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藉和慰藉哪个是对的
1、当今社会虽对于人的价值有了多元化的判断,但对于成功的定义和评价还是比较单一和机械,因此,许多人感觉自己与时运不合,与环境不合,也与自已不合。在所处的大环境中感觉诸事不顺,加上迷失、遭遇挫折、缺钱、伤心、困顿,甚至绝境等痛苦,这与佛家的“人生八苦”有些相似,这种种痛苦会不同程度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无可慰藉》这本书传达出的无可慰藉与无以慰藉的意味显然趋向悲观。
2、《后汉书·隗嚣传》:“ 光武 素闻其风声,报以殊礼,言称字,用敌国之仪,所以慰藉之良厚。”(慰藉和慰藉哪个是对的)。
3、他说:人与人没有那么大的差别,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寻求智慧而从未远离愚蠢,有此成就足矣!
4、沙汀《困兽记》七:“于是,他站起来,直走向田畴去,浮上一个宽慰的微笑。”
5、我讨厌鸡汤,是因为鸡汤在妨碍我们的头脑,细究里面充斥着各种逻辑错误,比如个别案例得出普遍结论、比如因果倒置、比如错误类比。
6、(1)jiè,可构词“慰藉”,意思是“安慰,抚慰”;
7、他预言到了自己是一个警醒者,他预言到了自己是在做警醒的工作,就像马身上的那个牛虻一样,蜇它。
8、但如果你能够把这个距离拉开,像塞内加一样,说这些官位、这些名誉不重,要它们跟我始终有一个很宽的距离。
9、未能透彻了解三千年历史之人,即使一天活过一天,他仍属于茫然无知。
10、从塞内加以后,西方的话语体系当中出现“哲学”这个词的时候,就代表镇定自若。他所从属的哲学流派,是我们所说的斯多葛学派——古希腊的四大哲学学派之它的主要思想是在面对动荡不安,不可预测和态度刻薄的世界时,保持内心的平静。
11、那些加速你的焦虑的大咖和大师们,他们同样只问出了问题,但是并没有给出适合每一个人的解决方案。况且他们也没有这个义务,最后解决自己问题的人仍旧是我们自己。
12、换句话说,前人在爱、家庭、工作、时间、金钱、旅行等等生活问题上的观念和行动、经验与教训、成功与失败,都可以给今天的人们以启发和引导、借鉴和安慰。
13、宽畅欣慰:儿子总算理解了自己的苦心,她感到很~。
14、 看这些书的过程中,我才知道:哲学家的著作并非总是像康德的作品那样充斥着晦涩的概念,拒普通人于千里之外。
15、伊壁鸠鲁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研究哲学,就是不能够享受快乐。
16、他主张:无须为任何缺陷而自卑;不必为肉体缺陷自卑,人身上的所有器官都是正常而自然的;不必将不习惯的事物看作反常,文化差异再正常不过;
17、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把历史说成是一面镜子,一本生活的教科书,或者一部心灵宝典,都不为过。
18、在对与世不合的慰藉一章,作者最后写道:认为与世不合就是真理的同义词与认为与世不合是错误的同义词一样幼稚。一种思想或行为是否有价值不取决于它广受赞同或广受攻击,而取决于它是否合乎逻辑规则。一个论点不能因为多数人谴责就是错的。但也不能以英雄的姿态总是对抗多数,以为这样就一定正确。
19、(英)阿兰·德波顿著资中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所以,于我们而言,要以尼采为榜样,学会与苦难共存,正如他名言所说的:“困难是使你焕发生命力量的动力,假如你想要回避困难,那就回避了让生命得到焕发的机会”!
