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
2、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3、儒学的现代转型,根本上是从传统儒学的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一种思想趋向。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宋明儒学的时代性,即一方面它是前现代的帝制儒学,但另一方面,它自发地孕育了现代性的根本观念——个体观念,因此成为儒学现代转型的一座“引桥”。按其逻辑推进,宋明儒学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逐步深入地促进了儒学的现代转型:前段,周敦颐提出“立人极”,为个体价值的确立作了最初的理论铺垫;中段,程朱理学以“格物穷理”高扬了个人的经验认知,在客观上启发了个体主体意识的觉醒;后段,陆王心学提出“心即理”,从理论上打开了个体价值消融天理权威的通道。当前,深入推进儒学的现代转型,需要基于现代生活批判地发展宋明儒学中所孕育的主体自觉意识,实现儒家主体观念的自我超越。
4、这种夸张,也体现了知识界思想界对孔子行为的普遍重视,体现了儒学学派对孔子行为的高度肯定。
5、 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6、邢义田著《画外之意: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研究》
7、就社会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爱、厚生,公平(涵盖“中”)、正义(涵盖“正”),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等,它是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
8、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
9、(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10、本文系作者于2016年10月在西安举行的“儒学核心价值及其当代意义”学术会议上的大会主旨演讲稿。
11、“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12、“然书之作也,帝王之经纶、圣贤之学术,至于玄文内典、百氏、九流、诗歌之劝惩,碑铭之训戒,不由斯字,何以纪辞?故书之为功,同流天地,翼卫教经者也。夫投壶射矢,犹标观德之名,作圣述明,本入列仙之品,宰我称仲尼贤于尧、舜。余则谓逸少兼乎锺、张,大统斯垂,万世不易。”
13、 阶级条件: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14、(2)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15、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在广泛汲取古代典籍精华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
16、“崇中尚和”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四书之一《中庸》即围绕“中和”思想展开。《中庸》开篇即言“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探析“中与和”,则发现二者有不同的内涵,且有不同的自然哲学思想基础。
17、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8、孔子“悦近而来远”与老子“至老死不相往来”
19、蒙氏以情感为中心建构出一个关涉形上形下的庞大哲学体系,这是对传统中国和西方既有哲学体系的最大突破。“情感儒学”突破了秦汉以来帝制时代儒学和西方哲学把情感看作是对理性、德性的污染而需要克制、净化的观念,突破性地认为“情感”不但不是需要克制的东西,反而是需要培育扩充的起点,是道德的根基。
20、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窠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在此基础上,黄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
21、孔子非常重视“御”的能力的训练。他甚至曾经对“门弟子”说:“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而孔子病中叹吁所谓“予死于道路乎?”或许可以理解为他对于自己行旅人生的深切感慨。
22、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23、 ①《孟子》一书在唐代被当作经典,在南宋被列为四书,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4、 “醇儒”的修身往往流于虚伪。人性复杂,“不为圣贤,就为禽兽”的说教是荒唐的。学的基础是理性,不是盲信。现代人应该“与人为善,取人为善”,广收博取,儒者亦不例外。同时,儒门雨露广被四方,释、道、耶信徒中不乏儒门智慧的现象必将更为常见。
25、②他的寓言和散文蕴含哲理,具有神奇浪漫风格,对后世文风有深远影响。
26、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27、作为中华文明主干的儒家思想,以建构合理的社会伦理秩序为目的,具有浓重的人文情怀、鲜明的道德主张,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社会哲学。中国古代各派哲学思想,虽然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但由于“基于相同的文明背景,所以其思想从基点到指归,有着根本性统这一共同基点即是对宇宙天地间生命、生机与生生不息的自然之象发生缘由的探究与思索,而共有的指归,则是对这种生机活力的挚爱与维护。”儒家思想亦是如此。《黄帝内经》作为一部医学典籍,主体内容围绕“人”这一最珍贵的生命形式展开,“人”具有生物与社会双重属性,因此,《黄帝内经》大量汲取了儒家的核心思想与理念,将儒家思想精粹在人体生命层面进行了充分的诠释与践行。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在《黄帝内经》对儒家的诠释中即有集中体现。本文基于儒家之仁、中、和、天人合一等概念,阐述《黄帝内经》对其践行与应用。
