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阳明名言
1、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3、不能等别人为你铺好路,而是要自己去走、去犯错,最后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4、译文: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不存在于我们的心外,而又一定要说穷尽天下的事理,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心中还没有足够的良知,而必须向外寻求天下众多事物的道理,用以弥补增加我们心中的良知。
5、动亦定,静亦定。
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7、来自于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8、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9、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10、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
11、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12、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泛海》)
13、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14、顾炎武《日知录》卷七中提出,“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子(管仲)。”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且进一步说明“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的观点,他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的工商摆到与士同等的水平。(《节庵公墓表》)王阳明《传习录拾遗》说:“虽经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此说被称为“新四民论”。
15、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16、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17、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
18、客衣尘土终须换,好与湖边长芰荷。
19、功盖天下而莫之嫉,善利万物而莫与争。
20、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
二、王阳明名言十句(精读)
1、“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2、克己须要扫除廊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3、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4、(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5、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6、(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7、常快活便是功夫。
8、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9、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10、(译文)悔悟是去除病的药物,但最为重要的是改正错误。
11、出自语录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否定是创新的原动力,王阳明格竹苦思圣人之道的失败,而格竹之法即圣人朱熹所传。圣人的话未必全对,庸常之语也有金言。虽主要讲治学,但于人生亦大有裨益!
12、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3、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14、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5、王守仁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五十岁时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宗旨“致良知”:“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16、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
17、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18、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9、"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吾辈少年郎,烨烨如扶桑,要舍中得,破欲望之贼。在这充满利欲的时代,吾辈更应明辨之,莫因欲望这一繁花遮住我们的慧眼。君可见,最美校长张桂梅,不慕名利,不顾顽疾只为山区女孩圆学习梦;君可见,叶嘉莹不吝积蓄,只念诗词,转蓬万里只为易安绝学,君可见…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不要只因低大检拾六便士,而忘却天上的白月光,我们应当摒弃利欲之心,摒弃浮华之心,有"富贵不能移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与精神。“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当为我们新青年的态度与目标。
20、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三、王阳明名言知行合一致良知
1、“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对自己哲学思想的全面概括,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学界对四句教的理解众说纷纭,历来就有争议。
2、人的宿敌只有一个,便是他自己。
3、“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4、出自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同属理学的范畴,他们都坚持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只是程朱理学认为天理独立于人体之外,若想找寻天理必须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才能有所成就,故程朱理学属于哲学派别中的客观唯心主义;而陆王心学则认为天理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必须通过反省自身,摒除欲望才能达到对天理的体悟,故属哲学派别中的主观唯心主义。
5、“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6、真正的随心而动,不过分执着,不局限条条框框,追求内心的真实想法,随机而动,不过分追求成功。失之不悲,得之淡然!
7、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
8、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
9、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
10、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2、唯有心向寰宇不踟蹰,方得乘流击汰海棠开。慎思之,鸿门宴上,项王犹豫不决,错失除刘邦良机,将天下拱手相让,落得个乌江自刎的凄惨下场。正如《夕阳之歌》中所唱,“随云霞渐散,逝去的光彩不再返......”人生短暂,又会有几次千载难逢的机遇?所以不要浪费在犹豫中。罗曼罗兰有言:“前途不属于那些犹豫不决的人,而是属于那些一旦决定,就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猛虎之犹豫,不如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跔躅,不胜驽马之安步。所以唯有破犹豫之贼,方得抓住机遇,扭转乾坤,实现理想。
13、山有峰顶,海有彼岸。在这“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的时代,我们更应破心中三贼,实现人生理想。当我们破除焦虑,摒弃欲望,斩断犹豫,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繁忙于晨兴,藏月于归途,更有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未来。
14、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5、王阳明名言三:“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16、你没有看到这朵花时,这朵花和你都处于寂静无人知的状态;当你来看这朵花时,此刻这朵花的明媚就生动地展现在你的眼前。
17、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18、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心体明即是道明。
19、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0、圣人亦是学知,众人亦是生知。
四、王阳明名言为天地立心
1、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
2、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3、王阳明名言六:“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4、好文欣赏,点击即可阅读:
5、王阳明曾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身处葳蕤年华的吾辈青年,在泛海学舟之中也有此迷雾,我们应拨云见日,明晰理想,让青春年华烨烨飞扬。
6、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7、全文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取自《传习录》)
8、细听历史跫音,那一串串绵延于泾渭良田间的话语仍在耳畔回响。“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若破得焦虑,欲望,犹豫之贼,则万事可成。我们也要破心中三贼,在追寻理想之路上,抬头是亘古明月,万年粲然;低头是前路漫漫,先贤圣人行。
9、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10、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11、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12、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13、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复心之本体矣。
14、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15、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6、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7、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18、“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9、王阳明名言二:“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20、舍中得,于名利中寻清芬,方破欲望之贼。
五、王阳明名言名句摘抄
1、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2、和10万+创业者一起洞察事业和生命的真谛▼
3、若人真肯在良知上用功,时时精明,不蔽于欲,自能临事不动。不动真体,自能应变无言。
4、(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5、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6、王守仁名言名句有:“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7、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8、译文:灾难没有比受到上天的功劳更大的,罪没有比掩护别人犯罪更大的,恶没有比偷袭别人下处更大的,辱没有比忘记自己的耻辱更大的.四者具备就都是祸。
9、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责己则昏。
10、你没有看到这个花的时候,这个花和你一样并未实在地存在,你来看到这个花的时候,然后它的颜色才一时变得明白实在起来所以说树立理想(志向)是学习的动力,学习是实现理想行为。人最大的缺点莫过于骄傲自满了。
1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2、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正确立意:人生若想实现理想,必先破除心中“三贼”,即焦虑、欲望、犹豫;追求理想过程中,感到痛苦时,不妨从内心获取真正的力量;专注、洒脱、决断是我们获得成功的三大法宝。
13、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14、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15、杨绛先生曾在在百年感言中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而这般淡定,这般从容,不但为个人所需,更为时代所需。且看失聪女孩江梦南,她吹响嘹亮的号角,于于无声中突围。先飞的鸟儿志翱翔于天际,迟开的鲜花亦怒放于盛夏。她用专注与汗水,浇灌理想之花,最终圆梦清华。再看“诗词的女儿”叶嘉莹先生,世俗的纷乱没有激起她心中的涟漪,唯有诗词在她心中葳蕤生长。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她于世俗的焦虑中寻求到了心灵的归宿。我们也应该拨开心中焦虑的乌云,追寻理想的光亮。抬头看暖阳,低头见春草。
16、其次,我们来审写作任务。任务规定了“为追求理想的你带来哪些启示”,考生必须根据王阳明的话为,围绕“追逐理想”展开写作。体现自我的思考,如何“破心中贼”,实现理想。
17、至今还公认的评价说:中国历史上只有2个圣人,就是孔子和王阳明。王阳明是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心学之集大成者,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18、为学大病在好名。
19、一直以来,书都没错,只是读的人错了。
20、笃行之,果敢中断或不可缺。