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精神品质
1、 史铁生是五十年代生人,我是七十年代生人,我们相距差不多整整一代,但读他的文字,我却有强烈的戚戚感。这是不是说明,那一代,下一代,以及更下一代,都曾被置于那样的恐惧和颤栗之中呢?再延伸一点来说,我们现在是否已经摆脱了那样的恐惧与颤栗?历史的惯性往往强大无比,史铁生这个人的生命已然逝去,但他的世界却仍然还在我们身边延续,不仅是他的文字里的世界,而且还有他的文字所记录的历史的车轮,仍在碾压着这个民族,沉重而又缓慢。
2、我对史铁生的母亲非常崇拜,《我与地坛》写他到地坛去,有时候会待很长时间,他的母亲想说又不想说,非常宽厚,我觉得现在很多女性做不到。您怎么评价他的母亲?
3、柏晓利,女,医生,被史铁生称为“私人保健医”;系史铁生散文《我二十一岁那年》里的小柏、柏大夫。女十二中68届知青;1969年4月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1972年12月底返城;1976年就读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1980年大学毕业后,供职北京友谊医院神经科。现为著名心理医生。
4、借助酒力,他可以回到过去:看见自己诞生于父母虚伪的婚姻;和童年纯真的自己说话,警告那个还没有长大的欲望,别做出丢人的事;触摸到已经离婚出走的前妻的手……
5、史铁生自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
6、在作品中,史铁生试图赋予那些美丽少女一种更为神圣的使命,来平抚青春的躁动,构筑温柔的心灵之所,让受伤的男孩怡然入梦,用虚幻来对抗真实。(史铁生的精神品质)。
7、改编、导演、舞美设计 / 克里斯蒂安·陆帕服装设计 / 彼得·斯基巴影像设计 / 卢卡斯·特瓦科夫斯基 贾科布·莱赫助理导演 / 卢卡斯·焦梅克音乐 / 博古米尔·米萨拉剧本翻译 / 乔安娜·克兰兹
8、还有很多其他篇章,他都能用自己的思考和文字,将人生的困惑一个个打开,让生命在疼痛中砥砺前行。
9、身体状态与他们的文学有深刻关系,但读作品还是应注重他们的精神世界,对文本以外的个人生活少点关注会更好。随着时光流逝,这些东西终究会被人忘记,除非变成作品,变成精神内涵。我们阅读时知道这是作品的来源,但也不用看得太重,更不能局限在这件事上去讲。如果用身残志坚理解《我与地坛》,就脱离甚至违背了史铁生的本意。身残志坚讲个人奋斗,追求成功,而史铁生认为成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千万种人生我们可以去过,甚至残疾的人生也是一种人生,也可以去过。
10、铁生是一个哲思通达,悟透了人之生死的人,他说,最好的墓志铭是徐志摩的诗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他质朴的,去除了一切世俗欲望的人生态度,多年来一直伴随着他,也照耀着他所有的读者和朋友。我们一直为拥有铁生这样一位心灵明亮,思想透彻,灵魂真挚的兄弟而骄傲。
11、然而在史铁生的知青记忆书写中,宏大历史背景并不是作家最关心的,甚至如果将故事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背景下抽离出来,仍然不影响阅读的流畅。史铁生的写作,很少将个人的命运与整个社会和文化的大背景结合起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追忆的是陕北农村的生活,政治运动对贫瘠的黄土地上生活的老百姓来说,并没有带来什么巨大的冲击。传达上级指示的文件时,全村人坐在窑洞昏黄的灯光里打瞌睡,“支书念完了文件,喊一声:‘不敢睡!大家讨论个一下!’”城市里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而远离政治斗争中心的乡村,也只是在窑洞里做一做样子。《命若琴弦》里,讲述了陕北地区拉三弦琴的一老一少两个瞎子的故事,大时代更是留在了寥寥数语的背景之中。史铁生关注的是变化的历史中的“不变”,在巨变的年代,民间的坚韧、善良等美好的品质,支撑起了日常生活的恒定性,史铁生用诗意化解了苦难。作家说:“苦难归苦难,深情既在,人类就有力量在这个星球上耕耘。所以,我在写‘清平湾’的时候,耳边总是飘着那些质朴深情的陕北民歌”。从最早回忆知青生涯的写作开始,作家就开始书写信仰的力量。在史铁生这里,他并不是用一种启蒙者的眼光去审视乡土,以城市文明人自居,而是站在民间立场上,书写那些拥有坚韧信念的生命。
12、陈希米发言完了,张越读了史铁生写给妻子的诗:“希米,希米/你这顺水漂来的孩子/你这随风传来的欣喜。/听那天地之极/大水浑然、灵行其上/你我就曾在那儿分离。……希米,希米/你来了黑夜才听懂期待/你来了白昼才看破樊篱。/听那光阴恒久/在也无终,行也无极/陌路之魂皆可以爱相期?”
