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闻轶事是什么意思
1、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问道大雪纷纷何所似?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
2、当时,我的外婆夏远芝嫁到东关梁家刚刚两年,面对这种情况,家里人商定,我的外高祖父母梁文运、周大秀、外曾祖父母梁章全、徐秀珍、外公梁彩和等人留在家中看情况,外婆则领着我的二爷爷梁彩盛(时年16岁)、三姑婆梁彩玉(时年2岁)、大姨梁华荣(时年半岁)一起,准备到河对门水磨沟口观音梁的徐家灯台子,也就是我的曾外祖母徐秀珍的娘家暂避。
3、《世说新语》记载王戎为人贪吝,其俭啬一篇共有九条,即有四条记王戎事。《世说新语》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4、民国三十八年,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结束和渡江战役解放军攻占南京总统府,国民政府败局已定。到这一年的五月初五端阳节前,石泉的国民d政权不甘心失败,在墙壁和商铺的门板上书写反共标语,编唱反共歌曲,进行反共宣传。据后来担任过石泉县政协副主席的梁彩鼎同志(笔者的外叔祖父)回忆:(逸闻轶事是什么意思)。
5、“进城后,我发现在东大街上……,二十多名老乡面带笑容,鼓掌欢迎我们。……我们顺利通过东大街。在街上,我们发现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多,我们就集合队伍,呼口号,拉歌子,迎来了几百男女居民,顿时挤满了大街小巷。他们围着我们,听我们唱歌。还有几个老人,给我们送茶送水,为我们安排住宿。
6、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露香园顾绣“洗马图”原作
7、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8、如你行走在上海古城蓬莱路东段的支路时,会遇见一条名为“倒川弄”的小巷,也许你会对这奇怪的弄名,深感好奇,怎么会有这样奇特的小街地名。其实它的出处倒也简单,在上海《南市区地名志》中,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倒川弄”原为倒川浜,是民国初填没倒川浜后,修筑成路后,才有了今天的“倒川弄”。
9、上海县,是董其昌先生的出生之地,在上海他渡过了自己一段不平凡的岁月。上海古城内倒川弄的“柱颊山房”,是董其昌在上海古城内,惟一的私家园林住宅。
10、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与兰、竹、菊并称“四君子”,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她冰肌玉骨、凌寒留香的品性历来深受人们钟爱,并由此形成了悠久灿烂的梅文化。
11、逸闻趣事 ( yì wén qù shì )指世人不在知道而感兴趣的传闻和故事。
12、华亭县,是董其昌走向成功的福地,但也是他晚年最惨痛的伤心之地。民间“反菫”的一把大火,将他在华亭县的老屋,变为了一无所剩的废墟。董其昌先生集一生的主要创作与珍贵的收藏物,都随之而永远的消失了。这一切都让我们深深的感到惋惜。当然华亭城内曾经的董其昌老宅,也从此成为了董其昌先生心中永远的痛。
13、1949年以前,每月国民d自卫队在教场坝总有几次文化、体育活动,如赛跑、唱歌、游戏等。我最爱看他们唱歌、游戏。有一首歌开始是这样唱的:“你你你,你你你,你这个坏东西……”,临解放前,他们改了词,唱成了:“毛泽东,毛泽东,你这个坏东西……”,我也跟着唱惯了。解放初期不知天高地厚,有一天正在唱:“毛泽东,毛泽东,……”,被二伯父章全公听见了,狠狠地骂了我一句:“你想死了?!”吓得我再也不敢唱了。后来上了夜校,才知道毛主席是人民的大救星,国民d反动派恨他,所以就改歌词骂他。”
14、“七七”事变后,北京西苑兵营被日军轰炸,陈寅恪赶紧从清华回家,说其它东西都可牺牲,但一定要保住书籍和著作手稿,他要封雄等立即去雇车抢救。由于一时忙乱,《大藏经》及其他一些贵重书籍还是不及捎上,他为此久久不安。1938年,他从香港取道越南赴昆明上课,特地买了一只比较好的箱子装重要书籍和手稿,不料被贼“惦记”,以为好箱子里肯定有金银财宝,所以被偷。为此,他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过很长时间还耿耿于怀。陈封雄还回忆说:“寅恪叔爱书成癖,为买书宁可节衣缩食,一掷千金而不惜。每年春节,他必须逛游北京琉璃厂书摊,曾带我去过两次。他一到书摊便流连忘返,如醉如痴。我当时才11岁,跟着他转,觉得无趣,且又苦又累,以后就再不想跟他去玩了。”
15、终于历史性的时刻到来了。30号傍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九军五十七师一六九团侦查通讯连九班的十五名解放军战士踏着青石台阶从东城门跑步进城,石泉县城解放。当时,清代修筑的石泉城垣还保存十分完整,只有东、西、北、大南、小南五个城门可以进出,特别是东、西两城门最为重要,每天早开晚闭,形成定例。解放军到达东门外的时候,城门已经闭上了。由于住的最近,是我的外曾祖父梁章全打开了东城门,欢迎解放军入城。
16、《世说新语》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在《世说新语》的三卷三十六门中,上卷四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九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慧、豪爽,这十三门都是正面的褒扬。
17、汗牛充栋 栋:栋宇,屋子。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
18、上海古城内的望族,也是我研究上海古城人文历史的钥匙。如果我告诉你:就是这里的“倒川弄”,那可是明代上海最著名的学者,也是闻名中外的董其昌先生的故居所在地时,你一定会很吃惊吧,这是真的吗?
