 五代十国-后梁 朱温朱全忠
52、一天晚上,朱翊钧饮酒,被侍从蛊惑,下令殴打两个下属,几乎打死。太后听说后,狠狠批评了皇上,让朱翊钧看《霍光传》反省。
53、你所在的班级将以材料一为话题展开讨论会,请你写篇发言稿。要去,全面理解材料,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与含意,恰当引用材料二中的两句名句名作;不少于800字。
54、无善无恶之说,谓无善念恶念尔,非真谓性无善恶。盖“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此无声无臭之意,亦即无善无恶之旨。程子又曰:“体用一源”,其用则孝悌焉、则忠恕焉,其体之至善亦可得而知也,终不许告子、佛老无善无恶之说。至于无善念恶念之释,见于绪山、龙溪、二曲。龙溪先生曰:“知来本无知”,又极称夫子“无知”之说,二曲先生曰:“有意为善,虽善亦私”,皆可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