21、慰藉就是安慰的意思,所谓精神慰藉就是在精神层面给予安慰,在思想上给予鼓励。一般是指语言上的,就是默默的给你内心的力量,让你心里产生一种满足感,近义词是:安慰,抚慰。
22、关于写文字这件事,我也不是从小就喜欢写文字,写命题作文大多数时候对我来说也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更没有说有人从小培养我的这种意识。这些都是生活中无数的机缘巧合糅杂之下,才让我坚持这个记录的习惯坚持了这么多年。对,并不会觉得是在写一篇有核心思想的文章,更多的时候只是在记录。但记录本身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它让我学会了表达,而学会表达这件事让我可以比较准确地描述自己的内心、思想和情感,这些对我自身精神的丰富以及重要人际关系的维护乃至情绪的释放与消解都有重大的影响。
23、“我从来没有信任过命运女神,即使在她似乎愿意和平相处之时也没有。我把她所赐予我的一切金钱、官位、权势都搁置在一个地方,可以让她随时拿回去而不干扰我。我同那些东西之间保持很宽的距离,这样她只是把它们取走,而不是从我身上强行剥走。”
24、哲学能给我们什么呢?首先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哲学家的高贵就在于独立思考的精神,既不屈服于约定俗成自成体系的常识,也不屈服于故作惊人语的反常识,始终以理性来过滤一切观点。
25、(ps你别看尼采连着叔本华一起吐槽,,在他思想激变形成自成体系的思想之前,他粉了叔本华整整十年。)
26、这句话揭露了一点,那就是真理与赞同者的数目无关,而与它的逻辑规则有关。若只是肤浅地依据人数来判断,不免偏离正轨了。
27、思想的优劣并不是那么容易分辨的:这个人的思想好一点,那个人的思想糟糕一点,这个人是真正的哲学,那个人是一个心灵鸡汤。尤其是对于缺乏这方面训练的人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总之,苏格拉底被判决了死刑。
28、生活必不能十全十美。你想,塞内加是这么位高权重的贵族,他是皇帝的老师,但是他时刻相信生活不能够十全十美:“恶人做恶事有什么奇怪?仇人害你,朋友惹恼你,儿子有过失,仆人行为不端……难道这些都是前所未有之事吗?自古以来这种事常有发生,你为什么对这些事大惊小怪呢?”
29、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2400多年前这个矮小、丑陋、邋遢的男人,以谦卑无知的心态走在雅典的街道上,逢人便交谈发问,试图反思和深究一切常识,找寻合乎真理的答案。
30、所以,于我们而言,我们要以塞内加为榜样,学习哲学,坦然地面对生活。正如他名言所说的"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31、为此,他和朋友们买了一个花园,大家搬到一起共同生活。
32、公元1864年,进入大学攻读文学,期间受叔本华深刻影响;公元1876年,访问意大利,思想经历激烈转变,不再迷恋叔本华;公元1879年,定居瑞士山脚,完成大部分哲学著作。
33、治愈鸡汤举正能量的、榜样型的例子,告诉你,你学他怎么怎么做就能像他一样牛x。但治愈鸡汤太腻,不如毒舌鸡汤酸爽。
34、所谓的干货文又比鸡汤文好到哪里去呢?急功近利,极端渴望捷径的样子,比鸡汤文面目狰狞得多。
35、——《后汉书·隗嚣传》;处与详解;抚慰;安慰。;
36、但三十而立之后,史怀哲决定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作出重要改变。他放弃了自己的音乐才华以及在学术生涯中取得的骄人成绩,重新训练自己成为一名医生。
37、他还声称:“我们所需要的精神的东西在物质世界中被仿造。”比如,买吉普车,其实是为了追求自由;买开胃酒,是为了寻找朋友。
38、精神慰藉决不是自我制造精神安慰假象。其实,面对未来毫不恐惧的人只占很少数,“事业上荒度了生命”、“生活上荒度了生命”,以及人们对这些的无能为力、痛苦尴尬和本能恐惧。即便是功成名就的钢琴家,依然逃避不了现代社会的魔咒。我们的心灵是焦灼的。一方面极容易对不幸者产生同情,另一方面自己也极需要外来的慰藉。《无可慰藉》小说开篇时存在的问题,小说结尾时依然存在,很像每天睁开眼睛就难逃三千烦恼的我们。找寻慰藉就是找寻精神支撑,每个人大抵上都需要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慰藉。
