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精选李清照
1、 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 “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 词人唤来侍女“试问卷帘人” 转折巧妙精当,灵动自然。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却又不忍亲见,一个“试”字,将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画得贴切入微,真实可感。孰料, “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然, “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词人的细腻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对比。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2、 籣馨儿:本名张新兰。不做最好的你,只做更好的自己!
3、两个人感情很深,正因为彼此志同道合,所以才会欲在才学上一较高下。赵明诚就吩咐书童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头,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了五十首词,要和自己这个有才的老婆一比高下。写完之后呢,赵明诚还是比较自鸣得意的,但是想想不放心。其实赵明诚擅长的是金石、考古、还有诗作,他其实并不擅长词作。但是他又想和老婆大人较量一下,所以就一口气写了五十首啊,因为不放心,没敢先寄回去,先请了自己的好朋友陆德夫来欣赏一下,他又誊写了一下。当然,誊写的时候,到最后,赵明诚心中一动,又把自己老婆大人这首《醉花阴》也誊抄了一遍,杂在自己的五十首词作里头,拿给陆德夫看。陆德夫也很紧张,这个好朋友赵明诚从来不写词的,不知道为了什么这么发奋创作,那我得好好地赏读一下。赏读再终于抬头要说话了,赵明诚这时候激动万分啊,两眼放光,看着好朋友陆德夫,这就是等点赞,等好评啊!果然,陆德夫也不吝溢美之词,也两眼放光地看着赵明诚说,有三句绝佳。赵明诚一听就激动了,哦,哪三句?陆德夫眼睛一眯,很陶醉地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一听,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啊,从此再不敢在词作上跟老婆大人一较高下了。
4、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宋词三百首精选李清照)。
5、李清照和孔夫子一样,都活到了七十三岁。孔夫子临终前,也有“泰山颓乎!梁木坏乎!哲人萎乎”的悲叹,也有临终歌泣;其实,李清照晚年“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悲叹和孔夫子临终歌泣本质是一样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天生李易安,清辉照古今。李清照是用她曾经多么幸福的人生、后来多么沉痛的命运,为我们留下了那些千古传颂的不朽的精品。(宋词三百首精选李清照)。
6、 全词明白如话,没有冷涩难懂之处,表达的感情却十分深沉细腻。畅达与深沉相结合,这正是李清照词风的一个重要特点。
7、我个人揣摩这首词,觉得有两个细节特别值得注意。一是上下片之间的时间问题,二是,最后的那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里的一个小的细节。我们来通看一下这首词,从训诂的角度上来看,字面意义其实不难解答。
8、对于首句,宋人张端义的《贵耳集》评价说:“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则难,‘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张端义此说一出,遂为定论,易安赋词真如公孙大娘舞剑。后来像元代的乔吉﹝乔吉(约1280~约1345)元代杂剧家、散曲作家。一称乔吉甫,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人,流寓杭州。他的杂剧作品,见于《元曲选》、《古名家杂剧》、《柳枝集》等集中。散曲作品据《全元散曲》所辑存小令200余首,套曲11首。散曲集今有抄本《文湖州集词》1卷,李开先辑《乔梦符小令》1卷,及任讷《散曲丛刊》本《梦符散曲》。﹞模仿作“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真是东施效颦,更是反衬了李易安的才高绝伦。
9、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诗词108篇大全集 致敬最美红颜
10、东篱:泛指采菊之地。东晋·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古今艳称之名句,故「东篱」亦成为诗人惯用之咏菊典故。
1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2、写这首词的时候,李清照37岁,这一年她赴莱州与丈夫团聚,途经途经昌乐宿馆,想起昔日的青州闺蜜,便写下了这首词。
13、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这是因为正是「莫道不消魂,帘捲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直承「东篱把酒」以「人拟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帘捲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14、据说李赵二人收集的金石文物多达十几屋,李清照第一次把精品整理出来,第一次南渡要装的文物就装满了十五大车。但这远远还不到一半,她其实还有准备第二次文物的南运,可是才离开青州没多久,青州就陷于战火,剩下的文物则毁于一旦。