13、2010年12月31日凌晨,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去世。他的肝脏捐献给了一位需要的病人,移植手术成功。
14、 史铁生是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作家,他的精神品格和他的文学创造,是中国当代文学理应珍视和宝贵的财富。 ——铁凝 在他面前,坏蛋也能变为好人,绝望者会重新燃起希望之火,这就是铁生的道德力量。 ——莫言 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 ——韩少功 铁生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 ——贾平凹
15、对铁生,我不想再重复他的故事,认识他的时候,我二十一岁,他二十二岁。那时,电讯不发达,人与人远距离的交流就靠信件了,小史是1973年4月出院的,从那以后,我们有很多书信往来,所幸我把这些信都留下了。
16、他自身的坎坷,让他对生命困惑,而文字,是他用来割开命运之网的利刃,靠着这把利刃,他才让自己坎坷的生命发光发热,给予自己的生命以意义。
17、 史铁生是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作家,他的精神品格和他的文学创造,是中国当代文学理应珍视和宝贵的财富。 ——铁凝 在他面前,坏蛋也能变为好人,绝望者会重新燃起希望之火,这就是铁生的道德力量。 ——莫言 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 ——韩少功 铁生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 ——贾平凹
18、同时,作家有关知青的书写,并不执著于探寻在那个年代理想和精神失落的缘由,而着力进行一种诗意的审美的描写。说到底,史铁生关注的是更恒久的历史时期,是漫长的人类历程之下的坚韧。
19、孤独,也是我们之间讨论的一个重要的话题。这种孤独不是没有人陪伴的人际关系而是最根本的孤独,一个人来到世界,最后孤单地离去,对每个人来说,都会署怕孤浊,为此,我们会跟很多人建立连接,一个人真正有能力的时候,必然要学习享受孤独,只有这样才会降低人渴望接触和孤独之间的张力。铁生在某种程度上,是真正能够享受孤独的人。知道这一点,我们再去看他的创作。看他在与自己在一起之后又是如何与别人在一起,如何跟外界发生联系,他在享受孤独的过程中,与他人和外部世界建立了连接。
20、关于自由,无疑是一种正向的概念,整个历史就是人类为自由而努为,可是从终极立场的观念看,从存在的观点看,自由意味着缺乏了结钩,每个人要为自身世界的生活及行动负起完全的责任,每个人是自己的作者,铁生在许多文章中涉及了这个主题,在他早年给我的信中,不断强调的就是现在人们常常说的“命运”我以为就是那些暂时还一不被认识还不能为自己所掌握的事清,……面对这些暂由不得我们的“命运”,··一方面去努力认识他,一方面在允许的条件下·选一条最好的最可行的路来走。”当他能有能力为自己做决定时,真正地享受到了自由。
21、而在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里,史铁生尽力追求缺憾美,曲折残缺的人生,甚至是病态的感性,在史铁生给我们营造的适宜的氛围里,我们体验到纤细充实的灵魂的一种在更深层次上的坚强和自由,他的所有痛苦都在证明着他作为人的存在的深刻性,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22、写作之于史铁生,或许的确具有改头换面的意义。窃以为,文学从来就是苦闷者的事业。苦闷的层次有深有浅,因而与文学结缘的程度也就随之变化。最深的缘分,或许来自于无可违拗的命运把人推向无可选择的境地。史铁生不止一次地谈到,自己在双腿残疾之后到1983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奖之前的这段日子。命运的打击、精神的苦闷、生活的压力。那时候他整天到地坛去,默默追问生亦何欢,死亦何惧。是文学创作,让他觉得自己“用纸笔在报刊上撞开了一条路”。随着著名的《我与地坛》的发表,史铁生的路开始变得又具体又抽象:具体的是生计问题、医疗报销问题开始慢慢得到了关注和解决;抽象的是,他借助于文学找到了精神的出口,找到了与命运对话的途径。尤其是五十岁以后的他,文学变得只剩下了表达功能,核心的,除了哲学就是宗教。
23、当读到《放下与执着》这本书时,可能我们还会认为他还一直纠结于他的病痛,其实并不是这样。他已能坦然的面对生命给他馈赠的任何病痛,早已不在纠结于此。这或许就是他对生命苦难所持的人生态度中最高的境界了,已然做的了放下。而执着于他的另一个世界,心灵和精神的世界,他在这样的世界里也发现了生命所赋予他的价值和使命。
24、恰如帕斯卡尔所言,人不过是根芦苇,有些时候,这根芦苇常常因病痛而萎缩,但因为有了思想,哪怕是萎缩的芦苇也会拥有了不一般的重量,不会轻易地在风中倒伏。史铁生首先是位思想者,其次才是位写作者,他的作品从不炫耀技术,在病痛中,他用思想打通了过去和未来和现在的藩篱,让过去和未来沉沉地存在,成为重量。当然,在最后的日子里,他也打通了生死,成为真正的一个向死而生者。他的《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命若琴弦》,皆是直接关乎病痛的作品,也是向病痛发问的结晶,在这些充满本真生命体验的文字记录里,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25、小说写了两个瞎子的故事。老瞎子的师傅告诉他在琴盒里放了药方,只要弹断1000根琴弦就有机会重见光明。老瞎子非常快乐和期待,当他弹断了第1000根琴弦,他带着药方到城里去抓药,结果却被告知药方是一张白纸。老瞎子非常痛苦,认为师傅欺骗了他。然而某天他突然想起,在弹断1000根弦之前,他每天都很快乐,充满期待与希望,只是发现药方是张白纸后,才感觉人生缺乏意义了。有没有药方很重要吗?他突然觉得师傅没有欺骗他,而是另有深意。