28、我们知道,“立极”本来是一个房屋营造的术语,如《说文解字》:“极,栋也”。段玉裁注:“极者,谓屋至高之处。”在中国哲学中,“立极”作为一种隐喻而具有明确的哲学意义,最初是《洪范》以“建用皇极”代表政治哲学意义上的最高价值,而自《易传》之后,“立极”具有了宇宙本体的意义,其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就是下面这段话:
29、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体现了对和谐友爱社会的向往。最能体现儒家理想社会的是《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其中“天下为公”,是对“私天下”的现实的批判,“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蕴含着民主、平等、公正的思想。
30、九大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更是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31、荀子,儒家现实主义派代表,继承并发展早期儒学的“礼乐”思想,并吸纳了法家的法治思想,主张礼法并重、王霸兼行;发展了先秦时期的自然论,提出了具有朴素唯物色彩的天道观。
32、(答案)儒家学派是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儒”在古代,是指从巫分化出来的,专门为贵族人家祭祖事神、办理丧事的知识分子。孔子以后,儒的涵义发生了变化,指的是以孔子为宗师的儒家学派。儒家学说的内容,主要是“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治”(礼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
33、 B.诸子百家的苦苦追求使得百家学说有了鲜明的特点
34、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35、 第传承了坚持正义、反抗强权的浩然正气。
36、由以上可以看出,宋明儒学对于个人(personal)的自觉意识和自我认知的高扬,虽然是出于对传统纲常伦理的维护,并不具有现代转向的思想自觉,其内容也根本不同于现代政治哲学意义上的权利个体(individual;havingright),但它在学理上释放出的越来越开阔的个人自主意识,客观上为现代性主体观念——个体观念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同时这也是儒学现代转型的本土思想因素。就此而言,当前从确立儒学现代性主体观念的意义上批判性地发展宋明儒学中蕴含的积极资源,正是推进儒学现代转型的必要环节。事实上,近现代儒学,特别是20世纪的现代新儒学,已经通过自觉发展宋明儒学,在很大程度上建构起了儒家的现代主体观念。不过,本文的“引桥”之喻也表明,宋明儒学不仅具有开新性,同时也具有明显的保守性,而现代新儒学正是由于没有彻底地批判其保守性,甚至自愿执守于宋明儒学的“老内圣”,最终导致无法开出“新外王”。它提醒我们,当前对宋明儒学仅仅通过“返本”式的继承和“释本”式的发展,还不足以完成儒学的现代转型;如果要进一步推进儒学的现代转型,还必须从学理上对宋明儒学做出深入的反思和批判。简而言之,这需要在形上学层面祛除隐含在“天理”“良知”等本体观念中的纲常伦理价值预设;在形下学层面克服纲常伦理规范下的臣民性人格,由此根本超越其主体观念的保守性。
37、与以上历史作用相联系,儒学的核心主要体现于“仁”和“礼”之中。历史上,儒学常常被视为“周孔之道”,后者的实质内容即“仁”和“礼”:“周”即周公,其文化层面的历史活动主要与制礼作乐相涉;“孔”则是孔子,作为儒学的奠基者,其思想与“仁”的观念无法分离。这样,“周孔之道”背后所蕴含的,便是“仁”和“礼”的统一。
38、中国自古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此话虽然有些夸大,但也说明了治国之道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儒家礼治即以礼治国的主张,也就是施仁政,以德治国,总的来说儒家的治国思想有德治、仁治、礼治、孝治等,注重以德感化人,讲究人的内在修为。
39、以“四方”“天下”为交往空间,是“士”的使命。《礼记·射义》于是写道:“故男子生,桑弧,蓬矢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于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饭食之谓也。”我们民族文化传承久远的英雄主义和进取精神的生成和发育,应当与这种理念有重要的渊源关系。
40、情感何以能够“往上说”而成为普遍的“性理”“情理”呢?因为情感内蕴着理性能力,只是这种理性能力并非西方那种纯粹形式化的理性而已,这种情感内蕴的理性能力可以名之曰“思”。情感“通过‘思’而获得了理性的形式,具有普遍性,……它不必通过另外的理性形式使自己具有普遍有效性,它本身就在‘思’的形式下成为普遍有效的”。按此,“人是情感的存在”一方面肯定了人的自然情欲的正常需求,另一方面也因情感内蕴的理性力量而使人获得超越。而且此超越的力量并不来自于情感外,就在情感自身之内。
41、如前所述,关于儒学,不仅有如何理解的问题,而且也有怎样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儒学的这种发展,可以从形式和实质两个不同的层面加以考察。
42、重义轻利:儒家重义轻利,重官轻商,重本抑末,与现代商品经济不相适应。儒家典籍《礼记》中所描述的大同社会是儒家思想大道之行的描述。
