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乐美王尔德
1、莎乐美(抬头):您真的愿意给我任何我所要求的东西吗,陛下?(莎乐美王尔德)。
2、或许,在改编莎乐美的故事的时候,王尔德关心的并不是该支持哪一种宗教的问题,而是想表达一种反抗的态度。他反抗的工具就是唯美主义,而题材就是莎乐美,仅此而已。
3、在王尔德笔下,莎乐美这一故事的主题变成了关于“美”的讨论。基督教的殉道变成了美的殉道。莎乐美的行为是一种对“美”的破坏,施洗约翰的殉道变成了美的死亡。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莎乐美对肉体美的追求。作为回应,长期以来对禁欲主义情有独钟的基督教教会当然不会允许王尔德这样胡作非为的改编。
4、《道林·格雷的画像》是英国戏剧家、小说家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该作于1890年7月美国《利平考特》杂志上开始连载,并于次年出版单行本。
5、Ah!ah!whereforedidstthounotlookatme?
6、Ihavekissedthymouth,Iokanaan,Ihavekissedthymouth.
7、倘若从王尔德的视角出发,在“莎乐美”这个基督教与犹太教对抗的故事中,他到底认为哪一方是胜者呢?就如前所说,根据其中暗含的力量对比,施洗约翰在尘世中是一个完全的弱者。可是,作为基督教的先行者,他代表的是耶稣的“正统”思想,因此他又是一个强者。其实,施洗约翰原本也是出身于一个犹太教祭司家庭,而基督教也正是脱胎于犹太教。在《新约》中,时常能看到耶稣与法利赛人(他们属于犹太教的革新派知识分子)“舌战群儒”的场面。事实上,耶稣的大部分思想其实都来自于法利赛人的知识。不过,耶稣的传道和传统犹太教的不同之处在于,耶稣宣扬的是一种极端的对于恶的不抵抗主义。就如《马太福音》中耶稣所讲的,“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可是,如果一直采取不抵抗政策,那人类期盼的是什么呢?耶稣的回答是源自于犹太教的来世思想。不过,耶稣淡化了犹太教等待弥赛亚降临的思想,而是鼓励信徒在现世忍耐痛苦作为救赎,这样一来,一个人犯下的罪过越大,那么他获得救赎的“潜能”也就越大,也因此,在新约福音书中的耶稣关心的不是犹太人当中的既得利益者,而往往是罪犯和妓女。可以说,基督教从某种意义来讲一直是属于弱者的宗教。
8、《凋谢的百合—王尔德画像》,孙宜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9、在一个寒冷而寂寥的月夜,夜莺将胸脯紧紧抵住一根红玫瑰树的尖刺,让尖刺深深插入自己的心脏,并在月色里彻夜吟唱。夜莺鲜红的心血慢慢流入红玫瑰树干枯的经脉,带血的玫魂终于在寒冬里怒放了,但夜莺却跌落在茂盛的草丛中,怀着对爱情的希望永远地闭上了双眼。教授的女儿得到学生送的红玫瑰后,还是嫌他太穷,因而拒绝了他的爱情。于是,愤怒之下,学生把夜莺用生命换来的血色玫瑰扔到了大街上,玫瑰掉进了阴沟里,一只车轮从它身上碾了过去。
10、想象一下一个美丽的少女对着银色托盘上刚砍下来的血淋淋的头颅,做着炽热的爱情表白,这是怎样浪漫而诡异、热烈又妖娆的画面。
11、被放养长大的卡拉瓦乔养成了随心所欲的要强性格,即使在一个纠纷是家常便饭的时代和地方,他还是因为屡屡争斗而声名狼藉,他的治安记录和审讯记录足足抄录好几页。除了艺术,他一生都被暴力、谋杀、逃亡相缠,可以说是犯罪记录最多的艺术家。
12、 4:《奥塞罗》 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13、王尔德所生活的19世纪末弥漫着浓郁的“世纪末”情绪,在现代科学和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中,“上帝死了”,爆发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因此,在除了歌颂社会因生产力变革而高歌猛进的知识分子之外,还有一批对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生活光不屑一顾、认为启蒙主义允诺的美好未来不过是一纸空谈的悲观主义者。这大概就是现今定义的“颓废主义者”。
14、而恶毒的王后总会“恶有恶报”,善良美丽/英俊的公主/王子,则得到了美满的爱情。
15、《莎乐美》是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于1893年创作的戏剧。莎乐美的故事最早记载于《圣经·新约》中的《马太福音》,讲述了莎乐美听从母亲希罗底的指使,在为希律王跳舞后,要求以施洗者约翰的头颅为奖赏。
16、在可见的文本记录中,她首先在艺术中获得了主体性。15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中,莎乐美先获得了女主角的身份,再褪去宗教感召的外衣,发展出美丽少女手捧头颅的固定模式。
17、毋庸置疑,在艺术上他是天才。但生活中的他,却令人扼腕叹息。
18、莎乐美轻纱曼影,在月光下的死亡之舞,令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达到极致。
19、碍于施洗约翰在当地的威望,希律王不敢杀死约翰。
20、Back!daughterofBabylon!Bywomancameevilintotheworld.Speaknottome.Iwillnotlistentothee.IlistenbuttothevoiceoftheLordGod.
