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上街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
1、郑家姑娘嫁何家——正(郑)合(何)适(氏)
2、从前有二人在人前斗口,一人输了,觉得很没有面子,回家后郁郁不乐,茶饭无思,夜不成寐。夜阑人静之后,忽然计上心来,遂披衣出街,去敲赢者之门。赢者出来问何事这般着急,输者指了指西边说:“你看,西面天阴了。”未及赢者反应过来,输者匆匆离去,回家歇息。无缘无故被惊了觉,赢者老大不高兴,冲着对方的背影啐了一口:“有病吗!”。由于占了“便宜”,输者心态平衡了,马上进入梦乡。
3、常言道:瞎子点灯白费蜡。今日却要唱唱反调--瞎子点灯不白费蜡!
4、卖布染布的用“拨浪鼓”,修扇卖扇的用“扇铃”
5、清佚名的《韵鹤轩杂著》记载:“修脚所摇折叠凳,曰‘对君坐’;剃头担所持响镊,曰‘唤头’;医家所摇铜铁圈,曰‘虎撑’;星家所敲小铜锣,曰‘报君知’;磨镜者所持铁片,曰‘惊闺’;锡匠所持铁器,曰‘闹街’;卖油者所鸣小锣,曰‘厨房晓’;卖食者所敲小木梆,曰‘击馋’;卖闺房杂货者所摇,曰‘唤娇娘’;卖耍货者所持,曰‘引孩儿’。”这里提到的都是使用响器的传统声响广告,是民俗文化的独特景观,有的后世继续延用,有的略有变更。
6、从前有一赵姓乡亲雇人锄田,傍午时分往地里送饭,走到下街,见一伙乡亲侃大山。人群里有一个后生狡黠地看了一眼正要送饭的老赵,压低声音胸有成竹地说:“我能把老赵叫回来,让他一下午去不了地里!”众人摇头。老赵已经走出很远,这个后生故意提高声音说:“话说曹操八十一万人马……”话音未落,老赵已经停住了,迟疑了一下还是返了回来,正色纠正道:“不是八十一万,是八十三万!”“八十一万!”“八十三万!”二人争得面红耳赤,各不相让,一直争到日偏西,大家都散了,老赵才担着担子出了堡门。锄田人饿得前心贴后背,左盼右等不见东家送饭,抱怨声一片。大家七嘴八舌地埋怨老赵,问他为什么饭送得这么迟,老赵气呼呼地说:“差点把两万人给弄没了!”大家一头雾水,听了老赵的叙述哭笑不得:“那两万人跟你有什么关系?害得我们吃不上饭!”老赵理直气壮地回道:“怎么没关系?两万人重要还是你们一顿饭重要?”饭菜取出来,大家一看,早凉巴了,如何吃得。
7、我常想,许堡之所以能出那么多读书人,是由于许堡从古至今重视文化,有良好的传统。古时许堡就建有文昌阁、魁星阁、朱衣庙,解放前又有大同二高小,解放后阳高三中在这里安家,后来又升级为县办高中。据许堡村知情人说,当时成立阳高三中时选址于萧家窑头村南。近水楼台先得月,许堡是公社所在地,消息灵通,村干部积极争取,硬是夺了过来。我以为当时许堡的优越条件有仨,一是公社所在地,比较繁华;二是村干部重视,积极配合;三是有充足的建材——城砖和老汉杨。当时国家经济紧张,学校建在许堡可以节省不少投资。在那食不果腹的年代,其它地方的孩子读书不方便,花不起住宿费,而许堡本村的孩子用不着这笔不菲的开支,有块玉米面窝头就可以上学。先有二高小,为许堡村培养了不少人才。二高小设在许堡,二高小的教师都是外村人,可学生大多是本村人,说明许堡人首先得益于二高小。那时候人才稀缺,有高小文化程度足以找到理想的工作,甚至胜任领导职务。接着有阳高三中,念初中不用出村。后来有大同县四中,念高中也不用出村。许堡人占尽了地利的优势,所以读书人多。许堡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大中专毕业生,有的家庭甚至所有的孩子都读书成才。恢复高考之初,许堡村一次考住大中专学校的学生多达六七十人,当时的大队书记抱怨强壮劳力都走了,集体的土地谁来耕种。据“好事者”统计,许堡村从建国之初至2008年半个多世纪中光教师就多达四百余人,比其它地方一个乡镇的都多,被誉为“塞外教师村”,名副其实。
