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生平简介和经历
1、 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几代人努力经营,经过战场厮杀,消灭了蜀汉,取曹自代,公元265年司马昭卒(死),其子司马炎之后消灭东吴,结束三国纷争,做了西晋首任皇帝,建都洛阳。
2、陶渊明的一生,简单地说,可以分为闲居、出仕、隐居三个阶段。(陶渊明生平简介和经历)。
3、来源:凯紫的诗词之美(ID:kaizisc)
4、40岁,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将军。同年3月,去职。同年秋,经叔父陶逵介绍任彭泽县令。
5、摘要:隆安五年(401)冬,陶渊明孟氏母丧,他从刘牢之军幕“遣宁终丧”,服“齐衰”,丧期三年,实际二十五个月。那时,孙恩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刘牢之正值用人之际,陶渊明仍有立功晋室的热望,其受儒家之孝悌观念的影响,客观上具有以孝出名、因名致仕的大众心理。义熙元年(405)冬,陶渊明程氏妹丧,又服大功丧服,为期九个月,从彭泽令任上“自免去职”。那时,刘敬宣已经在刘裕幕任职,江州实际被刘毅掌控,陶渊明见复兴晋室无望,遂退隐以避祸,程氏妹卒仅为托辞。
6、58岁,偕少子陶佟回宜丰居。是年,老朋友安郡太守颜廷之,访陶渊明,留下两万钱,陶全部拿来还了酒贷。
7、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
8、背负了太多岁月的阴影,真的让他好累。沉溺于过去,也必将让他丧失了现在和未来,于是,他选择了离开。酣眠的午夜,他一个人,随着孤零零的帆影,踏上了回乡的小船。月光还是黯淡的,四周还是静谧的。他的衣袖随风飘摇,但此时,他却拥有几分坦然,几分欢喜。全新的生活随着初升的太阳,就要开始了,他与朋友、家人一同早出晚归享受着田园之乐,他与他们一起品尝着粗茶淡饭,享受着那一分简单无忧的友情以及难得的亲情。(这段小文为我们点染了陶渊明的远离官场的轻松、归途之乐和田园之致,在叙述中不乏精美、自然的语言点缀。)
9、摘要:世人多以冲淡平和的标尺来评述陶渊明及其诗文创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误读,或者说是一种选择性传释。细读陶氏诗文不难发现,其中满是孤独之意象和寂寥的情思。可以说,孤独几乎成了陶渊明一种叙事方式。陶氏的孤独寂寞之感深源于其儒家士大夫的思想底色。陶氏诗文中的孤独叙事,不是未能勘破生死而对生命短暂的恐惧,实为渴望有所建树的士大夫们所常有的那种功业不成的人生悲叹。从屈原到阮籍、左思,到陶渊明、鲍照,再到陈子昂、李白、杜甫,甚至可以到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等诗人那里,都能显现这样一种情态。
10、译文:我独自一人登上高楼遥望帝京,这是鸟儿也要飞上半年的路程。连绵的青山似乎非要把我留住,百转千回层层围住这崖州郡城。
11、陶渊明的诗在南北朝时影响不大。刘勰著《文心雕龙》,对陶渊明只字未提。钟嵘《诗品》列陶诗为中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认为其诗“其源出于应璩”。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推崇备至:“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文选》收录陶渊明的诗文十余首,是作品被收录较多的作者。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五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12、典型的`田园风格,开创了一代诗风。归隐以后,陶渊明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密切了与农民的联系,他的作品也因此在表现淳朴的农村生活情趣和描写优美恬静的农村自然景色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千古绝唱道出了农民生活的悠闲自在;"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令人无限向往的田园风光。
13、 陶渊明生前与在世时局是:前有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后有晋皇朝的仓皇南渡,王马共治;更有权臣桓玄逼宫、刘裕夺位。
14、而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反思自身的人寥廖无几,更别提改正弥补了。
15、59岁,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并馈以梁肉,被陶挥而去之。
16、根据这首诗的意境,我看不出陶渊明写这首诗时有多么地沉重有多么地恶官厌世,看得出来更多的是一种愉悦和满足,还时不时不经意地显露一下自己的优越。
1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18、 公元371年,第七任皇帝司马奕被桓温逼出宫,降为海西公。
19、在书房里我可以享受空闲,读书、写字、闭目养神小憩;在会客室里我可以接待来客,品茶、品酒、天南海北聊天;在花室里我可以闻花、弄琴、抚剑。
20、《感士不遇赋》并序、《闲情赋》、《归去来辞》并序。
21、公元前317年,在南渡过江的西晋遗臣江南及中原氏族共同拥戴下,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都城称帝为王,史称晋元帝,国家的国号仍旧是晋。由于建国帝都位于江南西晋的东侧,所以史称东晋
22、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23、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24、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
25、陶渊明归田之后,即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并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亲自撰写《五柳先生传》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这使他改变了鄙视劳动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农民的共同劳动和交往中,对他们产生了亲切的感情。在他晚年,生活贫困,“老至更长饥”,但他不受“嗟来之食”,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子固穷的志气。
26、《桃花源记(并诗)》《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五柳先生传》《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并序)》
27、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
28、”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句。如果这三十年是指在官场三十年的话,那就相当于今天的”三十年工龄”,三十年工龄产生职业倦怠感是很自然的事,正所谓世人常说的一句话”干一行厌一行”。再者有”三十年工龄”退休或提前退休是体制内允许的,问题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退休后,能置田园十亩,家产无数,只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陶渊明任官期内俸禄丰厚;一是当时社会退休体制对公务员的优渥。但这些似乎与一个积弱积贫、政局动荡的晋宋是格格不入的。
29、我们学过的课文《桃花源记》《归田园居》《归去来兮辞》《饮酒》《五柳先生传》等诗文,它们的作者就是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