1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16、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7、「暗香」,通常指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北宋诗人林逋咏梅花的名句。这里则以「暗香」指代菊花。菊花经霜不落,傲霜而开,风标与梅花相似,暗示词人高洁的胸襟和脱俗的情趣。同时也流露出「馨香满怀袖,路远莫致之」的深深遗憾。
18、开篇便是无数人称颂的十四叠字连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最后两个“戚戚”,戚继光的戚,我们现在读作平声,其实它是入声词,像词中的这个“戚”,还有最难将息的“息”,晚来风急的“急”,包括最后的怎生得“黑”、了“得”其实都是入声字。现在因为“入派三声”﹝“入派三声”,即入声派进其他三声。古代的声调由平、上、去、入四声组成。古入声字读音的特点是“入声短促急收藏”。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主要是从在《中原音韵》时代起,古代的入声发展逐渐消失,分别演变派入到平(古平,今已分化为阴平、阳平两个声调)上、去三个声调中去。﹞,归到平声里头,我们分不出来了。
19、明哲——《诗经?大雅》“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20、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21、其实,我个人并不这么认为,我们前面分析过,在赵明诚任莱州和淄州知州任上,对李清照有疏远,还纳了很多侍妾,李清照对此也确实心有怨言。可是我们说过,他们的婚姻有无子的悲痛,而且宋人纳妾也是常态,这并不能改变他们夫妻的感情,反倒是我们在解释《夏日绝句》里曾经说,赵明诚的不负责任,临阵脱逃,让李清照产生“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感慨。其实这里的“分香卖履”,结合上下文,赵明诚没有“分香卖履”之意,也就是不只是没有安排李清照的后事,对其他的侍妾,也没有作出任何的安排。所以我个人觉得,李清照要说的是赵明诚到人生的终点,最后看重的并不是他身边的那些女子们,而是他毕生的金石研究的心血,而这些心血他无可交付,全部都托付给了人生的知己李清照。
22、所以“寻寻觅觅”,寻觅的是什么?又于何处寻觅呢?我想,经历了无数苦难的李清照,在晚年已经把那些最珍爱的她和丈夫赵明诚的心血贴身收藏,大概每日醒来,眼前所及,心中所想,大概就是手边所剩的最后的金石字画。她唯有从这些金石字画上可以寻觅到她五十年前“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初恋,寻觅到《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出自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译文:在卖花人的担子上,买得一枝含苞待放的花。那晨曦的露珠也在那花色之中留下痕迹,让花显得更楚楚动人。我怕丈夫看了花之后犯猜疑,认为我的容颜不如花的漂亮。我这就将梅花插在云鬓间,让花与我的脸庞并列,教他看一看,到底哪个比较漂亮。)的新婚燕尔,寻觅到“赌书消得泼茶香”(出自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用的是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中的典故,“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译文:秋风吹冷,孤独的情怀有谁惦念?看片片黄叶飞舞遮掩了疏窗,伫立夕阳下,往事追忆茫茫。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长,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昔日平常往事,已不能如愿以偿。),寻觅到“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两情缱绻。可是寻觅的结果,却只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3、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最后宽慰自己说:“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何足道?”那是宽慰自己说,有得到就终究有失去,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出处:汉•刘向《说苑•至公》:“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世家•好生》:“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我这与文物共存亡的人生、悲惨的命运,又何足道呢?可是话虽如此,每天清晨,她看着仅剩的书册和赵明诚当年手书的《金石录》,却悲叹地说:“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意思是说,明诚啊,你当年在这些字画和这《金石录》上手书的题跋、字迹的样子,还如在目前,可你坟墓上的树木已成拱。我与你阴阳两隔,你知不知道,我现在孤独寂寞的样子?