19、第二天晚上,老街的老百姓纷纷点燃了烟花、爆竹欢迎解放军,当时在河对门徐家灯台子躲避的外公几兄弟从远处看到了城内火光冲天,连连喊到:“着了!着了!(石泉方言,糟了的意思)解放军烧城了”,当看清是庆祝的烟花、爆竹后,大家都会心地笑了。
20、如今的“倒川弄”,已被列入黄浦区动迁改造的范围之内了。因此绝大多数的居民,大都早已经搬离而去了他处。
21、陈家以前也收养丫头,陈寅恪留学归国后,便要求家里不要再养丫头。家里人很尊重他,就听从了他的意见。原有的几个丫头,以后分别选择清白殷实或有一技之长可以自立的人家出嫁,并赠以嫁妆。婚后,丫头还把陈家当亲戚来往。
22、陈寅恪生活节俭,廉洁自爱,不爱接受别人的馈赠,甚至亲人之间也同样严于律己。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其侄陈封怀见他穿着比较单薄,便送了一件皮袄给他。但他一直没穿,在家里放了一个冬天后,又原物退还给封怀。
23、(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的石泉东街和东城门楼。左边高大的建筑即关帝庙,东城门楼和关帝庙之间的就是东关梁家大院。1949年11月30日,解放军就是由此进入石泉县城的。)
24、……群众来的得多了,我们就向群众宣传,说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是毛主席、共产d领导的队伍,名字叫解放军。大家不要怕,我们是保护老百姓的。大家都回家去,安心搞生产……。我们一边宣传,一边打扫东大街的街道,有些战士还为数十户群众从东门河坝里担水送到了家中;战士走到哪里,歌就唱到哪里,……我们的行动和宣传,受到了石泉县城居民的热烈欢迎。”
25、梁虽不是博士,但17岁即中举人,维新变法,蜚声海内外,曹氏自不敢小视。接着,梁启超便介绍哈佛大学要高薪聘请寅恪,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的教授对陈寅恪是推崇得无以复加、佩服得五体投地。最后梁启超说:“就算你想聘人家,人家来不来还是个问题呢!”曹云祥到底不是个思想僵化之人,连忙回答:“我一定聘他,我一定聘他!”
26、陈寅恪对医学也很有研究,写有《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狐臭与胡臭》等有关医学方面的文章,还经常读外文版医书。在法国留学时,当时英、法等国上层人士有一种风气,凡出身书香门第之子女,必须具备法学和医学方面的修养,如此方不失体面。所以陈寅恪学医是为了便于与外国学者交往,有利学术研究。他对医药也很熟悉,上药房买药,他问到许多药名,一位医生惊奇地说:“陈教授知道的药比我知道的还多!”
27、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南北朝时期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一个聪明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28、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9、 轶事,同逸事。世人不知道的史事。多指未经史书记载的事迹。
30、上海古城人文历史中的董其昌、董家宅、柱颊山房、倒川浜、倒川弄、露香园、顾名世家族、露香园顾绣、露香园传说……,希望它们能让与上海古城的历史文化,永远紧紧地连在一起,永远流淌在上海古城的这片故土之上。
31、石泉东关梁家是我的外家,小的时候我每天进出梁家大院,抬头看到过道上方的阁楼没有楼板,只有一根一根光秃秃的横木架在上面,就感到很奇怪。后来无意中听到四爷爷梁彩仕讲起才知道,解放前,经常有一些被遣散或者溃退下来的国民d兵住在梁家,这些士兵人数既多,往往随意吃拿,严重影响家里的正常生活。他们住的阁楼上,由于距离厕所较远,为了图方便,竟强索梁家的水缸或酒?(hǎi古时的一种酒器,有半人高,多为陶制)放在房屋一角,加一个盖子,就作为便溺之器。要是走了,就一走了之,从不“善后”。梁家深受其扰,不厌其烦,但是面对兵大爷又是敢怒而不敢言,只能采用消极方法表示抗议和不满。我还记得四爷爷讲的时候说到:“为了不让这些兵住在阁楼上,屋里人一商量,干脆就把楼板给“挺了”(石泉方言,撤掉的意思)算了,狗*的,让你们住不成”,当时的军民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32、据亲历石泉解放的解放军战士龚元富所写的文章回忆到:
33、出处:《陈太丘与友期行》(作者)刘义庆 (朝代)南北朝
34、陈寅恪与夫人唐筼婚后40余年,感情诚笃纯真。夫人长于吟咏,且书法亦佳,一直以“诗弟子”自居,夫妇时相唱和,饶有情趣,尤其是两相离别时,书信往来,常以诗作互倾思念。1928年暑期婚后不久,陈寅恪即只身返校上课,其《渤海舟中作》一诗有“解识阴晴圆缺意,有人雾鬓独登楼”之句。1946年陈寅恪赴英治疗眼病,作《大西洋舟中记梦》诗,前四句云:“贫贱夫妻已足哀,乱离愁病更相催。舟中正苦音书断,梦里何期笑语来。”《癸巳元旦赠晓莹》一诗写道:“烧余红烛岭梅边,珍重残妆伴醉眠。枕上忽闻花气息,梦惊魂断又新年。”
35、高文大册 原指朝廷发布的重要文书,如诏今制诰等。引申为经典性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