21、莎乐美把约翰和自己的生命,献祭给了美,给了爱情。
22、莎乐美的故事最早记载于《圣经·新约》中的《马太福音》,讲述了莎乐美听从母亲希罗底的指使,在为希律王跳舞后,要求以施洗者约翰的头颅为奖赏。《快乐王子》
23、文学史上没有比王尔德更追求唯美的人了,博尔赫斯说,“千年文学产生了远比王尔德复杂或者更有想象力的作者,但没有一个人比他更有魅力。”
24、(其实是我实在没找到一样的画,知道的话留言告诉我一下好吗QAQ)
25、在文艺复兴早期的作品中,莎乐美通常以质朴的年轻女孩形象出现。巴洛克时期的天主教为宣传教义突出约翰殉道这一圣经主题,单纯可爱的莎乐美逐渐化身成了一名刽子手,开始面无表情地直视血淋淋的头颅。
26、有着强烈自恋情结和唯美爱欲的莎乐美起初是王尔德对抗现实的象征、治疗内心焦虑的一剂良药,但当他发现对欲望的偏执达到连别人的生命都不予尊重的时候,他变成了刽子手,在文学里首次赐死了莎乐美。然而,最后以一束月色作为追光,哪怕赴死,莎乐美也是自身世界的中心,王尔德对莎乐美、对自己的追求,其实还是爱着的。
27、“在‘禁欲苦行主义’和‘贪婪攫取性’的双重夹击下,唯美-颓废主义只是善意的”谎言“和迷人的”面具“,终将面临被拆穿和撕掉的结局,逃避和感官享乐毕竟是瞬间的,这一点不仅正反映出唯美-颓废主义的自反性,这也是王尔德的悲哀。但却不是他个人能够独自承担的后果,毕竟从他身上暴露出了资产阶级的文化矛盾,他代表了那一时期文学家、艺术家集体的困惑与抗争。”(关涛)
28、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意大利语:MichelangeloMerisidaCaravaggio,1571年9月29日—1610年7月18日),意大利画家,1593年到1610年间活跃于罗马、那不勒斯、热那亚、马耳他和西西里。他通常被认为属于巴洛克画派,对巴洛克画派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29、《道林·格雷的画像》是英国戏剧家、小说家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该作于1890年7月美国《利平考特》杂志上开始连载,并于次年出版单行本。
30、然而,关于王尔德的《莎乐美》,更加具有亵渎性的问题正是在于,他把作为基督教代言人的施洗约翰被描绘为了美男子。诚然,从艺术的角度,把圣经人物描绘成美男子倒没有什么问题,不过,根据《圣经》的描述,施洗约翰是一个在旷野生活以蝗虫和野蜜为食的人,不论是怎样的美男子,作为一个苦修的出场人物他的容貌都不太可能是充满官能性的。而王尔德恰恰就突出了施洗约翰在戏剧中的官能性的美感。这从莎乐美台词中为他的肉体道出的无数比喻就可见一斑。此外,在剧中,年轻貌美的叙利亚卫队队长因为莎乐美的拒绝而痛苦自尽,这也从侧面反应了施洗约翰的肉体美的诱惑性。
31、犹太人乙:其实没有人知道先知厄里亚是不是真的见到了上帝。他看到的可能只是上帝的影子。
32、但在千年之前,莎乐美只是《圣经》原典中的边缘角色,充其量只因为美丽而变成母亲杀人泄愤的工具。
33、只要读过圣经的人,再读王尔德的剧本《莎乐美》,都会感到两者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为《莎乐美》的故事情节取材于四福音书,且剧中的人物及其相互关系也与圣经中相同。因此《莎乐美》中主人公的恋爱行为与圣经典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圣经中,《马太福音》第14章、《马可福音》第6章记载“约翰被希律斩首”的大意是:希律王娶了他兄弟的妻子希罗底,这违背了摩西律法。约翰是位义人,他品性正直圣洁,对次事大加批评和指责。这引起了当王后的希罗底的不满和厌恶,她让希律王将其捉拿并关押起来。但是希律敬畏约翰是位义人,受人民爱戴,不敢杀他。后来在希律王生日宴会上希罗底的女儿莎乐美出来献舞,希律王很高兴,宣誓给莎乐美任何她想要的东西。莎乐美因母亲的挑唆,向希律索要约翰的人头,希律虽不情愿却因为宣誓而不得不杀掉约翰,把他的头送给莎乐美。王尔德在《莎乐美》中完全借用了这一素材。戏剧的情节和圣经中也极为相似。