26、愿每个人一生都不需要读他的文字,说明一生也不会碰到他那边生死困惑,而是一帆风顺的。
27、借助酒力,他还可以走进未来:这个醉鬼,早就知道,自己的结局是死了七天才被人发现。
28、我最后见到铁生是在去年的深秋,我开车路过团结湖,铁生乘着他的那辆体积很小,速度很快的轮椅车与我擦肩而过,我同刘红说是史铁生刚过去了,她还有些不信,但又马上说:“有一段儿没见了,哪天我们去看看他吧。”由于我那些日子的忙乱,一直也没有成行。怎么也没有想到,那次的相遇竟是最后的永别,让我们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29、“沿着我们不曾走过的通道/通往那扇我们不曾打开的门”,这是诗人艾略特留给世人的两句话,如神谕般高悬,所发出的犀利光芒,恰恰指向人类最为隐秘、也最为深刻的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极少数人依靠其悟性和智识,依靠特殊的机缘,才能走向这扇大门,并轻轻推开它,让那些特别的光亮进入内心,成为滋养精神的汩汩清泉。走出地坛的史铁生,打通了生死的玄关,成为另一个史铁生,轻轻推开那扇我们不曾打开的门,让光亮透射出来,也将自我的光芒带入门内。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不幸的只是作家的躯体,幸运的是作家的精神。其间的幸与不幸难道是分裂的么?当然不是,它们结合为一体,既是存在的局限,也是存在的光荣。
30、演出时间:2018年3月30日—31日 18:00
31、铁生双腿残疾,后来还双肾衰竭,他有一个太糟糕的身体。然而,无论见其人,还是读其文,我相信人们都会有一个感觉:铁生的生命真是太健康了。健康的生命,第一元气充沛,富有活力,单纯,开朗,第二善于同感,富有同情心,平等,善良。铁生就是这样,身体的疾患没有给他的生命带来一丝悲苦和阴郁,这样的一个生命,岂不正因为身体的疾患而更证明了它的超级健康?
32、本文收录进《生命民间记忆史铁生》一书。林莽,男,原名张建中。1969年赴华北水乡白洋淀插队,同年开始诗歌写作。
33、在去追思会的路上,我也第一次知道了有关透析的医学细节。我没有医学常识,一直以为透析只和尿有关,只和膀胱有关,没想到透析是要对全身血液进行体外过滤。既然是机器帮助人做这样的事儿,它做得就不如人体器官那么聪明。器官过滤的时候还顾及到营养成分,机器过滤只看颗粒大小的科学指标。因此,每次透析,人都会感觉到虚脱、头晕眼花,每次都是一番健康人难以想象的痛苦过程。而史铁生这种频繁透析的病人,为了不反复扎针,胳膊上就一直带着针头。
34、11月20日 举办了主题为“像铁一样地活着”
35、2010年12月30日,还差几天就满六十岁的史铁生安静地与这个世界告别。不是因为他的双腿,也不是因为尿毒症,而是突发性脑溢血。据说这样的病走得没有痛苦。对于这个在轮椅上坐了近四十年,透析了十三年的人来说,命运总算善待了他一次。1月4日,他六十岁生日的当天,友人在798组织了一场史铁生的追思会。会上,最让人心头一热的消息,是一个天津的医生带来的:史铁生的肝脏已经根据他的生前意愿移植给了需要的人,目前受捐者一切体征正常。
36、生病的经验就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明白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不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疮,才明白端坐的日子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的时光。终于明白,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任何灾难前面都有可能加上一个“更”字。
37、铁生走了,我们失去了一个最好的兄弟,最知心的朋友;铁生走了,我们缺少了一个最诚挚的以全部身心和生命抒发真情的写作者;铁生走了,最令我们痛惜的是:我们失去了我们这一代人中,一位最优秀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璀璨的星空熄灭了一颗最明亮的星辰。
38、存在主义的最后一个话题是无意义,如果一个人终将会死,如果一个人活着就是去传宗接代,那我们为什么要活着;如果没有为我们预定好的计划,我们就必须建构自己生命的意义。但自己为自己建构的意义是否坚实得足以承担我们的一生?于是为寻找意义,许多人面临着焦虑。当然,也正因为这个无意义带来的焦虑,才使得我们很多人去不停地创造生命的意义,去寻找生命的意义。铁生在他的文章中不止一次说过,我们只是找到和发现,而那个东西一直存在着(大意如此)。铁生比我们更费力的是,他的身体状况限制了他去做其他的探索,他只能用笔将他的思索呈现,引导我们做更深入的生命的意义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