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简介和代表作品散文
1、小说以抒情散文的笔法,为读者展示了陕北人民的朴实、忠厚、积极乐观的性格,以激发人们认真地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小说感情深厚,娓娓叙来,令人回味无穷。(史铁生的简介和代表作品散文)。
2、 ↑ ↑ ↑
3、《记忆与印象》是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所著的散文集。其主旨深刻、文字优美,以饱含深情的细腻笔触讲述了故乡、故人、故事。
4、1979年史铁生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成名作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5、《往事:史铁生作品集》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史铁生的简介和代表作品散文)。
6、史铁生给我们做的最好的样板就是他的文学留下了他的生命,给我们启示,对生命不放弃。
7、贾平凹(1952—),陕西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协会会员,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是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秦腔》《古炉》《带灯》等,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8、柏杨(1920—2008),原名郭衣洞,人文大师,自称是“野生动物”。被两岸三地的人熟知,著名作家。他的言论和书籍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争议。代表作《中国人史纲》。柏杨主要写小说、杂文,后者成就更高,曾被列为台湾十大畅销作家之他的杂文集主要有《倚梦闲话》《西窗随笔》等。
9、史铁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作家,以学校“精一读书展”为契机,发动学生为史铁生设计展板,是真实情境下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在场”的主题阅读吸引学生专注于史铁生作品阅读,增强对作品的深度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
10、1990年12月,姚育明和史铁生又见面了。她赶到史铁生家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点半左右。虽然有约稿任务在身,但是这次见面,姚育明和史铁生主要是闲聊。直到临别时,姚育明才问了一句:“最近在搞什么呀?”史铁生似乎有话想说,迟疑了一下,最终说道:“嗯,算了,以后再说。”
11、这篇稿子就是《我与地坛》。它的初稿写于1989年5月5日,修改于1990年1月7日。史铁生在其中记录了他如何与地坛相遇,以及在地坛中的所思所想。
12、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一学习任务,笔者为学生提供以下资源:《史铁生王尧文学对话录》、周国平《苦难的精神价值》、史铁生《病隙碎笔》、张专《一个作家的生命体验——史铁生访谈录》、刘广新《从看史铁生的信仰探索之旅》、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2010年首届“全国中小学生最喜爱的当代作家”史铁生颁奖词、视频资料《缅怀史铁生》《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等教学资源。学生身上有无穷的可能性,只要给他们一个切实的学习支点,学生就能展现无限精彩,史铁生主题展板以及展示与评价正实现了这样的理想目标。学生在深入研读作家作品的基础上,写下了自己的阅读感悟,真正将其人与其文打通,引发自己和史铁生的共鸣,真正走进史铁生的精神世界。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发展与提升思维能力,又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13、他不单是在思考个人的遭遇和命运,也在思考他的母亲、爱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夫妇、长跑者、漂亮而不幸的姑娘等人乃至全人类的遭遇和命运。
14、在这作品里有一句话就是,他写到母亲时候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天下最苦的母亲。这句话当时我读到的时候,我就再也读不下去了,因为我想到我的母亲。
15、2019年9月23日,史铁生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16、摘要:学习任务群是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等多种因素的主题任务的学习,突出学生的自主语文实践活动。本文以史铁生作品群文阅读为例,以“读书节为史铁生设计专题展板”为情境任务,通过“图解人物心路历程”“探究群文主题”和“走进作家精神世界”三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交流讨论,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帮助学生实现阅读认知的建构,在情境学习中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
17、《写作的事》史铁生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
18、▲《病隙碎笔》荣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病隙碎笔》(之六)荣获首届老舍文学奖,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作家作品。
19、席慕蓉(1943—),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1963年,席慕蓉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席慕蓉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20、 肖复兴:用教育的理性和文学的情感编织梦想
21、《病隙碎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22、史铁生的这段话,说得极其隐晦,隐藏的到底是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它所隐藏的,是社会历史层面的记忆,还是私人化的记忆?如何解读这个细节,构成了理解《我与地坛》乃至于史铁生的思想整体的一个分歧。
23、爱情的命运,法学教授及其夫人,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绿色的梦,神童,树林里的上帝,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白色的纸帆,夏天的玫瑰,第一人称,两个故事
24、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25、可是第二年史铁生又患上了严重的肾病,这次医生只给他留下了一个受损的左肾。由于体力的原因,他不得不辞去了街道工厂的临时工作,呆在家中一门心思地写作。
26、《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关于一部以电影为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27、温瑞安(1954—),笔名温凉玉、舒侠舞、王山而、项飞梦、温晚、柳眉色、风玲草。出生于马来西亚,武侠小说作家。台湾大学中文系肄业。有小说、诗、散文、评论各类著作100多种。1973年赴台湾留学,1976年其创立的社团遭检举,拘留3个月后,被台湾政府驱逐出境。1981年抵香港发展,1990年转至中国大陆。代表作《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侠》系列。
28、第一小节:总写“我”为什么要去地坛和地坛给“我”这十五年来想明白的一些事儿。
29、《我与地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30、《病隙碎笔》该书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
31、1《合欢树》2《我二十一岁那年》3《我与地坛》
32、 分散文、小说戏剧两篇,收录文章70余篇。散文占了主要篇幅。晓风散文意蕴丰厚,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市井琐事中自有骨气奇高,不使感性沦为软性;她的散文叙述自然,冲淡宁静,文辞如水,一笔如舟,引领我们一步步走入一条条美丽水域。晓风散文中,人物林林总总,职业、地位、年龄都迥然不通,既有可以相与出尘的名士大儒,也有只有居家过日子的柴米夫妻。晓风在他们的身上捕捉的是我们民族文化撒播的灵光与风采,传递的是民族文化再生的信念。在现居台湾的中国经典作家中,晓风只能算是中生代,以她的潜能,我们相信还会有新的杰作新的境界,两岸的中国人在期待,全球的华人在期待,历史在期待!《张晓风精选集》收入作者的重要作品包括散文62篇(《我喜欢》、《地毯的那一端》等),小说、戏剧8篇,作者的作品在台湾多次获奖。
33、文本确定之后,重点是进行符合学情的教学设计。基于学生阅读体验,笔者建构了“整合主题——深度探究——综合表达——互动评价”的教学流程。设计这样的程序,是想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和程序,为自主阅读提供清晰的路径。“整合主题”着眼于让学生在整体阅读之后遴选有研讨兴趣、有探究价值的话题,具体表现为设计读书节史铁生展板主题。“深度探究”期望学生在聚焦主题的前提下紧扣文本和作者生活进行有理有据、有发现、有创见的探究,基于《我与地坛》,又结合其他作品,做到广度和深度的结合。“综合表达”意在不仅给课堂交流对话甚至辩论等口头表达创设更多的机会,也给从口头表达到书面表达以重视,提升表达的严谨和缜密度,给予学生“写”的训练。“互动评价”则意在提升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从阅读、思考、研讨到表达和倾听等各环节,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实现学习的真正“在场”,也希望通过这个环节促进学生自主归纳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
34、最后是师生走进作家精神世界,共情共鸣。在这个活动中,除了交流、展示与评价之外,还专门设计了“写”的表达,让学生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鼓励学生继续向史铁生灵魂深处探寻,由课内继续向课外延伸,以获得更深层次的精神探索和审美体验。“写”的活动让学生静下心来,实现与史铁生的精神互通,情感契合,然后做到尽可能精准的表达。
35、作者是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36、1971年,史铁生病情加重,行走出现困难,只得回京治病,也就此结束了插队生涯。1972年,史铁生21岁,开始以轮椅代步,又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内心苦闷,甚至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精神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