34、独幕剧的公演也一波三折,好事多磨。1892年,正在伦敦悄悄进行的排练没能瞒过公务大臣的法眼,一纸禁令伦敦首演泡汤。气得王尔德逢人就说,都柏林出生的他是爱尔兰人,思想如此狭隘的英国才不是他祖国(那时爱尔兰还是大不列颠的一部分)。
35、整套剧共分3幕或4幕,视上演的版本而定。1895年2月14日在伦敦的St.JamessTheatre首次公演。
36、在被约翰反复拒绝后,莎乐美告诉约翰:我会吻你的嘴的,约翰。我定会吻到你的嘴。
37、爱上施洗约翰这样一位对自己的母亲非常不满,某种意义上对自己也很不利的男人,任何一个但凡有点理性的人,都会选择拒绝,这何止是太苦了,简直是自寻死路。
38、这三个名词与卡拉瓦乔的艺术造诣相关,中位和下位技能名“好斗者”、“流亡天才”则着重表现了卡拉瓦乔的人生。
39、神诅咒道,Wilde切不可近艺术,因为当他一旦执笔,崩塌的是一座座心灵堡垒,他也将因此溺于苦难煎熬。 可Wilde忤逆了神。 他游历世间一切,富裕贫苦,豪奢浮华,零落破败。月光下的百合的白皙肌肤和如赤血的红唇,镶满雪白孔雀羽毛和千万颗奇异宝石的波斯帷幔,必须受到鞭挞惩罚才可赏阅一眼的埃及旷世明珠,踏着爱慕者血液舞蹈的巴比伦赤足少女,黄金色东方树脂蒸馏千次的令人臣服的夺魂香精。 不需要了,厌倦了。不是脱离红尘世俗了,是入乎其内得都不自觉痛苦麻木了。 于是当Wilde触碰了戏剧,这最直接外露的艺术形式,一瞬间迸发出的花火,仿佛让一座哥特式大教堂在眼前轰然倒塌。 独幕戏剧,是没有场景变化的演出。一台阶,一白月,一黑幕。我想演员也许都不必遍身罗绮以示王公贵族身份,也许只有月光洒下柔柔的轮廓。剩下的一切,交给语言好了。 整部演出充满了宿命论的吊诡基调,哥特式的颓废感,然而当Herod向Salome乞求改变要求,描绘出极致奢华的收藏世界,似乎又在观众的脑海里开拓了一巴洛克式繁复精美的小舞台。独幕足矣,凭借Wilde出色华丽的辞藻,根本不需道具演绎,那巴洛克式的小剧场已栩栩如生了。 台词与其说是对话,不如说是人物内心深处的自顾自的独白。更多时候我们看到Salome,Herod,Jokannan,Syrian等角色的语言,根本毫无连接关系,每个人的心都是一座城,心声从口中直白吐露,却依旧禁锢在城墙中回荡,只因无人聆听。似乎,人物的欲望和情绪都百分之百的赤裸裸地通过言语暴露,却更叫人捉摸不透。Herodias大概是全剧中最易理解的人,情绪也最合乎常人,在Herodias眼中themoon"isjustamoon".没有邪恶善良高尚低俗,只能成为最粗俗浅显的角色。Wilde“无情”地给了她最好的结局。
40、初读王尔德,尤其是习惯了“美等于善良”这个逻辑的读者,会对王尔德的行文感到震惊,觉得不可接受。
41、古斯塔夫的下位立绘中,背景里布满了蚊香形状的图案,非常引人注目。
42、施洗者约翰:退回去!巴比伦之女!女人是人间的万恶之源!别跟我讲话。我不听你讲话。我只听上帝的声音。
43、这种图案是古斯塔夫非常喜欢使用的一种装饰图案,在他很多作品中都能够见到,例如前文介绍的《阿德勒·布罗赫-鲍尔像》以及他所创作的壁画《生命之树》。
44、”可是,你为什么不望我呢,约翰?……你为什么要闭着呢?打开你的眼睛!抬起你的眼睑来,约翰,你为什么不望我?“
45、GivemetheheadofIokanaan!