24、盈袖:满袖。《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里用其意。
25、接下来的二十七年,清照带着这些沉重的金石文物和赵明诚临终前沉重的嘱托,南逃北躲、流离失所。文物字画被人抢、被人偷、被人骗,甚至被张汝舟骗婚。同样是为了保护最后的心血和文物,李清照毅然告夫,与张汝舟双双身陷大狱之中。(原来张汝舟早前科举考试作弊过关,这是大逆不道的事,李清照只有将他告倒治罪,才能脱离这婚姻的苦海,依照当时的法律,女人和丈夫官司,无论对错,都要坐两年牢,李清照宁愿坐两年牢,也是不会和这等人为伴的,结果是揭发了张汝舟,自己也坐牢,因李清照名声,再加上朝中友人的帮助,李坐了九天牢便释放了。)到了晚年,那些无数的珍贵的文物字画,李清照自己说:“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种平平书帖,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邪!”就是说,我身如飘蓬的易安居士,身边除了那些残零不成册卷的寥寥的几件书画精品,还有赵明诚毕生心血编就的《金石录》,其他就什么都没有了。而对这些东西,首如飞蓬﹝“首如飞蓬”出自《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译文:“自从丈夫出征到东方,我不梳头,发乱如草。不是没有胭脂和香水,丈夫不在我为谁打扮为谁梳妆。”诗句赋中带比,写女子思夫之苦,“首如飞蓬”可谓神来之笔,十分形象地表现了女子空房寂寞,不事梳洗的无情无绪的样子。而后边语锋一转,两个反问“岂无膏沭,谁适为容?”表达了女子对丈夫专注而深挚的爱。从这两句诗中引伸而出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名句,便成为知恩必报,两情专注的形象写照,而为后世广泛引用。﹞的李清照却犹然爱惜,如护头目。李清照自己感慨说:“何愚也邪!”就是自问,清照啊清照,你这样是多么傻呀!你有…你有二十七年的辗转流离…流离失所,受尽…受尽世人的欺凌、侮辱、嘲笑以及命运的不堪,只为护住这最后的几张文物、书册、字画,你该是…该是多么傻呀!
26、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
27、整首词都是描写梦境。开头两句写拂晓时候海上的景象。在李清照以前还没有人在词里描写过大海。“天接云涛”两句用“接”、“转”、“舞”三个动词,来写海天动宕的境界。“星河欲转”,点出时间已近拂晓。“千帆舞”写大风,这不是江河中的景象。可能因为李清照是山东人,对海的见闻比较多,所以写得出这样的境界。上片第三句“仿佛梦魂归帝所”,意思是说:我原来就是天帝那儿来的人,现在又回到了天帝处所。这和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词:“我欲乘风归去”之“归”字意义相同。“归何处”句,著“殷勤”二字,写出天帝的好意,引起下片换头“我报路长嗟日暮”二句的感慨。《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就是李清照“路长日暮”句的出处。这句子的意思是说人世间不自由,尤其是封建时代的妇女,纵使学诗有惊人之句(“谩有”是“空有”的意思),也依然是“路长日暮”,找不到她理解的境界。末了几句说:看大鹏已经高翔于九万里风之上;大风呵,不住地吹吧,把我的帆船吹送到蓬莱三岛去吧(“九万里风”句用《庄子?逍遥游》,说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镟风,九是虚数)!
28、当笔锋再转至元夕“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本是美好佳节,却转而一句“次第岂无风雨”!仿佛虽是会有风雨摧残这良宵美景!李清照南渡后颠沛流离的忧患之心,可见一斑!后一句则说妇人相邀赏灯,词人却婉言谢绝,落寞之态,一至于斯!
