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代表作10首古诗
1、首先作者直接表达出了对春雨滋润之功的称颂。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2、深宵何物幻奇芳。色逊梨花故作香。根蒂几时来异域,声华毕竟藉空王。 轻拈迦叶成微笑,一现阎浮识淡妆。签漏未移英已尽,这般身世太寻常。
3、“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个脍炙人口的名句就极富哲理,“万紫千红”是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总是”,都是、都因为;“春”,春光。
4、启先生和人谈诗谈到高兴时,经常拿出自己的诗稿给人看,并挑出自己得意的作品给人讲。只见诗稿上涂涂改改,勾勾画画,足见其一丝不苟,经常修改打磨。启先生常说自己的诗大多成于两种时候,一是生病住院时,一是夜里失眠时。试想,在那种只能“诗成仰面书”的困状中,启先生付出了多少心血!这正如本章开篇诗所云:“也有呕心篇,推敲费斟酌。所幸常失眠,月下细雕刻。”举一例可证:《频年》一诗有句云“饮馀有兴徐添酒,读日无多慎买书”,据启先生讲,“慎”最初拟作“快”字,又改作“不”字、“戒”字,最后才选中“慎”字。细想起来,只有这个“慎”字,才最含蓄,最能道出老年人又想多读书,又不得不考虑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有限时间去读书的复杂心态。启先生还明确强调推敲修改的重要性。他说,诗就要不断地“打磨”,虽然不必像某些苦吟者那样“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髭”,但一定要“大胆落笔,细心收拾”,“富于千篇,穷于一字”,学习杜甫“新诗改罢自长吟”,学习陆游“年来旧稿花前改”,学习金人“石鼎夜联诗句细”的精神,尽量把每一个字安排好。这种反复推敲的研炼,使我们不由想起王荆公锻炼“春风又绿江南岸”诗句的典故和古人严肃的写作精神。
5、郭翼(1305年-1364年),字羲仲,自号东郭生,又称野翁。元昆山人。生于元成宗大德九年,卒于惠宗至正二十四年,年六十岁。学识渊博,晚官训导。曾从杨维桢游,工诗,笔力挺劲,著有《雪履斋笔记》、《林外野言》等。
6、3,秋。孙锐的《平湖秋月》“月浸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白苹香蓼西风裹,一色湖光万顷秋。”
7、启先生的长辈溥心畬先生,早年曾出版过《西山集》,但可惜的是,后来的诗词稿本大部分已经遗失,很多作品不为人知,但其中的四首七律《落叶》却靠着启先生杰出的记忆力得以保存。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溥心畬把这四首诗抄在一张小高丽笺上,拿给启先生看,启先生一面捧持讽诵,一面就把这四首诗背了下来。时隔数十年后,启先生在写《溥心畬南渡前的艺术生涯》一文时,仍能将这四首诗完整地默写下来。
8、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诗人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