46、《莎乐美》一度成为“道德败坏”的代名词。《时代》杂志评论该剧“充满血腥与残暴,是对圣经经文的病态、异端、可恶和冒犯的改编,是对神圣的颠覆。”但是论及莎乐美形象背后的社会内涵,以及王尔德思想在其中的投射,无论是作为世纪末情绪的文本,还是王尔德思想的范文,《莎乐美》都值得严肃对待。
47、SALOME:Iwillkissthymouth,Iokanaan;Iwillkissthymouth.
48、战国风云:浓姬、浅井茶茶、真田幸村、直江兼续
49、王尔德的《莎乐美》虽然是采用了《圣经》中莎乐美故事的框架,但是作者彻底改变了故事的原意,融入了自己的唯美主义叙事手法,表达“爱”与“美”、“爱”与“罪”的唯美理念。
50、至今还记得翻到最后一页的震惊,这就完了?这哪里是快乐王子,简直是悲催王子好吗?
51、《一篮水果》(BasketofFruit)是卡拉瓦乔早期的代表作,据史料考证,这是美术史上的第一幅静物画。这幅画不仅表明了静物完全可以成为独立的绘画主题而存在,也标明了卡拉瓦乔与当时追求理想化时尚格格不入的率真与求实精神。
52、到了十九世纪,莎乐美的外在形象进化到了巅峰。这一时期的欧洲开始收到东方艺术的影响,莎乐美开始散发神秘的异域气质,成为一位具有鲜明性格与气质的邪魅女性,而不再是圣经中一个跑龙套的角色,而是艺术家的灵感缪斯。
53、除此几位女性友人外,还有更荒唐的。 1931年6月25日,徐志摩在给陆小曼的信中说:“说起我此来,舞不曾跳,“窑子”倒是去过一次,是老邓硬拉去的。再不去了,你放心。” 同年10月1日,他在给陆小曼的信中又写道:“晚上,某某等在春华楼为胡适之饯行。请了三四个姑娘来,饭后被拉到胡同。对不住,好太太。但某某说有他不妨事。某某病后性欲大强,他在老相好鹣鹣处又和一个红弟老七发生了关系。昨晚见了,肉感颇富。她和老三是一个班子,两雌争某某,醋气勃勃,甚为好看。”
54、最后欣赏一幅现代作者创造的《莎乐美》油画。莎乐美的深刻内涵对于现代作者依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55、据此王尔德创作了戏剧《莎乐美》,但去掉了原有的宗教寓意,而表达了一种阴郁而唯美的爱欲。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用剧本创作了歌剧版《莎乐美》,剧情在音乐烘托下更显阴森,展现出一种血腥中的唯美。作曲家的配器十分有特色,其中一段犹太人争论“上帝显现”的问题的五重唱尤为精彩。
56、“公主把脸藏在她的扇子后面了!她的小手扑棱得多欢,像鸽子飞向它们的窝里。她的手跟白色的蝴蝶一样。它们简直就是白色的蝴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