29、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30、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31、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具体写作时间待考。有人认为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有人则认为是中年时期所作。
32、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33、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
34、宋词中就有很多描写元夕景象的词,如欧阳修描写元夕男女幽会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笔下的“东风夜放花千树”以及蒋捷所写的“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等等。都极尽元夕之繁华热闹。
3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饮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6、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37、“乍暖还(xuán)寒时候,最难将息。”一般注本包括很多中小学教材都注读成“乍暖还(huán)寒时候,最难将息”。还这个字是多音字,它的本音确实是读作还huán,肯定不能读作hái,hái是现代音、白话音。那么《说文解字》说:“还(huán)者,复也,还(huán)者,返也。”那么,“乍暖还(huán)寒”是刚暖又回到寒冷吗?我个人反复揣摩,觉得它还有一个读音,读xuán,原本通假,“扁鹊见蔡桓公而还走”,它通旋转的“旋”,后来又引申为“忽然”的意思。那么乍暖还(huán)寒,还是乍暖还(xuán)寒?我个人认为,这里头解读为“忽然”会比较好,那这样的话,就适合读成“乍暖还(xuán)寒时候,最难将息”。
38、接下来词人回到眼前之景,眼前山长水远,秋雨萧瑟,住在驿馆中的词人心中自是无限凄凉。前句中众姐妹在一起虽伤感,但就算边唱边哭,也算得上是热闹,而后句中的寂寞孤冷,正是大开后的大合。
39、创作背景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讲解
40、纵观全词,其实是充满着矛盾和纠结的。因为在上片写前路时,词人用的是“人道山长山又断”;而在最后劝慰朋友时,却是“东莱不似蓬莱远”。其实这是词人的小心机,因为前路无知己相伴,所以才令人迷茫;但她们若是能常书信来往,则路途再远心却是近的。
41、 词人唤来侍女“试问卷帘人”转折巧妙精当,灵动自然。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却又不忍亲见,一个“试”字,将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画得贴切入微,真实可感。孰料,“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然,“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词人的细腻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对比。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42、创作背景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就作于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赏析三
43、销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南朝·江文通《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44、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45、 “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在屋里。永昼,一般用来形容夏天的白昼,这首词写的是重阳,即农历九月九日,已到秋季时令,白昼越来越短,还说“永昼”,这只是词人的一种心理感觉。时间对于欢乐与愁苦的心境分别具有相对的意义,在欢乐中时间流逝得快,在愁苦中则感到时间的步履是那样缓慢。一个人若对“薄雾浓云”特别敏感,担心白天总也过不完,那么,她的心境定然不舒畅。李清照结婚不久,就与相爱至深的丈夫赵明诚分离两地,这时她正独守空房,怪不得感到日长难捱了。这里虽然没有直抒离愁,但仍可透过这层灰蒙蒙的“薄雾浓云”,窥见女词人的内心苦闷。“瑞脑消金兽”一句,便是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在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佳节又重阳”一句有深意。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李清照写出“瑞脑消金兽”的孤独感后,马上接以一句“佳节又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不禁叫她“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是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紧接着两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丈夫不在家,玉枕孤眠,纱帐内独寝,难免有孤寂之感。“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
46、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酣睡一夜仍有余醉未消。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47、这首《如梦令》就是这样的作品。这是李清照为追记一次有趣的郊游而写的。作品中第一句说明了这是已经过去的一天,是在郊野水边的一个亭子里,傍晚的时候。一个“常”字,表明这件往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时常引起她的回忆。在那里作什么?第二句告诉我们,她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已经到了不认识回家路途的程度了。“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显然,她是在一边欣赏郊野的景色,一边在喝酒,而且,也不是刚刚到了那里,是在那里已经游赏了相当长的时间了。“兴尽晚回舟”,是说在玩赏的兴致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之后,天色已晚,才上了去时所乘的小船,掉转船头,往回走。可是,沉醉的后果产生了。由于天色黯淡,特别是醉眼模糊,辨认不清归路,把船划进了一片密集的荷花丛中。“藕花”,即荷花。因荷花是从藕长出来的,所以在诗词中也常叫藕花。按照词调的要求,这里不用荷花,而改称“藕花”。这时,她心慌意乱是可想而知的了。怎么办呢?怎么样才能划出荷塘?怎么样才能划回家去?正好,按词调,这里需要重复一遍相同的两个字的句子,作者恰到好处地填写了“争渡,争渡”。这里的“争”,作怎么讲。“争渡”,这里是怎么划出去的意思。“争渡,争渡”,重复一遍,就突出了她焦急的心情。当她正在心如火燎,思量著怎样才能划出荷塘回家时,想必是在胡乱地划动着小船,去找寻一条归路。忽然听得,呼啦啦一片响声,从河滩上飞起了一群被小船惊起的水鸟。“鸥鹭”,鸥和鹭都是水鸟。小词写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下文如何,就留待读者自己去想像了。想来,可能是惊飞的水鸟,吓得她出了一身冷汗,使得头脑清醒了一些,终于能够寻路回家了吧!
