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最著名的代表作
1、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泊舟岳阳楼下。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岳阳楼》 。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
2、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3、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4、Outsidethegatesliethebonesofthefrozenandthestarved.
5、杜甫写得真的太真实了,完全是负能量。而当时的朝廷居然还能容忍他,后来甚至给了他一个谏官的职务,算得上是很宽容了。
6、杜甫之所以为杜甫,就是他永远都不会被个人的悲哀所压倒,即使儿子死了,他仍然会想到还有比他更惨的。他好歹是官二代,不用缴纳苛捐杂税,也不用服兵役。连他都如此生活艰难,何况老百姓呢?他们的忧愁恐怕是数都数不清的吧。这才是儒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情怀。
7、这是其中一首,充分肯定了初唐四杰对齐梁体诗歌浮华空洞的批判,对唐诗的意象昂扬走向做出了肯定。六首诗从不同方面,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当时诗歌评论中的重要理论问题,提出了自己正确的意见。
8、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
9、幸亏河上的桥还没有断,但是行人爬过,也是窸窸窣窣摇摇欲坠。行人互相搀扶着慢慢过桥,河流之宽广仿佛永远也渡不过。这不仅是写旅途的艰难危险,更暗含时代的危险。
10、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1、这段时间是他穷困潦倒的时期,又身体抱恙,但“文章恨命达”,这也是他诗作爆发的阶段。无论平仄、对仗等体式,还是起承转合的文法,都是信手拈来。他的诗句在格律中游刃有余,功力已臻化境。
12、杜甫诗“有集六十卷” ,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
13、蚩尤借指大雾,大雾弥漫,孤独的旅者攀爬山路,一不小心就会滑下悬崖深谷。而华清池里水汽蒸腾,侍卫部队兵器相摩,何其温暖奢华。
14、诗人看到国破家离,痛心不已,写下此诗。全诗都为千古佳句。
15、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16、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17、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18、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19、在表达这种情绪时,作者充分利用了组诗和律诗的特点,将一个主题反复变化发展,犹如交响乐中旋律的展开。整组诗分开来可以单独成篇,头脚俱全,合起来亦首尾相应,脉络畅通。在主题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每首诗在形象和色彩上不断变化。例如后四首回忆长安,首先是场景不断移动,由宫中到曲江,又到昆明池、渼陂;其次,又不断推出新的形象,写入朝景象似乎已渲染到家,但下面又变化为曲江泛舟,再变化为并非实见的织女、石鲸等虚幻形象。
20、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1、漂泊西南,诗歌带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忧国忧民,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忠臣、名臣的崇敬;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感怀;隐居心境的恬淡;对亲人的思念。代表作《蜀相》、《江汉》、《登高》。
22、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4、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是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25、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26、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27、杜甫正对着对卫八回忆:当年我们别离的时候都是单身汉,现在你都已经儿女成群了。这些小孩子其实也对这个父亲的朋友充满了好奇,小孩子捧着酒杯来敬酒——叔叔,你是从哪里来的?杜甫还没来得及说话,小孩子又争先恐后的给他张罗着布菜倒酒。这时诗人心中的郁气暂时被疏解。
28、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29、“群水从西下,极目高崒兀”是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意思。
30、《望岳》《登高》《春望》《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1、杜甫也并非没有退隐江湖,潇洒度日的念头。在他早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时候,他也曾和李白高适等诗坛大V们到处访仙学道,诗酒风流。但是,生逢圣明的君王、厉害的时代,总是不忍心舍弃他们不管啊。这是读书人无可救药的自恋,其实,哪里就缺了你。
32、纵观杜甫的这首诗,前两联写草堂周边静谧之景,后两联写待客的细节。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结束。这首诗层次分明,诗人寥寥数笔就写出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句句之间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从格律来看,这首诗对仗工整、流畅,是七律中少有的佳作。
33、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34、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35、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6、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37、个人的一点荣辱升降,鸡虫得失,又算得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