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放假安排通知
1、节假日期间,各地区、各部门要妥善安排好值班和安全、保卫等工作,遇有重大突发事件,要按规定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置,确保人民群众祥和平安度过节日假期。
2、 方案一:9月13日-9月18日请假6天,可休假9月11日-9月21日,共11天。
3、通常有许多人讲,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
4、中秋节很多地方会举行一些热闹有趣的娱乐活动,玩耍可以,但是一定要注意安全。
5、识别陌生脸孔不听信陌生人的甜言蜜语,不收受陌生人的任何物品,不跟陌生人走,并懂得向老师、家长、附近的民警或保安求救,如遇陌生人有强行抱走的行为,敢于大声呼救,引起周边人员的关注和帮忙。
6、9月10日——9月12日共放假3天。2022年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在9月10日,星期六。法定上中秋节假日只有一天,所以,9月10日这天是放假的,但因为和周末公休日重合了,会还一个公休日给群众。因此,2022年中秋节放假时间是9月10日——12日(周一)。
7、总书记曾在讲话中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8、③不随便和陌生人说话,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
9、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10、中秋节来历三:中秋节由祭祀土地神演变而来。在农耕社会,农作物对于农民至关重要,所以人们经常祭祀土地。在秋季收获时,农民会祭祀土地神,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农作物收获的时节,因此逐渐演变成中秋节。
11、不要常吃路边摊,减少点外卖的次数,路边摊及部分外卖的食物来源不明、安全情况未知,培养良好的餐饮习惯。
12、文明礼貌,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掩住口鼻。
13、不随意破坏公物,爱护公共设施以及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不乱涂乱画。
14、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厦门海沧大桥旅游区(AAAA)建设了厦门博饼民俗园。
15、 返园时间:2021年9月22日(星期三)
16、①注意幼儿的交通安全,不让幼儿独自过马路或在街上乱跑。
17、中秋节:9月15日至9月17日放假共3天。其中9月15日(星期农历中秋节当日)为国家法定节假日,9月17日(星期六)为正常公休,9月18日(星期日)的公休调到9月16日(星期五),即9月18日(星期日)上班。
18、中秋节:9月15日至17日放假调休,共3天。9月18日(星期日)上班。
19、④不玩打火机和点着的蚊香,以防烫伤或引起火灾。
20、 特别注意:2021年9月18日(星期六)照常上课
21、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22、购买食品时,要到正规商场、超市购买,同时注意食品的保质期,避免买到过期食品,有包装的也要看包装是否完好。
23、家长不可能一天24小时守在孩子身边,意外也总是来得猝不及防,家长除了要教育孩子如何避开危险,也要教育孩子如何在遇到危险时自救和他救。
24、参考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8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
25、2021年中秋节放假开始具体时间:2021年9月19日。
26、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27、其实很多疾病都是因为饮食不当导致的,要想身体健康,一定要重视饮食安全,尤其是孩子,免疫力比成年人更差,更要注意饮食健康。
28、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29、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30、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尤其要教育孩子遇到同伴溺水时避免手拉手盲目施救,要智慧救援,立即寻求成人帮助。
31、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32、有人则认为,中秋节是由唐明皇赏月开始的。唐代《开元遗事》一书中记载:中秋夜,唐明皇偕杨贵妃在月下游玩儿,游到兴处,二人径自登入月宫,唐明皇还在月宫学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来补充完整,成为传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这月宫之行,每年到此时刻,必要赏月一番。百姓也来效仿,月圆之时欢聚一堂,享受人间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种传统沿袭下来。
33、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团圆节,时间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有说法称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亦有说法称中秋节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朝时中秋赏月开始盛行。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团圆,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发展至今已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34、 放假时间:2021年9月19日——9月21日(共3天)
35、中秋节来历二:中秋节由嫦娥奔月的故事演变而来。这个故事最广为流传,后羿射掉了多余的九个太阳,然后上天赏赐他一种成仙的药,他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妻子嫦娥,就把药交给嫦娥保管。在八月十五这天嫦娥吃了仙药,然后奔月亮去了。后羿思念嫦娥,所以每年这一天,都会在园子里摆上嫦娥最爱吃的东西,盼望她能回来团圆。之后,年年如此,代代相传,就演变成了节日,由于这天时值中秋,所以称为中秋节。
36、2021年9月19日(星期日)至21日(星期二)放假,共3天。
37、⑧热水壶要放在孩子够不着的地方,以防烫伤。
38、家长要加强假期里对孩子的监管,对孩子的行踪要做到:知去向、知同伴、知内容、知归时。
39、除此以外,一些特殊人群如糖尿病人、胃肠功能差的老年人、儿童应尽量少吃。
40、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41、劳动节:5月1日放假,5月2日(星期一)补休。
42、 晚上尽量不吃月饼,如果吃了月饼没有消化好就睡觉,会让肠胃感到不舒服。即便是晚上吃月饼,也要过几个小时在睡觉,让月饼能够充分消化。
43、②少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减少与传染病源接触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