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及译文视频
1、(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2、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3、(注释)弟子:指学生或年纪幼小的人。入则孝,出则弟:"入"指"入父宫",即到父母的房间里去;"出"指"出己宫",即走出自己的房间与兄弟相处。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4、子路说:“那个地方有老百姓,有社稷,治理百姓和祭祀神灵都是学习,难道一定要读书才算学习吗?”孔子说:“所以我讨厌那种花言巧语狡辩的人。”
5、季氏第十六(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6、(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7、(译文)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8、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9、(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10、(注释)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 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夫子:古代对人的敬称。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也因此而沿袭称老师为夫子。其诸: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大概"、"或者"之类的意思。
11、(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德原则就会形成。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实行仁道的根本吧!
12、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
13、(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14、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时,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体行为了。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生前那些正确原则,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15、(译文)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16、孔子教给其弟子的具体知识是礼乐射御书术,射箭、驾车、礼仪、音乐等学问都需要不断演习操练,因此此处应该是演习的意思
17、(注释)(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兢兢业业。(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18、(注释)(1)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2)时习:按时温习。(3)说(yuè):同“悦”。(4)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同门就是同一师门,也就是同学的意思。(5)愠(yùn):怒。
19、(译文)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20、(译文)孔子说:“臧文仲藏了一只大龟,藏龟的屋子斗拱雕成山的形状,短柱上画以水草花纹,他这个人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
21、(译文)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好比大车没有套横木的輗,小车没有套横木的軏,那怎么可以行走呢?”
22、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23、(译文)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2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25、《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2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27、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8、(译文)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29、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30、孔子希望他的学生们不但要说话笃实诚恳,而且要言行一致。在第五篇第10章中曾有“听其言而观其行”的说法,表明孔子在观察别人的时候,不仅要看他说话时诚恳的态度,而且要看他的行动。言行一致才是真君子。
31、(注释1)攻:治,钻研。异端:指怪异的杂学邪说。也已:语气词连用,表示肯定。
32、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33、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d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34、(注释)①林放:鲁国人。②易:驰,铺张。③戚:哀伤。孔子本来是主张“哀而不伤”,感情不过分的,但与其铺张浪费,就宁肯悲哀过度了。
35、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36、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37、(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8、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9、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40、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然则从之者与?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41、子张问做好人的方法。孔子说:“如果你不跟随前辈的足迹,你的知识和修养就不会在家。
42、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43、子张第十九(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
44、(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45、(原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6、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7、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也。何谓也?”
48、(原文)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49、孔子于乡d,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50、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51、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52、(译文)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呢?”孔子说:“《尚书》说:‘孝呀,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呀,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
53、(原文)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54、宪问第十四(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55、(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56、(译文)孔于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错应委婉地劝阻。如果见他们不愿意听从,仍然应该恭敬地侍奉他们,不得冒犯,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57、(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58、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59、(原文)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