43、 第为各领域的变革和制度创新提供合法化的理论依据。
44、解析:据“《史记》、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太子”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与常规不同的行为反映了魏国对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在解释自己失礼行为时所提供的论据——“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不是个别国家对待个别人物的单独行为,而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
45、几位学者演讲结束后,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研究员提出了三个问题,引起大家的热烈讨论。第一个问题:《论语》是不是中国人的“圣经”?郭沂认为,“圣经”这个词我们古语有之,西方借助中国古已有之神圣的概念将圣经翻译成了Bible,在翻译的过程中是有问题的,已经是喧宾夺主了。田辰山讲到,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不对称的问题,“圣经”和《论语》是不可相比的,“圣经”是一个绝对“一”的东西,是以神为中心的,而我们中国的《论语》是以“人”为中心的,《论语》跟中国的其他经典是有机的,不是绝对的唯一的东西。鲍鹏山认为,大家把《论语》和“圣经”进行比较,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这两个经典分别是两个民族的信仰源头,西方人的信仰来自于“圣经”,中国人的信仰来自于《论语》。中国没有宗教的信仰,但是中国有“教”的传统,孔子创建学派以代替“教”,形成文教的传统,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信仰体系。
46、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中下层的利益。法家集大成者是韩非子,“今胜于古”的进步历史观为封建统治阶级改造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法为本”、“法不阿贵”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具有积极意义;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法家的治国模式是以严刑峻法为根本,以愚民为手段,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韩非子的法家理论为秦王所采纳,成为他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依据。但单纯化的法家思想导致苛政暴敛,从而促使秦朝二世夭亡。秦汉以后,法家作为一个学派消失,但历代王朝重视“法”的作用,这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却在中国延续了2000余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7、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48、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9、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50、“新贵”的身份、对自己可能的未来工作的预想——“别国宫廷”,都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故B项错误;
51、而道家則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虚极静笃,自然而然,念止息停,无为而为。
52、互敬互信:伦理学上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乃“仁”。
53、 二是假“卫道”以营私之辈不绝如缕。其上焉者不惜借权力打断学术与社会发展的生机,突显自身的“忠诚”。下焉者则冀图以人血染红自己的顶子。凡专制政权必豢养此类爪牙。在历次文字狱、冤案和戊戌政变等大小事件中均留下了此辈身影。
54、(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55、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56、从形式的层面看,儒学的发展首先需要在概念的逻辑分析方面给予必要的重视。在传统的形态下,儒学一方面有自身独特的概念系统,另一方面这些概念往往呈现文约义丰的特点。就积极的意义而言,文约义丰意味着内涵的多方面性和丰富性;从消极的方面看,以上特点则常常表现为缺乏严密的逻辑形式,并容易导致理解上的歧义。注重逻辑分析,首先要求对这些包含多重内涵的传统概念作具体的辨析,使之呈现逻辑的清晰性。这种逻辑的辨析,可以视为进一步推进儒学的前提性工作。与概念辨析相联系的是观点的论证。论点的提出,应当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所谓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便涉及这一方面。对于传统儒学中的观点,同样需要揭示其立论的根据和理由,并具体说明其何以在理论上能够成立。此外,对于今天的儒学研究来说,往往还面临逻辑重建的问题。冯友兰曾区分了实质的体系与形式的体系,在其传统的形态下,儒学更多地关注于实质的体系,而不是形式上的体系:尽管它实质上表现为具有内在关联的系统,但在形式上,这种系统并不是以逻辑推论的方式展开的。与之相联系,今天对儒学的把握和发展,需要进行逻辑的重构,这种重构包括揭示不同命题之间的逻辑关联,分析观点展开过程中的内在脉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