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大自然的小诗四句
1、时时都要有危机意识——别以为你的命好运气也好。主角配角都能演,台上台下都自在——面对人生,要练就能屈能伸的个性。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3、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汉江临眺》
4、如果我们能注重自身的修养,不管是处在纷杂的尘世,还是在僻静的角落里,自顾成长,终有一天你的光华、你的芬芳将不被埋没,会闪露出来,被他人发现、接纳与赏识。
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6、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宿左省》(唐)杜甫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7、但本论题关注的是对现代化城市工业文明违背自然的批判。在早期白话诗中,这种批判已经开始。徐玉诺写于1921年的《杂诗》,最早对城市破坏自然的和谐进行质疑和抗议,这首诗首先描写了自然生存状态的美妙:“飞在天空的小鸟,/把心灵伸入地心里,/直张着两翼,/不飞不动,/仿佛印在蓝布上的花纹似的;/他真自由了,/他得到真幸福了,/这是他和宇宙的协和。//一头小犊立在江岸上,/江水一刻不停的/向东流去,/他那两个耳朵立起/又躺下,/了解他的生命了;/他却安眠在平安里。//疏疏密密一片杂树林,/黄叶落处,/一楹草舍,/两头耕牛/无声音乐的低微/表现出一大协和。”小鸟,天空,小犊,江岸,树林,草舍,耕牛,物物各得其宜,各适其性,自然的生存状态,表现出宇宙间的“一大协和”。但是,城市破坏了这种自然和谐: “地早有宣言到造物那里,/为什么在我身上建筑了大城,/掘破了我的面部,/又在那里下坏药?”城市的扩张不仅让自然的“面部”蒙受创伤,而且在深层播下坏种,继续滋生蔓延罪恶。
8、题主求的是平静、安宁、通透、安静一类的诗词,自古至今的诗词数量繁多,我个人的学识也十分有限,列肯定是列不全的,那干脆分享一下前人“判断诗词是否能够让人感觉平静与通透”的方法,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嘛,题主可以在此基础之上,自行去诗海里挖掘,这种探索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9、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0、保持交友的弹性——敌人也可以变成朋友。要交喜欢“修理”你的朋友——这种朋友是你的人生导师。
11、冯承素摹本《兰亭序》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1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3、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孟珠》
14、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俞文豹清夜录)
1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6、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7、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18、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细雨中--宋.释仲殊《绝句》
19、译文: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20、把反省自己当成每日的功课——因为你不是完美的,会说错话,也会做错事。碰到低调时,自己鼓励自己——千万别蚯螅依靠别人的智能做事——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21、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民歌《江南》
22、赏析: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23、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24、《易经》认为天与人是相通的、一致的,自然本身的运动变化规律就是人类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规律,这叫“以神道设教”:“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观卦彖辞)。这里的“神”指的是自然规律的微妙变化,“以神道设教”即是把人事的活动看作是遵循自然规律而来,并以此教示天下。由于自然规律是这样的,所以人事的活动也必须是这样的:“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卦彖辞),“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咸卦彖辞),“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恒卦彖辞)。顺应自然,依照自然规律行动,是《易经》的基本思想。《易经》将“天人合一”思想进一步明确化:“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所谓“与天地合其德”,意为人应与自然界相互适应、协调。《易经·系辞上》指出圣人的行事准则,是“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人在社会政治、伦理道德范围内的一切活动,都是合乎自然的,与自然完全一致的。而一切出乎自然的必然性现象,同时又都具备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意义。
25、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宋.周邦彦《苏幕遮》
26、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7、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28、 诸子关于“天人”的谈论,以庄子的观点最值得重视,庄周梦蝶所形容的人与物冥合为一的物我不分之境界,实乃主体生命的审美陶醉之妙境,对后世自然主题诗歌中情景妙合无垠的意境影响至深。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最为明确地强调了无限的观念,并且把人类的生活同宇宙的无限联系起来,把人类提高到‘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地位,认为人类应效法那支配着宇宙万物的无所不在的‘道’,使自己成为永恒的无限自由的存在”,(1)这也影响到后世诗人观景览物之时的心灵境界和结构篇章之时的魄力笔力,陆机的“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刘勰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显然从此化出。
29、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30、从司马昱的特殊身份来说,隐居不是一种可能的选择,所以他把“会心”视为首要的条件。而“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则描写了在人与自然相融的情况下,自然如何以一种活泼的面貌对人的展开。法国诗人兰波在一首题名为《黎明》的小诗中这样写道:
31、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李白《寻雍尊师隐居》
32、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33、诗人清高自赏的人格情怀,融入池月夕凉、荷风香气和竹露清响的兴象之中。刘昚虚有一首阙题五律:“道由白云尽,春与清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晖照衣裳”。白云清溪,流水落花,闲门深柳,全为景语,但景语烘托出的遗落俗务、深山读书的人物,高情远志,清气拂人。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能于幽篁深林的寂寞之境中,弹琴长啸,悠然自得,正是雅人深致。能否耐得寂寞,实为高人俗人之分际,根底浅深之检验。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
34、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宋.张道洽《岭梅》
3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6、郭璞是两晋之交的人。在他之后,永和九年于会稽兰亭,有过一场以山水娱游为中心的高级士族文人的集会。他们陶然于山光水色,“游目骋怀”、“一觞一咏”,留下了数十首《兰亭诗》,以下举王羲之一篇为例:
37、 诗中写的是春日的垂柳。最能表现垂柳特色的,是它的枝条,此诗亦即于此着笔。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金色”、“丝”,比譬形象,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此句上承春风,写的仍是风中情景,风中之柳,才更能显出枝条之软。句中叠用两个“于”字,接连比况,更加突出了“软”和“嫩”,而且使节奏轻快流动,与诗中欣喜赞美之情非常协调。这两句把垂柳之生机横溢,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生动。《唐宋诗醇》称此诗“风致翩翩”,确是中肯之论。
38、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39、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等。
40、 先秦诸子思想中均程度不同地含有沟通天人的观念。道家学派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天大,地大,王亦大”(《老子》二十五章)。庄子说:“君原于德而成于天……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庄子·天地》)。“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为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庄子·大宗师》)。“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庄子·天下》)。“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庄子·刻意》)。“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儒家学派的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论语·泰伯》)。“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孟子说:“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梁惠王上》)。荀子说:“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荀子·性恶》)。墨子也说:“天欲义而恶不义,然则率天下之百姓,以从事于义,则我乃为天之所欲也。我为天之所欲,天亦为我所欲”(《墨子·天志》)。
41、描写自然景物的哲理诗最多,也最为人们所熟悉。
4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43、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44、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45、有人叹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柳。”(《容止》39)
46、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47、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48、读周建好朝老师的诗歌,感觉不像是在写人,或者写物,而是通过写人写物触及到一种更是本质的东西。他写得诗歌短小隽永,富于层次,极具张力,几乎篇篇诗歌都营造的一个个意象,充满动感,语言凝练干净,充满温婉细腻,构思清新别致,意象丰蕴美好,读来有如微风拂面之清新感觉。
49、 白居易的《夜雪》作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诗人当时45岁,官职是江州司马。当时白居易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50、《春词》(唐)刘禹锡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