39、宋范成大《次韵耿时举苦热》:“荷风拂簟昭苏我,竹月筛窗慰藉君。” (2)
40、但当人们真正了解伊壁鸠鲁时,不免被他生活的简朴所打动,更为其内心宁静的追求所折服。这也是为什么作者会把他的思想当成“缺少钱财”的慰藉。
41、3⃣️持续的时间长短不同。发泄持续时间较短——随着不良情绪的宣泄的结束也就结束了,而放纵的时间可长可短。
42、2⃣️理智在行为过程中的作用不同。一个人在发泄时,理智基本退居到了屋角,而在放纵的过程中,理智则基本处于主导地位。
43、伊壁鸠鲁的理论是:如果能合乎理性地思考生命有限的问题,就会意识到,人一死,物我两忘,复归于无,不用担心死亡。
44、我们整天就想说千万别这样、千万别那样。我觉得与其祈求某件事不要发生,不如好好想想,如果真的发生了,要怎么办呢?这个才是真正能够让你减少焦虑的方法,而不是天天烧香拜佛,祈祷某事不要发生。
45、塞内加每天都在做这样的“训练”——你知道,他跟暴君尼禄每天待在一起,尼禄可是动不动就杀人的。塞内加身边经常就有朋友就被拖出去喂老虎了、喂狮子,就被吃掉了。
46、这本书笔者读得有些辛苦,读着读着会有无法读下去的迷失感,间歇地最终读完这些无始亦无终的故事,深深的无力感便弥漫全身且无法抽离。因为它令人有种浮生若梦的凄凉与无奈。俨然讲述的就是生无可恋的崩溃之旅。小说里面大量走马灯一样的人物,他有时是旁观者有时又身陷其中,发生在那座城里共四天三夜之旅虽充满了人生百态,但笔者认为尚没有囊括我们时下的所有假象和慌张。
47、这周要聊的是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我对一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鸡汤常常打着哲学智慧的旗号慰藉心灵,那真正来自哲学的慰藉,和鸡汤相比,到底高明在哪里呢?
48、所以,你如果真的懂得了伊壁鸠鲁的享乐主义,会发现他其实是安慰我们的,让我们知道我们不需要那么多的钱,也可以过得很好。
49、常见的鸡汤类型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治愈鸡汤和一种毒舌鸡汤。
50、公元1557年,任波尔多市议员;公元1568年,接管父亲的家族产业,隐居书斋,潜心写作。
51、每天都有唱衰的论调,每天也都有打鸡血的口号。这种扩散型焦虑席卷到每一个人,挑战与机遇如此难以事前区分,人前的戏很足,人后的内心戏又何如?我们需要赞许和认可,如果受到世人嘲讽仿佛意味着自己误入了歧途。
52、每当你困惑不解时,或是当你的自我变得过于强大时,试试下面的办法——回想你见过的最贫穷、最虚弱的一个人的脸,并问问你自己:你正认真考虑的步骤对他是否有任何用处?他能从中受益吗?这能否恢复它对自己人生和命运的控制权?换句话说,这能为饥饿且精神荒芜的百万大众带来自由吗?这样你就会发现你的疑惑和自我都消失不见了。
53、2018已经开年近一个月了,晓雨律师接访了一些法律咨询和委托人,接待过程中的确很多人有精神焦虑倾向,有的只是需要我们对他的行为做一个专业确认。甚至有时我们只是充当一种精神安慰剂。
54、塞内加一生过得非常艰难:他经历过庞贝古城,经历过暴帝卡尼古拉,然后还经历过尼禄。
55、需要慰藉本身就意味着处于无知与迷茫之中,而行走在哲学的人生道路上根本不需要慰藉,因为这是我所认定并笃行的“真理之路”。
56、那么人的意见,说法不重要吗?我认为也是重要的。说的人多,从客观上来看确实无法决定一个观点是否为真理,但却是真实的一个可能性反映。以为人角度而言,一个人若是忽视他人意见,那也可想他身上可能会有未改的缺点。只不过人云亦云永远不是客观的证明真理的方式罢了。
57、以前看到生涩难读的书,会深深怀疑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现在还会想到作者是没本事把思想明白晓畅地说给世人听,所以才用抽象概念建造了一座知识迷宫。这个时候我会用尼采的这句犀利吐槽回敬他,然后再去找能把同一主题讲得深入浅出的好作者。
58、清 顾贞观 《贺新郎·寄吴汉槎宁古塔》词:“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
59、慰藉,着意安慰、抚慰:愁苦之心稍得慰藉|行路悠悠谁慰藉。 报以殊礼,言称字,用敌国之仪,所以慰藉之良厚。——《后汉书·隗嚣传》
60、从蒙田开始更是一路崩坏,到叔本华和尼采,根本不知道他在讲什么,感觉他对哲学家生活的细枝末节不厌其烦的叙述,却对他们的思想不得要领。请问介绍叔本华养的历任宠物狗是什么鬼?