48、《声声慢》作为词牌,原为“胜胜慢”,“胜利”的“胜”,也读shēng,后来因蒋捷的那首《秋声》(《声声慢•秋声》: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而改为“声音”的“声”——《声声慢》。但这个词牌的创作最早见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说到晁补之,我们提到过。十六岁的李清照随母亲入京,一入京便才名惊艳天下,尤其是晁补之对李清照的那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推崇备至,甚至以比李清照大三十多岁的前辈诗人的身份与少女的李清照结为忘年交。事实上,晁补之和李清照一样,都是少年天才、过目不忘、饱读诗书。可是晁补之的命运也同样晚景凄凉,作为“苏门四学士”之在北宋文人d争中备受打击,最终才五十多岁,这个被时人称为当代王摩诘的天才诗人,便抑郁而终。
49、译文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50、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51、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52、通过史料记载,我们也知道,李清照到晚年的时候,还曾经拿出两幅米芾的字来,去请米芾的儿子米友仁,也就是著名的“小米”——米芾被称为“大米”,米友仁被称为“小米”,都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李清照晚年拿出两幅米芾的字,让米友仁题跋,米友仁为之欣喜若狂,因为米芾总是随性所书,他的字留存很少。所以当时米友仁兴奋地说,这两幅字可值数百金,是米芾字中的精品。可见,李清照到晚年身边还是有一两册最重要的金石字画精品,而这些金石字画精品,大概就是李清照晚年最重要的精神寄托了。事实上,李清照之所以能在那个悲伤的乱世里隐忍苟活,全是为了这些字画、为了这些金石文物、为了赵明诚临终的心愿啊!乱世情缘,可易安居士在赵明诚死后为了这些字画、为了这些文物,整整在悲伤流离中坚持了二十七年。
53、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4、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55、可是国家不幸,个人又岂能幸免。当金兵南下,“靖康之乱”,赵明诚赶赴江南赴任,就把文物南迁的重任全都托付给了那个不过是弱女子的李清照。所以是李清照用她瘦弱的肩膀,扛起了中国历史上、中国文物史上第一次文物南迁的重任。所以我在很多文化节目里曾经说过,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物南迁,很多人首先想起来是抗日战争时故宫的文物南迁,可是第一次,第一次的文物南迁,是一个弱女子用她瘦弱的肩膀扛起来青州“归来堂”﹝李清照、赵明诚屏居青州,始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秋。次年李清照25岁,命其室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归来堂”,取义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其时,曾对清照极为称赏的文学家晁补之与李清照之父同以d籍罢官归隐,自号“归来子”。晁补之在故乡缗(mín)城(今山东金乡)修“归去来园”,园中的堂、亭、轩皆以《归去来兮辞》中之词语命名(见晁补之《归来子名缗城所居记》)。李清照、赵明诚以“归来堂”名其书房,盖出于对晁补之的仰慕,步其后而模仿之。《归去来兮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当亦取其中之雅意。“归来堂”中,李清照与赵明诚虽然失掉了昔日京师丞相府中的优裕生活,然而却得到了居于乡里平静安宁的无限乐趣。他们相互支持,研文治学创作;他们节衣缩食,搜求金石古籍,度过了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日月。﹞里数万件文物的南迁。
56、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57、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8、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9、 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醉尚未尽消。“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
60、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61、其中原因大概是李清照本是女流,古代女子地位不如男,因而李清照的词在《宋词三百首》中都列于最末!只因是女子,便被轻视,何其无辜!“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仅凭一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便不输须眉男儿!
62、“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她听着天帝在对她说话,殷勤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作者这么写,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已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讥讽了黑暗的现实社会。她在若干年来的逃难生活中,多少事,凭谁诉?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63、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风乍起,卷帘而入,帘内的人儿因过度思念身形竟比那黄花还要瘦弱。
64、译文: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65、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兼夫死,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岁月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像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66、 王铁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吟诵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