8、解放前,戴章礼作为大同县二区的收粮官到东河南收粮,老百姓为了不交或少交公粮,极力用小恩小惠贿赂戴章礼,每到一家都预备茶点。后来有人将戴章礼告官,说他看人下菜碟,办事不公。原告的理由是我给他准备的茶点他不吃,他吃别人的,有失公允。于是区长传唤戴章礼审问:为什么你不吃原告的,却吃别人的?你是不是跟那家人沾亲带故,徇私枉法?戴解释道:我不吃原告的是因为当时我不饥。您想,收粮是个苦差事,我每天要走几十里路,所以早饭必须吃饱。先到他们家,我还不饿,所以没吃。大半前晌饿了,所以就在别人家吃了。不吃是因为不饥,吃是因为饥了,我收粮一视同仁,没有什么不公道的!区长点点头,摆摆手,此案就此作罢。许堡人居然将其编成歇后语。(引自李元宏《许堡歇后语》)
9、从直观上看,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根本就没有白天黑夜之分,他既看不到蓝天白云,高山流水;也看不到桃红柳绿,白雪皑皑。也许他压根就不知道那灯光究竟是什么样子,在他的世界里上苍赐予他的就是一片漆黑。所以,他根本没有点灯之必要,即使点了也是白费。
10、旧社会,老刘种了不少地,雇人锄田,人们埋怨伙食不好,因而消极怠工。老刘采用曹操杀王垕之策,一边大骂婆娘吝啬,一边安慰雇工说:“你们好好儿锄吧,反正我有个心哩!”人们信以为真,把对老刘的怨气转移到老刘老婆身上,以为饭食不好能多给点工钱也行,于是卖力干活。待到地都锄完结算工钱之时,发现一个子都没涨,于是问老刘:“您不是说有个心吗?”老刘坦然答曰:“是有个心,锄完了我歇心(放心)!”人们顿时目瞪口呆。
11、吆喝就不用说了,有句俗语,“干什么吆喝什么”,说明吆喝的必不可少,“锔锅——锔盆——锔大缸——”“收破烂——”,种种市声像流动的音乐,装点着我们的生活。
12、《四个方法,训练你出色的公众讲话能力,一定要学会》
13、过去的许堡很繁华,人口多,交通便利,故有外地商人看重这一商机,前来做买卖,租了一间门面开了一爿百货商店。开业之时,鼓乐喧天,炮仗齐鸣,顾客盈门。中午时,人渐渐稀少,店掌柜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一直站在门口张望,便迎了出来,笑问:“大娘需要点啥?进来看看!”老太太慢条斯理地说:“我怕你这里没有!”掌柜说:“不可能,我们这里要什么有什么!您说吧,想买点什么?”老太太说:“我想买个猪娃子。”掌柜叹了口气,无奈地摇了摇头。老太太不屑地说:“没有吧?你还说货可全呢,要什么有什么!”没多久,这个店铺就关门了。
14、响器本是铙、钹、锣、鼓等打击乐器的统称,这里指小商贩和手艺人用来招引顾客的器物。
15、写完上面的文字,心里涌出了许多遗憾。遗憾之一是没有有意识地去收集谚语。家乡有一些老人知道许多谚语,俗话、歌谣等,可惜他们已作古多年,他们健在时没有采访记录,致使许多宝贵的语汇消失了。遗憾之二是我没有把研究谚语作为一个课题,没有早些时间完成这项研究工作,到了今日年迈体弱,已力不从心了。遗憾之三是我没有能力和权力,把许多像我这样有同样爱好的人组织起来,大家集思广益把所知的谚语汇总起来,否则,一本内容丰富而深刻的研究谚语的专著则可奉献于读者诸君的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