61、鸡汤常常打着哲学智慧的旗号慰藉心灵,那真正的哲学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62、我喜欢的是疏朗有致、简洁典雅的风格,因为这样读起来感觉不至太累。而《历史的慰藉》编排却显得过于密集、臃肿,每个页面都堆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中间又极少穿插图片,读起来让人有喘不过气的感觉。
63、《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就说,他如果只是要挣够这一年所需的热量——因为人活着就是为了热量,你只要挣够这个热量就够了——只要工作六周就足够了。工作六周挣够了这一年所需要的热量,剩下的时间谁也不伺候,就在湖边坐着看书、走路、玩、听鸟叫,然后观察自然,这才叫真正的自由。
64、(英)阿兰·德波顿著资中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65、苏格拉底之死给世人留下了无尽的思索和启示,他是行善而被定罪,是被先进的民主政治体制宣判死刑,是被雅典多数公民代表的意志决定处死,这让我们明白了:世间的罪恶可以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形式大摇大摆的行诸于世。
66、所以,于我们而言,我们要以蒙田为榜样,别自卑,做一个善良而平凡的人,努力追求智慧。
67、物质,应该是在当下现实社会最容易被人寻求的一种慰藉。对于缺乏物质慰藉的人来说,我们努力工作想要多赚钱,想让自己和家人拥有稳定而富足的生活,这无可厚非。
68、过快的社会节拍和不断变奏,生存的焦虑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对社会公平更高的期盼,高新技术对低端产业的挤压,现代超大都市的群体孤独症,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妇女的心理与性压抑问题、空巢老人的陪护和精神赡养......分分钟担心被社会淘汰,同时又想获得物质与精神双丰收的焦虑,表象之外,呈现的就是一幅众生焦虑图。
69、更无法忍受的是,他无法梳理出哲学家们的思想脉络,只是不停地引用他们说的话,尼采说了什么,又说了什么,还说了什么,请问阿兰·德波顿你自己要说什么呢?
70、王统照 《沉船》:“现在无论谁,只有直接的苦恼,更没有慰藉苦恼的有趣味的东西了。”
71、出处:魏巍《东方》第五部第十四章:“从山顶上接连飞起了三颗绿色的信号弹,以它灿烂夺目的光辉,告慰着祖国的亲人。”
72、这支解读视频的文稿有1万7千多字,全程“高能”,译文君很想全文分享。但考虑到篇幅未免有些长,所以译文君节选、整理了文稿的前半部分,分享给各位读者朋友。
73、全都是西方哲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出场自带鼓风机!
74、路遥说: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坚强起来,虽然这些东西在实际感受中给人带来的并不都是快乐。“要知道,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不过,未来的面目会从模糊渐渐地走向清晰。
75、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受追随者奉养的学派创始人,过朴素节制的生活,是他自愿选择的生活方式,而很多人的贫穷常常是被迫接受的物质状况,两者天壤之别。
76、不过,当我真正读完全书,我的这点不满很快便烟消云散了。它是一本好书!
77、还有一项是焦虑的情绪,塞内加说了一句特别狠的话,我觉得这句话可以作为很多人的座右铭。塞内加说:“如果你想消除一切担心,那么请设想你所害怕的一切都会发生。”
78、宋范成大《次韵耿时举苦热》:“荷风拂簟昭苏我,竹月筛窗慰藉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